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观看《长安十二时辰》的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若水分享 1147

  《长安十二时辰》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它讲述的上元节前夕,长安城混入可疑人员,身陷囹圄的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天才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破除隐患。关于观看《长安十二时辰》的影评以及观后感,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长安十二时辰影》影评以及观后感【1】

  《长安十二时辰》终于开播了。

  作为承载着极大期待的电视剧,又有大势正佳的雷佳音和顶级流量的易烊千玺主演,甫一开始就备受关注。从雷佳音不是独眼气质不够硬汉,到易烊千玺是否能演出李必的腹黑坚定,质疑的讨论声音不绝于耳。

  但你确然在开播的第一刻,就可以肯定的说,2019最好的古装剧制作,非《长安十二时辰》莫属。

  入目的就是天保三年的上元节。长镜头从一屋开始逐渐延展开来到一坊再到一城,全景式的展现了长安城的瑰丽和壮阔。阳光洒在长安带着融融的暖意,街边刚出炉的烧饼,迎风招展的鲤鱼旗,严格把守出入有序的城门,络绎不绝的商旅行人,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在展现长安的欣欣向荣和蓬勃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君王勤政爱民。」

  节庆的气氛消弭不散,然而并没有停留在欢乐的情绪当中。电视剧把冲突直接提前,画风一转,死囚张小敬就出现在眼前。

  昭昭白日,这个来自最底层,有今天没明天的死囚犯,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简单几句介绍了他的身份之后,九年不良帅的本事通过对环境的判断立刻跃然而出。

  通过左右的景观楼判定出是景龙观旧址残垣看起来并不难办,但一句“舆图上都不曾标注,是太子的私地”点名了两重,一是他的确对长安了如指掌,二是找他办事的人身份尊贵是太子一党。

  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李必对张小敬提出的要求非常直接:抓住狼卫中逃窜的狼首曹破延,时间为24小时。做得到,活;做不到,回去继续当死囚。

  用一部剧的时间仅讲述24小时,很多人的关注点都曾在剧集长度上,但令人惊喜的是,从目前看来,不仅没有一点让人拖沓的感觉,反而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从长安一案里折射出来的是看起来平静下的暗流涌动。

  张小敬和李必,担当的就是拯救长安百姓,甚至天下百姓的责任。

  曹盾在拍摄这部戏的时候显然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唐文化,很多地方都能让人会心一笑,恨不得跟随他去游览一遭,各个细节和彩蛋的质感非常棒。

  长安共有108坊,都城以朱雀街作为分割线,为东市和西市,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近似于一个围棋盘。

  剧中在复原长安建制的时候,也复刻了这种有序的格局,再加上生动且活灵活现的群演,喧闹的繁华大都市赫然呈现在眼前。

  GIF

  这样的城市结构还有利于迅速传递信号,互通消息。剧中李必和张小敬,一个在靖安司内落子布局起到协调各方的总控职责,一个则在街坊内穿梭不停游走腾挪追踪狼卫踪迹。两个人沟通的方式就是通过望楼,比车马书信都要快上太多。

  GIF

  密集的人口不仅让找到曹破延显得更为艰难,需要更多来自边角的信息,同样也给了狼卫机会来实行火战,在密集的街坊里进行火攻,在这满街纸扎灯笼的催化下,仅点燃一处就足以蔓延全城。

  随着案情的推进,各方大小角色也被卷入到拯救长安的行动中来,群像刻画入木三分。

  靖安司原本的人手徐宾姚汝能等不用提。

  张小敬的各个暗桩随之浮出水面,为得消息甘愿冒死。

  龟奴出身的地下城城主手眼通天把握各方消息的来源。

  甚至勾栏中的女子也是他多年的故人知交。

  坊称狠辣毒绝,杀人无数的“五尊阎罗”张小敬的性格也更加完整,看起来凶神恶煞凌厉的不良帅,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妥妥的仗义有情的老大哥。

  想得通就可以忍下去,能让这么多暗桩誓死效力靠的是他们的“崇敬”。

  雷佳音演的张小敬和他此前的角色大多数不尽相同,眼神乍亮泛着精光时,是张小敬该有的样子。同时,他自有他的圆滑气质令人信服,这则是张小敬的风骨,唯有此人,才将天下百姓的安危担在己肩。

