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2020年,面对非常考验,铁路人担当尽责奋力拼搏。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他们是坚守在新时代路上的践行者,完美地演绎新时代之美。今天小编整理了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_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1
春运前夕,在CCTV12频道播出了2020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学习强国、中国文明网、央视网、央视频,也进行了同步直播。一个个闪亮的身影出现在了央视的舞台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得到了展示与传播,他们是新时代强国之路的奋斗者,正因为有他们的耕耘,才织出了14.14万公里的铁路网,才让“流动的中国”无论风吹雨打依旧活力四射。
业精于勤,事成于细;平凡至伟,奋斗最美。95后的轮轴装修工刘晓燕为保证轮轴的绝对不带伤上线,她苦练检测本领,把滚子、保持架、密封座等轴承零件的70多哥检修限度全部熟记,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火车司机邢云堂在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成功摸索出了高寒地区“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制冰雪天气下的动车组,成功解决了因车头卷起的风雪而造成列车空转丢失牵引力的问题;于本蕃在雪域高原上始终保持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细心的斗志,一丝不苟的守护着唐古拉和玉峰地区的铁路……他们看似平凡的人生却因为不懈努力而伟大,中国铁路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接力奔跑才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背后是对匠心的守护和追求。看着他们在台上发言的激情和眼神中流露出的笃定,看着视频中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磨砺与坚守。那一刻,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能够站在那个舞台,明白了闪亮的不仅是他们的名字更是他们的人生。他们靠着真本领与真性情守护着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畅通着亿万游子的归乡路。
现如今,高铁里程达到3.79万公里,实现了世界第一的好成绩,高铁技术也领跑全球。从“高速”到“智能高速”再到“耐寒高速”,一批批性能更优的复兴号“贴地飞行”,树起中国高铁的新标杆。这背后是一个个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张波的研究人员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信念干出来的!
高铁列车呼啸而过,一条条产业聚集带、旅游黄金带在沿线逐步形成,中欧班列继续逆疫开行,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贸易注入信心与活力,列车调图也于1月20日正式开始,为应对春运“大考”做好了便捷、安全与舒适的“万全准备”,让旅客的归途更顺心也更顺行……这正是一个个“最美铁路人”的担当与奉献的涓涓之滴汇聚出“流动中国”的大海。
心中若有凌云志,不待扬鞭自奋蹄。让我们读懂闪亮背后的担当、闪亮背后的努力。向榜样学习,向标杆看齐,弘扬工匠精神,在新的起点中,朝夕追梦,为“流动中国”奏出发展的最强音!
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2
2021年这个“特别春运”到来前夕,中央电视台发布了《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
“最美”的高光背后,是“最苦”的现实写照。当“95后”女孩刘晓燕一头扎进货车车底,学工艺流程,苦练检测本领的时候,这些日子无疑是“苦”的;当于本蕃在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下,日复一日地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时,单调枯燥的工作也是“苦”的......
我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吃苦”本没有太多目的性,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干事创业,哪件事能够轻轻松松就获得成功?
