初中历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历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把握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提取信息探究讨论
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苏联是怎样成立的?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分层解疑知识迁移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唯物史观
列宁提出和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人文素养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项目
时间
开始时的重点部门
社会制度
经济体制
资金来源
英国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初中历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二
第周______第______课时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1)知识与技能: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及历史作用;掌握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客观的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和阅读保尔的名言,展现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伟大情操。
2、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处理方式: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处理方式:提供材料、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3、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大国崛起》视频
出示“自学提纲”
教师巡视学生阅读教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几个问题,教师播放多媒体,出示材料
教师提问:
教师补充讲解,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出示苏联地图
教师讲解
请同学们归纳列宁的功绩:
出示图片《列宁》
引导学生
出示材料并提问
教师补充讲解
播放多媒体
教师补充:
教师过渡,并导入下一个问题
播放视频《大国崛起》斯达汉诺夫,并补充:
教师补充:
出示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课堂小结】课件演示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谈谈观看视频的感受。
1、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者、开始实行的时间、内容、意义。
2、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最初加入的四个加盟国。
3、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领导者、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标志、弊端。
材料一:列宁:“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二: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1921年2月28日,在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发生了喀琅斯塔得水兵暴动,它警示苏维埃政府,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提问:结合材料,哪位同学谈谈:
①为什么说“我们错了”呢?
②“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什么办法?
③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苏俄在经济步入正轨之后,在政治上也进行了探索,1922年底,苏联成立。我们要正确区分“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词: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底解体,如今已成为历史名词。
1924年,列宁逝世,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列宁的主要成就:
列宁逝世了,但也并没有阻断苏联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紧接着领导苏联人民的是斯大林。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把重点入在重工业上?
材料: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的确,为了社会主义政权的继续存在,为了避免被推翻,就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经济。从而苏联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开始了五年计划,与此同时,也加快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我们来看看所取得的成就。(第聂伯河水电站图、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图)
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成分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相对于同一时期的欧美国家经济萧条,苏联却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气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苏联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材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说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苦恼,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过渡:面对苏联如此巨大的成就,我们的小平同志却说了这样一段话:“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请问:
后来僵化的苏联模式被称为什么?
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③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苏联探索之路
初中历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①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可通过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认知的办法解决。
②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可由学生搜集原始史料与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借以解决此重点内容。
③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创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然而,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俄国的地主和资本家、沙皇将军建立了反革命军队,掀起了叛乱。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维埃俄国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生:一是加强红军建设;二是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师: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后,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又会是什么呢?
生: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师:老师这儿有一组材料,同学们先看一看战后的苏俄:城市经济萧条,工厂大批倒闭停产,农村土地荒芜。1920年时,全俄工业总产值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15.5%,粮食产,量仅为战前一半。
师:这是为什么呢?(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用历史资料来研究历史问题。)
师: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这一政策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师:下面我们再看列宁的一段话。
课件显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师: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引入历史人物的思考,加深学生对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解。)
生: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师: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生: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检查预习效果:
(在讲授中穿插进行)
师: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生: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板书)
师:作用?
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板书)
师: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师:有谁能给我们讲述一下苏联成立的背景和大致过程?
生: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
(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师:引导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生自习五分钟)
师: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师: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呢?能不能说一说大致的发展历程?
学1:1928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2:“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主要力量和资金集中于重工业。
师:简述一些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师:取得的成果能不能用数据说明?
生: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师: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板书)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苏联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苏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师:农业集体化(板书)什么是农业集体化: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师:集体化的成果怎样?
生: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师: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但是,这当中好像出现过一些问题,有没有同学查到?
生:我查到了,在书上第9页下面的小字部分。(学生读的内容略)
师:由此可见,这种模式是有很大的弊端。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美国访问团到达苏联,苏联官员带领其参观了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并非常自豪地说等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每个家庭都要有一架飞机,美国官员很是奇怪,问有什么用,前苏联官员说领救济面包用。
师: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风气?我国在什么时候也曾出现这种现象?
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人们急于求成,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师:很好,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斯大林模式”。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生: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也就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
师:“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
师:戈尔巴乔夫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一天,戈尔巴乔夫嫌弃司机开车太慢,自己抢过来开,横冲直撞,秩序大乱,交警被质问时说:不敢管。领导问是谁?他说不知道,但是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