  “不讲规矩”的人其实最重道义和原则。

  李必和他麾下的靖安司代表的是中坚年轻人力量。李必为了扶持太子甚至放弃潜心修道,诚然有太子的知遇之恩,更多的则是自己执宰相之位的理想。

  在何监老师的教导之下,李必是向往当年真正的“盛世”的,他想做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幕僚一个能臣,而是封侯拜相这个时代的英雄。靖安司承载的是长安的希望,正是有了这么一群还心怀热血的人,长安才依旧是长安。

  他要当的,是那个修补屋脊的人,哪怕九死仍无悔。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群像剧,除了张小敬和李必,目前出场的其他人也都各有千秋各司其责。有趣的是关于女性的塑造,每一个都各有各的精妙和独特。

  没有攀附男人的莬丝花,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女人,这也正应和了唐文化里“兼容并包”的思想,是实打实的大格局了。

  在当下的古装市场上,很难看到一部古装剧从导演,编剧,演员,美术各方面都维持在一个行业内的顶尖水准,看的时候有一种恍惚间看电影的错觉。很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剧目出现,国产剧的本领,远不止于此。

  《长安十二时辰影》影评以及观后感【2】

  元月十四日的上午,长安的纪年刚刚从「年」改为「载」,现在是三载,这是一片太平景象。长安城里的人们从各个坊里走出来,他们有的是达官贵人,有的是黎民百姓,他们有的去了东市和西市,有的去了京兆府和靖安司。

  土路上,有一批身着铁甲冑的士卒走来走去,脸上焦急。不远处的百姓们欢天喜地,准备迎接晚上的上元节。百姓们丝毫不知,长安可能会发生什么。

  铁甲胄们知道。铁甲胄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守护着长安,守护长安的存在和长安的百姓。

  铁甲胄们要能穿越长安城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长安城很大,大家又都是步行,这本就比较费力,但他们还必须穿戴盔甲以保护自己,于是就更辛苦了。

  以往电视剧里是不会考虑这么细节的问题的,但《长安十二时辰》着眼点既然分别是长安和十二时辰,那就意味着它需要严格按照唐长安城来布局(尽管观众并不需要记住唐长安城的坊市分布),于是盔甲问题也被要求考虑在内了。

  唐甲胄可以参考的文物很少,虽然考古挖掘后墓里的壁画、寺庙里的造像等等都有相关图样,但是又要考虑到日常使用中的灵活性,电视剧就必须在考究和改编中谋求平衡。

  事实上,很多朋友在看到《长安十二时辰》里为盔甲这个小细节而呈现出的诚意时,就已经很欣喜了,金属质感的甲胄,古朴厚重的肃穆,而且不仅仅是主要武将,还包括所有的普通士兵。虽然很多观众不见得能清楚知道各种形制的铠甲的来源,但一眼望去便能迅速感受到自己身处长安三载的元月十四日。

  这样的铠甲不仅仅蕴藏着灵活和还原,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很少有人意识到的问题,那个问题同样指向两个字:长安。

  不过那时还是汉长安。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向西进发,年轻人带着使命行走了十三年终于回来了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出发地,长安。这个年轻人叫张骞。

  当汉长安城已经消失不见近千年后,在汉长安城东南一段距离处,隋大兴城被建造起来,又过了几十年,李渊将隋大兴城作为新帝国唐的首都,并改称为长安城。

  张骞带回给长安的,不仅仅是月氏的只言片语,还有长安以西近千年的交流。

  唐甲胄的存在,本身就受到了中亚美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当佛教传入中国,印度和希腊的痕迹在唐也越发明显。

  长安有着大量的这些痕迹。

  让我们把时空先拉回到五十年前,1970年的一个深夜,西安城南何家村挖掘出一千多件文物,从西汉到唐中期的器物应有尽有,何家村是当年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五十年来,学界为遗宝是谁埋在此地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后来齐东方老师说服了绝大多数人,把结论指向了尚书租庸使刘震,但总归是有一些疑点的。

