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离骚》名师获奖教案
《离骚》是屈原用血泪所凝成的生命挽歌,作品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充分反映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斗争生活,坚贞而炽烈的爱国心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离骚》名师获奖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离骚》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流程:
课前自学:
一、了解文学常识
1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2、楚辞体
特点:楚辞体又称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汉语知识积累(解释加点词语)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古今异义词(解释)
⑴朕: ⑵考: ⑶以为: ⑷代序:
2、活用词(找出活用词并指出活用情况和解释)
⑴名余曰正则兮 ⑵字余曰灵均
⑶纫秋兰以为佩 ⑷朝搴阰之木兰兮
⑸夕揽洲之宿莽 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⑺不抚壮而弃秽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纫秋兰以为佩
课堂学习
1、 齐读课文,读出感情。(小组竞赛,教师指导)
2、 学生展示译文,有感情地诵读。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伟大的父亲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节,一开始父亲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
我既然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兰啊,傍晚我采摘江洲边的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啊,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树上黄叶纷纷飘零啊,我害怕美人年华老去。为什么不乘着正茂的年华废弃污秽的行径啊,为什么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快马飞快地向前猛奔啊,请跟我,我为你先行给你充当向导
3、每个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质疑,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并试作分析。上课展示。(从内容\形式\音律上\对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师分类梳理)
小组研究的问题:
如: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
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围内研究探讨:
1、谈谈你对《离骚》语言表达特色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4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较文天祥之选择生与屈原之选择壮烈投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
(言之有理即可,小组竞赛)
课堂小结: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语文《离骚》教案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提问:*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 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 简介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 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三、 新授
1、 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2、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3、 学生质疑。
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老师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 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 学生说出课文意思。
要求:指名3—5人回答;纠正。
5、课堂练习:(幻灯打出)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3)虽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作业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 当堂背诵
三、 研讨课文
1、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1-7):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 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 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 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第8课《屈原诗两首》(《涉江》、《国殇》)。
教学后记:
本课的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讲起来也感到困难重重,今后,我们该考略降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预习,先弄清楚文章的文意,然后再去教,是否更合适一些。
语文《离骚》教案三
一、内容与解析
1.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是教学屈原的《离骚》
2.解析: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离骚》整首诗通过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革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美好的德行。这部分内容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美德的追求,表达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而与世同流合污,绝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操守和报国情志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 的 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二)解析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从而进一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文章的字、词和句子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离骚》中的生僻字较多,二是对骚体诗这种先秦的诗歌体裁形式的陌生,三是对屈原情况的了解不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去疏通字、词,理解句子,对骚体诗这种诗歌形式作必要的补充以及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做适当的扩充。
四、教学条件支持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展示课文结构、词义辨析、语法现象归纳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2课时
问题一:关于屈原的情况?
【提示】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问题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的大意是什么?
问题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并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