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范文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范文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式阅读,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材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也是一篇颂月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
【学生分析】
1、八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积累。我就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本课的语句,采取抢答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积累,学会学习。
2、学生与苏轼时隔千载,年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生经历更不相同。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于情感体悟和美学经验不足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我在教学中努力以资料扩充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实到虚,深入文本语言内部,贴近作者的心灵,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钢琴曲《Kiss the rain》;两轴精品画卷图像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以及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 the 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导语:有一种画卷,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伴随舒缓的背景音乐,两幅画轴在屏幕上徐徐展开。)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走进苏轼,感悟苏轼
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读,注意正音。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
(屏显。)
⑴欣然( )起行。
《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⑶盖( )竹柏影也
《童趣》:盖一癞蛤蟆。
⑷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⑸水中藻、葕交横( )。
(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
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提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
指名回答。
寻友赏月
(屏显。)
寻友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齐读后,研讨下列问题:
①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
教师归纳:是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
②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
还有哪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
教师归纳:欣然;念、乐、遂、寻、亦。
从苏轼的“解衣欲睡”,你能读出一点什么呢?
教师先让学生感知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然后结合屏示资料来理解苏轼的“解衣欲睡”。
(屏显。)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共事”,近乎于流放。
教师小结: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或郁闷,或悲凉,或寂寞,或惊喜,但是,是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由此雅兴呀!
庭中月色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范文设计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理念:
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 学生 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思路:
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 学生 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2合作探究讨论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作探究性教学活动。
七、教学手段:
自制ppt课件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设计意图:初二的同学经过七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很多诗句,特别是关于月亮的诗句,更是耳熟能详,以月亮的诗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像和记忆,便于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教师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2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幻灯片展示中进一步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
(三)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提出要求: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eq oac(○,2) 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③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学生活动:
1、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2、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小组合作探究,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翻译,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范文设计三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关文章:
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4.记承天寺夜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