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精选教案设计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授课内容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育目标 知识与技能 l.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主要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能帮到您。
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精选教案设计一
【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一则新闻:
国务院下放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由此段新闻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较低
(2)资源问题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资源需求量大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
(3)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仍在发展生态
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中国21世纪议程》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
2、工业——清洁生产
3、农业——生态农业
【课堂小结】
据板书进行总结。
【课堂练习】
读右图,完成下列题目
1、该酒精厂的厂址邻近 (? )
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D.科技发达地区
2、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
A.酸雨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C.臭氧层空洞D.扬尘
3、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布置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中的相关题目
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精选教案设计二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理解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能力目标
1.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组织学生经常收集新闻、影视、图片资料,以我们常发生的新闻事件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动向。
德育目标
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教学难点
我国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
3. 教学用具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文字、影视 资料,把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状况加以对比,使学生得到更直观的感受。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板书)。
[新课教学]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板书)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板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如:(以下资料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放给学生,并解释、翻译,让学生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实践行动)
?(1)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
译文:做一国之君却不能严格管理山川、沼泽和土地,不能立他做天下的帝王。
(2)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砍伐栽种不失季节,所以山林就不会没有草木,百姓也会有多余的木材。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首时》)
译文:抽干湖水而捕鱼,哪有得不到鱼的,然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鱼了;焚烧草木而打猎,哪有无收获的,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野兽了。
(4)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
译文:只用一个钩而不用多钩的鱼竿钓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
(5)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膢,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文传解》)
(6)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反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篇》)
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春秋时的管仲(管子),就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保护山林川泽及其生物资源,反对过度采伐。战国时的荀子也把自然资源的保护视作治国安邦之策,特别注重遵从生态学的季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保存和永续利用,北魏时的贾思勰(《齐民要术》语),也明确地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思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掘出1100多枚竹简,其中的《田律》清晰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环境法律之一。“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板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
对于这些问题或生存压力,我们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承转:针对以上影响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要组织学生及时讨论,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压力,下面我们从几方面重点学习。
(1)庞大的人口压力(板书)
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据统计,199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3.4%,这意味着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6倍的人口。尽管我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总量的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约为1300万,这样,我国每年有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每年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目前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有资料表明,从1994年到2000年,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仍然保持在1亿多人,边远地区育龄妇女人数还在增多,部分推迟生育的妇女今后还将生育,再加上流动人口增加,使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在我国,面临人口数量过多的压力的同时,还有待于提高人口素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估计有7000万,他们势必乱垦荒地、湿地,乱采滥伐林木,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我国15岁及15岁以上半文盲、文盲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5%左右,其中80%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这又构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总之,人口这一沉重的负担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
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精选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 知识和能力目 标
1、理解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原因
2、掌握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
(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效益差异,引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2、通过案例2、案例3,论证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学 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道路 的原因及措施,通过对原因和措施 的解析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法
2、难点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及方式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 课程导入( 3′)
上节课我们讲了人地关系,探究了人 地关系转变的因素,发现目前的人地关系不协调,呈现出诸多矛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9-104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自主学习( 12′)
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结合教材P102页案例2分析下列问题
⑴清洁生产带来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清洁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试进行分析。
4、结合教材P103页案例3分析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不同。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 式 资源利用率 废弃物处置 物质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