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参观包公祠有感5篇

若水分享 1147

导语: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参观包公祠有感5篇,仅供参考。

参观包公祠有感1

在肇庆西边,有一个浩气长存的地方,就是包公祠。传闻这里是包公工作的地方,有着包公的文化和故事。今天,我和几位同学带着满怀的心情来到了这奇妙而庄重的地方。

宋代名臣包拯(包公),为官刚正廉明、不畏权贵、执法公正,铁面无私,惩恶扬善,打击罪恶,作风优良。他的精神到现在,一直为后人所敬颂。包公在肇庆端州府尹做官在位三年。为了端州人民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福百姓,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它的文化,他的历史痕迹,他的精神还一直保留着。他一身清廉,公正,确确实实的是我们的好榜样。

回家时,我的脑海浮现出包公严肃庄重的神情,浮现出他的优良品质。我想建立包公祠不只是纪念他,的目的是让大家学习包公他为人品质和优良作风。有一位老艺术家说了一句话:清廉一身平安,实干造福百姓。包公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为人品质,精神美德,将会永远传承,永远挥散不去,永远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他的道德将会永远洒在神州广袤的大地上。

包公祠分为包公祠和清心园。庄重的装饰,古朴的油漆,展现了以前包公曾经在这做官的一幕。在包公祠里,我看到了包公他严肃庄重的雕像,知道了他生前喜欢养花;清心园里,洗砚池中,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我仿佛看到了包公曾在这观赏美景的情境;在偌大的展厅内,包公的一件件故事都在里面,什么二十四孝图,披云鹤戾都在眼前,可更多的是包公为老百姓做贡献的事情。在留给后人的印象中,他的某些故事在投影里,雕塑中展现出来,他的展品也在展厅里静静的待着:脸谱,影碟,服装,端砚,各种稀奇,各种惊叹。他的为人品质也在一件件故事中流露出来……

历史以来,朝代更替,时代变迁。除了包公不少为人该我们留下了不求的印象,就像毛泽东,焦裕禄等主席高官。到了现代,清廉的广告虽一直在不断出现,可是贪官也层出不穷。有些不法分子为了避免自身受害,用大量金银珠宝贿赂官员,还油嘴滑舌为官员“洗脑”。官员见钱眼开,贪财。还做一些污秽的事情。如今贪污的现像越来越多,清廉的人也越来越少。正是那些官员鬼迷心窍,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魔鬼,才导致今天这样的局面。

参观包公祠有感2

6月10日,根据局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我和其他同事一道,冒着炎炎夏日,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参观了肇庆包公文化园。

肇庆包公文化公园是在原包公祠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总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观景平台5部分组成。

我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从第一单元孝闻乡里,第二单元清忠初绩,一直走到第三单元廉吏风仪。

园内的包公脸谱、包公雕塑及栩栩如生的“包公掷砚”场景,琳琅满目的影视演绎作品,把我引入了全方位的包公历史。

公元1040年,包公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他42岁,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

他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的雏形;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作了巨大贡献。

为政清廉, 品德高尚。

包公在端州的民间传奇很多,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包公掷砚化渚洲”。

当时端州出产的端砚是贡品,朝廷限额开采,但包公以前的一些宫吏与土豪劣绅互相巴结,不顾采砚民工的死活,用砚石来巴结权贵。

包公清查端砚开采数目,惩治这些劣绅,并以端州府衙张贴告示,明令只能按朝廷限额开采。

传说他离任时连一只端砚也不要,百姓暗中送给他一块,发现后立即抛下西江。

端砚抛下去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渚洲,就是现在的砚洲。

包公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其经历之所以演绎成故事被世代广为流传,最主要的原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忠君。

忠君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从政官员的基本要求, 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伦理规范, 儒家这种伦理道德渗透在包拯的思想和行为中。

他一系列的治政、外交、国防、 民本和法制思想,正是他忠于君主、国家和民族思想的体现。

其次是爱民。

包拯恪守孟子“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他认为,果为国, 岂不以爱民为心哉!他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 减轻人民负担,帮助人民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过上好日子。

他鼓励开荒、修水利、冶铁、制盐, 大力发展生产, 增加财赋, 改善人民生活。

任职端州期间,由于西江水源不洁,导致瘴疠横行,包拯便带领端州人民开凿了7口水井,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

