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红色电影《红星照耀中国》最新影评观后感总结5篇

若水分享 1147

  《红星照耀中国》采用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讲述了埃德加·斯诺突破重重封锁前往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见证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迷人风采,并向全世界第一次揭示“红色中国”秘密的一段真实历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

  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峨眉电影集团、绿地控股集团、四川新文广影业有限公司、西安嘉方影视有限公司、五粮液集团联合摄制出品,上海淘票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发行分公司发行,上海淘票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发行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影片《红星照耀中国》,于8月8日已经正式登陆全国各大影院。来自各地观众的热评亮议也揭晓,字里行间对影片题材和质量的纷纷点赞,于盛夏初秋之交汇聚成了一曲在精神家园久久回响的英雄赞歌。

  感动于历史传奇 英雄赞歌点燃观影热情

  《红星照耀中国》讲述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突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毅然前往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见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迷人风采,并向全世界第一次揭示“红色中国”秘密的故事。

  这个对于国人而言并不陌生的故事,在现代影视技法和艺术手法的演绎下,让走进影院的观众们重温了记忆中的那份感动。影片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国民党政府腐朽统治下绝不屈服的进步民众、炮火硝烟里不畏牺牲一往无前的红军将士、西北根据地团结向党鱼水情深的贫苦百姓、心怀民族担大义同时平易近人真可亲的伟人风采……一个个真实的人物鲜活呈现,使得历史故事被赋予心灵温度,温暖和感动着每一名观众。“看着一张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重温一个个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革命故事,内心是汹涌澎湃、热血沸腾的!”网络上一名观众这样评价道。而评论区里,同样饱含激情与感动的热评比比皆是,比如还有一名署名“老兵”的网友这样评价:“我是一名老兵,也上过战场,看着红军为人民而征战的镜头,我感同身受,舍身忘死的战士们让我热泪盈眶。”

  感奋于使命传承 初心精神共鸣时代强音

  “日月点燃烛火,红星照耀中国,山川铸成丰碑,铭刻英雄传说;歌声化成云朵,红星照耀中国,祥和普照你我,爱永远在心窝。”随着影片公映,由著名音乐制作人崔恕作词作曲,中国民族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刘媛媛演唱的《红星照耀中国》同名推广曲,也与全国观众见面,嘹亮大气的歌声,伴随着观影的甘醇回味,久久回荡在影厅,也久久回响在观众心间。

  与歌声中的情感表达彼此呼应,影片中对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也依然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初心精神,借助光影语言的艺术魅力,润物无声地拨亮了众多国人的精神火炬,也引发了观众们关于精神传承的思索。正如一位影迷朋友的留言:“我正在读原著,很震撼,特别想知道是什么让红军能顽强地坚持理想,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这部影片给了我答案。”还有一位朋友这样表达:“需要多多放映此类革命历史的影片,警醒我们绝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坚定信仰,绝不能忘记万万千千革命先烈的艰苦努力!”……每名观众都能在观影中加深自己心底对初心与信仰的感触,也由此激发出传承使命、负重前行的责任与荣耀,汩汩血脉、星火相传、照耀今夕。

  2019《红星照耀中国》观看心得

  30多年前,我采访著名作家刘白羽,问他当年为何放弃不错的生活条件,一定要冒着生命危险奔向延安。刘老回答:“原因当然是关心国家命运。其实说具体一点,就是因为一本书的鼓舞和激励。”说着他把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最早版本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从书架上取下来,“当年就是读了这样一本书,它告诉我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我是揣着这本书为寻找革命的希望到延安的。”

  的确,这本介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书不仅影响了刘白羽,对当时中国一代青年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的青年,当年就是受这样一本外国人写的书所激励奔向延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对共和国70华诞的献礼作品,电影《红星照耀中国》以逼真的艺术画面生动再现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的安排下去陕北采访的历史过程。这部作品用一个美国记者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中国革命,可以说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形象生动的教材。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故事片,《红星照耀中国》讲述的是1936年6月至10月,为寻找“东方魔力”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冲破国民党层层阻力,冒险到了陕北小镇保安,采访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及红军战士、苏区百姓的精彩故事。斯诺亲眼见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风采,认定只有他们才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这次采访,他写出大量见闻录,第一次把中国革命介绍给全世界,并由此发出“红星照耀中国”的响亮预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于当年10月在伦敦公开出版。1938年2月,中译本《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它深深打动了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状态下的中国青年和普通群众,从而在中国大地掀起向往延安和奔向延安的澎湃浪潮。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严格遵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作品中凡是对党和领导人的接触采访内容,哪怕只有几句对话,都严格尊重历史,做到有据可查、有史可依。比如,在奔赴延安以前,斯诺曾面见鲁迅、宋庆龄,采访过当时在上海的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他们之间有过十分重要的谈话,后来都载入中国革命史。艺术家李雪健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把晚年鲁迅的神态表现得出神入化。彼时的鲁迅已经处于生命的尾声,一字一顿对斯诺讲的话,表现了对延安、对红军的无比敬仰之情:“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这段话出自《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这样忠于历史的表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浓墨重彩地叙述了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开放心态。此前,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许多丑化诋毁共产党人、污蔑红军的言论甚至被信以为真。在延安,斯诺来访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主动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和中国红军。这并不是一个红军被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和解答疑问的过程,而是毛泽东运筹帷幄的一次伟大“宣传推广计划”。

