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5篇650字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长夜漫漫的人生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去创造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
这就是奇迹!
听闻多方赞誉,看完之后,果然实至名归。若是不写点赞美之词,实在过意不去。
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影片开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后来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又因为阻止父亲时枪走火差点伤人。这些经历都为他对枪敬而远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也不行。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别。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当敌人开始反扑,己方部队撤退之后,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不杀戮的信仰。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但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若是平凡如邻家男孩的戴斯蒙德也能创造就这种奇迹,那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
人不同于动物,是有思想;更高层次上的人,是有信仰。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人公戴斯蒙德. 多斯,和周围的人都不一样,他信仰上帝,却又和一般的基-徒不同,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绝不拿枪,即使参了军当了战士。他曾被认为是“懦夫”“疯子”, 他被误解、被欺负,被打得鼻青脸肿,甚至因为拒绝射击训练而被当作“拒服兵役者”送上军事法庭审判,他也决不妥协。但他也没有忘记自己主动参军的使命——上战场救助伤员。
多斯少年时代也是一个顽皮的男孩,跟哥哥打架差点一板砖拍死他的哥哥,青年时代在一次家庭争吵中,为保护妈妈夺下父亲的枪,差点打死他的爸爸。看到妈妈为他着急痛苦,他发誓,从此远离暴力,一辈子不摸枪。后来发生日本偷袭珍珠港之战,伤员的惨状刺激了他,他要为国家效力,参军上前线做一名救助伤员的医疗兵。
在冲绳钢锯岭战役的战场上,他亲眼看到血肉之躯与枪林弹雨的搏杀,看到战友被炸得血肉横飞,一批批倒下,他他冒着危险爬过一道道战壕,去救助哪怕还有一点生命迹象的人,不论战友还是敌人。他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信念——“战争总要杀人,战争把世界弄得四分五裂,我要去缝合这个世界”。
敌军大规模反攻,多斯所在部队全部撤离阵地,留下满地来不及救走的呻吟着的伤员。多斯背着一名伤员到了撤退的悬崖边交给救护队之后,他犹豫了:“上帝呀,我该怎么办?”仿佛得到了回答一般,炮声里传来微弱的呼救声:“医疗兵,救我!”多斯义无反顾地转身有冲进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任何支援,而且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补给食物,又面临敌人的搜索,他靠着坚定地信念、智慧和勇敢,成功救出75名伤员!几次虚脱倒地,他一次次念道:“上帝,让我再救一个吧!”于是他又挣扎着爬起来艰难地背出一个个伤员。医护人员看到伤员源源不断地从悬崖上吊下来,十分不解,一个士兵解释说:“上面有个神经病还活着,都是他干的!”
最后就是这个“神经病”的信念成了他们部队所有人的信念,他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他的精神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义,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由此我认为信仰的实质大概就是遵从内心,不论是基督、伊斯兰、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坚定了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原则,那么他一定是强大的'、无坚不摧的。道斯小时候从一次犯错的惩戒中认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赠送的一本《圣经》,使他意识到上帝与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强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一腔热血,他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当面临责难甚至牢狱之灾的时候,他内心的坚定让他选择了不苟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没有再次降临,从而让他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没有后面的残酷的钢锯岭战役,道斯定格在战友记忆中的注定是懦夫、胆小鬼。战争是人类的悲哀,同时也是英雄们一展身手的史诗。谁能想像,在战争中拒绝使用武器进行杀戮的道斯会成为那场战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信仰是心灵深处最强大的堡垒,它绝不是可以标榜的标签。高亢的赞美诗、面壁的讼经、一日三次的礼拜对于某些人来说只不过让他看起来更像信徒,从而达到个人想要在尘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认形式的重复可以催化量到质的转变,但是遗憾的是:形式上的繁杂和垒加,却在很多时候堵塞了找寻灵魂的出口!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会有证明的平台,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们缺少的,是通往证明自己的那条路径。
鼓舞着大家,战士们以全新的面貌重返战场,最终赢得钢锯岭战役的胜利。多斯在最后关头为掩护战友受了重伤。战后,拒绝拿枪的多斯,获得了最高级别的战争胜利勋章。
