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范文3篇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索帮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范文3篇一
对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指名回答。
2、生回答: 虎门销烟林则徐,抗倭英雄戚继光,抗金英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3、师:大家知道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4、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学习目标
过渡:同学们,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默。
2.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3.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三、展示预习
过渡: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时搜集了与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你所了解的文天祥是怎样的一个人?
谁先亮出自己的风采?
生:文天祥,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人。他20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
师:预习展示,让大家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
生:元军南下时,文天祥代表宋朝与元人谈判被扣,后来逃脱出来,一再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始终拒绝元人的威胁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师:很好!预习展示让大家了解了作者的经历。
师: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认真的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浏览一下吧。
(课件展示。)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师:了解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四、学习诗歌
(一)划节奏读诗歌
1、过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朗读的节奏,读准字音。
板书:干戈 寥落 飘絮 惶恐
2、听录音,请一位同学范读,注意节奏,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第三题第二小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师生齐读诗歌
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过零丁洋》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律诗,那么上个单元我们学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也是七言律诗,大家知道七言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这首诗押的什么韵呢?对,ing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译诗解说内容。
1、学习首联
师:通过朗读我相信同学对《过零丁洋》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内容。
师: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解释一下这两句的含义?
指名回答。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后三联诗的内容。
3、小组展示
可以小组内一人说意思,一人来补充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三)了解诗歌情感。
结合导学案上这几个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布置任务:
1、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3、颈联是如何巧妙地借地名写心情的?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展示交流:
1、过渡:知道了诗的大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品味其中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2、师读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然后思考:
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辛苦”、“寥落”。
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小结: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伤!
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 (请一男生朗读)
3、过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哪两个词语来抒情?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
“柳絮”、“浮萍”。
大家见过柳絮吗?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 ?
浮萍飘在水面上,而她的水中部分是没有根的,这是形容人四处漂泊没有依靠的意思,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自杀未成。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范文3篇二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过零丁洋》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书名: 语文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开课日期 2016.5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执教者 刘鹏 贵州省盘县乐民镇乐民中学 课件制作 刘鹏 贵州省盘县乐民镇乐民中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品味、欣赏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过零丁洋》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文天祥。
学生情况: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并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有所认识,但所任班级八年级(1、3)两个班学生基础差,语文阅读面不广,对于理解和赏析诗歌还存在一定难度。
技术准备:
“我的文件”文件夹,教学设计,课件,教科书。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 GB1 ⒈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首诗。
= 2 GB1 ⒉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 3 GB1 ⒊ 体会、感受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并背诵诗作。
教学难点:
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教学流程图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预设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
三、出示目标
四、教学过程
1 一、走上讲台,环顾四周,了解班上学生人数及课堂状况。
二、课件展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提问导入:此名句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作者“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崇高民族气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介绍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 1 GB1 ⒈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 1 GB2 ⑴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班长引领全班起立、坐下。
问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南宋末年文天详的诗《过零丁洋》。
聆听、了解
做好上课准备
以学生熟悉的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直奔教学主题
了解学习内容及目标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预设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5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 2 GB2 ⑵ 写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课件展示)
= 2 GB1 ⒉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 1 GB2 ⑴ 朗读节奏点拨:(课件展示)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2 GB2 ⑵ 播放音频朗读《过零丁洋》
= 3 GB1 ⒊ 指导学生理解赏析
= 1 GB2 ⑴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朗读理解诗歌
参照解释:(课件展示)
= 1 GB3 ①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 2 GB3 ② 遭逢:遭遇。 = 3 GB3 ③ 絮:柳絮。 = 4 GB3 ④ 萍:浮萍。 = 5 GB3 ⑤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 6 GB3 ⑥ 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 7 GB3 ⑦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 8 GB3 ⑧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 2 GB2 ⑵ 结合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件展示) = 1 GB1 ⒈ 了解、识记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范文3篇三
教学目标:
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
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
教学策略:
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
板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情感变化 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 愤慨 伤感 苦闷 典故 空 翻似 (世态变迁、物是人非) 生疏 惆怅 无奈 借景抒情 沉舟 (残破) 千帆 (生机勃勃) 昂扬 乐观 积极 病树 (旧) 万木 (新)
长精神 与友人共勉 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