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围绕古建筑的历史、保护和展览,讲述故宫六百年的历史沿革和建国七十年来老中青古建保护者们代代相传的独特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篇一
故宫,一直以来就是文化领域的热门IP,近年来更是被开发得大放异彩,围绕着故宫展开的纪录片和综艺不断播出,镶嵌着故宫元素的文创产品不停推出,昔日的紫禁城与今天的普罗大众的距离被一再拉近,一座庄重沉郁的遥远宫廷,成为了一段典雅趣味的亲和风景。
因此,作为《我在故宫修文物》五年后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的播出环境,与此前已经截然不同。
在人们已经高度熟悉故宫的基础上,要再次用“故宫故事”打动观众,并非易事。此外,《我在故宫六百年》延续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对故宫修复技艺和修复人群的关注,只是具体方向从“修文物”变成了“修建筑”。
然而世殊时异,关于技艺与工匠,近几年的影视作品、深度文章层出不穷,那么,这些默默修缮着中国最大型文物——故宫本身的工匠们,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呈现给今天的观众?
《我在故宫六百年》静水流深地交出了自己的答案。熟悉的红墙黄瓦之下,八大作的知识点妙趣横生,故宫人的起居行返璞归真,但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有一种张力,一种平和却对抗的力量。
我们看到了以肉身对抗时间:人寿不可六百岁,但在无数我们知道或不知名姓的人们的支撑下,故宫已存续了六百年;我们看到了以平凡消解非凡:故宫是帝王家、是紫禁城,却也逃不过许多普通屋舍的一样命运,年年要除檐上草,不时要填地上砖,日子里门要修补、墙要抹涂;我们看到了以缓慢对抗加速:许多当代社会人,如陀螺被生活洪流抽动不休,而故宫的工作,呼吸着历史、应和着节气,是钢筋森林里没日没夜的人们,咫尺天涯的某种对比。
这部作品,不止是一部关于帝王宫殿及其建筑修复的纪录片,还是一则,跨过沧海桑田的时空寓言。
关于不朽与生命:
究竟谁在故宫六百年
庄子的《逍遥游》中写道: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冥灵,一说为一种大树,一说为一种大龟,总之,不会是寻常人类。人类的肉身凡胎,谁也不能持续六百年而存在,建成紫禁城的明成祖朱棣不能,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清康熙帝也不能。
故宫六百年,不是任何人类的寿数,却偏偏是人力铸就的时光长度。故宫里的砖瓦木石,经历过天灾,目睹过改朝换代,瓦碎了又换了新的,木头朽了就替下来,它们被看顾被补救,它们有保养有岁修。
拥有朴素而神乎其技的建筑修复手艺的人们在青史上籍籍无名,却将这座殿宇牢牢守护。故宫迄今,已经没有多少材质是从六百年前保留至今,但文化意义上的故宫,始终存续,并生辉熠熠。
物质不能永存,但精神能。这不只是故宫本体,故宫的修缮师同样也是如此。一代代匠人一位位师父,师父有徒弟、徒弟又有徒孙。他们静默无声地来到这里,不知何时离开,把一身卓绝技艺、留给了宫殿砖石瓦木,和身后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人生与才干去铸就了建筑的不老和不朽,他们消逝,他们也永恒。
关于缓慢与生活:
从加速度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在故宫六百年》的观看体验是轻松而宁静的,彷佛一场精神按摩或者心理咨询。这种放松来自文本本身,也来自观众们自身的生活语境。
996、007等现实工作强度将当下许多人的生活逼成了一场狂奔,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作品《慢》里写道:速度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
而他叹息:“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不是失传,而是慢已经无法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正因如此,故宫中的这些修复建筑的工匠和工程师们,则为观众们在文化领略中提供了一种心理的放松与“修复”。在故宫修复建筑的人们,不是游手好闲,但是他们明显慢了下来。梁上彩画要细细地拓、徐徐地摹,瓦上飞草要岁岁地除、根根地拔,殿宇梁木要迢迢地运、慢慢地扶。
