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电视剧观后感 >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

若水分享 1147

《山海情》以直观真实的画面,将扶贫工作的困难性尽展观众眼前,让人看了都为之动容。那观看《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一

西海固的“脱贫秘诀”

2021年初,一部扶贫剧《山海情》火爆荧幕,这部充满烟火气息的扶贫剧中浓缩了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战中万千基层干部的身影。有的观众与“水花姐”一同哭泣,有的观众为“马得福”不被理解时而感到忿忿不平,但最终大家都会为西海固的成功脱贫而感到骄傲。剧中的故事已经结束,但西海固的脱贫密码有迹可循。

脱贫秘诀一: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决心、扶观念、扶梦想,帮助贫困百姓树立摆脱贫困的理想和信心。马得福回村工作遇到的第一件难事就是参加吊庄移民,常年的贫困生活让乡亲们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勇气。最终,马得福家率先报名前往吊庄,说服了乡亲们一起前往条件艰苦的玉泉营。在我们的工作中,帮助基层群众改变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活动,一旦发现“等、靠、要、拿”的思想要及时破除,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思想观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不返贫,让乡亲们从“有的吃”变成“吃得好”,从“有的穿”变成“穿得靓”。

脱贫秘诀二:扶贫再扶智。扶智就是扶能力、扶技术、扶理论,帮助贫困百姓学习一技之长。《山海情》中乡亲们从最初将县里给的八十一只“扶贫鸡”吃得只剩一只,到通过种植双孢菇赚取第一桶金,涌泉村的成功说明,扶贫工作不能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实现从“输血变造血”的转变。技能培训是帮助群众脱贫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根据当地特色制定具体的技能培训方案,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量体裁衣,传授基层群众最想学的手工技艺,真正激发基层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脱贫秘诀三:扶贫更需教育。扶贫不能只靠扶贫干部,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人才,从“引水”变成“打井”,真正改变一方土地。剧中的白校长为了阻止不满16周岁的学生外出打工想出了种.种办法,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当地政府做出决定:在校学生,不论是否满16周岁,一律不得外出务工。白校长的所作所为给我们上了一课:“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想要真正改变一方土地,不仅要树新风、教技术,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先行,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只有教育能让这些孩子们改变命远,而改变了命运的孩子们才能将贫困连根拔起,真正盘活这方土地!

西海固的故事,到这里就真正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开始,新奋斗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千千万万个“马得福”们一定会探索出属于他们的“致富秘诀”!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二

“25·2183·0”《山海情》的精神密码

《山海情》为我们呈现了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脱贫致富的艰难历程。没有“偶像光环”,只有一群满身“土气”的人,没有“公式化”剧情,只有朴实无华的画面,它让许多人的泪水唰唰往下掉。但20多年来发生在西海固的那些真实故事,远比电视剧中还要感人。

《山海情》原名《闽宁镇》,宁夏是“山”,福建是“海”,1996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工作小组,走访调研、科学谋划、全力推动,开始了福建对宁夏的对口帮扶。25年来,铁打的闽宁协作,流水的扶贫干部,变换的是人员面孔,不变的是责任情怀,更迭的是西海固面貌,凝结的是扶贫干部的初心。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2020年7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身上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25年,坚守初心,人民至上。《山海情》中的吴月娟,其原型是对口帮扶办公室原主任林月婵。1997年虽然她心中已有了“苦瘠甲天下”的心理准备,但是第一次踏足西海固时,仍然被现实情况深深震撼着。老师们在沙地上用树枝写字上课,衣衫破旧的农民严寒深夜在工厂前排队卖土豆。她下定决心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和小组成员一起帮助农民牵线搭桥、介绍工作、洽谈待遇、安排生活,让西海固的农民收入翻了几番。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像他们一样,深入山区走村串户,诚心诚意帮助老百姓,解决民生困难,办好每一件涉及人民利益的小事。

