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3篇

若水分享 1152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希望你们能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方法与过程: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认识金钱至上观念的丑恶,体会作者对于下一代的希望寄托。

  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内心世界,理解文本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说说理由?

  老师也喜欢读小说?猜猜原因?先买个关子,可能上完这节课同学们就会知道了。来看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有叔叔的同学举手,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如何称呼你的叔叔?

  二、整体感知

  1、那文中“我”父母菲利普夫妇是如何称呼我的叔叔于勒的?跳读文章

  板书  菲利普夫妇

  2、谁能联系这些称呼简单理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从刚才的叙述中,回顾下要把小说内容讲清楚必须从哪几个方面入手?(高潮)

  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三、细节研读

  1、从刚才得情节、称呼变化中,已经能够让我们感受菲利普夫妇的品行了,但是要更深入的探清人物,我们可以再看看人物的语言、神态等细节。让我们更走近一点看菲利普夫妇,有感情地朗读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明显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四人一组讨论)

  板书  于勒

  自私虚伪、冷酷无情、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先说说有钱的时候怎么说的?

  “诶!如果于勒竟在这支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这两句话看出菲利普夫妇急切盼望于勒归来,那当他们千呼万唤的于勒使出来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表现的?怎么说的?

  这对夫妇如此强烈的情绪变化,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的话,是什么?

  板书 “钱”

  2、教师教学用书上有这样一段话:本文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力的丑陋形象。——《教师专业用书》

  今天,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你们思考下,你面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就这种理解吗?讨厌、可憎、可鄙的,还有其他的吗?

  学生1:可理解的,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让他失望

  这位同学提到的这个层面,归根结底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他们家的生活非常“拮据”。

  你能够举一些他们拮据的例子吗,拮据到什么程度?

  学生:P2.

  这些都是生活生的拮据,忍一忍、省一省,可能还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样发展下去,还会有更严重的结果?

  学生:女儿婚姻的破裂,大女儿嫁不出去

  3、不仅物质上贫困,而且女儿的婚姻还受影响,是不是说菲利普这家人就是好吃懒做,菲利普夫妇自身不勤快?P1(很晚从办公室回来),菲利普夫妇有可鄙的一面,但是他们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怎样的人?贫困的小人物。

  这里我又有疑问了,有网友有这样一段话

  “因为于勒吧,是个浪子。他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网友评论

  你怎么看?他有没有好的一面?

  于勒造成的伤害是不能抹杀的,知错就改,愿意回报兄弟,挽回过失,但是晚景凄凉?你们也跟这位网友一样吗?

  于勒也是可悲的人物。

  4、菲利普夫妇、于勒,我们都从两方面去看,你觉得这场悲剧是谁的错?社会

  这个家庭原本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但在社会影响下,一旦被钱这个条条框框局限,被利益所纠缠,一切都荡然无存。

  板书  方圆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体会下,我们从两个角度看人物,也不要一味谴责社会,这样的社会的确是造成家庭、社会悲剧的罪魁祸首,我们本身呢?这里老师有个设想,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面对穷苦潦倒的弟弟、曾经伤害过你的弟弟,你会怎么做?

  接回来——二姐离婚爱心同情

  说道到这里我真佩服莫泊桑,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莫泊桑

  2、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刚刚两位同学的发言就让我们感受到满满的暖意。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人物?若瑟夫

  请同学读一读你觉得若瑟夫同情心的一句话:“P4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体现什么感情?同情?哪句是同情?

  为什么说“父亲的弟弟”?对父亲的不满、指责。

  总结:孩子是纯真的,孩子是诚实的,孩子是善良的,希望今后人们在遇到利益取舍时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对小人物多一些包容。

  作业:续写

  当菲利普一家回到家门口,发现那个衣衫褴褛的于勒找上门来,将发生一个怎样的情景?当于勒拿出多年的积蓄表示来还钱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发挥想象,抓住人物特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来描写。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二

  【教学内容】

  1. 领悟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小说的方法。

  2. 学会初步运用一些艺术手法。

  【教学设计】

  一、回顾导入

  师:有人用四句话概括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布局结构精巧、细节描写生动、叙事手法高妙,文笔自然有深意。老师围绕这四句话给大家设计了十个话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好好体会一下莫泊桑小说的艺术手法,看看这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是不是徒有虚名?