  何家村遗宝不见于史料,这给考古工作加大了难度,却给艺术建构贡献了极大空间。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也构建了一个原因,这在马伯庸原著里是没有的,但是在电视剧里,可以作为整部剧的大背景之一,有考古挖掘作为支撑,既扎实又让观众感到惊喜。

  对一些观众来说,这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对一些观众来说,不知道这个背景也无伤大雅。

  就像很多人也不需要知道主角张小敬和他的小跟班姚汝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张小敬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名字其实出自华阴县尉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那本书里记载说:「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

  张小敬杀死了杨国忠,推动了历史。

  张小敬是什么?

  张小敬为什么要杀死杨国忠?

  这一切与我们的故事毫不相干,却又息息相关。他不是什么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只是一个比普通人稍微不那么普通的人。

  张小敬是见过废墟的人。只有见过废墟的人才知道废墟上的那一座座高楼是多么可贵。

  张小敬不是天然对这一切就认同的,万年不良帅,能做这个位置,他必须复杂、坚韧、残忍,却又善良。

  第六集里,他可以为了从葛老口中获取重要情报而拿自己埋下的暗桩小乙与葛老进行交换。第七集里,他看到哭喊着要殉情的一对男女,给那个口口声声说要寻死的秦郎说着长安的阳光多好啊,西市十字街老马家的那份水盆羊肉多香啊,然后秦郎就立马不想死了。

  很多影视作品有戏剧但是忽略了历史,放眼望去比比皆是;极少数影视作品极重视历史而舍弃了戏剧,比如《贞观之治》。《长安十二时辰》有戏剧也有历史,尽管它在某些地方还有一点瑕疵,比如第一集主人公的主动性较弱、没有事件激发,比如为了一些艰涩的台词而忽略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差异,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我很感谢这部剧。虽然它没有那么完美,但它给了很多可能性,把历史尽可能和戏剧结合起来的可能性。

  张小敬在地下世界的这段戏是全剧高潮之一。人在绝境中表现出的性格是最明显的,所以他敢杀了小乙,所以他知道让那个想死的男人看到阳光,那个男人就会舍下一切。张小敬这样一个没有规矩的人,性格就此展现。张小敬只有一个弱点,那就是他善良。

  张小敬和葛老是不一样的。

  地下世界的主人,葛老,是昆仑奴。几百年来,张骞带回给长安的,不只有交流,还有贩卖。

  《旧唐书·南蛮传》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我们现如今看到了大量出土的黑人佣,就是昆仑奴在长安存在过的证据,彩绘黑人立俑八十年代出土于郭村唐墓,是其中最出名的之一。

  可能来自大食国,也不排除就是从非洲地区直接过来的奇人。总之,昆仑奴,一直在长安的角落,他们不属于长安,却在长安生根发芽,所以他们对长安其实没有感情。

  尤其是葛老,自己掌握着地下世界,那么在他眼中,只有交易。

  张小敬不一样。张小敬是长安人,也许他曾经天然就认同过长安的存在,但是在旧历十三年的那场战争中,他放弃了很多,也看透了很多。

  关于这件事,剧中专门加了一笔,看似无用,却和史料能够得上。

  《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十一月丙戌,至兖州岱宗顿。丁亥,致斋于行宫。己丑,日南至,备法驾登山,仗卫罗列岳下百余里。诏行从留于谷口,上与宰臣、礼官升山。庚寅,祀昊天上帝于上坛,有司祀五帝百神于下坛。礼毕,藏玉册于封祀坛之石,然后燔柴。燎发,群臣称万岁,传呼自山顶至岳下,震动山谷。」

