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农业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切,相互影响也最深刻。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下面是小编Wie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
教学目标】
1、说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运用所给实例分析其农业区位因素,说明其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限制因素。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和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前面两章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都要求有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要依赖农业生产。什么是农业生产?
生: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师: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到底有哪些?
(板书)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一、区位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读P42图3.1和图3.2,先找出两个地点在世界上的位置,说一说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灰色部分),找出两地的不同:
湄南河平原 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红色土壤 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 人力耕种的水稻田 澳大利亚牧场 放养的羊群、革茂密,远处有树林 地势平坦,降水较少 牧场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两者的区位不同。
师:(总结)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师:大家想一想,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
生: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师:对。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图片展示)以平果县布镜湖下游的土地为例,布镜湖下游原来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桑树等等,近几年来夏季种植荷花,冬季种植油菜花,加上附近农村还开设了很多各具特色农家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获得了很好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带着以下问题,来列举一些农业区位选择和变化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布镜湖下游适合种植水稻和玉米、桑叶、荷花等多种作物,主要受什么区位因素的影响?
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了2010年至今种植3000亩荷花而不是1000亩水稻、1000亩玉米、1000亩桑树?
3、3000亩荷塘冬季可以种植油菜花,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板书)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师:请同学们读图3.3思考如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的因素外,说一说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读P42图3.3)(生讨论回答)
生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生2: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资金状况、科技情况等对农民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师:很好,这些就是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补充一些主要的农作物种植所需的自然条件。
课堂练习:城镇附近农业用地的布局 (图略)
活动与探究
1、布镜湖下游适合种植水稻和玉米、桑叶、荷花等多种作物,主要受什么区位因素的影响?
2、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了2010年至今种植3000亩荷花而不是1000亩水稻、1000亩玉米、1000亩桑树?
3、3000亩荷塘冬季可以种植油菜花,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4、(课本活动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和学生一起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孟买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5.(课本活动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泰和县的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6(课本活动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通过以上题目的分析,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农业区位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还体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其选择的影响。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
我们一起观看中国最大的黑木耳之乡-东北绿春县(cctv花大力气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远方的家》边疆行视频),来探讨一下影响其发展农业区位因素。
绿春县成为黑木耳之乡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表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本教材涉及的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同时还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区位理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方法,为今后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应用丰富的图表,如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和典型的案例,包括“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思路清晰,表达简洁,还渗透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哲学观。本教学设计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出发,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完成对地理原理的学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予渔”。同时还选取本地的一些典型素材进行扩展分析,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体现新课改“构件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积极性不高,且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没有收集相关信息,联系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农业生产活动对我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一个内容,但学生没有充分探究过,并且内容也不是他们感兴趣的。
综合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行成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可以从哲学高度讨论,与政治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科综合,体现地理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熏陶。
设计思想: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多地搜集现实社会生活、生产中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通过设计相关活动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以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农业生产活动为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设计“我当农场主,如何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
3.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在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开发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努力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形成新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源,并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际中的相关信息,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努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对积极参与活动学生的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区位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对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4.通过不同区域农业生产不一样引导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
小组协作 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东北平原的麦田,美国的玉米带,潘帕斯草原的牧场图片,本地的水稻,黄石的蔬菜,仙游的枇杷和龙眼,城厢的荔枝。
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各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描述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可选地区包括平海,笏石,黄石,石城,也可以自选其他地区,描述的内容有农产品,分布,发展变化及其原因。(鼓励同组其他学生做补充,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形成协作的氛围)
【学情预设】学生的描述可能是多方面的,会有许多观点,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通过图片展示,展示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教学
承转过渡
读图指导
活动
小组协作
承转、过渡
课堂小结反思 为什么各地的农业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在人们进行农业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这就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但在探讨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区位。
【板书】一、农业区位的概念
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农业与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读教材图3.1“泰国渭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图3.2“澳大利亚牧场”,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国家,讨论分析这两张图表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这就涉及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的探究。
【板书】二、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内容】如果你是一个农场主,有一块一公顷大的土地,你要选择种植什么作物?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活动设计】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农场所在地可选择以下四个区域或自主选择某一地区:
莆田市兴化平原,东北平原,武夷山,华北平原
【资料提供】不同作物的习性如下:
花生:对热量要求较高,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油菜 喜凉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
小麦 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
茶叶 喜温好湿,喜酸好阴,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水稻 性喜温凉,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
苹果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玉米 性喜暖湿,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
大豆 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
棉花 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土壤肥沃
黄麻 喜高温,水分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结果展示】学生展示小组协作学习的学习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偏离主题的成果,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新。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三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 教材地位:
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课改,个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能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但初中地理知识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很差。
三、 设计思想: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 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比较法
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成都平原的稻田,华北平原的麦田,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相同吗?
播放成都平原的稻田和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提问:1、两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两地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1、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选择我国的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比较而不选择教材的两幅国外农业景观图,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水平较薄弱。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及合作能力
(二)、承转
教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生产选择不同的类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区位的概念)
(三)区位的含义
采用启发式讲授法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成都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成都平原;二是成都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内蒙古高原的牧业的区位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区位的含义不是重点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问让学生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四)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采用小组合作法探究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因素还有哪些?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展示孟买,北京、罗马位置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2、蕉城赤溪的茶园照片
3、海南的橡胶园图
4、蕉城虎坝天湖的反季节蔬菜基地照片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但由于学生刚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分析的问题选择的难度要小。
2、练习中选择当地的农业例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学有所用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能主动的探究。
(五)承转过渡: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六)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七)农业地域的形成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案例探究: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 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景观图片,教师介绍什么是混合农业
2、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 通过混合农业景观图片展示化抽象为直观的,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混合农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有利于学生分析该农业类型的形成。
2、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
3、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八)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九)课后作业:
1、课本P43“活动”2、3两题
2、P44“活动”第2题
设计意图
1、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三道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做为课后作业能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十)板书设计
七、 教学反思
1、 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编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 教学的设计能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育理念。
3、 能结合乡土资源,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