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看心得范文
1961年,大病初愈的周总理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开展调研座谈,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梦想信念奋斗终生的光辉形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
临近“七一”建党节,以怎样的方式去庆祝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铭记苦难或许是打开“七一”建党节的正确方式。铭记苦难,要以历史为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仅必修,并且必须修好。”一部中国近代史是苦难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信仰的历史,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奋斗的历史,一部改革开放历史是创新的历史。96年的风雨征程,共产党人创造的奇迹、积累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日,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成为一个拥有96年历史的光荣的党的一员,既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向后看,对党的历史能透视多深,对未来的展望就会有多远。党的历史中有信仰、有意志,有目标、有方向,有宗旨、有传统,有成就、有警示,有勇气、有定力。党史写的是历史,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它蕴藏着资政育人的丰厚滋养,能够给我们供给无穷的智慧、丰富的营养和前行的强大力量。
铭记苦难,要以伟人为鉴。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当60年代初应对自然灾害,影片再现了周恩来总理亲赴河北邯郸革命老区,用四个昼夜深入农户、深入群众走访调查的故事。影片中的场景让人哽咽不已,泪流满面,心灵也受到极大震撼。周总理与农民一齐喝树叶呼呼,吃代食窝窝头;狂风暴雨夜,和社员一齐冒雨保护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苗;在地里喝群众盛的水时,想到伯延村群众吃水困难,他仅喝了一小口。苦难面前,周总理和群众一齐抗,产生了何等感人的力量。今日,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但影片犹如当头一棒。重温老一辈子革命人的优秀品质,看到从苦难中迸出的力量与智慧,对于当下我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依旧有着巨大的精神推动力。
铭记苦难,要以榜样为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榜样是我们知行合一的最为样板。贫穷的山乡,李保国一心为民,被称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繁华的都市,邹碧华甘当“燃灯者”,被誉为“活在身边的梦想”;改革的大道上,廖俊波愿做“樵夫”,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榜样,就能用行动不断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2
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像一阵细雨洒落我心底,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啊~咱们共产党人的初心。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经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的初心。
从周总理听戏、吃面,看到亲民爱民的初心。周总理听连弟奶奶唱落子戏,吃连弟奶奶用卖掉棺材给他做的拽面,不忍拂了老人家一片心意,悄悄地让身边的人给赎回棺材;他拉着第一任老支书郭百岁的手唤声“老哥哥”听到真心话;他和乡亲们一齐捧着稀粥吃代食窝头;他和老乡一齐下地插白薯秧……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不忘初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疾苦挂在心头的情怀,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精神。
从周总理调研食堂问题,看到真情为民的初心。针对“公社食堂办不办”的问题,周总理在伯延调研。他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异常敏锐。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比较,已让他察觉到情景的异常。他更从公社主任郭凤林安排的虚假场面里,明察毫秋,觉察到浮夸风的严重,他甩开干部深入到群众中访贫问苦,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景。周总理与毛主席通话后,向大家宣布:“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要伯延人民自我说了算!”各家各户升起了炊烟,解散了食堂,老百姓重新有了吃饭的自主权。伯延在全国人民公社中第一个取消团体食堂,那里面没有推诿,没有拖延,我们看到的都是担当,是大义,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行径和情怀。这样的总理谁不爱,这样的领袖谁不喜欢?这样为民着想的党谁不拥护?
从周总理道歉,看到真诚为民的初心。了解到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淋漓尽致地展露总理应对人民疾苦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世界。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感动,也让我思考。不忘初心不仅仅需要中央领导带头垂范,更需要全党干部党员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当前,有少数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不愿意下基层、上一线,下基层要么走马观花,隔着玻璃看、坐着车子转,不真正深入基层;有些人不遵循科学规律,乱决策、乱拍板,牺牲了群众利益,侵害了百姓权益;有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甚至伤害群众,有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于人民的幸福不顾、于国家的前途不顾,这样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思想境界于“领导干部”的身份与职责是何等不相称、又是何等羞愧与渺小,想来他们看到这部影片,也该有所触动吧。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人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周恩来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相信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广大党员干部会由衷地不忘初心,也能够反求诸己,完成一次思想的跃升,解决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重点解决扶贫及民生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3
工作中不断的下乡督查,让我猛然间想起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影片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为背景,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周总理是下乡调研,作为中央的首长,这样的调研更是意义非凡。
影片2013年7月12日首映。第一次看,是单位组织,记得那时候正好怀孕,同事们还开玩笑,说这样的胎教多正统。大概6年的时间过去了,当时的感动和眼角的泪水,我还清楚的记得。笔者由下乡督查想到的是那句话:“悄悄问清楚,那桌上的鸡蛋和肉一共多少钱,回头悄悄补给他们”邓大姐如是说。
工作中,听闻一件工作,有三个督查队伍来督查,笔者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检查督查考核如此之多,二是被督查检查考核单位有负担,三是这样的意义何在?记得有个领导讲话,就问:都在督查,都在考核,那谁来落实?