  幻灯片出示:

  布局结构精巧

  话题一:悬念的制造

  话题二:场景的设置

  话题三:烘托艺术

  细节描写生动

  话题四:语言细节描写

  话题五:场景细节描写

  话题六:神态表情细节描写

  叙事手法高妙

  话题七:“我”的作用

  话题八:船长的作用

  文笔自然有深意

  话题九:平淡自然的叙述

  话题十:平淡·幽默·讽刺

  二、赏析

  学生任意选择一个话题中进行赏析,教师可以参考提示与示例进行启发与引导,组内交流讨论并展示,教师适时总结。

  示例:

  布局结构精巧

  话题一:悬念的制造

  莫泊桑在这篇小说里巧妙运用悬念,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故事一开始,用几件琐事渲染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家境,然后引出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接着写道于勒的两封来信,说自己发财了,不久就回来,但为什么十年不见他归来?作者再次设下悬念。最后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了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很像于勒,但是不是于勒?于勒怎么会在船上买牡蛎?又是一系列的悬念。这时的故事已经被推向高潮,让读者不得不读下去。

  话题二:场景的设置

  莫泊桑在这篇小说里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在特定场景中展开故事,不仅表现了菲利浦夫妇和于勒,还表现了“我”。因为是在船上,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显得更耐人寻味:“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于勒果然在这只船上,可是菲利普夫妇的表现是惊喜吗?多么意味深长的讽刺!

  话题三:烘托艺术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其他出现的人物有于勒、若瑟夫、二位姐姐、二姐的夫婿。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烘托作用。一个典型的起烘托作用的人物就是二姐的夫婿 —— 小公务员。他下决心求婚不是因为爱情,而是源自于勒叔叔的信,或者说金钱。他是贪恋钱财,才伪善地求婚。他与菲利普夫妇可谓“同道中人”,这个人物的塑造也可以看出金钱势力无孔不入,那个社会充满铜臭,爱情与婚姻也未能幸免。

  细节描写生动

  话题四:语言细节描写

  文中写到父亲要请家人吃牡蛎的时候,对母亲有一段语言细节描写:“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这段话充分表现出母亲的性格。不吃牡蛎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在两个女儿和女婿面前,显得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实质却是既顾及面子,又节省开支。虚伪、吝啬的心理暴露无遗。

  话题五:场景细节描写

  小说中,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去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在小说结尾,菲利普夫妇怕被穷水手于勒认出来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时,在他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两句景色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于勒前后的不同心境,并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前一句表现了他们“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句则表现出他们满怀失望与沮丧的心情。

  话题六:神态表情细节描写

  小说中菲利普带着女儿和女婿走向卖牡蛎的老水手时,“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菲利浦有所怀疑而又紧张恐慌的心理活动。后来得到船长证实老水手就是于勒后,菲利浦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呆直”,整个人近乎崩溃,表现出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叙事手法高妙

  话题七:“我”的作用

  “ 我 ” 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从“我”的角度观察,通过儿童的视角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在 “ 我 ” 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小说两次通过“我”的眼睛看于勒:“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他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看出于勒晚景的凄凉,“我”不仅看到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父母在亲情之前的表现。“我”付钱时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表现了对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做法的不满。这恰好与父母的贪婪、自私、势利、冷漠形成对比。

  话题八:船长的作用

  船长在小说中着笔不多,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船长却连他姓什么都不清楚,而且用极其冷漠的口吻称其为“法国老流氓”,可见得于勒的地位卑微、处境悲惨,而于勒又一次遭到菲利普夫妇的抛弃,更增一层悲哀。另外,如果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就不可能确认,所以船长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文笔自然有深意

  话题九:平淡自然的叙述

  小说里的这个故事,是原原本本地写出来的,看不见多少倒叙、插叙之类斧凿的痕迹,似乎是娓娓平淡地道来,然而,情节在发展中又不时让人产生疑问,使读者急于要追问究竟,使人不得不读下去。故事的波澜起伏隐藏在平铺直叙之中,这的确是这篇小说的独到之处。再比如写人物,莫泊桑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决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菲利普太太知道于勒发财时热情地称赞,发现于勒潦倒时的暴怒,通过人物前后矛盾的言行自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在作家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中活了起来。

  话题十:平淡·幽默·讽刺

  小说的开头写到“我”小时候家里的境况:“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 15 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平平淡淡的寥寥几笔,用一些琐碎的小事就勾画出生活的拮据。但即使如此,“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虽然只是略带幽默的几句,但一个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却总还要想法摆着点所谓 “ 上流人 ” 架子的人家跃然纸上,讽刺的意味也可见一斑。

  三、比读:

  师: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在我们给它补上。大家看看,然后讨论一下,看看删掉的一部分如果添上去会有什么表达效果?你觉得保留好还是与删去好?说说理由。

  幻灯片出示: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 · 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提示: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也是一种艺术技巧。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

  四、跟着大师学写作

  要求学生选择一件在生活中见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的记忆深刻的事情,以《忘不了,那件事》为题进行叙述,运用两到三种从莫泊桑身上学到的艺术技巧,以提纲式写出,并选择学生展示。

