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600字 >

边城电影观后感600

若水分享 1147

《边城》这部电影以翠翠的感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生动的社会风俗,优美的环境,纯朴的人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边城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电影观后感6001

《边城》演的是一出爱情悲剧。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所以我想在这里梳理出一些本片中美好的东西。本片主要人物包括了老船夫,翠翠,傩送二老,天宝大老,顺顺,以及团总。老船夫和翠翠相依为命,靠摆渡为生,日子虽然清苦,却苦中有乐,翠翠爱听老船夫唱歌,老船夫平日里爱喝点小酒,白塔下,小河边,独门独户,倒也清静自在,这样的生活挺美好。顺顺家是小城中的大户人家,有天宝和傩送两个好儿子,他本人在城中名声很好,提起来没人不竖起大拇指,他的两个儿子也没有一点大户人家的纨绔样,为人正直,带人和善,人们对他俩的评价也很高,顺顺一家过的挺美好。天宝大老和傩送二老俩兄弟,从小光着屁股一起长大,虽然影片没有过多的交代,但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一定也很深(要不然后来二老也就不会因为大老的死而心生愧疚),兄弟深情很美好。大老喜欢翠翠,若翠翠那时还没有喜欢的对象,她自己善良能干,大佬正直爽快,他俩在一起或许会过得很幸福。再说团总,团总派媒人到顺顺家来提亲,想把女儿嫁给二老,而且嫁女儿还送一座崭新的碾房,倘若翠翠和傩送不认识,倘若二老和团总女儿他们俩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买卖也挺好。可就是因为翠翠和傩送喜欢对方,这所有的美好都被撕碎了。

首先大老不会和翠翠过上幸福生活,其次因为翠翠喜欢的是自己的弟弟,这多少会影响两人之间的感情,俩人决定靠唱歌决胜负,结果得知翠翠喜欢自己的弟弟,一气之下,跟老船夫摊了牌,自己驾船出去了,结果却不幸淹死在外头,这样一来,顺顺幸福的家被撕碎了,他失去了一个儿子,也正是因为这样,二老心怀愧疚,不在去唱歌,他跟翠翠之间美好的爱情也被撕碎了。又因为其实二老自己心里还是喜欢着翠翠,所以当团总的媒人来她家提亲时,他以该是时候出去闯闯为由,拒绝了团总。再后来,老船夫在河边碰到了媒人,便问他提亲之事,他因为二老的婉拒是因为老船夫家的翠翠而向老船夫撒了谎,说亲事成了。老船夫听后心灰意冷,在当晚风雨雷电交加之时躺倒在自己的床上,再也没有醒过来,翠翠和老船夫相依为命的美好生活最后被也被撕碎了。最后,只剩翠翠孤身一人,独自守着渡船,等待着傩送回来,就像影片结尾的旁白一样:他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影片也在翠翠摆渡的一个侧影中走向结束,看到此处,心生唏嘘,不免就会反思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一悲剧。

我想在此作一个假设,假设大佬没被淹死,回来后接受了碾房,娶了团总女儿,而二老继续唱歌,最后娶了翠翠,拿了渡船,这样的结局会不会就是美好的?我的答案是:不。兄弟俩都喜欢翠翠,所以不论哪一方最后得了翠翠,都得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而就算大老娶了团总女儿,也只不过是出于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两人都听各自父母的话,婚姻由父母包办,赤裸裸的对人性的压抑,若两人真的都能心甘情愿的接受父母的这一安排,那不是更大的悲剧吗?或者即使大老死后,二老依旧娶了翠翠,倘若顺顺同意,我觉得这种妥协是很可怕的,因为我怀疑他能否心安理得的面对自己同样喜欢翠翠的死掉的儿子;倘若翠翠不同意,二老也打着爱情最大的旗号,跟翠翠私奔,那他就是个只顾自己的不孝子;即便如此,我还是怀疑翠翠能否也撇开孤身一人的爷爷,而去和自己的理想伴侣追求幸福生活,所以如果他俩真的私奔,这难道就值得让人高兴了吗?因此我认为,本片中的爱情悲剧正突显出人性之美。

天宝和傩送俩兄弟选择了坦诚相待,而不是为了私利互相使坏;老船夫把翠翠当成自己心爱的孙女的同时,也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说出翠翠的婚事是翠翠自己的事,让他自己做主这样的话;天宝死后,傩送更是因为心中对哥哥的愧疚(虽然天宝的死可能跟他没什么关系)才没有再在夜里为翠翠唱山歌;而最让我感叹的两点就是在影片最后,当媒人来提亲时,傩送因为还喜欢着翠翠,而又不想伤害父母的心,所以出去闯闯为由婉拒了这门婚事,自己一个人离开了小城;而翠翠呢?在爷爷死后,他选择守在原地,依旧靠替人摆渡为生,一直等着傩送,也许他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但无论如何,她选择了为这份纯真的爱情守候,美好的让人心碎。