  宣传推广什么?当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要让世界看一看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不是红胡子红头发实行“共产共妻”的“赤匪”,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这部作品用极其真实的史料叙述了斯诺到陕北的历史过程。其行程是宋庆龄安排的,但这一切都源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是毛泽东与宋庆龄达成的一次具有极高战略意义的默契配合,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宣传运作”。所以,斯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被称为一只“报春的燕子”,足见他将红色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巨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红军自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必须放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必须获得国际力量的声援和支持,才可能加快革命成功的步伐。用新闻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形象,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宣传策划。

  作品用故事讲话。为什么斯诺在经过较长时间访问之后,得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结论?就在于他在延安看到共产党和红军领袖们是如何与老百姓融为一体,如何与普通士兵一样过着艰苦生活。他们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却在思考天下百姓的翻身解放。为革命牺牲66位亲人的徐海东,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的毛泽东,都令人深深感动。无论革命多么艰苦,遭遇多么大的挫折和牺牲,共产党人那种对革命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情怀,极大感染和影响着斯诺。因此在了解无数感人的故事之后,他认为这是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党,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将会属于这样的共产党人。

  此外,这部作品在叙事方式上也独具风格。导演王冀邢曾因执导电影《焦裕禄》而颇受赞誉,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展现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思想倾向。电影开头运用梦幻手法,表现进入红区以前看到的百姓苦难和中国社会现状,从而与此后在延安看到的人民欢快的精神面貌形成比照,以衬托两个政党领导下迥然相异的状况。最后一场戏,斯诺的英灵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与毛泽东相遇,两人拾级而上,仰视毛泽东亲拟的碑文情景,完全是一种写意的创作,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和对千千万万先烈的深情缅怀,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极强的诗意和韵味。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用讲述历史的方式,通过一个外国记者手中之笔,探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必然胜利的密码。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一个一心为人民、有伟大理想的政党,无论遇到多么大的艰难险阻,最终都一定能取得胜利。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我们无所畏惧,今天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背景下,我们更能沉着应对,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红星照耀中国》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2019《红星照耀中国》观看影评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部历史“大片”《红星照耀中国》在暑期档银幕上熠熠生辉,影片以斯诺的视角讲述了1936年,一个美国记者冲破新闻封锁,冒险深入到“红色中国首都”保安,亲自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第一次把“红色中国”推介给全世界,发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性预言。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当下,推出这样一部追溯初心缘起、探寻信念发轫的电影,可谓是恰逢其时。从制作上来看,主创人员努力追求社会效益和艺术效果,做到用心用情用功。

  在《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创人员忠于原著的努力。观众跟随着斯诺的脚步,首先看到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见识腐败堕落的国民政府官员。通过鲁迅、宋庆龄等的引荐,斯诺来到西北革命根据地,看到一个个生活、战斗场景,见到心怀赤诚的共产党人,领略平易近人的伟人风采。两相对比,观众得以窥见红色中国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心灵早已沉浸在“红星必将照耀中国”的激动与振奋中。

  《红星照耀中国》图书在伦敦出版后,风行各国,翻译成中文有40万字,在国内外的影响非常大。要将一本巨著改编成一部电影,必须精简很多内容。总体来看,影片《红星照耀中国》篇幅非常紧凑,对每个人物的着墨不多,但是抓住了每个人物的神韵,他们从红色中国走来,眼神坚定,笑容纯粹,有血有肉,可亲可敬。

  在影片中,毛泽东同志没有领袖的架子,他自称是“赤匪”,与斯诺通宵达旦地聊天,讲起自己的家世非常动情;周恩来同志英姿飒爽,他亲自为斯诺设计采访计划,诚恳地邀请斯诺在根据地住4个月;彭德怀同志雷厉风行,行军打仗总是冲在最前面;外交部的小胡同志,一直负责斯诺的行程,他非常认真负责,做到形影不离……通过这些人物,观众犹如踏上了陕北的土地,呼吸了那里纯净的空气,感受到那些身处逆境也要为全民族抗争的纯洁心灵。

  影片在制作上的用心也让人印象深刻。在根据地拍摄的时候,影片特别注意自然光线的运用,大部分的白天场景都是在光线最好的时候拍摄的,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艺术化创作完美呼应了主旋律基调,诗意化呈现更助力红色经典过目难忘、直抵人心。

  本片也存在一些还需进一步提升的地方,比如对于灾区的呈现流于简单化,影片结尾段落的处理也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影片忠实于原著,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氛围,精准地描摹了历史人物,让走进影院的观众们重温了记忆中的那份感动。

  2019《红星照耀中国》观看有感

  “只有当你了解中国的历史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中所经过的那种突出的孕育过程的时候,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答复。这一孕育的合法产儿显然就是现在这支红军。”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936年6月至10月,西方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国民党的封锁,深入“红色中国首都”——陕北小镇保安,亲自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风采,成为第一个采访“红色中国”的外国记者,写下大量通讯报道,第一次把“红色中国”推荐给全世界。