  《旧唐书·张说传》记载:「及将东封,授说为右丞相兼中书令,源乾曜为左丞相兼侍中,盖勒成岱宗,以明宰相佐成王化也。」

  历史上的张说,也因此而开始走上下坡路,所以张小敬的背景究竟和这件事还有多大关系,这是可以做戏的地方。

  在战争中,张小敬还能留下什么呢?他解构了几乎一切,但其实他总有没有解构掉的东西。所以面对电车难题,是救一长安的百姓,还是保护一个小乙,张小敬不会犹豫。

  张小敬没有解构掉人本身。

  张小敬会为了长安牺牲小乙。

  张小敬是认同长安的,因为长安有龙武军,有右骁卫军,有靖安司,有自上而下的一整套机制,这些机制可以保护像张小敬甚至比张小敬更弱小的人。

  所以张小敬认同长安,他的这种认同和李必的认同是不一样的。

  李必跟张小敬说了自己的诗,浩浩荡荡,宏大叙事。张小敬回了三个字,听不懂。

  李必说,我要做宰相。张小敬没有理他,自己离开。

  最后,李必对张小敬说,再做一天不良帅,便再守护一天长安百姓。张小敬同意了,去帮李必办事。

  李必是天然就认同长安的。

  李必出身贵胄,自有唐起他家就是贵族,他不需要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认同长安,他也不需要有张小敬那样的共情心。他也许冷漠,但他绝不无耻,他的认同来自他祖辈的荣耀,他对长安的认同让他更加高贵。

  李必是高贵的,所以他掌握着靖安司,他可以让张小敬和姚汝能为己所用,他可以在史书上留下五千字,而姚汝能和张小敬只能留下一句话。

  靖安司是什么?历史上不存在的,但马伯庸设计了它,目的就是为了十二时辰。

  长安城很大的,出了承天门一直从北走到南都要半天,更何况故事要穿梭整个长安城。

  很多剧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总是默认消息的传递是可以以秒计的,但是既然精确了十二时辰,又明确考虑了长安城,那么对于这个问题,要么是用来打时间差做戏,要么是想办法解决之。

  一方面是李必坐守靖安司,一方面是张小敬在长安城内查案,互相如何传递消息?

  望楼。

  这样东西是马伯庸的虚构,但在古代并非不可实现的,他仿照摩斯电码在长安城设计了几座望楼,楼上的士卒们会打旗语,靠着旗语可以给临近的望楼传递信息,这样几个来回,现场的人和靖安司的李必之间就能迅速达成沟通。

  传播速率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诞生于使用竹简的年代和使用纸张的年代的人们,他们的想法、行为就截然不同。历史走到了故事发生的时候,人们已经习惯了纸张的广泛使用,而雕版印刷术也还没有开始使用。

  长安对纸张的使用已经很熟悉了,所以会有大案牍术这样的存在出现,精确到每个户籍的信息都被靖安司记下。

  马伯庸使用了这两个跨时代的却又能适用于长安的设计,完成了电子传输和大数据的古代化演变,虽然新奇,但是扎实。

  如果一直是有条不紊地按照设计,那么就不会有事件了,没有事件,那就没有戏剧了。

  所以卷宗案牍记载是需要慢慢疏忽的,语焉不详的地方是需要变多的。

  原因很简单,对长安不认同的人变多了。

  这就是这部剧的背景。

  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本剧的内容就是:天然认同长安的李必,和需要靠自己力量来保护长安的张小敬,联手干死了不再认同长安的人。

  长安认同,这是一个政治哲学构建。在这个构建里,核心是两个字,长安。

  故事刚开始的那一幕,各种文化汇聚长安,各国人马流连长安。这是长安,有容乃大。

  除却上文中提及的昆仑奴,道、佛、祆和景在唐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普遍,大唐智藏禅师舍利装具里的佛家思想,米继芬墓志里同时涉及到的祆(父)和景(子)更是表现了文化的交融并蓄。

  在剧中,李必是道教,他的发簪是子午簪。而张小敬在抓捕过程中,也见到了祆祠。

  这些都是长安。

  长安十二时辰,噱头是十二时辰,核心是长安。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长安城的普通人身上时,我们就会忽略掉宏大叙事。因为只有日常生活,才最能表现出社会文化的形态。

  所有宏大的政治经济都发源于此。

  只有当长安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长安才会必然成为一种天然的认同。

  天然认同的背后呢?