所以,《边城》演的是一出人性的喜剧。

边城电影观后感6002

我觉着,电影做得很粗糙。

有人会说,,那个时代,能这样就不错了,听上去有几分道理。我也觉的影片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在画面造型语言和场面调度方面,我觉得电影营造出来的整体气氛和沈从文原著小说中的气氛还是挺契合的,秀美的山水,甜美的歌声,纯美的山人,凄美的爱情。

可我认为影片中的两处硬伤却影响了这样一种氛围,其中一个关于光,在一些傍晚及天黑的场景中,整个画面我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就是黑压压一片,也许有人会说:“你懂什么呀?暗淡的光线符合电影的气质,能反映人物压抑的心理状态。”这点我也赞成,我也愿意这么去解读,比如翠翠和傩送二老首次邂逅的场景,翠翠等爷爷来接她,可爷爷却和友人吃醉了酒,翠翠一直等到天黑,看赛船的人都散去了,这时翠翠的内心状态应该是埋怨中带着一些害怕,同时又为爷爷担心,一直到捉鸭子的傩送二老出现,两人有了一段很有趣的交谈,应该就是在此时,两人对对方心生好感,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在伴着傍晚恰到好处的暗淡的光,美好中带着些许压抑,多好的一场戏,可偏偏这光太暗了,以至于所有的美好都消逝在“黑暗”之中。我并不是在否定创作者,我只是觉着灯光师应该在布光上更用心一点,总会找到办法的。(当然就算是牵扯到预算之类的问题,也应想办法克服,发挥中国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么。)

还有一点,就是声音的问题。首先,很多环境声录的很糟,听上去有些失真,而有些场景干脆连环境声都省了,比如影片中有很多下雨的场景,其中有有几处根本听不到雨声;其次,声画同步做得很差,口型都对不上。我不知道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采录同期对白,反正影片中的对白是后边配上去的,及其不自然。最后,相信所有人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都曾被一个低沉的,要死不活的女声深深的吸引,没错,就是念旁白的那个声音,对于这一声音,我只能用“太有特点”来形容,这样不好,太引人注目,这会打断观影的连续感,影响观影质量,自然不利于电影主题的表达。我不知道当时是在什么一种情况下选得这位女旁白,是她“级别”比较高?还是她比较便宜?(估计不是,要是的话导演直接上不就行了。)在不就是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可同属于80年代的《黄土地》和《红高粱》不是直到现在都还深深的被一代代的年轻人顶礼膜拜吗?于是我就在网上查了一下,本片的导演凌子风属于我国第三代导演,小时候爱看戏,学雕塑出身,经历了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自然还有_____。本片是改革开放后的片子,而他又是老电影人,怎么会察觉不到这些影片的硬伤呢?可我想真正的原因只有当时制作这部电影的人才知道,又或许没什么原因,他们觉得这样挺好的。

几点猜想

第一点,我在网上看到关于本片导演凌子风的个人经历里有这么一段,他年轻时有个在中国出生的法国女友,她提出让凌子风跟随她去法国,日后他们还会回来,可当时正当年轻的凌子风选择了投身伟大的革命事业,前往延安,所以我猜想,也许他们在分离之际也曾许过什么“革命胜利之时,你我再见之日”之类的承诺,后来也都有了各自的生活,这份美好也只能停留在回忆当中,同时导演本人又是湖南人,所以将同属湖南人的沈从文所写的关于川湘交界的小城故事搬上大银幕,可能多少含有一种对逝去美好的追忆的色彩,而一旦有对过去的追忆,就势必会有对现实的反思,这也引出了我的第二点猜想。

第二点,所以导演借追忆将这种反思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从而引起每一位观众的反思。反正我看完全片,思考了很多。

第三点,没看过完过原著小说,但从本片的演职人员表中可以看到编剧里有沈从文先生的大名,所以就姑且猜测他对这部改编自他原著的影视作品是认可的吧,也就是说该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原著想要表达的主题还是挺契合的吧。

最后的态度

本片虽有一些叫人不舒服的硬伤,但我觉能引发人们思考的故事就不会差到哪里。除此之外,我觉得影片讲故事的节奏控制的很好,跟小城的闲散的气氛也相得益彰。佳作。

边城电影观后感6003

看到《边城》这两个字和影片刚开始的画面时候,我以为是一部反应城边人民生活很苦的电影,不觉得很好看,但里边的故事情节渐渐吸引了我,就顺着看

完了整部电影,故事的结尾并不是令人很满意,是我不想看到的结果。

故事是发生在湘西美丽的小镇上,女主人公与年迈的祖父生活在一起,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了美丽的女主人公翠翠,而女主人公翠翠,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二老,本以为有情人会终成眷属,但在

大老和二老两兄弟追求翠翠的方式不同,最后大老毅然离开,为了成全弟弟,却在外出闯荡的途中,翻了船,掉进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弟弟感觉对哥哥的死有责任

