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影片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5篇
《红旗漫卷西风》是一部关于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的纪录片,影视资料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壮烈征程,真实而又有意义。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爱国影片《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5篇最新”,欢迎阅读与借鉴!
爱国影片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1
作为一部反映陕西近现代革命历史的电视剧,该剧一经播出反响强烈,引发了广泛热议。该剧选材独特、剧作扎实,凸显了陕西革命先辈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出色贡献,传承了陕派电视剧的红色经典和革命精神,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将“陕西故事”讲述得颇为精彩,成为了一道醒目而靓丽的红色风景。
首先,该剧立足于讲述陕西故事,以西安城里梁家、秦家、李家三家人父辈及子辈的人生选择和命运交集为故事线索,以辛亥革命以来至1949年西安解放为历史背景,颇为全景地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陕西的革命历史。
其次,该剧采取了家国同构的叙事手法,虚实结合,以虚构表现为主,故事建构和情节设置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充满悬念,使得人物的命运颇具戏剧张力。
再次,剧作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令观众难忘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家族中选择跟共产党闹革命的一方,还是选择国民党三民主义的一方,或是中间力量,同情革命的一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合情合理,形神统一。尤其对于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的表现都具有较好的说服力。
最后,该剧制作颇为精良,在战争场景、城市街景、人物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均颇为考究,体现了当年历史环境的真实感和质地感。同时,该剧的美术考究,保证了历史真实和观赏效果的统一,总体上显得大气磅礴而不失细节考究、气势恢弘而更具视听张力。
爱国影片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2
组织观看了电影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纪录片沿着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以多位党史、军史专家的讲述,采用影视资料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壮烈征程。纪录片还遴选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红军后代,讲述了他们父辈的长征故事,很多故事让人听了都忍不住流下眼泪,他们的坚持、信念和毅力也着实让人佩服。
这部历史革命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的场景以及红二、四军团突破重围,转战云贵,进入四川甘孜与红一方面军会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方面军胜利会师的长征史诗进行了完整再现。
通过观看电影,我重温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对长征过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川贵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度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红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电影结束后,我再次被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征程所深深震撼了。我深切感受到,党的事业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长征时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长征整个历程,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体现着中国红军战士“大无畏”、不怕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坚持与信念,也将永远激励着我。面对着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一片片苍茫无涯的草地,红军战士们义无反顾,从不退缩,才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乐章。
