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范文
《人民的名义》开播以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追捧,这不仅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
近期,观看了反腐题材大戏《人民的名义》,深有感触。电视剧演绎了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的故事。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反腐败这一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资料;警示着我们新时代的每一位党政领导干部,值得每个党员干部好好观看和思考。
作为一名国企的党员干部,反腐倡廉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命题,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高度,反腐败斗争在不断强化中已构成压倒性态势。反腐败的斗争必将持续进行下去,这也是锤炼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观看完电视剧,有以下几个感想:
一、提高拒腐防变本事是每位党员干部的一堂必修课
《人民的名义》中经过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震撼人心、发人深醒的典型腐败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经过观看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理解了一次思想洗礼,深刻领悟到:要走好自我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靠自觉、靠严格自律,坚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同时,从心灵深处得到净化,牢筑道德、纪律和法律防线,正确对待权力,正确把握人生。
二、学习党纪法规,铸牢拒腐防变思想基础
要多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等重要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党章》等党纪条规,全面提高理论素养。要做表率,在思想上时刻树立廉洁执法、为党分忧、为员工解难的思想,不断敲响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警钟,从内心深处筑牢自觉抵制贪欲引诱的防线,避免贪欲的腐蚀,努力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三、反腐败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习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上说过“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开展了一系列反腐专项行动,刮起了全社会的反腐败热潮,除了加大对贪腐的查处力度,从地方到中央清扫除了一批党内“蛀虫”外,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主题活动来清洗党员领导干部的灵魂,树立梦想信念,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党员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做一名修身、律己,踏实、真诚的服务者,强制戒除慵懒散浮拖的工作作风,将持续改善作风引向深入等。2015年中央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更是将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三会”纳入了“政治纪律”方面,要求不得以违规或者非法的名义组织“三会”,以此来防止手握社会资源分配权力的官员打着聚会的明目拉帮结派,将聚会演变成为“权力会”、“谋利会”。
四、深刻认识和预防三种腐败,努力为企业履职尽责
经过此剧,我看到了国家反腐的决心,这样大尺度的近乎真实的把反腐内幕搬上荧屏,不隐瞒,不护短,充分说明国家反腐的决心和信心。在该剧中,主要有三种腐败形式:一是官商相互勾结的腐败;二是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的腐败;三是官员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的腐败。在这三种腐败形式里,我看到了它的普遍性和现实性,能够说,剧中的腐败现象离我们并不遥远,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示。
《人民的名义》虽然是一部创作剧,但其创作来源于社会现实,它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反腐脉搏和人民心声,彰显了正义的力量,对社会清明、政治生态的坚守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加强工作作风转变,在其位尽其责,真正把广大员工的利益和企业利益放在首位,在工作中勤劳、务实、创新、增效,做一名经得起打磨、经得起考验、有所作为的项目管理者。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
