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看《上海堡垒》影评观后感心得范文精选,上海堡垒观看有感
《上海堡垒》是根据江南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讲述了未来世界外星文明突袭地球,守护人类希望的最后一战在中国上海打响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上海堡垒》观后感
昨日,科幻战争电影《上海堡垒》举办了首场面向观众的看片。《科幻世界》杂志的读者们,成为了第一批观众。一看完片,现场的科幻迷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被中国科幻燃到了。特别是看到上海陆沉的画面、上海大炮的开炮场景,震撼且自豪。
“中国科幻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科幻迷的体会更深。因此,也更敬佩主创团队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六年磨一剑的诚意。这样的作品,值得更多支持和鼓励。”在映后的交流环节,很多观众都对电影的完成度表示超出了预期,也表达了愿意陪中国科幻共同成长的包容。
面对观影后的好评,电影《上海堡垒》的制片人王琛在现场诚恳地说:“在《上海堡垒》之前,中国科幻电影还有《流浪地球》。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国科幻就没什么了。《流浪地球》比我们更艰难,更不容易,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干下去。说我们好,是观众包容。我们没有想做得多伟大,只求把中国科幻的接力棒再传下去。让中国科幻,真的能薪火相传。”
也有观众向滕华涛导演提问,为什么坚定地想让鹿晗出演?滕导表示,第一标准,是符合角色,“江洋这个角色并不是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人物,他身上有着很中国的情感。敢牺牲自己,去保卫世界,却不敢向爱的人表白。外表看起来热血,内心却很内敛。在鹿晗身上,我看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感觉。”
滕华涛导演提起鹿晗的仗义出演,依然很感动,“2014年他就答应了出演,对于鹿晗来说,他的选择很多,偏偏选了这样吃力不讨巧的事情,非常不容易,我很敬佩。我跟他说故事的时候,他就很兴奋,说我们也要拍科幻电影了,他也希望能为中国科幻做点什么。”
2019《上海堡垒》观看影评
8月4日,国产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在北京举办首映礼。导演滕华涛,原著作者江南,领衔主演鹿晗、舒淇,主演石凉、王宫凉、王森、孙嘉灵亮相,和观众们分享了电影的幕后故事。
《上海堡垒》讲述了在未来科幻世界,外星黑暗势力袭击地球,企图夺取仙藤。上海成为地球最后的希望。上海堡垒成立灰鹰小队,由江洋与其好友组成,负责击退外星侵略者。指挥官林澜受命保护击退外星人的秘密武器。一场大战不可避免,所有人都为保护上海付出努力。
《上海堡垒》制作花费了六年。导演滕华涛表示六年时间刚好是一个人念小学毕业的时间,所以他把这部作品当作是自己的小学毕业的作品。这六年很长时间都是在黑暗中摸索,但是一定要有人先做。现在他交出这份作业,认为自己没有白花这六年时间。片中特效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导演表示像上海大炮和上海陆沉这些镜头都花了很漫长的时间才完成。
原著作者江南表示看到这部电影内心还是很欣慰的。他六年前开始和滕华涛导演接触,当时他对于科幻还不是很有信心。在导演的坚持下,电影变成了大制作。现在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江南当时觉得工业基础没有办法完美做出来的。对于作者而言,他在写这本书时,从没想过会变成一部大制作。
主演鹿晗在接到这样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时,内心也是半信半疑的。他相信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怀疑的是感觉拍摄难度很大。但看完成片认为电影拍的很成功。
对于片中两位主演的感情戏,舒淇表示,江洋就像是世界末日前的最后一线生机。她对江洋的感情更多在于希望在世界末日时,会有英雄出现拯救这个世界,拯救所有人,给人类带来希望。所以对江洋更多的是关爱和期望。对于鹿晗来说,江洋是刚入伍的新兵,是一个比较含蓄的人。对于林澜这样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更多的是仰慕。
2019《上海堡垒》观看有感
“上海即将陆沉,这样一座非凡的城市,希望能为人类换取一线生机。”今日,由滕华涛执导,根据江南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战争电影《上海堡垒》曝光终极预告。短短两分钟的预告,揭示了外星文明入侵后的人类危机,同时也展现了这场未来战争的热血与悲壮。
