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
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做好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通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步骤
一、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 ) 门槛( ) 涎水( ) 砌( )
黏性( ) 尴尬( ) 撬 ( ) 憋( )
半晌( ) 揩 ( )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讲故事——评人物——悟主旨——表真情
三、 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 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v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v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v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v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v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与作者对话——悟主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 重温经典,感受父亲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2,练笔:(二选一)
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
b、 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表真情
悟主旨
评人物
讲故事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2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文中运用精妙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朗诵《春》里的语段,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朱自清常识,从“导游”这一角色切入,引出课题《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完成达哪些任务呢?(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读,加深印象。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生默读课文。要求:
1、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理解、掌握,注释中没有的随时询问;
2、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老师结合学生询问补充生字难词。师生共同梳理课文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重点朗读第三段,欣赏令作者惊诧的绿、体会作者对绿的深情。
1、老师对朗读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2、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绿,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然后请该生朗读,师生对朗读情况点评,对于朗读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也都很美,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
1、老师对赏析方法作指导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们喜欢的句子,写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反复朗读直到会背。
3、课堂展示,师生点评。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1、回顾这节课,反思收获,提出疑惑。
2、老师总结: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了。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家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八、板书设计。
瀑布、亭子等--衬托→绿←写、赞--比喻、排比、拟人、对比、想象等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的片断,请学生思索:
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灭绝了,为什么?流传至今的恐龙石又告诉我们什么?
二、感知课文
1.朗读题目,谈谈你读过题目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写作特色,由于说明问题不同,说明的角度也会不同,提醒学生在朗读时关注这个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快速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的内容: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地漂移假说。
《被压扁的沙子》的内容: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3.这两篇短文各是怎样介绍相关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先提出问题,提出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然后具体分析论证,用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把握结构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阅读能力,为后文比较两篇作了铺垫。)
三、深入探究
这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在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明确:第一篇中,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第二篇,恐龙的灭绝成为了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品味精彩
这两篇短文以“恐龙”为话题,却谈论了两个颇有深意的科普知识,读后却认为这些蕴藏其中的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着实让人兴致盎然,你说说这两篇有何出彩点,作家用了什么妙招?依据文本说明(可以说明顺序、语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明确:
1.专业术语用平实语言具体诠释,说理深入浅出,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出现频率低。
2.借助逻辑顺序,重在说理,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语言严谨,道理易懂。
3.说明方法多样,使说明对象阐释的更明白。
4.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本文说明语言简练,浅显易懂。
5.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五、悟出真味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句话对你有什么启迪吗?
明确: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学科之间交织、融合,要有所收获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这一环节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体会科研思想,加强体验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六、探究拓展
走进图书室,网上冲浪,搜寻更多的有关“恐龙”的新的科研成果,办一期“恐龙情报站”的手抄报。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培养他们观察、探究的科学精神,将学生热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运用一切资源学习语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4
一、导入新课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限制,每有出行,动辄成年累月,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古人很看重离别,表达离情别意成为古代文人永恒的话题。
二、了解作者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原有集,已失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三、解题,回忆旧知
之:去任:上任送:送别
学生自说接触过的送别诗,
齐读下列两首诗,说一说何处能体现作者的伤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四、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书后简评,明确作者感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语调不过于低沉,语速略缓读出情感
听朗读——明确节奏——学生试读——个人展示
五、赏析名句
书后简评说本诗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理解: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道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的。
补充理解:知己是谁?
作者王勃所有志同道合的人
只要心中有朋友,老朋友好像就在身边;只要敞开心扉,新朋友则无处不在。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开阔!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六、分析诗歌
作者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劝诫友人:朋友无处不在,体现了豁达的胸襟,你认为,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诗人的高远志趣和旷达胸怀,为什么?
提示:扣住重点字词理解。
明确:首联:望五津交代离别的距离(长安—四川)望江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起来。
颔联:同宦游,离别是生活的常态,要学会坦然面对。
尾联:不沾巾既然距离不远,离别又是生活常态,就不需要落泪了。
七、思考质疑
简评中“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一洗”指完全洗净。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风烟:友人上任之所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表现了对友人前途命运的担忧。
离别意:伤感的情绪,不需要明说但不是没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你懂得)
八、拓展延伸(课堂反馈)
《别董大》《峡口进友人》
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依依不舍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九、总结课堂
人生自古伤离别,但我们依然要学会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离别,期待再次的欢聚,面对离别,学会说“前路仍然遥远,但,谅我要以“你好”作别。”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t(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t/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t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5、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问题展现
问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二)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
静景:山 动景: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布置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1)【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t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2)【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