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高中生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的正能量,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很多学校都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学生看完后需要提交一份观后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度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高中生2021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年度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高中生2021一
这一周,在_的组织下,我观看了《感动中国》节目,令我感触颇深。
63岁的她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学习张老师先进事迹,读懂她的遗憾、害怕和欣慰,更增忘我拼搏的进取力量。
有一种遗憾,叫经久难忘——若无刻骨铭心的遗憾,又怎会有无所畏惧的勇敢?
13岁女孩哭着说,“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这是2001年以来张桂梅心中抹不去的遗憾,因为这份遗憾,她立下最坚定的志向,选择走一条最为艰难的路——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要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在意被人误会成骗子,一次次利用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停地奔走、呼吁,寻求支持,终于梦想亮出了曙光,2007年,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的她,赢得了媒体的关注,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2008年9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在奔走、呼吁、奋斗中成为如梦一样的现实。对张老师来说,20年来,这份遗憾长居在心,取得多好的成绩,获得多大的荣誉,也忘不掉这份“疤痕”一样刻骨铭心的遗憾。我想,这份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是追求完美的执念,何尝不是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在这美好人间恒久散发着人性中最圣洁的光辉。
有一种害怕,叫我等不及——若无时不我待的担当,又怎会有平地起高楼的决心?
那一年,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还有满院子的杂草。可是,她还是坚持把学校开起来,哪怕学生底子弱、成绩差,哪怕全是“线下生”,她说,“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孩子们耽搁不起,没有条件,那么创造条件也要干下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张老师“傻丫头,快点”的小喇叭督促下,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因为这份怕,张老师等不及学校“军马炮”配齐到位;因为这份怕,多年来,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说,“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这份怕让人心生敬意,这份怕让人心头一热:何为爱生如子,何为人间大爱,何为担当奉献,何为无私无畏?张桂梅老师就是!
有一种欣慰,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若不去吃奋斗的苦,又怎会有收获的甜?
“没有女高,就没有现在的我”,爱在爱之间传递,毕业的学生反哺学校,毕业的学生心怀家国,毕业的学生回报社会,“这都 是张老师教育我们的,自己强大了,也要记得去帮助别人。”孩子们的成长是对张老师最好的肯定。今天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配套设施完善,学校共有3个年级9个班,在校生464人。至今,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考入大学,一本上线率高达40%,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老师的身体更瘦了,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旧是那个有点倔犟,非常认真,能吃苦,肯奉献,孩子们眼中的“张妈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都是干出来的——她依旧是那个微笑着、拼搏着、奋斗着的张老师,依旧是那个不停奔跑着的时代“打工人”;她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楷模,无愧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为张桂梅老师点赞!
2020年度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高中生2021二
敦煌,这一名称人们并不陌生。可谁知这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在几十年前是个沙海茫茫、人迹罕至的荒漠。是谁改变了它?这一年的《感动中国》就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寸草不生,满目荒凉……”故事由樊锦诗一句对敦煌的初印象开始。从她口中得知,那时的敦煌,房子是土砌成的,连喝的水都是被污染过的。可见当时在这儿实习的北大科考队,生活条件是多么艰苦。因为严重的水土不服,她们不得不停止工作。但在樊锦诗回乡调养身体之后,敦煌又急需专业学考古的人,她又被北大分配到莫高窟工作。这一去就是大半辈子。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聚少离多,两个儿子出生后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而樊锦诗,却将这一切置之身后,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樊锦诗一直为敦煌忙碌着,从未间断。
这些事迹,不只是向我们展现了樊锦诗老人为敦煌作出的贡献,更是她不言放弃的品质。57年,这可是一个人大半辈子的光阴啊!但在她眼里这只不过是白驹过隙。敦煌的岁月里,每一次学术的研究,每一幅修复的壁画,每一场艰辛的旅程,她似乎都历历在目。她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正如她说:“我的心好像一直就在敦煌,要去守护好敦煌,这就是我的命!”是啊,“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用一生的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如今73岁的她已满头白发,还始终为敦煌的文物事业殚精竭虑。从她身上我能深刻地感知,一名“莫高窟人”所独有的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在献给樊锦诗的颁奖辞中写的,半个世界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又让我联想起了我们刚学过的一篇课文《青山不老》中那位化沙漠为绿洲的山野老农。他也同樊锦诗一样,用打造一条绿波荡漾、宛如山南的山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农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就如樊锦诗把生命留给敦煌,供后人所永远铭记。
看完《感动中国》之后,我备受鼓舞。虽然成功总是伴随着重重困难,但历史总以乐观的态度宽慰着我们,这一路坎坷,终不会辜负坚守的力量!