作为一名即将转正的预备党员,我应当不断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时刻牢记党的历史,时刻用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鞭策自己。刚刚走入工作岗位,我会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学思践悟、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并把长征中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发挥到工作中去,面对工作上的困难,不能退缩,要想办法克服,虚心向师傅前辈请教,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会始终保持着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并用长征精神时刻鞭策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承诺。
爱国影片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3
恰逢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个10月,果然被“红色”刷屏了!各种献礼正剧频繁登录各大卫视,比如《长征大会师》《绝命后卫师》这种展现长征中某一个关键事件或是以宏观决策层的视角展现长征波折历程的剧;再比如还有《我是红军》《骡子和金子》《红旗漫卷西风》这种融合了喜剧元素、小人物视角以及青春元素的“另类”献礼也呈现了霸屏的趋势。
目测最近登陆各大卫视的献礼剧多达11部,这股扑面而来的“红色旋风”成为了今年10月份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在众多看似题材类似的一大波战争剧中,如何找到自己最兴趣的那部显然成为了所有人的难题。让一个追了其中好几部的过来人告诉你吧,除了小鲜肉、小鲜花目前是很多战争题材中的看点之外,实力派的大叔型男演员也依然是很多观众追剧的根本。
“老牛”张嘉译,牺牲小我硬校长
相比之下,最为有看点的非张嘉译出演的《红旗漫卷西风》莫属,小鲜肉的迷惑都是暂时的,成熟男人的魅力才是每个女孩一辈子都无法抗拒的。从电视剧一开场,便是硬朗的张嘉译映入观众的眼帘,他饰演中山军事学校校长程慕贤,首先出现的就是他在学校大会上的铮铮誓言:当今之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大踏步地往前走,有人却开着历史的倒车。”
为了革命的胜利,校长程慕贤着力培养进步思想。在被他问起自己的信仰时,身为一校之长的“老慕头儿”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信仰就是管好这座学校,教好你们这些学员,把上级交办的任务办好。”每次听到张嘉译浑厚的嗓音,都能够想起在电影《失恋33天》中他饰演的老总,请员工去吃牛排喝红酒的时候那种男人的魅力彰显无余。更会想起经典电视剧《蜗居》中他与海藻的爱情,海藻没能逃过的,大概很多现实中的女孩也逃不过吧。
可以说张嘉译是最具有男人魅力的男演员之一,虽然是一个只活了5集的角色,但是谁会知道到底有多少观众是冲着这5集才开始爱上这部正能量满满的战争剧呢?剧中张嘉译饰演的程慕贤还说过:“革命的希望,不能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要靠组织和群众的力量。如果革命需要我做出牺牲,我在所不惜。”这句台词之前的剧情是张嘉译躲过了一次又一次敌人的暗杀行动,这让他明白危险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但是在革命的面前,这个铁血硬汉早已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他愿意牺牲小我,成就祖国大业。这句台词之后的剧情是令人伤心的,程慕贤在他的病房里,惨遭枪杀。
“鲜花”范凌子,革命年代美闺秀
虽然一个大叔倒下了,但是还有无数个高颜值青年演员屹立着,比如说剧中最小的女演员范凌子。“小花旦”范凌子在剧中饰演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高梓萱,是革命年代中的一朵鲜嫩花朵,看过了“老牛”张嘉译之后,不妨再看看“鲜花”范凌子继续养眼。范凌子在剧中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生在革命年代内心朝气澎湃。在“千金小姐”的光环下也渴望把满腔热血投入到革命中去,但当直面革命的残酷,经历革命血与火的洗礼时,却总受到革命重重的打击,而她就在革命的浪潮中不断的抉择徘徊。
作为95年出生的范凌子将在这部剧中迎接年龄跨度的挑战,从17岁演绎到39岁,对于一名纯正的90后,如何演绎39岁的中年形象,值得大家拭目以待。更加不必担心的是,范凌子在军旅偶像剧《烈火海洋》中曾饰演一名漂亮的女兵张梦丽,有过饰演军人的经历。这回范凌子从年轻漂亮的女兵到革命年代的大家闺秀,完全不用担忧。
范凌子饰演的高梓萱在剧中单纯可爱,对爱情同样充满着浪漫的想象。在剧中,她与张粟饰演的头脑灵活富有革命热情的有志青年他一见钟情,二人的美好爱情在革命年代更显珍贵。由于革命形势的影响,二人不得不暂时分别。范凌子与张粟的分离成了泪点担当,范凌子虽然心中有万般不舍,却心甘情愿的等他回来。二人爱情之路的艰辛,令戏外的观众十分感动。
“嫩草”张粟,红色旋风一点绿
张粟所饰演的青年战士他正是这一代照金精神的创造者和开拓者,在面对艰难抉择时与父亲、兄弟、恋人之间产生分歧,为了家国利益走上了与至亲至爱迥然不同的革命道路。台词版海报中表达了中共战士他对待亲情破碎、兄弟决裂、爱人离去的内心思考和革命态度,他站在民族的转折点目睹了流血、牺牲、背叛、懦弱,而后选择融入革命的洪流结束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这种信仰越来越清晰坚定。海报通过简洁的台词提炼出面对选择的坚定意志,阐述了他那一代共产党人在战火乱世之中决绝革命的态度和被历史所赋予的命运与职责。