此刻公款消费把控的严上加严,上级的督查、检查、考核一茬之后一茬,有的县、乡镇一天能接待几波的上级检查,有督查、检查便有招待,有招待便有支出。三公经费管控严格,如何做好支出变成了接待单位的难题。然而,上级的检查督查固然有必须道理,基层肩负年也提了又提,然而,乡一级、县一级,又哪个敢说:督查检查减少了?
大禹根据水土流向特点,变阻为导,因水之力、创造性地提出了“疏川导滞”的疏浚、排洪、治水的总体策,开创了治水新局。遇到问题,我们是不是不能尝试从上而下的改变,而不是光从下围追堵截。想到这部电影,便是想到:若是每个督查检查的队伍,都是带着饭费的,被督查检查单位按照饭费招待,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高尔纯指出,《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虽然是历史题材,但它的参照系始终是现实生活,是用历史来关照现实:周恩来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基础就是要听真话,但时隔半个世纪,这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4
这部电影讲述了1961年全国大搞浮夸风、大锅饭,却不幸遭逢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向苏联还债期间,大病初愈的周总理亲自到革命老区武安县伯延村调研,在将近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基层,调研实情,最终发现了大锅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了人民公社,为老百姓解决了最迫切的问题。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资料,是我党长期以来构成的优良作风。在总理调研依始,以村主任郭凤林为首的伯延群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编制了善意的谎言。总理坚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了解真实情景不罢休的工作作风,敏锐洞察,经过树叶掉光了叶子而食堂却有红烧肉,确定出问题很严重。不听村领导班子一面之词,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用自我的真诚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我的心声。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构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一是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二是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日,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齐喝树叶糊糊吃代食窝头,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他和老乡一齐下地插白薯秧,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连弟奶奶卖了寿棺,只为让总理吃上一口自我亲手做的抻面,伯延村民在总理离开伯延村的清晨,男女老幼围着村口水泄不通,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真情。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那样一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中央领导挂念着人民群州,群众用自我的方式不给党添“麻烦”………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是何等珍贵。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们深有感悟,总理已离我们而去,那段艰苦的岁月也已逝入历史的长河,但我党的光荣传统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景,广大党员干部仅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看过之后,中心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踏实工作,进取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质检信息化事业作贡献。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5
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干部下乡与群众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炕、一同劳动,能够体验群众之生活不易,能品出老百姓的人生百态,更能拉近干群关系。然而,如今,一些人却把下乡当成了度假,吃美食、赏美景、拍美照,过得那叫一个滋润。笔者以为,如此舒服的“三同”纯属念歪了下乡的“同心经”。
记得几年前,笔者看过的一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的就是困难时期,中央领导亲赴受灾区域调研、体察民情的故事。那个时候,即便是领导人,也是轻车简从,不但没有毫无负担的享受老乡们准备的肉和鸡蛋,心里反而会更加沉重,坚持与群众一齐吃树叶喝菜汤。这虽是一部电影,但它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亲密无间的缩影,还原了干部与群众同心同德的真实情感,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佩。反观有些机关干部,一个简单的劳动姿势都是“摆拍”,到果园剪枝的“咔嚓”声都盖不住技术员心里的“咯噔”声。试问,这样的同劳动还有什么意义?如此“帮忙”都不够添的乱多,群众焉能有“同心”之感?
不可否认,在社会全面提高的今日,再要求干部像上个世纪那样与群众同劳动确实有些困难,毕竟机械现代化程度已经高过了上个世纪数倍,地里农活也不用完全依靠人力。可是,笔者以为,既然社会提高了,那么领导干部也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三同”。不论是在什么年代,干部下乡搞“三同”的核心和关键都是与群众“同心”。那么,在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的今日,干部更应当把心放在群众身上,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够不懂劳动窍门,但要有认真的学习姿态;能够不风里来泥里去,但要掌握民情的“晴雨表”;能够暂时解决不来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和矛盾,但要有必须帮忙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