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长亭送别》优质课教案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长亭送别》优质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理清结构,把握各个部分人物情感变化
2.理解《西厢记》的主题
二、作者介绍
王实甫,字德信,元代大都人(今北京),所作杂剧根据《录鬼簿》记录有14种,其剧作大多以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经典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篇章。《长亭送别》选择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三、理清结构
本文按照场景的不同可以分为四部分,请划分出来。
(单独回答)
赶赴长亭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离别之后
四、分析文章
(一) 赶赴长亭
1. 时间:暮秋时节 地点:长亭——设置在道路旁的亭子,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在古诗词中,“长亭”就成为离别的象征。
环境:[端正好]
(语言)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什么环境?这种环境衬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单独回答)
明确:蓝天白云、黄花堆积,西风吹,大雁归去,层林尽染,一幅深秋的悲凉图景。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的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2.还有哪些句子体现莺莺愁苦、怨恨的心情?(单独回答)
“恨相见的迟,怨归去得急”;“马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此很谁知?”
板 书 愁苦、怨恨——痛
(二) 长亭饯别
1. 车到长亭,莺莺有很多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系在张生身上。莺莺眼中看到的张生是什么模样?(齐答)
明确:“斜签着坐着”“死临侵地”[小梁州] 无精打采,独自伤感,不敢泪垂
莺莺此时一定很心疼,很想能陪在张生身边安慰他,可是无奈老夫人在场,原句是怎么说的?
明确:“举案齐眉”“共桌而食”
2.这对情侣对对方的情意非常深厚,心中充满着无限依恋,却又必须分别,这种局面是谁造成的?(齐答)
明确:老夫人“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深层来讲:是封建婚姻“门当户对”思想在作祟。老妇人在此是封建家长的代表。
3.莺莺是怎样看待“门当户对”的?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这些句子表现出莺莺是什么样的人?(单独回答)
明确:“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示莺莺重视爱情,轻名利。“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表现莺莺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功名利禄。表明了莺莺对赴京赶考的态度,在莺莺眼里,功名远不及爱情地位高。表现出莺莺生性叛逆、倔强的性格。
其实剧本中的莺莺实际上就是作者思想的化身,由莺莺的这些思想和表现,以及从他设定的“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王实甫对封建婚姻是批判的,他主张的是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这也就是《西厢记》的独特之处。
4.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莺莺是不愿张生去赶考的,她只想和张生“举案齐眉”“共桌而食”,可是她的这种朴素而简单的愿望,在当时却又那么难以实现,她既无法扭转更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只得让情人远离自己。由此我们概括一下莺莺此时的心情应该是:缠绵依恋,却又无可奈何
板书 依恋、无奈——恨
(三) 临别叮嘱
1.老夫人和长老相继离去后,在四顾无人之时,莺莺终于可以向张生表露心声了。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此时莺莺都叮嘱了张生哪几方面的内容?(单独回答)
明确:(1)出门在外,注意身体: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2)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这些叮嘱可以说是情真意切,反应了莺莺此时什么样的心情?概括出来
板书 担心、害怕——怕
2.莺莺的“怕”实际上是有一个迸发的过程的——从最初口占一绝的试探,到后来“再休似此处栖迟”的直接表露,反映出莺莺的心里非常不安。这是莺莺的“最怕”。莺莺为什么会“怕”?分析一下原因。 提示:张生考中怎样?考不中又怎样?(单独回答)
明确:考中了,张生就成为名门望族择婿的对象,若张生不是感情专一之人,有可能会移情别恋,抛弃莺莺;若考不中,母亲又不会接纳他。所以,不论考中与否,对二人的感情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莺莺心中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思想教条约束着她们、限制着她们,她们实际上就是丈夫的附属品。即便莺莺贵为相国千金也不例外。她把所有的希望都系与爱情,都系在张生一个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赌注。如果故事中的张生不是一个忠厚诚实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的命运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四)离别之后
1.张生已经离去,此时的莺莺是什么样心情?哪些句子能体现出来?(齐答)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依依不舍,不忍离去,刚刚分别便开始想念
板书 眷恋、惆怅——念
五、总结全文
分析完全文后,我们发现,随着场景的变化,主人公莺莺的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而不论怎么变,都脱离不了“离愁别恨”这四个字。而她的离愁别恨,恰恰是名利思想、封建婚姻的枷锁造成的,所以莺莺鄙视功名利禄,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敢于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于是,她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一个不同凡响的女性形象,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张生和莺莺的恋爱故事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
由此我们概括出,《西厢记》的主题除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外,还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歌颂自由恋爱,追求婚姻自主。
六、讨论
对于莺莺来说,爱情显然比什么都重要,爱情比养育自己的家庭重要,爱情也比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需重要。那么你对莺莺爱情观观如何看待的?你认为爱情和米饭哪个更重要?
小结:
爱情固然是人世间最为美妙的东西,它可以使人们精神焕发、激励斗志,也可以使我们不再寂寞。但是我们也要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贫贱夫妻百事哀”,爱情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它也要有现实基础。所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好好学习,把基础打牢,使得日后我们能在牢固的地基上建筑爱情这座美丽的大厦。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 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 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 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
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 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三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
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
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
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
莺莺感情概括:
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如果考中,害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这不是暂时的分离,意味着永远的失去。面对现实,希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
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私奔,也不可能想到,毕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
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的机会啊!)
(引导学生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学生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经典好到底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接着,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学生发言、然后归纳。)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
(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
(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
(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学生讨论,但不能空口无凭,从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热闹。)
7、分析完之后,一定要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