剧中他从青年时期的摸索到中年时期的成熟稳健,经历了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成长的革命时光。年少时在师长和舅舅的启蒙下,为寻找一条“拯世道安民心”的正确道路不惜与父亲决裂,远离故乡;他信仰坚定,毅然以死相搏,在兄弟面前不曾动摇;面对恋人的不解和指责,他顾全大局,最终得到志同道合的爱情。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感线和个人年龄的跨度,素有“红色偶像”之称的张粟表现得非常淡定,提前做好功课,跟导演研究剧本,向前辈们多多取经,都是他把握角色的好方法,更有张粟在剧中与张嘉译、郭晓峰等“老戏骨”相互飙戏的场景,不禁让人期待《红旗漫卷西风》中接下来的发展。
《红旗漫卷西风》凭借其浓浓的陕西特色、“家国同构”的创作方法、独特的青春热血画风,有情有义有热血,在一众红剧中崭露头角。用总编剧范胜震的话来讲,就是“格、局并存,正、奇兼具”,讲历史更讲人性。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爱人生离死别的人性故事,他、梁冬梅领衔的这群年轻人也在历史的熔炉中渐渐学会担起革命的重担,热血成长。
好的历史战争剧看似讲述过去,其实也是对现实的拷问,和对未来的期许。
爱国影片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4
将毛泽东词作中的名句作为剧名,电视剧《红旗漫卷西风》的红色气质得到了充分彰显。值得称道的是,这一次对于红色气质的再现,不再那么循规蹈矩。由陕文投集团、SMG尚世影业、深圳广电集团、北京春秋风云等公司联合出品,孙昌博、尹廉和担任总制片人,王飞执导的《红旗漫卷西风》,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剧,因其“年轻化”的创作理念,在红色题材剧集密集的秋季档期,备受关注。
全剧以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和革命先驱为原型,将1920__年到1949年期间的陕西革命史作为背景,表现了“西北革命之火燎原全国”的历史史实。“当年的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家本身就是年轻人,满腔热情投身革命。以年轻人的故事感召年轻人,我们希望用这部讲述理想和信念的作品影响更多的当代青年。”该剧制片人、尚影副总经理李旸谈道。
“大事不拘、小事不虚”是创作的起点
1920__年,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等人的突然叛变,屠杀共产党人的阴云在全国笼罩。在西安城内,中山军事学校学员队与政治保卫队成为国共双方暗自博弈的焦点。这个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军事学校,是剧中三兄弟在各自走上不同革命道路前最后的成长交集:大哥秦怀文(姬他饰)在学校担任教官,二哥秦怀武(封柏饰)是学校的学员,三弟同时也是主人公他(张粟饰)在后来也进入了学校。
诸如此类“原生性历史背景+戏剧化情节设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构,在剧中比比皆是。对于任何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如何在创作中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尺度,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则性问题。对于《红旗漫卷西风》而言,该剧的编剧范胜震强调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范胜震介绍,创作初期,编剧团队就前往陕西照金进行采访,整整在当地驻扎一个月的时间,不仅要看实地、看实物,还要拜访老红军、党史专家,力争每写一段就看透这一段相关的历史资料。“比如薛家寨最后被攻破,是因为出了叛徒,叛徒带领敌人从后山小路攻上去——这样看似很戏剧化的情节,其实都是在实地采访后了解到,最终运用到创作当中来的。”该剧制片人、陕文投副总经理程宇补充道。
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的指导下,《红旗漫卷西风》的故事脉络在编剧团队的笔下日渐清晰,“家国同构”的创作理念一以贯之:老一辈的三兄弟分属不同的革命阵营,年轻一代的三兄弟同样为追求理想选择不同的革命道路。“以家事写国事,用基础的人物架构,涵盖当时的历史情境。”程宇这样阐释剧本创作的意图。
在剧中,蒋介石和冯玉祥的_行动、渭华起义、两当兵变、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西安事变、中条山抗战和转战陕北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次第搬演,“大事不虚”的创作风貌得以凸显。同时,观众又能透过细节感受到精密、细致的“小事不拘”:例如,为了充分展现1933年的陈家坡会议——这一在西北革命历史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会议——创作团队特意设计了主人公他在会后传达会议指示的段落;又如,将红枣作为爱情的信物,而将指南针作为政治信仰的信物,则是主创团队头脑风暴了近四个小时的结果。
得益于剧本创作阶段的“步步为营”,《红旗漫卷西风》在拍摄阶段保持了“急行军”的节奏。4月20日,开机;7月6日,杀青;9月10日,成片送审;10月21日,在东方卫视与观众见面。从开拍到播出仅仅5个月的时间。在剧中饰演梁冬梅的女主角吕一表示:“这是我拍戏以来,唯一一次,所有演员从来没有在私底下吃过饭的。导演更是废寝忘食,都忘记让剧组放饭了。”
“年轻化”创作手法的核心在于共通、共鸣
该剧导演王飞表示,这部剧最大的特色就是“一部‘年轻化’的红色革命剧”。而年轻演员面孔的出现,是这种“年轻化”最为直观的体现——主演中年龄最小的范凌子(高梓萱饰演者)是“95后”,其他年轻演员也都是“80后”。但是,既然要打“偶像牌”,为什么不起用相对具有更高人气的“小鲜肉”呢?而张嘉译(饰演程慕贤)、张光北(饰演秦声达)和杜志国(饰演梁万龙)等“老戏骨”的加盟又是为何?