  五、质疑与小结

  1、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师生一起探讨解决

  2、教师小结

  左拉这样评价莫泊桑的小说——“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喜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含义,我们也看到了莫泊桑被誉为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确是当之无愧的。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截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同时我们也要学习莫泊桑的写作手法。

  作业布置:完成作文《忘不了,那件事》。

  【专家点评】

  此设计有三大优点值得学习。

  第一,简明。此设计板块清晰,简洁明了。第一课时主要是是概说课文,分析人物,探讨主题三个板块;第二课时主要是赏析艺术手法,重点突出。

  第二,扎实。此设计展现出的课堂容量大,内容厚实。课文概说和赏析部分提供的话题的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和活动表现空间,这些精心设计的话题可以看出教师是很用心地读了文本并阅读了大量的资料的。

  第三,重视能力训练。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题之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可看出此教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本文收入《新课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2 、利用对比的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二、导入新课

  播放萨克斯曲《回家》

  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回家》,它曲调悠长又带有淡淡的忧伤,像是倾诉游子思家的心情,又像是呼唤亲人回家。可有一个人他有家不能回,他就是我的叔叔于勒。

  三、作家简介

  莫泊桑(1850-1893) ,法国著名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中短篇小说有《羊脂球》、《两个朋友》、《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教学环节

  (一)理清人物关系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小说塑造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二)一“信”激起千层浪

  一天,于勒叔叔又给父亲菲利普寄来了一封信。我们先来看一下信的内容。

  出示信的内容: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就像一块石子扔到水面上,激起阵阵涟漪。那她给菲利普一家带来哪些不寻常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

  1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2 、母亲也常常说:"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3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4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象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 喂!菲利普!"

  5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6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明确: 重点抓住菲利普夫妇的话,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出菲利普夫妇急切地盼望于勒到来的心情。

  过渡: 菲利普全家对于于勒真是望眼欲穿,急切地盼他归来。一家人的生活现状和未来似乎取决于于勒。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过渡: 在菲利普夫妇的热切期盼中,假如这天于勒衣锦还乡了。

  出示内容:他穿一件黑色宽幅呢子风衣,他那细绸子衬衫领上打着一个极阔极时髦的黑蝴蝶结,与他那一身纯黑的衣服配合得十分得体。而挽着他的胳膊的那位女士穿着蝴蝶一般漂亮的衣服,裙摆膨胀的很大,小巧的扇子用细细的天鹅绒带儿吊在手腕上。

  当这样的于勒突然出现在菲利普夫妇面前时,请展开你合理的想象,菲利普夫妇会有什么样语言、动作、神态呢?

  (四)走进人物的内心

  菲利普夫妇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二女儿结婚后,菲利普全家到哲尔赛岛旅行,在旅途中,遇到了早已回国的于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22 ——47 段,勾画菲利普夫妇的神态、语言等句子,试着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交流: 菲利普夫妇的神态、语言等句子。

  出示菲利普神态变化的句子:

  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

  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

  分角色朗读菲利普夫妇的对话

  引导学生读出菲利普夫人的暴怒(穿插:是不是大声地读就能读出她的暴怒呢?为什么?)

  再与这句话作对比: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发现,他们收到的岂止是一封信,更是一块试金石啊)

  并试着用“从 ,我读出了一个的菲利普(菲利普夫人)。

  冷酷无情、金钱至上、自私虚荣、唯利是图

  思考: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希望——失望——绝望

  那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相认了吗?找出依据。(盼于勒到躲于勒)

  由热切盼望到现在行动上的躲,我们回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认钱不认人)

  老师用一副对联概括这篇小说的内容。

  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中岂念骨肉;

  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惟有金钱。

  (五)通过对比理解主题

  菲利普一家都是冷酷无情的吗?那这篇小说中就没有一个人值得我们学习吗?

  若瑟夫。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于勒的外貌在其他段落中还有没有?

  出示内容:

  远看: 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的水手(注:若瑟夫无意识地看)

  近看: 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他手里的活儿。

  细看: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目光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再看若瑟夫的心理活动: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同一个对象却用了三种称谓,不觉得啰嗦吗?为什么?

  对叔叔的同情,对父亲的不满。

  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读出当时若瑟夫的感情。

  若瑟夫与菲利普夫妇的冷酷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说明了什么?

  (六)小结

  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要保护好这颗善良的火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她,别让风把她吹灭,别让雨把她浇灭,让她来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温暖着他人,也温暖着自己。

  四、布置作业

  1 、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躲回家后的生活。

  2 、课外阅读莫泊桑的其他小说,体会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三)

  教学过程

  一、分析题目明深意。

  1、学生自己通过工具书了解作品的背景。

  2、要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其含义何在?能不能以“于勒”、“菲利普兄弟”为题?