信念,是一种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强大的力量。这就是我今天的收获。我也要树立一个信念:相信自己。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3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义,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由此我认为信仰的实质大概就是遵从内心,不论是基督、伊斯兰、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坚定了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原则,那么他一定是强大的'、无坚不摧的。道斯小时候从一次犯错的惩戒中认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赠送的一本《圣经》,使他意识到上帝与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强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一腔热血,他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当面临责难甚至牢狱之灾的时候,他内心的坚定让他选择了不苟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没有再次降临,从而让他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没有后面的残酷的钢锯岭战役,道斯定格在战友记忆中的注定是懦夫、胆小鬼。战争是人类的悲哀,同时也是英雄们一展身手的史诗。谁能想像,在战争中拒绝使用武器进行杀戮的道斯会成为那场战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信仰是心灵深处最强大的堡垒,它绝不是可以标榜的标签。高亢的赞美诗、面壁的讼经、一日三次的礼拜对于某些人来说只不过让他看起来更像信徒,从而达到个人想要在尘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认形式的重复可以催化量到质的转变,但是遗憾的是:形式上的繁杂和垒加,却在很多时候堵塞了找寻灵魂的出口!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会有证明的平台,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们缺少的,是通往证明自己的那条路径。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4
编者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我们都应怀揣信仰,让信仰和梦想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无限的动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信仰的力量。
初看电影《血战钢锯岭》时,我是断断续续地看了一遍,直到第二次,第三次观看时,我被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成功救出75名伤员感人的事迹所感动。他是第一个获得荣誉勋章的拒绝服兵役者,这是美国表彰军人大无畏精神的最高奖项。尽管做出了如此壮举,他依然秉持着谦逊之心,把一切都归于他的信仰。“每个人都有信仰,那绝对不是玩笑,而是真实的自己。”这是德斯蒙德·多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寥寥数语,却字字千斤,道出了信仰的力量。
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应征入伍当了一名军医,可是他拒绝拿枪接受军事训练,甘愿当一名不拿枪不打枪的军医。他的这一“反常”举动引得战友们的极力反对,面对战友们的攻击和讥讽,甚至殴打,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只因为他是一名虔诚的基督信徒。当他被推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时,是他的父亲穿着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制服,戴着军功章向地区最高长官求情,他才免于处罚,获准可以在战斗中不使用枪械。公德斯蒙德·多斯父子两代人分别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带来的创伤,使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的父亲变得性格暴躁,经常殴打妻子。看不惯父亲行为的德斯蒙德·多斯用武力制止了父亲的行为,并使用了手枪,这也是他拒绝不用枪械的原因和隐痛。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志愿报名要求当一名军医,投入到激烈的战斗当中。钢锯岭战役是非常残酷的,美日双方在此地进行着殊死搏斗,战斗异常激烈。炮弹纷飞,战火蔓延,尸体遍布钢锯岭每一个角落。就是在这样一个残酷环境中,主人公多次奋不顾身,出入于敌我双方抢救伤员,硬是靠着拖、拉、拽和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支撑他完成这一壮举。他负伤了还不忘记自己的信仰,当战友拿回了带血的《圣经》,他被抬离战场,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信仰是坚定的,完成了他自己心灵的救赎,这也是该片最为吸引我的高潮部分。当然影片中主人公与他的妻子多萝西间坚贞纯洁的爱情,也印证了两颗彼此相爱的心,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他们为信仰而活,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影片后陷入沉思,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和救治伤员的镜头不时在脑海中浮现。一个平凡普通的军医怀揣信仰,为我们展现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他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灵魂所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我们都应怀揣信仰,让信仰和梦想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无限的动力。让我们乘着信仰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为我们崭新的每一天努力奋斗吧!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5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大增,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戴斯蒙德·道斯坚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父亲。
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坚持本我勿忘初心,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5篇65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