在选角问题上,王飞坦言自己曾考虑过一线的人气偶像演员,“但我有好剧本、好平台,可以用好演员,不一定在意他们的粉丝量有多少。”与“人气”“颜值”等市场化的选角要素相比,主创团队更看重演员是否“走心”。“我们选角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演员本身对角色要有认同感和贴合度,自我的精神世界和所要诠释的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要能够有所融合。”李旸这样认为。在她看来,这几位“老戏骨”更是“偶像”,为这部电视剧增色不少。
演员的“年轻化”仅仅只是一种手段,创作路子的“年轻化”远不止于此。“我们是拍电视剧,是讲故事,何况即便在真实的革命年代,也不可能整天打打杀杀。而拍戏讲故事,最重要的是以情动人。如果没有情感认同的基础,即便拍再多的战争场面和打斗戏,也难以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在李旸的理解中,“年轻化”就是要拉近艺术创作与观众心灵之间的情感距离。
编剧范胜震曾经点题,认为全剧的关键词就是“信仰”和“选择”。剧中的两代三兄弟,既有共产主义的拥护者,又有三民主义的支持者,还有爱国的中间派,各自在不同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信仰的拷问与道路的抉择。信仰和选择,在革命年代是关乎家国前途的命题;在和平年代,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有着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深度挖掘红色历史的基础上,高度凝练了关于信仰和选择的主题,想要体现信仰之坚、抉择之痛、人性之美,这与当下年轻人是有共通和共鸣的。不同的时代,一样的年龄,同样都面临困惑和选择——我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为我的亲人、爱人、家庭和社会去做些什么?我该如何去选择我的目标、实现我的理想?我想这是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的主题,也是这部剧‘年轻化’的精神内核。”程宇强调了“共通”“共鸣”这两个关键词。从某种程度上,哪怕“感情戏戏份大于革命战争戏戏份”,只要能够增强观众的认同感和代入感,这就是一部好剧应有的模样。
“主旋律剧”并非对历史的平铺直叙
著名编剧兰小龙曾发表观点,认为主旋律不应该仅仅是歌颂,而应理解为“这个民族想了想”。程宇和李旸都对此表示赞同,“主旋律是这个时代和民族所需要的旋律,歌颂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与纯粹的歌颂表达做出切割,那就意味着要另辟蹊径。李旸认为,这是一个关乎创作动机和创作方法的命题:“从剧本的打磨、人物的塑造、演员的选择等各个环节,我们坚持既尊重史实、又符合艺术规律的创作理念,把理想、信念、忠贞、牺牲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渗透到每个人物中去,而不仅仅满足于对历史的平铺直叙或是口号式、符号化的表达。”
在《红旗漫卷西风》中,主人公他在亲情、爱情的纠葛下,在战争炮火的考验下,最终加入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阵营里。主人公一步步成长的脚步,实际上也暗含着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发展的轨迹。先感受人性,再领悟革命,这种“红”不显山露水,反而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我们要用最动人的故事、最朴实真挚的情感去打动观众,要用最崇高和有力的精神去影响观众。绝不说教,也绝不为了迎合市场而去做雷剧。”这是团队创作之初就确定的目标。
收视率稳居全国三甲的事实也证明,红色题材与市场口味也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电视剧创作都应该是‘主旋律’的,或者说不论创作什么题材的电视剧,都应该符合主流的价值观。”李旸进一步谈及,“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的制作计划,如《红旗漫卷西风》这样的主旋律精品仍会继续推进下去。”
爱国影片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5
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历经挫折、辗转北上;红二、六军团突破重围,转战云贵、进入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以及中国工农红军三大方面军会师的长征史诗。《红旗漫卷西风》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畏艰险的生动形象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非凡的智慧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党的事业是无数革命先烈和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历经艰难万险用自己的青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每一个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时刻牢记党的历史,时刻用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认真按照“两学一做”的要求,不断用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学习,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要干一行、爱一行,做到学思践悟、学做结合、知行合一。要在“三严三实”的活动中, 要紧密团结在以__同志为__的党中央周围,努力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时刻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廉洁从政、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关键时刻冲得上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爱国影片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