故宫修复工作者们一年年漫长地走过宫殿和广场,一遍遍清点和查漏补缺。他们有猫撸、有鱼喂、有杏打,有从通风砖里拾获百年前的戏折的惊喜时分,也有对着大红宫墙各显神通的修复技法。
这种缓慢,是一种都市人的桃花源,也是影像的一次深呼吸,当倍速观看、短视频观看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高刺激快节奏的视听方式,《我在故宫六百年》从影像上,也成为了一块复返自然的清净地。
关于穿越与时空:
奇观与反奇观的故宫工作
穿越,是我国近年流行文化中长盛不衰的类型。穿越本质上是某种历史错位,不同时代本无法相遇的文化发生碰撞而产生看点,如此说来,《我在故宫六百年》,也类似个穿越故事了。
现在着装的人们在古老的宫殿里工作,用现代的科技与设备修复着人们想象中传统而贵不可言的朱墙金瓦,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的错愕感和陌生化。
听着大家调侃故宫瓦当上的龙没有肌肉,看着他们用美颜相机拍摄准备飞上屋顶的脊兽,混搭、穿越、解构,鲜明而有趣。故宫建筑修复师们,是生活在古代景观中的现代人。
倒过来说,也有另一种时空交错。这些建筑修复者们,也仍然用一种朴素的方式工作着、生活着,他们喜悦地围观刨木头并收藏刨花,在石灰里掺麻类植物糊墙,去传统烧制工艺的厂挑选琉璃瓦,手上握着毛笔、身上沾着墨水和尘灰。恍惚之间,他们也像是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过去人。
于是这种双向穿越,就构成了一种反奇观的奇观。说反奇观,是因为它将故宫从皇家禁地拉入烟火人间,养心殿被架起脚手架,运输车热闹了故宫的夜晚,紫禁城的各种遥不可及也就在此间祛魅;
但另一方面,它也缔造了新的奇观,在临摹彩画的金粉飘飞中,在乾隆花园被注射器医治时,帝王皇家的神话在逐渐远去,而工作在此的普通人的故事,继续在诞生和正在被见证。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篇二
故宫是一座时间之城,也是一座空间之城。它的每一秒钟,每一个地方,都存在过无数生命的痕迹。2021年,故宫将迎来第601年。纪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将于今晚20:00档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通过三大亮点新年敬献,开启故宫全新的时间之旅。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该片聚焦故宫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文保工作者,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发生的奇妙关联,讲述紫禁城青春永驻的故事。
亮点一: 穿行600年 开启故宫再发现之旅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自建成以来,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和故事一直都深深地埋藏于历史的深处。一石一木,一砖一瓦,皆为时间的痕迹,历史的见证。
《我在故宫六百年》聚焦故宫600年的历史印痕,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大修工程、岁修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古建部、工程管理处、修缮技艺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门的工作视角,开启故宫再发现之旅。这些“新发现”既有故宫深处的大历史,也有故宫古建上的趣闻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块砖瓦、每根梁木所发出的“文明之声”。
中都皇城在规模初具时,为何突然被朱元璋喊停,成了他未完成的理想之城?
近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到底宅在养心殿干些什么?
嘉庆帝为什么不在登基时给养心殿见新,直接入住?
皇帝的卧室后殿,为何也有偷工减料的现象?
一块毫不起眼的蓝色瓷砖为何承担着“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
近两百年前的清朝宫廷“春晚节目单”上留下了怎样的文艺华彩?