2183名干部、专家志愿者,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现在西海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这背后离不开无数扶贫干部和志愿者兢兢业业的付出。陈金山人物原型是援宁干部樊学双,“凌教授”是“菌草之父”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创新形成“托养+扶贫车间+电商合作社”模式,帮助贫困重度残疾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形成“幸福草”种植“一条龙”服务,实现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目前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胜利,党员干部们莫要歇气松劲,还要真抓实干、接续奋斗,检查项目进度,巩固脱贫成果,织牢产业网,绘制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0,不求回报,真情奉献,久久为功。闽宁协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场跨越2000公里持续25年的“山海之恋”,是一颗又一个颗爱心的接力。“厦大高才生”郭闽航,代表的是援宁支教青年志愿者。福州女教师李丹瞒着父母来到隆德县支教,她一年入户家访35人次,自掏腰包资助6名贫困学生,为学校募捐2万多元。最后身患白血病,牵挂的依然是把剩余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她永远走了,却引来了更多“李丹”,数年来1146名教师、267名支教大学生足迹遍布海原县、隆德县、闽宁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的身影永远镌刻在时代画卷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像他们那样有爱心、有恒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韧劲,后任接着前任继续干,书写服务基层的精彩篇章。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三

@党员干部 只有悟透“情”才可跨“山海”

最近,以扶贫为题材的电视剧《山海情》正持续热播中,该剧虽剧情短小紧凑,却真实还原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较强的年代感、浓郁的地域特色,外加台词接地气、人物塑造得细腻鲜明,使得该剧一举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剧赞誉。广大党员干部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不妨在心中加以沉淀,既要看懂“剧”内之意,又要悟透“剧”外之情,以寻出干事创业的力量之源、梦想之翼、团结之力,从而在新征程上跨山越海,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悟透“党恩情”,得力量之源。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大背景下,从福建省的扶贫干部们被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那一刻起,“海”对“山”跨越千里的对口帮扶正式拉开帷幕。脱贫攻坚是贯穿《山海情》电视剧的主线,很多精彩剧情就是围绕此主线展开的。回顾以往,可知贫困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顽疾,也是世界面临的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直到我们党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我国贫困群众燃起了希望,也让全球减贫事业看到了曙光。我们围绕这个难度之大世所罕见的战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党全国之力,尽锐出战,使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重温党的历程,悟透党的恩情,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继而又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这一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要从党恩情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在新征程上按照党指定的方向奋勇前行。

悟透“人民情”,添梦想之翼。挂职的扶贫干部陈金山在即将离开时,来到了闽宁村建设工地,他似看到未来群众因过上美好生活高兴的场面,嘴角抽搐时流露出伤感、感慨和不舍;马得福因蘑菇滞销,面对群众的指责、麻副县长的威胁和诱惑,于犹豫中作出坚守信念的抉择……其实,《山海情》电视剧中最大的主人公就是贫困群众,他们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就是扶贫干部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指南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这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正是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让我们拥有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坚守人民情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贯穿到工作始终,做到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把实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用汇聚的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梦想添翼,再以实干实绩回报人民群众的厚爱。

悟透“同事情”,持团结之力。在吴月娟、陈金山、凌一农一块围坐吃菌汤火锅时,一个战壕里的三个战友彼此坦诚相待、相互鼓励,谋划未来信心满怀,许下了脱贫成功后将茶水换成庆功酒的豪言壮志。“人心齐,泰山移”,团结一心则能化碳为金刚石,可成为攻破所有艰难险阻的利器。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通了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背后是在党的凝聚力、号召力的作用下,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结果。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完成一项有困难的工作、干成一项有挑战的任务,离不开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在攻坚时要以理想信念为导航仪、以同事之情为内驱力,找准团结的最大公约数,做到同频共振、上下一心,以优异的成绩向时代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四

党员干部心中的“山海情”