和愧疚,翠翠也没有明显的表示,父亲逼他取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无奈之下,离开了翠翠。祖父年纪已大,因为担心翠翠的婚事和将来的幸福,承受不住压力,在风雨之夜,离开了翠翠。二老离开以后一直都没有去过,她一直在等待着,也许一直都不会来,也许明天就来了。

剧中小镇上看到的是人淳朴善良、勤劳、友善和平的景象。《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

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

徒所致。边城的人性美固然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这座远离喧嚣尘世的小城赋予了它的子民人性美,但在这美好的背后,是这座小城封闭落后的凄凉,是多少年历史积淀下来的阴影,是整个古老的民族

性格的缺陷。翠翠、爷爷、顺顺一家,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这个美丽的小城,这个平静的小城,这段自由的、朦胧的爱情既然发生在这座小城,无论是在谁身上,那么它注定是残破的,注定只剩下遥

遥无期的等待!只有改变小城,才能改变故事的结局。

边城电影观后感6004

曾经我是多么期望能够观看《边城》的电影版,但即使如此也无非法弥补我目前的大失所望之感。

当初《边城》吸引我的是语言和情节,迁移到电影上来,语言风格体现的效果并不佳。除去人物对话,导演大人只能用他的镜头诠释沈先生陛下干净的乡下风情和人文气息,不断放慢镜头的移动速度,好让观者仿佛隐约能回忆起书中的只字片语。甚至导演天真地加上了一段非人非鬼的阴间女声,这便注定了《边城》是部悲剧,悲得让人心里压抑。于是在蜗牛景与魂灵声的参杂之下,情节终于缓慢发展起来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我闭着双眼道:要不是想看看演二老的人长得帅不帅(非常现实的观念),用耳朵就能把整部电影看完,类似给盲人看的电影。故事的场景不是爷爷在和别人喝酒聊天打探情报,就是翠翠呆呆地撑渡船。这完全破坏了原着的意境。或者从根本来看,《边城》并不适合拍成这样的一部电影。就像现代闲着无聊,硬是把《诗经》的情诗拿来谱曲演唱,一是曲子特难听,二是毁了情诗原来的风骚。

而《边城》唯一使我认可的是人物性格拿捏得挺准。确实,农村的人个个都憨厚的有点傻,又充满南方人的特点,说话喜欢九曲回肠的和别人绕弯子,或者打着“玩笑话”的幌子说出那些必定被人怀疑为真实的真话。爷爷是个典型例子,他的犹豫不决在某种程度上毁了翠翠和二老的结缔良机。但正因为此演员的演技较高明,再加上其他演员的全力配合,把观众的心揪得紧紧的,透不过气来,也就停止了思考。观众们却一面表现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气势,思想邪恶点儿的就私下唠叨生米为何不让它煮成熟饭。可演员的演技把他们迷惑得忘记了这儿只是一个被封建迷信思想笼罩千余年的小农村。所以反而我赞叹谋导演的分析能力及用人之道的精明。

沈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我写了这么一篇评论,他一定能够猜测得出中国果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并且法律已健全、言论已自由。

边城电影观后感6005

《边城》,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名作。沈从文系凤凰人,一生都难以忘怀家乡,特别是沅水,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为环境题材的,《边城》是其中代表。

故事发生在湘西一个风光秀丽,人性质朴的边远小城,即使是战乱年代,仍保有一方净土的小城,讲述了翠翠及其祖父,天保大老,傩送二老等人之间发生的事。以翠翠的感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生动的社会风俗,优美的环境,纯朴的人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学过《边城》之后,不禁会为湘西美丽的环境,质朴的风情所吸引,在大脑中尽情勾勒美丽的画卷,陶醉于青山绿水中,陶醉于端午龙舟的火热中,陶醉于人们之间的朴实情感中,心随着翠翠的一言一举而起伏,为她欢喜,为她悲伤。

翠翠作为主人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纯真和善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在文字的描绘中,我可以想象出她美丽的样貌,质朴的微笑,这大概是影视作品所不具有的优势,文学作品留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描画一个自己欣赏和喜欢的形象。

然而,在看过《边城》的影片后,我却发现影片中的翠翠和想象中的差别很大,就样貌而言,自然不能过于苛刻,必定现实和想象总是会有差别,但有一点真的出乎我的所料,影片中的翠翠是个很沉默的角色,很少或者几乎见不到她有什么笑容,这对于我的想象简直是一种颠覆。在我的想象中,翠翠应该拥有美丽而灿烂的笑容,因为这应该是自然山水养育的少女最明显的特征,笑容是一个人心灵的映射,从笑容中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体会出她的心灵是纯洁还是狡诈,是开心还是忧郁。总之,在我看来,翠翠的笑容是不能没有的,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遗憾。


边城电影观后感600相关文章:

《边城》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

《边城》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边城》观后有感心得600字5篇

《边城》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边城》电影观后感范文大全

边城电影观后感影评

读边城有感600字范文5篇

2019推荐《边城》观后感700字精选范文

《边城》读后感700字5篇范文

《边城》读后感最新范文800字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548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