  学生自己谈感受,说出自己的观点

  师点拨: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这个题目表现了“我”的态度,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作者就是借“我”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以“我”的态度来反衬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以“于勒”为题,那主人公就是于勒了,写法就大不相同了,就不可能表现同样的主题。如果以“菲利普兄弟”为题,那就要正面描写其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不好表现同样的主题。由此可见,题目拟得好坏至关重要。它决定主题的方向。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侧重点。

  二、整体感知明构思。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明白作品是如何构思的。

  要求学生思考并弄清下列问题: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谁?本文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归纳段落大意)。

  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以上几个问题

  指名让学生先说

  师明确: 一篇小说,哪怕是短篇,也会有几个人物。其中必然有主有次。主次如何安排取决于主题的需要。这篇小说的人物有“我”、于勒、菲利普夫妇。主人公是谁?是“我”吗?显然不是。“我”只是一个线索人物,着墨不多。是于勒吗?也不是,正面描写他的地方不多,他只在卖牡蛎处出现过一次,其他地方都是侧面描写。作品中着墨最多的就是菲利普夫妇,对他们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从语言、行动、表情、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描写。作者就是要通过他们对待其亲弟弟的态度——认钱不认人,嫌贫爱富——来揭示和批判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病。

  情节是围绕“于勒”来展开的,实质上就是围绕一个“钱”字来展开的,来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开端——盼望于勒,是因为他在美洲发了财;发展——夸奖于勒,是因为他要回来报答哥嫂;高潮——见到于勒,发现他是一个穷光蛋,一下子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不但不相认,而且避之唯恐不及;结局——躲开于勒。前后对比多么鲜明啊,又是多么滑稽可笑啊!

  三、细读全文明魅力。

  学生要逐字、逐句、逐段地细读、细品文章。要边读边思考:作品中写了些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情节的安排是否合情合理,决定作品的成败。情节的发展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人物言行是否真实可信,决定作品是否有艺术魅力。

  师生共同逐步完成以上问题

  1、作品是如何开头的呢?学生自由读,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师明确。

  开头两段写“我”家拮据的境况,前面是概述,后面是具体细节。为什么要写这些?因为后面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如果不是如此拮据,后面的故事可能大不一样了。第二段开头就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这一句特别重要,表现了她的基本性格特征,决定了她对待于勒态度的必然性。要是她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她就不可能那样对待于勒了。因此这两段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的铺垫。

  第三段开头就用了一个“可是”进行转折,直奔主题了,故事拉开了帷幕——渴望于勒归来,热切地盼望了十几年,可是音信全无。为什么还不死心呢?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引人去读下文。

  2、学生默读,师生分角色朗读,体悟以下内容。

  第二部分逐步解开了谜底。通过插叙简略交代了于勒离开的原因,接着详细描写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以及他们这时对待于勒的态度。朝也思,暮也想,等待了十几年,就是不见于勒回来。为什么会如此?又是一个悬念。

  第三部分进入了高潮,终于见到了于勒。遇到于勒,纯属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但这种巧也必须符合逻辑,有其必然性,否则就显得荒.唐,难以置信。去哲尔赛岛旅游是促使他们碰面的契机,否则他们可能永远见不到面。这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他们一家为什么要去哲尔赛岛旅游?于勒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他们哥俩怎么会相遇?这一切都是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原因在前面有所铺垫,就是于勒带给他们的“福音书”,也就是钱的诱惑,才导致了这种巧遇。后面一系列故事都是由此引出的。悬念解除了。

  然而,面对一贫如洗、穷苦潦倒的于勒,朝思暮想,等待了十几年的于勒终于见到了,如何对待他,这是对菲利普夫妇灵魂的拷问。他们的感情急剧转弯,马上翻脸不认人,至亲骨肉形同陌路,千方百计避而远之。作品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示,给读者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真如俗话所说:“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菲利普夫妇两个,但也不是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主次详略之分的。重点是克拉丽丝,作者在她身上着墨最多,菲利普还只是起着陪衬作用。唯利是图,嫌贫爱富,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人性弱点在她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四、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现实,看一看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人和事,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穷与富的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学生观察回忆并思考,大胆发现并发言,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或评价。

  老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以鼓励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关键是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紧密结合起来,切忌不可越俎代庖,由教师把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用嘴吃,去咀嚼,去品味。就像咀嚼橄榄那样,开始可能觉得味道不那么好,但只要反复咀嚼,就会越嚼越有味,越嚼越甘甜,越嚼越想嚼,直至欲罢不能。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24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