再次是忠孝。

包拯在考中进士,朝廷赐官后,毅然辞去官职, 在家孝敬父母,十年亡宦, 当时就获得了孝敬父母的好名声。

欧阳修称赞他:少有孝行, 闻于乡里, 晚有直节, 著于朝廷。

最后是清廉。

包拯在端州任上两袖清风, 不持一砚归。

另外,他铁面无私办事公正, 就是亲戚朋友犯法也予以惩处, 不徇私情, 实现了清心治本、直道从政的理念。

经过半天的参观,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参观包公在端州的历史场景、记载包公廉政事迹的古砚碑等文物实物,深深认识到:只有离开物欲,心才会宽广;只有装载群众,才会被群众记载;二是,深深体会到肇庆市委市政府下如此大的决心修建包公祠,目的不是为了多一个景点,而是为中国梦之歌注入勤政廉政的强音符,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形造清政为民,开创肇庆新篇章的决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一定要以包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常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工作,昂走阳光路,为实现美好中国梦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观包公祠有感3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小说戏曲中的有些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他二十八岁那年考上进士,开始做官,后来一直做到枢密副使(枢密使是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副使是副职)。

包拯这个人很会审理案件,而且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候,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处理,照样打他一顿板子。有些亲友本来想利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宜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宜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

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吵起来。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当时,还有一个大官僚,叫王逵。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的时候,非常残暴凶狠,拼命剥削和压迫人民,逼得人民逃亡山中,联合起来进行反抗。后来,他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还是继续残害百姓。 包拯访问到这些情况,气愤极了,立刻上了两道奏疏,弹劾说:“王逵残害百姓,逼得他们逃入山洞,造成大害,至今未息。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

这两道奏疏上去了,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又调他做了淮南转运使。包拯坚决反对朝廷这种做法,又上第三道奏疏,进行弹劾。 过了一些时候,包拯又了解到王逵的另一项重大罪行。原来,王逵担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就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一下子关押了五六百人,制造了一个大冤案。包拯又接连上了四道奏疏弹劾王逵。他义正辞严地责问朝廷说:“难道朝廷竟忍心让一个地区的百姓,听任王逵去残害吗?” 在包拯的七次弹劾下,最后,宋仁宗不得不免去了王逵的官职。 因为包拯铁面无私,任何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都没有办法在包拯那里走门路,通关节,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人们已经把他和传说中阴间的阎罗相提并论了。

包拯自己处处奉公守法。他曾在端州府(今广东肇庆)做过官。那里出产一种石砚,名叫端砚。端砚石质坚实细润,雕刻精美,是名贵的工艺品。以前端州的地方官,借着向皇帝进贡的名义,乘机搜括端砚,奉承权贵大臣。他们搜括去的端砚,要比进贡的数量多几十倍。包拯到了端州,只收缴向皇帝进贡的数量,自己一块不拿。端州人民看到包拯这样清廉自守,敬佩极了。

包拯做了大官,但家里的生活仍旧非常俭朴,跟平常百姓一样。他平生最痛恨贪官污吏,在一篇《家训》里说:后代子孙做官贪的,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祖坟中。包拯的清廉刚直,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敬仰。

参观包公祠有感4

小时候,我看过《三侠五义》,也听过老师讲包公的故事,对这个黑面月牙的大胡子的古代官员一直很敬仰。

近日,我组织公司的全体党员,来到了肇庆西排包公文化园游览。听说该文化园在原包公祠基础上扩建改造,总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观景平台五个部分组成。

停好车,我们从南面进入广场,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条长方面45度斜面石碑,上书100个字体不一的“廉”字,给人在享受中国汉字艺术变化无穷的同时,感悟了“廉”字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文化广场十分辽阔,在“廉”字石碑的对面建有一座戏楼,红墙青瓦,十分高大雄伟,引人注目,可容纳几千人在此观看表演。登上戏楼楼顶,可以观赏面前的西江风光,江上绿水悠悠,机船往来频繁,荡起层层碧波;对面的青山倒映在江中,虽有涛浪,也清晰可见。