  83年后,真实再现这段历史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影《红星照耀中国》昨天上映。在首映礼上,导演王冀邢说:“这不是一部应景之作,它是从我心里流出的。”

  从斯诺的视角

  “这些人在总体上竟如此地不可战胜,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是什么希望、目的和梦想使他们成为难以置信的顽强勇士?”1937年,一本配有大量现场照片的书籍——《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英国出版,销量立即达到创纪录的数十万本。中译本《西行漫记》1938年在上海出版后,便成为全国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指南。正如斯诺所说,“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电影同样如此,《红星照耀中国》通过斯诺的视角,真实再现的是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心系民族大局、坚持革命斗争的故事。参与影片投资的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说:“这不仅仅是中国红军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源起的历史追溯。”

  为当下人所拍

  八十多年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初心故事,是不是已经变得平淡?“影片回答的不仅是历史的问题,更是现实的问题与未来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何在、信仰何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评价。《红星照耀中国》的导演王冀邢的成名电影《焦裕禄》创下新中国电影拷贝数量之最,获奖无数;他拍摄的《邓稼先》等主旋律影片都获得了相当高的票房及业内的赞誉。他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说,从1987年步入导演生涯的那一刻起,自己便有了将《红星照耀中国》搬上银幕的想法。经过三十年的耐心沉淀和三年多的精心雕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他终于将心中寄托完完整整地呈现。

  好看的主旋律

  虽然《红星照耀中国》根据新闻特写改编,但故事并不沉闷,也不生硬。跟随镜头,西北的粗犷风貌和南方的柔雅风情徐徐展开,战争场面和伟人风采淋漓呈现;李幼斌扮演的陈友仁、李雪健扮演的鲁迅、蒋雯丽扮演的宋庆龄,哪怕是小沈阳扮演的货运经理一一出现,刻画细腻;无论是时局动荡中为争取民族解放而不畏牺牲的大义担当,还是与根据地老百姓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鱼水情谊,抑或是团结并带领人民群众革命到底的信念情怀,伴随情节的展开一一铺陈,小中见大。

  2019《红星照耀中国》观看体会

  《红星照耀中国》目前正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并得到广大观影观众的持续好评和纷纷点赞。一曲自90年前传唱至今的历史赞歌,一部回忆千万人信仰起源的英雄史诗,在火红鎏金的八月,为同行在新时代复兴之路上的华夏子孙,注入了一道振奋人心的心灵营养,树起了一面鲜艳炽烈的精神旗帜。

  致敬历史 铸就精神高地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映过往,照亮前行。《红星照耀中国》讲述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突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毅然前往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见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迷人风采,并向全世界第一次揭示“红色中国”秘密的这段真实历史。

  影片主创怀着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使命感,精诚再现了那段革命者们栉风沐雨、逆境求胜的峥嵘岁月,用历史的厚重铸就了今夏的精神高地。执导影片的著名导演王冀邢坦言,经过三十年的耐心沉淀和三年多的精心雕琢,才将心中情感真挚表达,就是因为要努力为当下观众勾勒出关于初心从何而起、使命因何传承的清晰答案。影片的呈现效果,在首映之初就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评价影片“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和高度对历史进行再审视、再发掘,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新的表达。”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价说:“影片还原了一段鲜活的中国革命历史,并且为它的国际传播探索了新的方式!”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大学教授曹峻冰评价:“影片为年轻人提供了他们喜闻乐见的了解历史的方式,值得肯定!”《电影艺术》执行主编谭政则称赞:“用一个西方的视角来证明共产党的道路才是带领中国走向成功的道路,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公映后,来自众多观影观众的评价也映证影片主题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一名影迷在网上这样留言:“每一部以革命历程为背景的影视剧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品味,去感悟!”

  回望英雄 凝聚初心伟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红星照耀中国》在致敬历史真实的同时,还唱响了一首向英雄致敬的赞歌,通过真挚而精准地刻画老一辈革命者的无畏精神和情怀担当,润物无声地赢得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绵绵起伏的陕北麦地帮助群众收割的红军战士,在险象丛生的前线战场身先士卒的红军将领,在艰苦卓绝的根据地内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共产党人,特别是在田间地头亲切地与老百姓话着家常的领袖人物……影片借助斯诺的视角呈现的,不仅仅是血肉丰满、精神灵动的英雄形象,更用他们的故事向新时代的观众展开了这样一幅画面: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样的初心使命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在血液里流淌,汩汩涌动、传承不息!正如一名观众留言的那样,“绝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以及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艰苦努力!中国现今的所有一切离不开前一辈的努力付出!”英雄们的故事,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相关文章:

1.观看《红星照耀中国》优秀观后感及影评800字五篇

2.2019观看爱国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5篇

3.2019观看《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3篇

4.2019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及影评600字五篇

5.优选黄文秀同志事迹观后感范文,奋斗是青春的底色,行动是最好的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79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