关键是,我们能够从这些“凡人微光”中,探寻到他们内心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动车组司机邢云堂潜心钻研高寒高铁操纵方法和作业标准,填补了世界相关技术领域空白,作为一名司机,还有比这更值得骄傲的事吗?列车长阿西阿呷长年在“慢火车”上为彝族老乡服务20年,帮助老乡拓展销路,看着沿线居民收入增长起来,她该是何等的幸福?亚库甫·阿沙木在贫困村扑下身子一干6年,组织修建了3条重要防渗引水干渠,解决了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的节水灌溉问题,该是怎样的开心满足?平凡之躯,亦可成为他人的精神支柱。
作为局外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后,会觉得这样的工作环境确实很苦,但对于当事人而言,不过是平平常常的日子。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能从严酷、枯燥、重复的工作中,保持一种信念,本身值得我们尊敬。
其实,在纵横交错,绵绵数十万公里的铁道线上,在我们看不见甚至想不到的地方,还有无数跟他们一样的人,在付出和努力。平日里,他们都是“隐身人”,也只有在春运这样的关键时候,或许一些人才会真正意识到,离开了他们“驼负千斤、蚁负一粒”的本分,出行会变得困难。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我们都是平凡的个体,就像一只只萤火虫般,发出微弱的光,但“凡人微光”聚合起来,就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个人的努力融入奋进的潮流,当“也学牡丹开”的点滴之力汇聚起来,就是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
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3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广为人知的名字,也是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集大成者。2012年底,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波,担任铁科院集团公司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
牵引系统是高铁列车的“心脏”。为了让复兴号拥有“中国心”,张波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建立图形化软件开发平台,代码量超过100万行,集成600余个标准化功能块,最终构建起第一套软件系统。“复兴号牵引系统的软件和软件开发平台都是自主研发,这为未来技术创新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制动技术则是高铁列车的“安全阀”。为保证硬件稳定可靠,张波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生产车间密切跟踪每一个细节。为确保制动安全,他们进行了上百万次测试。最终,研发团队突破了时速350公里等级防滑控制技术,制动系统从控制软件到阀类硬件、基础制动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真正成为复兴号的“安全守护神”。
2017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回忆当时情况,张波仍激动不已:“我将勇攀科技高峰,以铁路人的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按时自动开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奔驰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高铁列车拥有自动驾驶的“智慧大脑”。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志强的贡献。
2017年,中国通号组建高铁C3+ATO自动驾驶创新团队,陈志强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从立项到上道试验只有不到1年时间,陈志强鼓励大家:“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通过自主创新干出来。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018年6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启动高铁自动驾驶系统现场试验。其间,C3+ATO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以近乎零缺陷的高水平表现通过了专家组数百项细致严格的测试。
2019年12月30日,时速350公里智能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实现全程自动驾驶,陈志强带领的C3+ATO自动驾驶系统创新团队也获得了当年的火车头奖杯。
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4
邢云堂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运用车间动车组司机。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20多年来,他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
2012年,我国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开通在即,迎来第一台动车组试验车上线参与联调联试。平时沉默寡言的邢云堂掷地有声:“我是党员,我来跑第一趟!”首趟试验圆满完成。
哈大高铁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严寒和风雪。黑龙江冬季气温可达零下35摄氏度,动车组运行时,车头卷起的积雪附着在钢轨上,极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小心摸索,创新采用“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这一驾驶难题。
此后,邢云堂从零起步,又主持编写了《哈大高铁应急处置指导书》等教材,填补了高寒地区高铁司机作业标准空白,成为高寒地区高铁司机的必修书目。
兰州局集团公司兰州西车辆段轮轴装修工刘晓燕,虽是“95后”,却已经成长为岗位能手。刘晓燕随身带着一个黑色小本,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自动平衡”“修整坐标”等操作要点、重要环节步骤,以红色下划线标注,看起来工整醒目。她苦练检测本领,把滚子、保持架、密封座等轴承零件的70多个检修限度全部熟记。
渐渐地,刘晓燕的业务技能突飞猛进,多次被车间及段评定为“三星级职工”,还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机辆部铁路车辆专业货车检修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过检修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5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医生”,究竟是什么感受?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副主任于本蕃体会很深。自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于本蕃就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一丝不苟呵护着这里的每一寸钢轨。
在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的唐古拉地区,于本蕃不仅扎了根,还时刻以“零误差”的精细检修标准要求自己,日常线路巡查,他对轨道上的连接螺栓也逐个检查,每行走100多米,会下意识地用脚踩踩路基,确保线路状态稳定。
雪域高原砥砺着于本蕃的奋斗意志。他先后获得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视线从高原转向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施工现场,中铁建工集团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同样将“高质量”放在首位。
吴亚东始终奉行“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到过雄安站的人,都对候车厅和通廊那一排排清水混凝土柱方阵赞叹不已。这些2.7米见方、14米高的大柱子,四角向上托举着500多道清水混凝土梁,形成一个个漂亮的开花造型。吴亚东解释,清水混凝土必须一次浇筑成型,这对平整度、光洁度、孔眼、线条等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为确保施工效果,吴亚东带领团队针对雄安站项目中钢筋构造、混凝土配合比、模板体系以及混凝土施工工艺等进行研究细化,进行了上百种对比试验,甚至试过用色拉油、液压油做脱模剂,最终完美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现代艺术美感。
如今,这192根清水混凝土柱,成为雄安站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