我们跨过文化广场,进入包公祠内,墙上有包公平生的一首五律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诗和合肥包公祠内的诗居然略有不同,其中大家已烂熟于心的“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在这里竟然变成了“仓充燕雀喜”;“史册有遗训”也被“往牒有遗训”所替代,但二首诗的大意都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茂盛直挺的树木应该做房屋的栋梁,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去做铁,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

步入偏殿,是包公石像,旁边有些石碑,都是记载包公清正为民的历史诗文和事例。让人对包公不由得肃然起敬。

左转进入清心园,里面集包公的史料典籍、文物、蜡像、模型、拓片、碑刻、电子音像等形式全面、详细的介绍了包公的生平历史,展示了包公的清政廉明。园区内楼亭相连,假山别致,瀑布飞泻,玉桥卧波,锦鲤戏水,满目翠绿,花香扑鼻,处处幽雅宜人。这是肇庆市政府建设集“廉政教育、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一体的广东首个彰显廉洁主题的省级基地,亦是社会各界接受廉政教育、感受古端州文化历史和休闲娱乐的文化新地标。

包拯在肇庆任端州府官三年,为端州人民挖井引水,开荒教学,留下不少历史古迹和故事。特别是“包公掷砚”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故事是这样的:广东端州出产一种紫云般的石头,当地府百姓用此制作质地优良的宝砚进贡皇上和权贵。包公任端州知府时,不仅不允许下属索要一方宝砚,同时上奏皇帝宋仁宗,减少宝砚的进贡数量,减轻了百姓负担。当包公调离此地时,当地百姓悄悄将一方宝砚放入他的箱里,只有其下属包兴看到。说来也怪,包公所乘之船刚行不远,突然,雷鸣电闪,风雨大作。包公起身问:“谁拿了端砚?”包兴讲出实情,包公取出端砚,随手丢落江中。此时奇迹出现:风雨雷电戛然而止,天空云开日现。船开行不久,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即砚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成为沙滩即黄布沙。这就是民间流传着“包公掷砚化渚洲”的故事。

这个故事,使我很受启发。包公之所以被世人称为“包青天”,是其始终坚持洁身自好,为官清廉的结果。包公掷砚,扔掉的是有价的端砚宝物,获得的是不同凡响的大“公”和大“廉”,留下的是感动当朝和后代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包公,时刻将“廉”字置于心头。

包拯虽然据今已有1000多年,但其为官清廉、为民请命的精神对我们仍有现实意义。通过这次组织我司全体党员参观包公文化园,接受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增强企业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和法纪观念,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为企业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观包公祠有感5

古城合肥的东南方,有条在历史上曾作为护城河一bai部分的包河。古色古du香的包公祠就坐落zhi在河心的香花墩上。 沿着走廊向东走,便来到一座井亭旁,六角弯钩的亭顶,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亭檐是一块黑底红字的匾额,上书“廉泉”二字。走上台阶,步入亭中便看见一口古井,传说贪官污吏如果喝了此井之水会即刻头痛,清官喝了甘甜无比。故给此井起名曰“廉泉”。 向西紧靠湖边的一个较大的亭榭,亭中有8根朱红漆柱子,白色的墙上开了3扇窗子,这就是"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处读书,后人建此亭以记之。 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北宋清官包拯而修建的。相传最早建于包公死后5年。现在的包公祠建于明朝。包公祠的建筑和设施都很简朴,无豪华奢侈之处,这象征着包公为官的清廉。 进入山门便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两旁是两排茂密的合欢树,树叶遮住了阳光,形成一片树荫,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步入门内,便来到一个长约12米,宽约10米的四合院。院子中间就是包公祠的正殿。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公的全身铜像。只见包公稳稳地坐在太师椅上,身穿官袍,头戴官帽,双目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下巴上留着长长的胡须,让人一看便知是一位为民做主、廉洁奉公的清官。铜像的四周是四根朱红漆的柱子,前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桌案。两边是木刻的对联,上联是“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水建谨言不希后福”;下联是:“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左边放着三把铡刀,这便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相传龙头铡是铡犯了法的皇亲国戚的,虎头铡是铡犯了法的文武官员的,狗头铡则是铡犯了法的平民百姓的。当年有不少坏人死在这三把铡刀之下。 包公祠的规模虽不雄伟,可布局却是很庄重幽雅,难怪它每日都要吸引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


参观包公祠有感5篇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5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