如此种.种,都是《我在故宫六百年》发出的历史之问,探寻的历史之谜。
六百年的紫禁城,没有想象力不能抵达的时间和空间。片中,故宫的每块砖、每片瓦、每根木、每幅彩画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只有与它们相处足够长时间的人,才能够听懂它们。吐故纳新,世界永在。物件替人诉说的是,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的时间与责任,才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留下了可以永远诉说的紫禁城故事。
亮点二: 妙手巧思 匠人匠心的坚守与传承
故宫——北京城六百年不变的中心。时光送走了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却始终带着温情眷恋紫禁城。没有城池能离开人而存在,久处故宫六百年间的既是那些草木砖石,雕梁画栋,更是一代代的坚守与传承。
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我在故宫六百年》聚焦故宫匠人与学者,细腻地呈现了故宫古建修缮的过程和技术,通过对古建修缮领域“庙堂”与“江湖”的互动,展现了传统中国建筑工匠群体的传承密码。
片中有当代故宫人的孜孜不倦:他们痴心寻访海月贝壳,按照传统工艺绘制保存彩画小样,在换好的木头上标注更换日期和新木序号;片中有匠人令人惊叹的妙手巧思:绘制长春宫游廊彩画、更替养心殿扶脊木、修缮故宫角楼和乾隆花园古华轩;片中更有坚守与传承:一张大木匠合影记录了修缮角楼的匠人记忆。这次63年前的修缮工程,不仅让西北角楼完好地留存至今,也培养出了故宫第一代和第二代古建修缮的工匠群体,积累了完备的工程资料与施工规制。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古老宫殿修缮的技艺和智慧才能够代代延续。
历经时间洗礼的故宫需要用时间塑造和磨砺出最好的守护人。当下古建修缮不断创新,更多热爱文保事业的年轻人也积极加入文保队伍。80后的故宫考古工作者、毕业于名校专攻修缮材料的青年专家、来自修缮技艺部专攻匠作技艺的学员……新一代文保人传承前辈的匠作技艺与匠心,逐渐成长。考古、拓印、贴金、换木、修楼、抹墙……匠人们不急不躁,于一方天地专注一件事,修复重现历史的痕迹。这是时间的历练,亦是匠心的流传。
亮点三: 故宫之“我” 凝听时间的文化回响
故宫是当代中国人对于自我身份和共同历史的重要认同符号,故宫的古建筑则是紫禁城六百年最有力的见证者和诉说者,是当代中国人回望历史、畅想未来的文化依托。在故宫,我们看到的是建筑,建筑背后,隐藏的是岁月。六百年的营建与岁修,历史累积成层叠的建筑,把每一代人的故事留给今天和未来。
我思故我在。故宫六百年的“我”是在紫禁城伫立百年的宏伟建筑群,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是代代相传的设计者与匠人,人能弘道,文以人传;是纪录片外的每一个你,看见了历史,也参与了历史。古建如人,宫城的营建和岁就,就如你我的生活一般:绘制一幅新的彩画,为生活装点一层“美颜”;组装一部新的榫卯,让彼此成为最稳定的依靠;替换一块破碎的青砖,脚下的路会更加牢靠……我们看不到时间,却能看到时间的痕迹,听见文化的回响。
时间在无形中流逝,建筑在有形中永恒,《我在故宫六百年》挖掘故宫这个空间之城、时间之城的人文属性,见历史、见人心、见众生。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岁月如何变迁,在文化遗产面前人们展现出了坚定、自信的一面。这是故宫之所以能够历经六百年,并能继续讲述精彩故事的底气和力量。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篇三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姊妹篇,纪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将于12月31日晚登陆央视纪录频道。
该片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纪录片聚焦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发生奇妙的关联,讲述紫禁城青春永驻的故事。
《我在故宫六百年》回眸故宫600年的时光流传,以代表性的故宫建筑、故宫文物以及一代代的故宫人,来寻找故宫的历史坐标和岁月记忆,通过“我在”开启故宫再发现之旅,于细微处探索紫禁城的奥秘。这些奥秘既有故宫深处的大历史,也有故宫古建上的趣闻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块砖瓦、每根梁枋所发出的“文明之声”。
2016年,展现故宫匠人修复故宫文物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播出,便风靡网络,掀起了对于文物修复的关注。如今,《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宫匠人与学者,呈现故宫古建修缮的过程和技术。
在《我在故宫六百年》中,故宫人痴心寻访海月贝壳,按照传统工艺绘制保存彩画小样,在换好的构件上标注更换日期……这些,都体现了匠心。长春宫游廊彩画绘制;养心殿扶脊木更换;角楼、乾隆花园古华轩修缮等,则展现了匠人的技艺和智慧。
片中故宫的“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保养的背后,站着的是几代故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古老宫殿修缮的技艺和智慧才得以丰富发展,代代延续。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篇四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分别对准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等文物修复师,独特的视觉和选材使得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无数网友热议,豆瓣保持在9.4的高分,哪怕自今已过去4年,热度和口碑依然屹立不倒。
2020年12月25日,《我在故宫六百年》发布预告,网友们彻底沸腾,纷纷在评论区喊话“爷青回”,这些年追《我在故宫修文物》上的瘾终于可以转移到《我在故宫六百年》。
同样是故宫,《我在故宫六百年》到底在讲什么?