2020年度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高中生2021三
随着熟悉的旋律和热烈的掌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缓缓拉开帷幕。
每年的英雄人物不一样,但那颗温暖又伟大的心永不变。用大半生守护敦煌的学者,不顾安危救火的森林英雄,救了全中国孩子的医者……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盲人中医师——朱丽华。
正如颁奖辞中所说的:“不幸关上了你的门,但你帮别人打开了窗。”朱丽华不仅是位中医师,更是一名扶贫捐助者。视频开始时,只见一位老奶奶凭着一根导盲棒和记忆中熟悉的路线来到了银行。一进银行她就开口问:“看看我的卡里有多少钱?全部汇出去好了。”也是这句话震撼了我——一位年过六旬的盲人来到银行,并不是为了取钱给自己用,而是要捐给希望工程,帮助上不了学的孩子们;而且一出手,就是四十万啊!因此,我也越发地想了解这位不寻常的奶奶的故事。
十八岁意外失明后,朱丽华奶奶也绝望过,她甚至无法想象活下去还能做什么,但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朱丽华奶奶听到了张海迪的故事,又让她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之后,朱丽华奶奶成了中医师,并开始为福利院的脑瘫儿童治疗。世上有许许多多的盲人,但她们不一定都像朱丽华奶奶一样充满希望,并为别人打开窗;世上有能力的人许许多多,但他们不一定能温暖他人。当朱丽华奶奶得知有许多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后,她决定捐赠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张张公益事业捐赠发票堆积在桌上,累计公益捐款也达到了三百七十三万元。这一分一角不仅是朱丽华奶奶的善良,更是汗水和爱心的结晶。
从家庭的“包袱”到家庭的“顶梁柱”,这不仅是朱丽华奶奶的人生,她也让这样的人生影响更多的盲人,成为了更多盲人的人生。在朱丽华奶奶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你能感受到。”是啊,朱丽华奶奶本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一个可以抱怨命运的人,一个渺小如草芥的人,却凭借自己的努力给自己“打开了另一扇窗”。她用自己的爱心给脑瘫儿童造了一座房,用自己的坚持为失学儿童搭起了一座座桥,用一生的抗争突破了生命的枷锁。这种“美”不高调、不夺人眼球,却美得动人心魄、浸润心田。
世界无边无际,需要人心来填充。从现在起,我不再为一些小事自怨自艾,不再为自己的一己私利找借口,而是要去帮助他人、温暖他人,做一个小小的“朱丽华”。努力去打开我生命中的更多的窗口,设定新的生活模式,过更有意义的充实的人生。
2020年度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高中生2021四
浩瀚宇宙,何谓“感动?”是人情世故的温度,是亲友之间的羁绊,是触动心底温柔的动情。世间只一草一木便能引叹我们对自然力量的感动,对自然无言的敬畏。今日,带着真挚的心去聆听那些可歌可泣中国人的故事。
“根入石窑蟠”
从红色地毯走向我们,是位老人。她叫樊锦诗,今年已在敦煌居住五十六个年头。我看不出她与一般老人有何差异,可在她沧桑的面容下内心却掩埋一颗坚毅的心。她从沿海大城市而来,却蜗居一处未开发的文化胜地深深扎根,在艰苦的生活条件都挺过来,再难割舍的亲友情终成了夜晚的思念。我透过他仍然明亮的双眸,望见了敦煌的辉煌,品出了一位老人的坚守。
她在我心底留下了文化的感动。
“英雄归厚土”
四川木里森林的大凉山,飘出了一阵悠扬的赞歌。
即使是和平年代,也总有人默默担负。当木里县火灾肆虐,西昌大队不顾一切的首冲救灾战场。“你所谓的美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是了,这只救火大队也只是一群而立之年的大孩子,可他们仍勇冲战场,为我们阻挡前方,他们是英雄。可英雄难自保,在熊熊烈火之中永远留下了三十位英雄壮烈的背景,他们他们永眠于花开美景的大凉山。
他们在我心底留下热血的感动。
“一丸济英雄”
“载方舟”“呈赤心”九十二岁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招荒者与世长辞,您本默默奉献,殊不知您的名字已深深镌刻在后人的心上。
在中国疫情大乱的时代下,您被临危受命,在紧张的局势下研制出疫苗并以身试药,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忧国忧民的您,很快推行出一种小儿喜食的“糖丸”。使数万幼儿免于残疾。免于灾难,忧国与忧民,无私与奉献在你身上拳拳相照。您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您在我心底留下了大义的感动。
秉一缕深情则万象皆深。寄一片素心则一切皆美。你们的身影是民族性格的身影,你们是感动中国的人物!
2020年度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高中生2021五
“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这个颁奖辞真真切切地道出了顾方舟爷爷的医者仁心。
你有没有听说过小儿麻痹症?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建国初期,小儿麻痹症在全国大规模地爆发。成千上万的幼童被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也就是我们说的小儿麻痹症。一个个健康活泼的幼童倒下了,有的肌肉萎缩了,有的瘫痪了,有的残疾了,甚至有了的付出了生命。而这些病童的背后是一个个受巨大打击的家庭。
当时,顾方舟爷爷刚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看到这么多受苦的幼童,他马不停蹄地投身到一场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战争中。经过日夜奋战,他在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顾爷爷知道研究者们是和病毒在赛跑,早一天研究出疫苗,就能早一天让孩子们摆脱病毒的侵害。为了加快进度,他举家搬到云南大山深处的科研所。
大山里条件艰苦,有时正常的用电都不能保证。但顾爷爷毫不在意,还想方设法地鼓励所里的年轻人,让大家始终保持住对工作的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顾爷爷终于研究出了第一批疫苗的试验品。
在经过动物试验后,顾爷爷又以身试药,但最终能不能给孩子们用呢?还需要试验。该找谁呢?顾爷爷想到了自己年仅一岁的儿子。为了尽快确定安全性,顾爷爷竟然瞒着家里人,夜里偷偷给自己儿子喂了药……
经过煎熬的考察期,顾爷爷的“糖丸”正式诞生了。从此,中国的幼童摆脱了小儿麻痹症的魔咒。
看完《感动中国》短片,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爆发的疫情。医务工作者们也是医者仁心,他们不断奋斗在第一线,一方面积极救治着病人,一方面仔细记录着临床数据,不断输送给科研人员,期待早日研发出对抗病毒的疫苗。
我真庆幸自己成长在中国,在这里有为祖国付出一生的顾爷爷,更有千千万万个顾爷爷般的医务工作者,为我们建造起一座座方舟,渡过病毒的劫难。
2020年度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高中生2021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