终极预告由外星文明入侵地球而拉开序幕,随着世界几大城市陆续遭到重创,中国上海成为了地球最后的战场。以鹿晗、舒淇所扮演的角色为代表的坚守在这座城市中的战士,并肩筑起了最后的防线。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从黄浦江中破水而出的“上海大炮”,据悉,这是片中人类反击外星文明的秘密武器,预告中的短短几秒镜头,便已彰显了它的震撼与威力。目前,电影《上海堡垒》的预售活动正在各大平台火热进行中。
中国上海,首次成为未来战场
秘密武器“上海大炮”重磅亮相
作为国产科幻电影的又一位探索者,《上海堡垒》用六年时间尝试了国产电影的诸多第一次。第一次挑战科幻战争的电影类型;第一次迎战外星文明;更是第一次在中国本土打响未来战争,中国上海也成为了守护人类文明希望的主战场。
预告中,上海堡垒的战士与外星文明展开了殊死搏斗,而在惨烈压抑的战争氛围中,上海也不得不选择陆沉,将昔日辉煌的城市沉入地下,场面震撼却也令人心痛。与之相对的,则是“上海大炮”带来的希望,当“上海大炮”浮出水面的那一刻,尽显大国重器的威力,惊艳十足。在电影此前的预告和海报中,已经能窥得“上海大炮”的模样,终极预告的这几个镜头更是令人热血沸腾,究竟“上海大炮”会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令人期待。
英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全人类并肩筑起“最后的堡垒”
电影中,面对外星文明,人类不仅有秘密武器,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深渊之井,战备防御完毕”、“上海大炮,准备完毕”、“灰鹰小队,准备就绪”……江洋(鹿晗饰)、林澜(舒淇饰)等人一声声准备作战的集结宣言,坚定而决绝。正如预告中所表达的那样,“英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全人类并肩抗敌的热血信念,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情怀。
在谈到电影的创作初衷时,导演滕华涛表示:“我们不想要孤胆英雄,还是期待看到一个团队在共同成长,共同承担起保卫人类文明的重担。”原著作者江南也坦言:“《上海堡垒》讲的是一个中国故事,它所体现的‘情’是非常中国化的,有兄弟、战友之间的小爱,也有在灾难面前,人类凝聚力量携手抗敌的大爱。”
2019《上海堡垒》观看心得
由鹿晗、舒淇领衔主演的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将于9日起在全国上映。导演滕华涛说:“我们是站在《流浪地球》的巨人肩膀上,尝试了科幻的另一条路。”
滕华涛4日在京介绍,影片《上海堡垒》改编自江南同名小说,讲述了未来世界外星文明突袭地球,守护人类希望的最后一战在中国上海打响的故事。
“我们要做的中国科幻电影,不是西方式的孤胆英雄的故事,而是千千万万人的家国情怀,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爱情怀。”他说。
滕华涛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电影《失恋33天》《等风来》、电视剧《王贵与安娜》《瞧这一家子》等。
“能在国产电影中,让观众看到中国城市的奇观,我觉得很值得。”滕华涛说,“我们没有想做得多伟大,只想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出一份力,让中国科幻电影,真的能薪火相传。”
制片人王琛表示,6年前《上海堡垒》开始筹备时,最难的是如何能让人相信中国可以拍出好的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很幸运,有一个团结的团队。在没有多少演员相信中国科幻未来的时候,鹿晗、舒淇、石凉等就坚定地加入了我们。”
2019《上海堡垒》观看体会
1902年,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诞生,117年来,科幻电影始终承载着人类对未来和未知的想象和情感。如今,在这条因欧美和日韩科幻而显得拥挤的世界银幕跑道上,中国电影人正在疾步奔跑。
随着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创下46亿元票房,2019年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科幻元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国产科幻大片《上海堡垒》也揭开了面纱,宣布将于暑期档上映。原著高人气、制作高投入,有人用“井喷”形容中国科幻电影票房的走势,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中国国产科幻电影在内地影市的票房份额,可能首次超过好莱坞科幻片。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来自全球的业界专家就中国科幻电影当下的发展状况,未来中国科幻电影需要突破的难点展开深度对话。
热点:中国科幻电影获得全球电影人点赞
类型片那么多,中国科幻电影缘何成为其中被业界一致看好的种类?