讲“我”。
在故宫六百年的“我”,是代代相传的匠人,为文物和古建注入灵魂;是孜孜不倦的保护者,让建筑的历史和价值得以揭示;是影片的每一位观众,让历史的河流在当下流淌;是紫禁城本身,见证和诉说着六百年的时光。这每一个不同身份的“我”,一起走进故宫,参与到这段历史的讲述中。
《我在故宫六百年》聚焦众多的文保工作者,展示了长春宫游廊彩画绘制、养心殿扶脊木更换、角楼修缮故事等。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背后是几代人的努力,一个个“小我”串联起来,组成整体,构成了故宫所象征的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还有“人和物永恒的接力”。
一代代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把历史变成永固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物的延续和人的传承,让这座城池留存至今,也让每一个人从对古代建筑的凝视中,获得信念和力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逝去了,宫殿还在;宫殿老了,总有新人来。旧木与新材、古人与今人、历史与现代……紫禁城不变的模样背后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是人们对宫殿建筑之美、历史之美的无穷热爱。
一来一往,皆成永恒。丹宸永固,生生不息。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篇五
近日,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在央视和B站热播。作为热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宫匠人与学者,细腻地呈现了古建筑修缮的过程和技术,将数百年新旧交替的时光凝练出一个隽永片段。从修文物到修房子,纪录片用影像记录了故宫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的崭新活力。
影像里的故事让紫禁城青春永驻
故宫是当代中国人对于自我身份的重要认同符号,故宫的古建筑则是紫禁城600年最有力的见证者和诉说者,是当代中国人回望历史、畅想未来的文化依托。《我在故宫六百年》从揭开紫禁城建筑群“丹宸永固”之谜入手,旨在用纪实影像的方式展现600年来古建修缮的历史变迁。丹,是宫墙的红色;宸,为深邃的宫殿。“丹宸永固”即红色厚重宫殿永葆青春活力,这样的寓意也道出了故宫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散发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作为历史文化领域的重要题材,近年来围绕故宫创作的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不在少数。特别是纪实类作品,除了能尽力还原和展现故宫的真实原貌,还能让观众在作品中了解真正的历史。《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在中外建筑对比中凸显故宫的艺术风格特点;《故宫新事》通过真实反映“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进展,将养心殿修缮期间发生的故事呈现出来;《故宫100》以短平快的形式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建构出故宫的全息建筑影像系统;系列微纪录片《八大作》将八大工艺技法在紫禁城的建造和修缮中的运用逐一展现……
不同的纪录片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故宫这座古老建筑的一砖一瓦,深度挖掘这个满载中华历史的文化宝库,让它在今天不仅是一处可供参观游览的旅游胜地,更负有让人们回看古代文明、感受人文精神的时代使命。纪录片用声光影像为故宫定格下它在发展变迁中每一次新生的模样,既可以留存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又能让热爱故宫文化的人有机会和渠道去触摸它、感受它。
《我在故宫六百年》导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认为,“故宫其实也是一个窗口,它让我们看到了这600年来来回回的人和事,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匠心,看到了智慧和传承。我们要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历史,不把历史当作简单的知识,不把历史当作演义,当作戏说”。