  是他们不需要去思考为什么长安能保护自己,是他们不需要去思考长安怎么才能保护自己。

  是他们只需要感受到阳光,只需要一份水盆羊肉。

  是他们只需要岁月静好。

  而这一切岁月静好的背后,其实是无数个张小敬、姚汝能在无数个十二时辰里的奋力拼搏,是无数个铁甲胄们日以继夜地在土路上走来走去。

  我望着盔甲在长安城里负重前行,轰轰隆隆,吱吱呀呀,脑海中浮现出的却是第一集里那个小老板。那个小老板浑然不觉会发生什么,正打算早早收摊,带着小女儿去抢个好位置,好在上元节里观大灯。

  《长安十二时辰影》影评以及观后感【3】

  历史上李泌是非常厉害的,辅佐了三代君王,他为李亨谋划的战略蓝图,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可惜李亨急于求成,没有采纳,导致留下祸根。

  因他是道家思想而非儒家等种.种原因,丰功伟绩被历史掩藏,不像同朝代的房玄龄、张九龄为后人所熟知。

  安史之乱后,唐朝盛极而衰,一批有志之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奋起救世,避免了唐王朝的倾覆危机,李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当时奸臣当权,政治黑暗,李泌运筹帷幄,积极辅政,殚尽心力,其卓越的见解和果敢的战略思想,对稳定中唐政局的起了重要的作用。

  德宗时,67岁的李泌不得已出任宰相,虽然时间很短,但他利用回纥、吐蕃、南诏、大食之间的地缘关系和矛盾,为处于衰退期的唐朝赢得了继续前进的回旋空间,带来了一番中兴气象,保证了贞元年间唐帝国的 总体稳定和平。其眼光之长远,格局之宏大令人叹服。

  他先后五次入京为官,除前两次为主动入京外,后三次都是被召,真正到达了清净无为、功成身退的境界。

  但《资治通鉴》等史书却批评其“好谈神仙诡诞”、“及在相位,随时俯仰,无足可称”,及至后世对其关注程度亦不高。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李泌七岁时对弈所作

  看资治通鉴时,李泌就惊艳到我了,天才头脑,性格恬淡,品德高尚,我一直很喜欢这样低调内敛的神仙。

  《长安十二时辰影》影评以及观后感【4】

  在我看来,根据IP改编的电视剧,首先要做到形似。但目前来看,不要说长安108坊能否复原,就是官宣的两个演员,一言难尽啊⋯⋯

  书中的张小敬是个独眼龙,但雷佳音并未带眼罩。千玺演技应该不差,但十八演二十七八就有些勉强了,况且李泌在书中是个忧思过众的形象。他演岑参更合适。另外,张小敬跟檀棋差不多高,你找了个近一米八的雷佳音,檀棋是想找何穗还是奚梦瑶?

  最后,一天的事,竟拍了48集!莫不是要硬凑CP吧?这书好的另一点便是几乎没有男女之情,即使书中以红拂李靖喻檀棋张阎罗,但两人应该没什么感情线。

  此书受到的一大诟病就是张小敬又回归坑害他的朝廷了。但拍电视剧应该也只能如此。顺便说一句,经考证,唐代儒学的地位还是很高的,(高中历史题也做过类似的)各位主角的做法也体现了这一点--李泌那样好道的人都积极入世了。

  《长安十二时辰影》影评以及观后感【5】

  自被朋友安利《长安十二时辰》后,等了快一年,它终于播了。

  刚出场,8.7分,几乎锁定“年度最精良古装剧”的称号。

  而在怀揣着“国产古装剧容易踩雷”的心态看完开篇之后,我也如释重负地打下这四个字:不负期待。

  天保三载,元月十四日,长安。百姓都在盼望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今年上元节的规模可谓不同往日,全城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除了两个人:死囚张小敬(雷佳音饰)、少年李必(易烊千玺饰)。他们构成了本剧的“双男主-双线”叙事,紧凑的结构与有趣的人物关系也随之展开。

  李必得知突厥的狼卫入城,且将在上元节展开行动。就在紧急之际,死囚张小敬成为了破局的人选。由于张小敬对事发地点人事与地理的熟悉,靖安司特例委派张小敬戴罪立功、侦破此案。这位连杀三十四人、坊间称作“五尊阎罗”的不良帅从牢狱中被押出,负责追查狼卫。