中国科幻片的崛起有目共睹,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科技·未来——科幻电影的想象空间”主题论坛上,国际知名电影人纷纷点赞《流浪地球》。在他们看来,中国科幻赢在国际水准的制作,更赢在其中的中国味道。
曾执导过《独立日》《哥斯拉》等科幻片的德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对《流浪地球》的评价是“惊艳”:“这部电影非常中国化,它讲的是一群人是集体,而不是单独一个人,这体现了合作的价值。”《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的视觉特效总监保罗·富兰克林则认为中国特色是中国科幻作品走向世界影坛的关键,“科幻片探索未来,探索各种可能性,在适当的时候给观众一些警示。《流浪地球》充满了中国人对于宇宙观、世界观的思考,这些都让中国科幻非常有前景。”
中国科幻大片的崛起,背后是中国电影消费的升级。“随着中国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喜剧和爱情片已无法满足观众需求,观众期待更高制作水平、更高质量的电影。”《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认为,科幻类型的走强预示着工业化电影作品正迎来“黄金时期”。事实上,《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标志性作品,并非空中楼阁,在它出现前,国内围绕科幻电影的消费,无论是从数量和票房都呈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2018年,科幻电影的票房整体占比已超过20%,数量已增至30部左右,国产机甲类、时光穿越类科幻片,在影视点播网站上的评分也渐渐走高。
不过,想要驾驭好一部科幻电影并不容易。“最困难的阶段是开始前三年,对于怎么把科幻电影从剧本变成画面,我们完全没有经验,需要从零开始学习摸索。”滕华涛说。从 《流浪地球》到 《上海堡垒》,业界在看到中国科幻电影创制能力走向成熟的同时,也直言不讳科幻电影的技术实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关键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一套严格、准确的工业化体系的建立,以及制作团队的建设。在《上海堡垒》制作过程中有不少海外合作环节,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制作公司协同工作,但剧组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培养本土团队,建立本土体系。滕华涛说:“我们把特效管理交给中国公司,大概管理着七个国家的十几个团队,希望借此可以孵化和带动一批中国的技术公司。”
难点:找到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科幻原型故事
科幻经典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视听效果或者脑洞大开,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价值追问和哲学思考。
以欧美制作的经验来说,目前的电影特效水平,要拍出常见的科幻元素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准确地表达宏大的世界观,突出前瞻性的启示意义,而不至于沦为披着科幻皮的动作片或者爱情片。《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把电影比作人,他认为文化内核就是人的灵魂,而美学部分相当于人穿的衣服。《流浪地球》中人类面临危机时,中国人的选择是带着地球“流浪”,这与很多西方科幻片中坐着火箭撇下地球狂奔的解决方案不太一样,在影评人看来,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是中国人固有的,这是我们的文化内核,也是影片引发情感涟漪最终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
“当下,中国电影编剧层面遇到最大困难是怎样跟本土观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怎样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令中国观众认可的角色。这是电影行业永远的难题,对于科幻类型来说面临的挑战更大。”影评人张小北认为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原型故事”,找到适合中国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树立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显然,中国科幻电影想要真正站稳脚跟,一部两部叫好叫座的作品还远远不够。“《流浪地球》上映后,中国科幻电影大致有一个参考点,之后需要通过越来越多的作品和观众交流,得到反馈后,才能够逐渐形成稳定的市场。只要到了那一阶段,科幻类型才能够真正在中国本土化。”
值得关注的是,当谈论科幻电影全球化的时候,参加论坛的电影人提醒,必须客观冷静地认识到,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的生命力仍在于本土市场,中国观众、中国票房才是中国科幻的“根据地”。但是,注重本土市场或在国际竞争中强调中国味道,并不意味着盲目增添各种“意向”,一方面融合吸收相互映射的科幻元素,一方面用电影语言说好故事,中国科幻电影会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