聚焦个体故事呈现匠人精神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我在故宫六百年》,关注故宫人,讲述人和建筑、人和文物的故事,这是两部纪录片一以贯之的出发点。相比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择一事终一生”的文物修复师们,《我在故宫六百年》中所呈现的故宫人群体更加扩大,既有专攻彩画绘制的画师,也有工程管理处专攻木活儿、瓦匠的大师傅,这些在历史记录中容易被遗忘的故宫匠人,这次成为故宫故事的主角,他们用六百年间的手艺传承守护着都城的风云变幻,也真正诠释着故宫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的故宫匠人依然保持着一套传统的工作方式,他们不紧不慢地去对待文物,这样的修复状态和修补方式具有一种独特性,同时也体现了故宫不为人知的方面。匠人与建筑之间的气息相互感染,浑然天成,共同造就了今天的故宫故事。
梁君健表示,“纪录片中展现的这些人都是讲述和构成故宫故事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这样一个古老的宫殿,只有和人发生了关系,它才是鲜活的,才是能够进入到当代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我在故宫六百年》中细致展现了故宫人寻访海月贝壳,按照传统工艺绘制保存彩画小样,在上千个古建筑原件上标注号码等细节,这些举动无一不体现了故宫匠人的技艺和智慧,也正是因为这些人,这座古老宫殿修缮的技艺和智慧才得以不断丰富、代代相传。
纪录片抓住每一条线索,聚焦故宫故事里的“人”。在一张拍摄于1956年的照片上,拍下了西北角楼的修缮人员,里边不仅有单士元、于倬云等老一辈故宫专家,马进考、翁克良等新中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故宫大木匠,还有更多没有留下姓名的人。跟随“丹宸永固”策展人谢安平的足迹,纪录片开始有意义的寻找。最后在展览上,照片上的很多人都标注了名字,有些虽然已不可考证,但哪怕只留下一个姓也予以标注。
在一个个这样温暖的故事里,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故宫的魅力不是来源于冰冷的红墙黄瓦,而是匠人们在一次次修缮过程中,用默默无闻、一丝不苟的精神为故宫源源不断地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让紫禁城在每个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B站再出圈凸显年轻人对文博的热爱
《我在故宫六百年》自上线以来深受B站用户的喜爱,B站评分高达9.9分。也正是年轻观众活跃的讨论和评价让这部纪录片再次出圈,让更多观众关注这样一部作品。B站在近年深度布局新媒体纪录片,为许多制作精良的优质纪录片作品提供了渠道和空间,依靠互联网的力量让观看纪录片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活动,尤其吸引了不少年轻群体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为纪录片的播出打开困局。
近年来,不少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节目都在B站走红,引发刷屏热潮。青年群体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文博的热爱,让传统也能活泼有趣,消解和弥合了古今文化之间的时代鸿沟。作为制作方,《我在故宫六百年》也积极吸收了前作《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经验。与其他讲述历史文物的纪录片不同,《我在故宫六百年》没有用严肃庄重的风格和台词去讲历史,而是牢牢把握年轻群体的口味,用轻松活泼的叙事吸引观众的目光,让故宫故事在厚重的历史与现代化的语言之间碰撞出文化火花,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和解构了人们对考古和古建修缮工作的传统印象,拉近人们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打破人们的固有认知,让活在历史中的人与物重新鲜活起来。
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黄典林看来,“《我在故宫六百年》之所以会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不仅是传统文化类影视作品的崛起,更展现了年轻群体的文化自信”。青年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了解故宫故事的体验中感受着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建筑智慧和艺术造诣。纪录片对故宫匠人工作内容的展现,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项工作充满兴趣,未来也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文物和古建修缮行业当中。
故宫在历史中经历着风雨变幻,穿越了沧海桑田。这些讲述故宫的纪录片从方方面面为这座古老的建筑揭开神秘的面纱,让“岁月静好”变得真实可触,让历史更“接地气”,让文化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