  长安即将被毁,他们二人将会决定整个长安在十二时辰后的命运走向何处。

  从原著出发,再到剧的改编落实,《长安十二时辰》都是一部与传统的历史小说/古装剧在气质上有很大差别的作品。

  它不仅杂糅了诸多类型元素,而且设置了“十二时辰”的时间限制与“长安城”的空间限制,由此催生出了“生死时速”的观感,并凸显剧集的核心概念:历史想象的切面、浮生一日的“历史缝隙处”。

  “时限危机”的设定其实在悬疑电影中并不少见,但在古装剧中却很罕见;因为极短的戏剧时间,意味着对叙事张力、人物塑造难度的大幅度增加。创作者必须要在一件接一件的事件之中不断地完成剧作各方要素的建立,且一切都要保持在时刻紧绷、环环相扣的状态。

  换言之,《长安十二时辰》不是如今市面上常见的那种“古偶剧”,没有用闲情逸笔去挥洒大量绵长的桥段,来等着观众一点点进入剧情。观看这部剧,就仿若观看美剧一般,无法快进、无法错过,必须将每场戏的前因后果都纳入眼帘,才能跟得上剧的节奏。

  比如在开篇中,观众的视角被一定程度地限制了。我们跟着张小敬去完成查案任务,同时也跟着李必一点点勾勒出背后的暗流涌动。其中的线索并非是迅速抛出的,而是需要观众和剧内人物一起按图索骥。随着各色人物出场,我们才真正理解到这部剧想要真正讲述的内容——营造出一片真实可感的人间烟火,拉扯起一幅暗流涌动的群像画卷。

  这份追求,挺难得的。

  再来谈谈剧中的两个人物。

  他们的人物形象复杂、人设作用鲜明,一文一武,棋逢对手,视角、戏份相当;而在表层的差异之下,他们又有着相似之处。

  剧中的李必是何监的学生,也是靖安司实际的主脑。他虽然年轻,但手段犀利、杀伐果决;外表看似清高孤傲,实则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忠于太子的他,也有着自己的算盘和野心——成为下一任宰相。易烊千玺这次挑战了一个难度不低的角色,演技有所成长,他饰演的李必眼神一直很有戏。

  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则是剧中更抓我眼球的角色。上次对雷佳音的古装印象还停留在《绣春刀2》中,那同样是个性格复杂的武将形象,被他处理得很出彩,还获得了当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此次的张小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强悍、聪明,是典型的“被困的孤胆英雄”形象,在毒鼠虫蛇中杀出血路。即便知道自己无法逃离死刑,他还是选择接下这次临危受命,扛起拯救全城百姓的重任。

  “改命”,是让他们二人走到一起的汇聚点。第二集中,当瘦弱的李必被张小敬打倒在地,他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不良帅能守长安百姓,宰相能守天下百姓”。对于他们而言,这十二个时辰的行动,不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在改变着众多百姓的命运。

  事实上,古装影视作品对于文化环境的还原度高低,绝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直接关系到观众能否沉浸入剧中并获得有“沉浸感”的观看体验。

  去年的《天盛长歌》、前年的《妖猫传》,都是在此处做到出彩的作品,而《长安十二时辰》则算得上是今年的代表作。

  之前看到《长安十二时辰》的剧照等物料的时候,直观上的第一感受就是摄制的精良。而在正式播出之后,这部剧在此方面同样没有令人失望,甚至成为它最为观众所提及的地方。

  对于服化道美学细节的注重细节、对于宏大场景宏大入微的完整还原以及高度精致化的镜头语言。三者叠加,使得整部剧所呈现出的画面质感非常大气,展现出了唐文化的气韵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显然得益于导演曹盾和他的制作团队。曹盾的上部古装剧《九州·海上牧云记》虽在剧作上有些问题,但制作水平同样为人所称道。而此次的《长安十二时辰》,有着更精良的制作条件、更跌宕起伏的权谋戏码,是一次“再升级”。

  目前看完开篇,对《长安十二时辰》能报以一个不错的观望值,准备一直追到完结。

  口碑已经很不错的它,会给人更大的惊喜吗?拭目以待。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6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