最近,热播的检察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最终落下帷幕,赢得了各方褒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剧中贴近现实的政府工作生活的描述,以及立体的人物刻画,让人感觉剧中“汉东省”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另外剧中的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忠奸”之分,媚上欺下贪污腐化的祁同伟也会有令人同情的过去,“心系GDP”的李达康也因“太爱惜自我的羽翼”而受到指责。真实的社会环境和饱满的人物形象为《人民的名义》引发热议打下了基础。
本剧人物个性鲜明,刻画生动,其中最能引起共鸣的就是“达康书记”和“胜天半子”的祁厅长了。同为寒门子弟,两人却走上了截然不一样的道路,前者最终自证清白,后者却落得饮弹自杀,令人唏嘘,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探讨。
李达康书记作为一员“改革猛将”,不仅仅为汉东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且能坚守底线,为官清廉,“京州市委书记,不和任何商人做交易”掷地有声,令人钦佩。“草木秋死,松柏独存”,禁得起考验的口号才叫原则。
李达康一向谨记自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土地就是爹娘乡亲的命根子,深知土地污染对农民意味着什么,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向没有忘记保护养育自我的土地。担任吕州市长时,当时的省委书记之子赵瑞龙想在吕州著名的名片月牙湖上建一座美食城,一边是来自自我“老领导”的压力,一边是对月牙湖免受污染的保护,李达康坚守住自我的原则,拒绝项目的审批,导致被黯然调离了吕州市。
随后担任林城市委书记时,没有因为在吕州的“挫败”而改变自我的操守,依旧扛起了环保的大旗,在塌陷区建立起了一个环境友好的高新科技开发园区。李达康自我在向省委书记沙瑞金谈起这段林城往事是这么说的:“我和林城市委一心一意谋发展,需要必须的速度,需要GDP,可是绝不要落后的GDP,污染的GDP,血泪的GDP。”在唯GDP论的年代,能坚守环保底线的代价是沉重的,以自我的前途换取这种底线的坚守,尤其难能可贵。
对于电视剧后半部分的主要人物公安厅长祁同伟,网络上的讨论最多,评价两极分化也最为严重。有人认为他是权力被滥用的牺牲品,值得同情;也有人批判他梦想信念不够坚定,“以为梦想是纸糊的,还是自身出了问题”。这种反差的背后,是因为当初应对权力的倾轧,他确实进行过不服输的抗争,有“胜天半子”的气魄,让人可敬。而在抗争无果后,自我向权力下跪,转而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又是如此地变本加厉,无所顾忌,令人可恨。
出身贫困,但凭一己之力考入汉东名校的,是他。大学时意气风发,憧憬完美未来与感情的,是他。被高官之女追求三年不为所动,因之被调往贫困山沟的,是他。身处逆境而不折不挠,身中三枪而无怨无尤的英雄缉毒警察,是他………
他勇闯毒窝,身中三枪,赢得了英雄的称号,却没能改变自我的命运,得到想要的工作调动。另外,祁同伟自我抗争的失败让部分观众感受到了社会的阶级固化问题,上升的渠道仅有向经过权力“下跪”才会打开,这种焦虑投射在祁同伟身上,让人产生一种不自觉的代入感,从而会对祁同伟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可是,跳出与侯亮平的比较,李达康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保护养育自我的土地”的坚守让自我被调离吕州,“拖累”林城的GDP指标,因而导致自我升任省委常委晚了高玉良一步。沙瑞金赞许他是一个有历史底线的决策者,即使代价是让自我丧失了进一步的机会。我认为他是担得起这个评价的,应对权力的压力,他坚守住了底线。可是祁同伟却在抗争而不得之后,转而选择了向权力低头。并且,虽然他感受过权力的倾轧对于普通人的可怕,却只是变本加厉地将自我手中的权力之杖挥向更弱者。他一厢情愿地要“胜天半子”,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其实他已经不明白自我在追求什么了。我们不期望他真能同天对弈,向倾轧普通人的权力发起挑战,饶是“达康书记”也没有向不合理的人事调动和之后“美食城”经过审批提出任何异议。可是他刀向更弱者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可能从他下跪的那一刻起,那个缉毒英雄就已经
“死了”。他的下场是他罪有应得,但却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人民的名义》因其贴近现实且立意深刻,人物形象刻画饱满生动而深受大众喜爱,这部剧更早已成为软开小伙伴茶余饭后畅谈的一部热门剧。除了文中提到的达康书记,还有诸如扛炸药包的陈岩石老同志、思维敏捷办案严谨的侯亮平、公正严明一丝不苟的沙瑞金书记等,都给我们留下了一身正气的深刻印象,让我们感受到凡事以“人民的名义”出发,终会被人民所拥戴并取得反腐的最终胜利。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
《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周永康、__、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证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4
