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2020红领巾相约2035观后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的一次重大会议,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红领巾相约2035直播将在周六播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生学习2020红领巾相约2035观后感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红领巾相约2035观后感小学生一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议》立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客观条件,从9个方面对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展望和顶层设计。
第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未来15年,我国经济将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实现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同步,在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第二,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步推进这“新四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届时,我国将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现代化短板加快补齐,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决定性进展。
第三,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各方面制度将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得到全面落实,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我国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第四,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进入人才强国前列,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主要健康指标进入世界前列。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中华文化走出去达到新水平。
第五,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我们党和国家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届时,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功能稳定恢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碳排放总量将在2035年前达到峰值后呈现下降态势,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第六,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我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共建“一带一路”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走深走实,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将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完善,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更加健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新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我国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收入分配更合理,逐步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人享有均等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显著提升。
第八,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将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进步,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着力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2020红领巾相约2035观后感小学生二
中共中央8月2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课题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继续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指导全党全国做好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汪洋、王沪宁、韩正出席座谈会。
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无党派人士代表陶智先后发言。他们高度评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赞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考虑,并就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强化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完善我国关键装备的技术研发链条,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强规划的法治管理,深化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介绍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考虑和文件起草有关情况。他指出,中共中央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题为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战略安排的重大任务,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途径。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建议,将为编制规划纲要提供依据,向社会传递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优先领域、重点任务,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汇聚共识、凝聚力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习近平强调,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建议,必须处理好几大关系。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三是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五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制定出一个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规划建议。要总结“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研判发展环境,深入研究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准确把握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深化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前瞻性谋划重大风险应对预案。
习近平指出,今年以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考察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为“十四五”谋篇布局作了认真准备。4月下旬,中共中央委托中央统战部专门征求了大家对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主题的意见和建议,同志们围绕“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大战略、主要任务和改革举措等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起草建议稿提供了重要参考。刚才,大家在发言中畅所欲言,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意见和建议,听了很受启发,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吸纳。
习近平希望大家继续思考研究,继续提供真知灼见。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积极主动迎接挑战,发扬斗争精神,努力化危为机,解决一系列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培育强劲持续的发展新动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要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指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建议后,国务院还要根据《建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希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科学研究论证,反映社会诉求,为制定好“十四五”规划贡献出宝贵智慧。
2020红领巾相约2035观后感小学生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描绘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立足现实、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切实可行,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确立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关键一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上世纪末这两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先后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并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比原先提前了15年。这一既体现历史发展延续性又符合实践发展新要求的动员令,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步,是“十四五”以至未来15年引领我国发展的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战略安排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蹄疾步稳实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
(三)以辩证思维看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个领域如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等存在“卡脖子”问题,在科技发展面临外部打压和遏制加剧的形势下,亟待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朝着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二、深刻领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在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时,对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分别进行了展望和提出了要求。在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建议》展望2035年,进一步从九个方面明确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丰富了目标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制定这些目标,既充分考虑了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也充分考虑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因而实现这些目标是有基础、有条件、有把握的。