近期,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山海情》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为创作命题,展现了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宁夏两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描绘出一幅雄厚壮阔的脱贫故事画卷。每个党员干部心中都有“山海情”,与电视剧《山海情》产生共鸣,与现实生活中干事创业发生共振。

心中有座山,这山是“愚公移山、咬定青山、再攀高山”的山。从电视剧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我们看到了宁夏荒芜的土山变成美丽的青山。土山代表艰巨的脱贫任务,青山代表脱贫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心中必须有一座山,这山是愚公移山的困难之山,是咬定青山的目标之山,更是再攀高山的追求之山,广大党员干部拿出愚公移山的韧劲、咬定青山的干劲、再攀高山的拼劲,才能实现苦日子的土山到好日子的青山的壮丽蜕变。

心中有片海,这海是“海纳百川、海枯石烂、沧海一粟”的海。剧中我们看到宁夏福建扶贫干部、技术专家、乡村教师、勤劳农民等各类群体的齐心协力,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包容、坚韧、奉献等多种优秀品质。党员干部心中必定有一片海,这海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是海枯石烂的决心,是沧海一粟的忘我,每个党员干部以沧海一粟的自我认知,当好小小螺丝钉,以海枯石烂的坚持不懈与困难顽强斗争,以海纳百川的格局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征途中奋勇前进。

心中有真情,这情是“爱国情、民族情、总关情”的情。电视剧《山海情》好评不断,常常让我们热泪盈眶,这是一部有感情有温度的电视剧。我们为村民地里没有水焦急,为村民卖不掉的蘑菇发愁,为扶贫干部跑前跑后感到心疼,这些感情充盈了我们对这部剧的感受。党员干部心中必是有真情,这情是希望国家富强的爱国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民族情,更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百姓情。正是这些真情才筑起党员干部的初心,坚定党员干部的信念,初心担使命,信念生定力,正是这份真情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奉献一切。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五

念好“善”字决 培养党员干部"山海情"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而热播剧《山海情》正是以丰富感人的剧情,引发干部做“上善若水”“善文能武”“从善如流”的组工式“山海情”。

选人要追求“上善若水”做到“善作善成”。“至微至显,善作善成。”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建设者,要承担服务中心大局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强调做事要有始有终,既要善于谋事,有好的开端,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把事情做成做好。因此,组工干部要保持树立“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的理念,始终保持“主人翁”的精神,在谋事、干事、成事上作表率,在服务发展大局上作贡献,处处恪尽职守,时时自警自励,方能善始而后善作,善作故能善成,善成方得善终。

育人要注重“善文能武”做到“尽善尽美”。“斌”,左边是一个“文”字,右边是一个“武”字,既要能“文”,又要能“武”。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能文能武”就是要提升素质,全面发展。组织工作要求高,组工干部必须既要政治素质高,又要业务能力强;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水平;既能规范办文,动手写文章、搞调研等,又要能高效办事,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组工干部不断在自我修炼过程中,拜人民为师,以人民“喜好”为标准,加强学习、增长才干,成为一个“善文能武”的组工干部。

用人要选择“从善如流”做到“知人善任”。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才;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才的使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人才兴”,才能“事业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人才很难“自用”,只有“被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组织部门不仅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重大责任。而且是为国选才聚才重要部门,因此,组工干部练就一双知人善任的“好眼力”,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借助群众火眼金睛审视干部,切切实实让政治站位高、品行过硬的干部发挥用武之地。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相关文章:

《山海情》电视剧观后感个人启示5篇

《山海情》电视剧观后感和启示5篇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个人感想5篇

2021山海情观后感心得体会

《山海情》观后感个人感悟范文5篇

2021基层人员观看山海情的感悟和启发5篇

山海情观后感个人心得体会5篇

《山海情》观后感心得感悟5篇

观看山海情乡镇基层干部学习感想与启发5篇

观看《山海情》党员观后感心得最新5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77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