近些年,我是很少看长篇电视剧的,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胃口。可是,去年一部《海棠依旧》是个例外,今年《人民的名义》再之,自该剧开播一个月来,我每晚都锁定湖南卫视台。4月28日晚,《人民的名义》最终落下帷幕,闭目“回放”,凝神沉思,评心而论,这的确是近些年来难得的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电视剧。
该剧资料和主题贴近现实,大胆突破。
文章合为时而著”,所以他紧追几步,跟上了时代,以蛰伏八年之积蓄,拿出了这部好剧剧本。导演李路理解记者采访时也说“以进取姿态对反腐斗争进行艺术表现与思考。”“从一开始我就与周梅森切磋,我们确立了要拍成‘极现实主义题材’。”正是反腐这一现实生活,为编导和演员们搭建了从容演绎反腐风云的艺术舞台,找到了主旋律与民众意愿的契合点,回应了反腐正风的民心所愿,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现实反腐中揭露出的腐败分子,其最主要的一个特点,他们都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两面派”,口口声声把人民挂在嘴边,却以人民的名义背地里干着祸害人民的勾当。《人民的名义》敢于直面社会的阴暗,鞭笞丑恶和腐败,用不回避、不掩饰、直戳问题、聚焦热点、直奔主题的态度,大尺度地把这些“两面派”的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从满口党性国法民心、却以人民的名义暗度陈仓满足私欲的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这是我个人的私事,车钱和油钱都该由我来出”的副市长丁义珍,到一碗炸酱面足以果腹、一分钱也不敢花、农民出身的巨贪处长赵德汉,以及貌似遵纪守法、实则大肆攫取国有资产的赵瑞龙、高小琴、祁同伟,甚至那个没有露面的“副国级”赵立春,这些典型人物,都能够在今日的现实中“对号入座”,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
该剧容量宏大,视界开阔,大胆突破,围绕反腐主线,触及到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很多黑暗角落,而这些过去曾是“禁区”,影视作品中鲜少触及,例如:强拆、上访、懒政、外逃、谋杀、嫖娼、过桥贷款、拉帮结伙、唯GDP论、污染环境、黑社会等等,借演员之口,抨击了很多社会的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往上触及到了“副国级”,往下选取了前反贪局局长陈海的儿子“小皮球”花15块买替补队员、抄作业一次能够挣5块钱这样的典型细节,正是这些现实中存在而又艺术化的大尺度典型,让观众心灵受到震撼,引起共鸣。
该剧剧情和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一部电视剧,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好故事要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观众仿佛游览黄河九曲十八湾,步步惊心。《人民的名义》围绕反贪局长侯亮平侦破汉东贪腐大案这一主线,编织了一个个故事情节,环环紧扣,层层剥茧,步步深入,展现了汉东官场上政治博弈的波诡云谲、人事关系的曲折复杂和各种人物的不一样命运。
该剧在讲述故事时,突出的一点是不断制造悬疑,埋下伏笔,吸引观众“且听下回分解”,在故事的最终真相毕露,水落石出,使观众既感意外,又觉合理。例如,观众开始以为山水集团董事长高小琴就是高育良的情妇,谁也没有想到,她原先还有一个双胞胎妹妹高小凤,经赵瑞龙、杜伯仲精心培训和策划,成为高育良的情妇,高育良为了欺骗组织和群众,妄图逃离法律的惩处,与其妻办理了离婚手续,但又在同一屋檐下维持着夫妻名义,掩人耳目,而与高小凤正式结婚生子,并安排其秘居香港,由非法攫取的两亿多“信托基金”供养。这一情节设计,既让观众感到新奇、意外,又充分揭露了高育良老奸巨猾的丑陋嘴脸以及堕落的外部诱因,增强了观众对腐败分子的憎恨和沉思。
故事是由人物演绎的,人物是故事的灵魂。该剧在塑造人物时,摈弃过去“好即好,坏即坏”、“生来就好,生来就坏”的窠臼,而是遵循生活的原态,进入人性深处剖析,揭示出人物演变过程及其多样性,复杂性,例如,对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的塑造就独具匠心,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一方面他勇于改革、敢于承担、工作第一、行事干练、不贪不腐,应当是一位好干部;另一方面他也有权力任性和性格缺陷,过于爱惜自我的羽毛,看重GDP和个人政绩,作风强悍,个人说了算。这种并非“高大全”的干部,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以致出现了许多李达康的拥趸。而对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塑造,在表现他阴险腐败、一步步滑向深渊的同时,还回顾了他青年时代以往是一位优秀学生、学生会主席,参加工作后成为缉毒英雄,即使在最终侯亮平劝降时,他本来能够击毙侯亮平,但他尚存一丝人性和恻隐之心,放走了以往的救命恩人老大爷,最终选择了饮弹自尽,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谈资。
该剧演员表演精彩纷呈,征服观众。