(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议》重申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强调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经济将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实现经济发展从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未来15年的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社会生产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
(二)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化”的同步发展是基本路径,也是重要目标。我们将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四化”。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将大幅提升。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新水平,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补齐“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将使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重大突破,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均衡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实现2035年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目标,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各方面制度都将更加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发展,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我国依法治国将得到全面落实,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格局。
(四)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建议》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丰富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内涵。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显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我国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五)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我国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况明显改观,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的国土开发格局形成,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改善。碳排放总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六)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守和维护世界贸易规则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将全面提高,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贸易结构更加优化。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完善。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我国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并在高收入阶段继续向前迈进一大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将显著扩大,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明显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八)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到2035年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将更加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了战略安排,提出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我们将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全面推进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确保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目标任务。
(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到2035年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将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三、奋力谱写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建议》擘画的蓝图是宏伟的,目标是远大的。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抓实干、善作善成,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而不懈奋斗。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理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是指引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三)立足当下踏踏实实地干,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的是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也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靠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做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要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2020红领巾相约2035观后感小学生四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规划重点内容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10月30日,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召开,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做出进一步解读和强调。怎样分析“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实现这样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最核心的是什么?10月30日,《新闻1+1》连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共同关注:“十四五”,看2020以后的中国。
从“全面小康”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要跨过两个坎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从小康走向全面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这是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里,我国也会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今天进入人均GDP一万美元的水准,朝着12500美元人均GDP高收入国家的阶段走,进入了一个发展中特别重要,也很微妙的阶段,这个阶段人民通常会担心发生“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国际上很多国家,比如巴西、墨西哥、亚洲的马来西亚,都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从人均GDP3000美元走到1万美元,但是走到1万美元以后就停下来了。30年前是1万美元,今天还是1万美元,30年停滞,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在这里涉及到一系列质的变化,包括经济增长动力的改变、科技创新的能力、宏观政策的协调、金融服务的配合、政府的治理能力、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转换是巨大的。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在今天,中国走向世界未来5年和15年还有一个很大的坎,就是通常所说的“修昔底德陷阱”。全球政治生态恶化,一些西方人士发动很多关于“中国赶超”的噪音,所以很多人提出了一个传统的“修昔底德陷阱”,是说赶超国家总是要挑战守成大国。这个政治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中国走向全面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也是必然的。我们怎么能跨越这个坎,能够在当今的政治生态恶化的情况下处理好国际关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往前走,这也要求国家从根本上,从我们小康概念走向全面国家治理能力的建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后的5到15年,影响和决定中国未来的30年和50年,因为我们要跨过这两个坎。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表明中国的定力、自信心、公信力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在这个时期,做出这样一个重大决定,提出了战略目标,指出了方向,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两天我也收到很多国外友人评价,说当世界因为疫情,都在担心明天和下个月怎么办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未来5年和15年的规划,表明了在历史波动下的定力,表明了自信心。更重要的一点表明了我们的公信力,我们的透明度。中国向全世界说,这是我们未来要做的,告诉大家我们朝这个方向走,和所有愿意和我们合作的人一起往前走。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气概,这是中国的大国风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它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新发展理念的第一点就是创新,今天是科技的世界,疫情推动了大家对线上和科技的意识,全球政治生态的恶化使大家明白科技竞争是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是一切的动力越来越明显,所以新发展理念,这一次是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并提。还有协调,把以前有的一些不平衡的发展协调起来。还有在新发展理念中特别强调的,也是中国人特别骄傲的,是“绿色”。总书记承诺2060年中国“零排放”,在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当一些主要国家退出《巴黎协议》的时候,当世界对人类共同享有的气候变化担忧的时候,中国坚定不移地站出来提出一个绿色方案,这个理念很重要,因为这影响效率,影响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并且还是开放的。我们一定不是“关门”,在整个过程中是和整个世界开放、共享的,和世界共享,和百姓共享。
新发展格局简单说就是“双循环”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新发展格局简单来讲就是双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它当然是一个内需问题,大家都要扩大内需,其实中国已经是一个内需主导的经济了。中国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10年前达到10%左右,今天只有1%左右,所以我们基本是内需主导。双循环的核心是让国内的生产流通循环起来,这个特别重要,把一切放在我们自己的脚上,立足于我们自己的能力和科技,让它转起来,转的同时也要有效率。
朱民介绍说,双循环的两个点:一个是高科技的制高点。双循环起来,一定要有高科技,把“卡脖子”的技术解决掉,我们才能形成国内的双循环,才有条件和世界的循环结合。还有一个点就是高质量的消费,因为只有我们百姓有了高质量的消费,我们才能把这个循环循起来。
