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大家收集了高二历史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高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的兴修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战国)
郑国渠(战国)
3.王景治黄河(东汉)
4.井渠法:主要应用于干旱地区。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农民沉重的负担
1.沉重的赋税
封建王朝都要向农民征收比率和数额不同的赋税。
古代赋税有田租、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
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泰半之赋”,使农民负担沉重。
2.繁重的徭役
秦隋王朝力役繁重,严重破坏经济,使社会动乱。
五、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课堂讨论:中国古代历朝都发生民众_。为什么农民会被逼上反抗的道路?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说明了什么?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高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二
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____”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2.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2.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____”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3.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2.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思考: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填写知识结构表格。
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讲解这一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并总结影响,即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分析教材P100“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解题关键:实际上____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思路引领:中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教师概括指出:
发展:①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出示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思考: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
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____”的开始。
2、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教师补充资料: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1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材料2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探究: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师生对话,使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三、“教育的复兴”
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看教材中“历史纵横”,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思考:这些学生为什么能有机会参加高考考试?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恢复高考是“____”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指导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到____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
1、措施:
(1)____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4)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A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B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C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D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
(6)启动“希望工程”
(7) 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具体做法: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师指出,在上述7条中,第1条是在____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第2、3、4条是在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在80年代,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内容。第5、6、7条主要是90年代以来有针对性的一些具体举措。
思考: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三个面向”的关系: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
教师出示希望工程图片:
指导学生看图片和教材“历史纵横”,认识“希望工程”在救助农村失学儿童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以点带面,认识“____”以后教育所取得成就。
探究: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措施可以得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是新时期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可以得出,教育改革措施得当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探究: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用表格形式展现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后小结
本设计主要是针对文科班的学生,因此讲授本课是切忌只是进行知识的罗列堆砌,一定要使学生认识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认识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但是由于引用的材料过多,教学时间明显不足,导致出现满堂灌现象。
板书
板书设计: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二、动乱中的教育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2、原因:
3、探究: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高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____”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____”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 过程与方法 :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2 教学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从“不同时期能否读得起书”的讨论中切入。
展示材料:
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教育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2 新知介绍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① 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根据1950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中国人自办且由政府补贴的私立院校。同时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小学,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②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表现:
①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②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③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4.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①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红卫兵大串联、“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
②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66年废止高考,※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
2、原因:“____”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3、影响:(注意关键词:破坏、缺乏、下降、拉大)
使教师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考大学?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恢复高考是“____”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请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到____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
1、措施:
①____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A 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B 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C 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D 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
⑤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
⑥启动“希望工程”
⑦ 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具体做法: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师指出,在上述7条中,第①条是在____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第②③④条是在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在80年代,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内容。第⑤⑥⑦条主要是90年代以来有针对性的一些具体举措。
在这部分图片资料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出示数据图片、表格和执教者本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技术专业职务证书、“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希望工程”实施的成果、西部教育发展的成果等。
2、新时期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因:
解答: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等,可以得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使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从新时期教育改革措施可以得出教育改革措施是否得当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课后小结
回顾现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开创基业,使教育事业初具规模;“____”期间,教育事业面临挫折;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教育取得辉煌成就。
3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新中国教育事业可归纳为两个“三”
2.
3. ____结束后,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其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他们看到: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装机容量2.5万千瓦的水电站,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黑龙江新闻网》2008.11
4.探讨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课堂练习
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 ”,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sirembang”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