再好的主题、题材、故事,最终还赖演员搬上银屏。《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几十位演员组成的豪华阵容精彩演出,他们中没有时尚的“小鲜肉”,没有初出戏校的年轻人,而都是一些实力派、老戏骨。他们不是为片酬而来,而是为戏而来,为友情加盟,拍摄时走心尽力,演技爆裂,精彩纷呈。
该剧开篇侯勇饰演的赵德汉,将一个贪官的微妙心理变化演得层次分明,酣畅淋漓,加之“人民币墙”震撼场面,首先夺得了观众的眼球,并在观众中很快传播开来。而陆毅饰演的侯亮平,则显示出新一代检察官的凛然正气、职业操守、“孙猴子”的本领与七情六欲,尽管有群星挤压,陆毅的英俊正面形象和熟练演技仍然得到观众认可。吴刚在剧中饰演的李达康,不论是现场处理大风厂工人“闹事”、信访局“蹲式窗口”,还是市委开会、与人谈话,都演绎出了一把手的范儿,可谓表演的淋漓尽致,以致吸粉无数,有人在网上将他的表演做成了许多“表情包”,甚至有一些女粉丝说要成立“达康书记后援团”。老检察长陈岩石的扮演者白志迪,已年过七旬,演技纯熟,经验丰富,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台词都能体现出表演大家的风范,尤其是在处理大风厂拆迁、和作为人质与绑架者周旋时的表演,让人翘首点赞。老戏骨张凯丽沿袭了一贯的细腻、精致、善于经过表情、台词刻画心理的风格,在过去《渴望》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升。还有几位女性演员胡静(饰高小琴)、岳秀清(饰欧阳菁)、柯蓝(饰陆亦可)都能准确把握主角,拿捏到位,表演不凡,可圈可点。相信这部戏今后定会成为戏剧表演专业的教科书。
说到该剧的不足,窃以为,主要是该剧仍没有抵住商业效益的诱惑,有意延长集数,上下集搭茬时间过长,意思不大的旁支蔓菀较多,侯亮平向陆亦可、林华华展现厨艺等细节剩余,毛毛虫父子、女友戏份过多,某些调侃没有必要,以致观众感到剧情拖沓,节奏缓慢,影响了观剧的快感。另外,该剧片尾歌词并不精湛,诸如“与谁同卧”、“听一曲长恨无多”、“一颗心境归故里,潇洒落笔”等,缺乏仔细推敲,难以成为经典之作。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
《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追剧,原因很多。首先,离不开制作者的精益求精,包含着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环节的努力。好的剧本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剧本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编剧,周梅森在这部片子中,真正体现了自我的观察和思考。其次,则是周梅森自我讲的,《人民的名义》大热其实是来自现实反腐打下的人心基础。现实中的反腐有了突破,反腐剧方能触动人心,这是探讨《人民的名义》大热,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来源。有人说,现实反腐中有太多精彩的故事,编剧根本不用怎样“编”,将精彩起伏的反腐现实搬到剧本中就行了。诚如是。但在事实上,《人民的名义》讲的是反腐,远远不止是反腐。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有着对人性的描摹,并且有着对制度的追问;不仅仅有着对腐败的揭露,并且有着对权力的思考。在电视剧中,“孙连城”常被拿来与“李达康”比较,其中反映的为官不为问题,同样切中了权力痛点。这也说明,不一样的人从不一样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真应当看看《人民的名义》。有些地方有些单位组织集中观看,不能理解为是一种赶时髦,更不能理解为是一种搞运动,而应当从中看到对反腐倡廉的重视,看到对加强党员干部本事作风建设的重视。这种重视,与刷新吏治的努力一脉相承,显然是人们愿意看到的。想想现实中,很多地方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馆去参观学习,也就理解了良苦用心。
要想到达好的效果,观后感必不可少。据说此刻网上已经出现了范文,一些电商平台上还出现了代写观后感、读后感。这自然是不行的。党员干部看剧写观后,重在自我提升,重在防微杜渐,而不是应付交差事。观后感有很多写法,最重要的带着思考写。现实比电视剧还要复杂,现实中的廉政建设也比电视剧还要复杂。仅有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仅有提高思想认识做到“永不沾”,这才能避免被资本围猎,避免成为“人民的敌人”。所以,党员干部不仅仅要看《人民的名义》,要写读后感,并且在写的过程中要把自我摆进去,真正写出自我的思考,写出自我的心得。
《人民的名义》受追捧并非偶然,也不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观看《人民的名义》不是赶时髦,而是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写《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也并非形式主义,也不只是为了“交差”。当然,该剧集数太多,有的情节进展过于缓慢,党员干部工作之余时间有限,要把该剧全部看完可能有难度,如果做出一个精华版,更能满足不一样层次的观看需求。即便如此,选择性看几集,不看电视看小说,也是能够的。重要的是,要看而有思,思而有得,得而有进,如果只是为了看而看,为写观后感而写,观看该剧的意义就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