全面促进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关键点:科技、创新、保就业……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消费很重要,因为所有生产的结果最终都是为了消费,我们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而生产。但从现在来看,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一般的居民消费,更多的是包括高质量的消费。我们很多消费品还是要靠进口,通过进口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财富能力和消费能力,这当然是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进和扩大国内的消费,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和高质量的消费,这是所有一切的起点,因为只有这样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经济才能上去。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消费提高的空间很大,但也不容易。“保就业”是个大事。只有把就业稳住,把收入稳住,消费才能扩大。这次在中央文件里特别强调的一点,在收入分配政策上,要倾向于劳动者和工作者,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要让劳动者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消费就能提高。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消费。有了钱你也可能不消费,因为你想消费更好的东西而不想重复消费,这就需要科技和创新来推动更高质量的消费,来诱发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 创新是关键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想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想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创新是第一条。所以这次特别强调创新引领推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推动创新,这个辩证关系特别特别重要。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我们采取的是全面拥抱全球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技术也在外面,和全世界潮流一块走。但是到今天这个阶段,当我们人均GDP从1万美元走向12500美元高收入国家阶段时,效率、劳动生产力变得特别重要,增长的主要源泉不再靠投入资本、投入劳动力,而在于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创。在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看,很多国家跨不过这个坎,就是因为劳动生产力上不去,科创能力上不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今天这个关键的时点上,提倡科创,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实现创新 中国可以“两条腿走路”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实现创新,我们其实是有有利条件的,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生产科研系统,所以不完全是被人家“卡住”,“卡死”,我们完全有能力突破。我们是“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有两个方面:①政府和各级研究机构要加大“从零到一”的科研,比如量子计算、原材料、芯片、生物医疗研究等。②企业和市场要从优势出发,我称之为“逆向进口替代”。我们有庞大的市场,已经生产了很多东西,某一个产品卡在别人手里,就通过“逆向进口替代”把这些环节解决一个是一个,这会迅速解决掉一系列“卡脖子”的事情。第二条腿就是继续开放,继续和全世界合作。
改革、开放、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我觉得它们是相互促进的。在今天这个时点上,创新变得特别重要,未来5年、未来15年、未来30年,创新都是最主要的动能。要向科技要劳动生产力,因为决定中国能不能跨过两个坎的就是劳动生产力。但创新不是孤立的,因为在这个过程里需要改革,需要开放。比如需要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市场体制改革。中央这次下决心在新基建上花力气,新基建的核心就是在传统的人流和物流上加一个数字流,5G、大数据、云等等。有了新基建的高速公路枢纽以后,就需要让科技企业研究者来支持加入新基建枢纽,让所有企业和市场到这个高科技枢纽上来做平台、来落地、来做本产业的数字化。这两个环节都需要改革,都需要对现有的科技制度,对现有的市场制度等制度进行改革,也需要开放引入国际的知识和力量。所以这三个环节是互相促进的,但我认为在未来的5年、15年、30年,创新是最根本的。
个体如何分享国家大目标改革之后的红利?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IMF原副总裁 朱民:这次文件里特别强调的一点,所有的一切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福祉,所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消费,所以国家大目标改变以后,使得人民生活能更美好。这里有一些特别具体的指标:①居民收入会不断增长。②居民财富会不断增加。③居民生活环境会更加绿色,更加友好。④居民消费品会更加丰富,更加高质量。⑤居民环境会更加安全。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正在进入老年社会,现在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2.5亿了,占全人口的18.1%。进入老年社会以后,需要的保障、需要的社保、需要的安全,随着国家进入一个强国,也会更加完善。
2020红领巾相约2035观后感小学生五
相信很多的人已经在新闻当中看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今天在北京闭幕,在这个会议当中,整个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议题就是通过了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有了这份建议,它当然是针对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的方向和大的骨架,接下来包括发改委具体的部门就要起草更加具体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然后包括人大审议通过之后,就会去指导整个十四五行进和整个目标的实施。
这是中国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是中国在全面完成了小康这样一个目标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疫情又增加了世界发展不确定性之后的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大家的关注自然有其道理,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会议。
1.与十九大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第一,这个意见与十九大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个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很重要的将现代化,这样一个原来大家很模糊的一个概念,将它指标化、体系化、战略目标和路径具象化,所以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第二,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的的一些情况,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问题,把安全这个概念,在我们的规划中间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地位来进行凸显。第三,在这样的一些新的视角,新的征程,新的指标下面,对于我们过去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这种战略举措进行了深化,进行了再定位,再调整,使它能够适应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的矛盾,核心的一些问题。所以说因此这个规划的这个意见,对于我们理解未来的这一个发展环境,未来的发展目标,未来的发展举措,就显得格外重要。
2.十四五指标体系和基本原则要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第一,2035的核心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就是我们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二,我们要进入到创新型国家的这样一个前列,那么这几个指标我们就会在十四五的这个指导意见和相应的战略里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第一个体现,我们把过去的四个全面的内涵进行了调整,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全面小康,这是十四五规划里面指导思想的新的四个全面,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第二个很重要的是我们在创新里面,对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这种突破,对于我们的这一个创新的三大战略和这四个面向进行了具体化,实际上也是为我们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打好基础。也就是说整个十四五这一个指标体系,基本原则,必须要为我们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定要开好局,所以说这就显得它们是一个统筹一体的。
3.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在群雄并起中突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这个判断是总书记过去几年反复强调,是他对于整个当前形势的一个科学的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很重要。第一,战略机遇期,也就是说我们目前依然具有大量完成我们战略目标的这种基本条件,那么这个基本条件就是我们在十三五,在完成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基础、人力资本基础和制度基础,所以这个非常重要。
第二,在国际这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这样一个状况里面,恰恰是中国能够在群雄并起的状态里面能够突围,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这两个方面很重要的就是形成了我们战略机遇期的两个内涵。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我们战略机遇期它的一些具体的内涵,特别是这种挑战,发生了一些巨大的一些变化,因为这些挑战是我们在成长中间,必须要面临的这样的一些挑战,是我们在实现我们战略目标中间必须要遇到的这样的一些挑战。虽然有一些可能是黑天鹅,但是有一些是必定要来的,比如像中美之间的这种冲突,那么再比如说我们在一系列的世界大变局中间所出现的地缘政治的这种摩擦的激化,未来都要面对。因此这里很强调的一个就是它的机遇和挑战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新的这样的一些规律,新的一些变化。
4.统筹发展与安全 让基本盘更坚实 更具弹性和韧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安全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基本前提,因为没有安全,我们发展的果实我们自己也不能获得,所以说安全非常重要。这一次报告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把国家总体安全观向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各个领域进行了具体化,把它进行了升华进行了一些重新的一些定位。在经济方面集中体现在第一个,是我们对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要进行自我发展、自我研究,这个很重要,要突破目前卡脖子这个问题。第二个是我们这一个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牢牢抓住我们这一个国内需求的这样的一个出发点和立足点,来进行我们相应的一些战略布局。当然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一些极端现象的出现,使我们的基本盘更加坚实,更具有弹性和韧性。
5.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 全面实现现代化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我们要达到现代化的目标,第一一定要在增长动力上面做文章。按照目前2035的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要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这样一个国民收入水平,那么按照目前的这种测算,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在3万美金左右这样一个状况,而我们现在在今年底可能在1.1万亿这样一个水平,那么这个水平,离我们3万亿这个差距还很大,意味着我们未来的收入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方面一定要做足文章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第二,就是我们中产收入群体要大幅度提升,这个提升主要来源于我们的再分配体系的改革,要在分配上做足文章,所以这一个问题就说在报告里面得到了全面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