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和启发800字以上5篇
作为《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姊妹篇,相对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这部影片更多从基层小人物角度来讲述,以小见大,在平凡的岗位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和启发800字以上范文一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马亮本是文化馆的一名画家,却不顾妻子的反对,偷偷到村里当起了第一书记,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描绘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幸福画卷,最终打动了自己的妻子,并赢得了支持和认可。揆诸现实,有很多像马亮一样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彰显时代风采,书写时代担当。他们是可爱可敬的人!
向扶贫路上的“神笔马亮”致敬,他们是心中牢记使命时刻为民服务的“贴心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很多“神笔马亮”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扎根基层,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5+2”“白加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价值。他们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不懈追求。研究生毕业的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自己的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真情实意办好群众的事,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向扶贫路上的“神笔马亮”致敬,他们是脚上沾满泥土行走田间地头的“土专家”。驻村第一书记都是来自各单位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他们身怀绝技,坚持吃住在村,与群众打成一片,用脚步丈量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奔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果园菜地、产业基地等随处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为群众排忧解难,为致富之路开方下药。他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声音,把机关理论知识与农村生产实践有效结合,走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
向扶贫路上的“神笔马亮”致敬,他们是手持水彩笔勾勒出幸福画卷的“设计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群众的关切在哪里,群众的需求在哪里,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就在哪里。他们带领乡村干部和群众,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修路架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生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无数像“神笔马亮”一样的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矢志不渝、呕心沥血,一笔一画,用青春和汗水勾勒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幸福画卷。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和启发800字以上范文二
近期热映的《我和我的家乡》中最后一个单元《神笔马亮》讲述的是一位画家到农村做第一书记参与扶贫的故事,主人公叫马亮,他放弃了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深造的机会,而是作为第一书记,去到了一个小乡村参加扶贫工作。借这个故事,来谈谈扶贫干部的“马”与“亮”。
一“马”当先才能创出“亮”点。马亮每次一接完妻子的视频电话,就马不停蹄开始工作,甘当马前卒,开足马力,从洗衣、劈柴、修房屋,到亲自指导种植稻田画,一双作画的手上逐渐布满老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必须担当尽责、攻坚克难,真正深入群众,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策在一线落实,才能保证扶贫工作不千篇一律,而能创出“亮”点。
不做“马”戏方能心中敞“亮”。马亮是个画家,妻子形容他除了画画什么都不会,但是马亮并没有因此把扶贫工作简单停留在问情况、拉家常、做样子,而是利用自己的特长,通过种植稻田画来打造乡村特色,从而赢得村民的尊敬与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扶贫干部必须以信仰指引实践、用行动践行初心,把群众当家人、视民生为家事,用真情关爱群众,用真心换取民心,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方,无愧于党和人民。
驽“马”十驾终能战歌嘹“亮”。电影里的茴香村本是个没有特色产业,年轻人全都外出打工的贫困小乡村,在马亮等扶贫干部的带领和努力下,最终成了农家乐产业发达、年轻人逐渐回流的幸福乡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扶贫干部必须更加以敢让高山低头,敢让河水让路的大无畏精神,全力攻坚,才能真正夺取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和启发800字以上范文三
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刚上映,便好评如潮,以其巨大的“魔力”,让观众在其中感同身受、有笑有泪、倍受启发。《我和我的家乡》以“小切口”,接地气地向观众讲述了发生在祖国东南西北中五个不同地方的五个既欢乐又感动的故事。只有读懂“小切口”里的“大力量”,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弘扬的“主旋律”、体会到其中表达的“大主题”、感悟到其中传递的“大能量”。
看病事虽小,医保保障百姓健康作用大。电影中《北京好人》的单元,讲述了“让病有所医,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用张北京想让患病表舅冒用自己医保卡看病的“小切口”,引出“小人物”背后的“大力量”,表舅原来有农村医保卡,也能看得起病。“十三五”期间,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治制度等。一直以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助是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而医保等一系列保障举措,应保尽保、精细服务、夯实措施,真正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让其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帮亲看病的故事切口虽小,却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一张政策保障、医疗扶贫的“十三五”成绩单。在深入推进党的好政策落地落实的进程中,要持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打消群众心理上的顾虑,让其从内心愿意成为享有者、参与者。要不断完善服务流程,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两条线、一张网”的作用,最大限度提供全流程、精准化的便民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带到人民群众身边。
回乡事虽小,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益处多。影片中《回乡之路》单元中,昔日漫天的黄沙、如今的“绿色海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推销沙地苹果的乔树林看似不靠谱、实则无悔付出多年的“小切口”,诠释了如乔树林一般为荒漠变绿洲贡献力量的先辈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厚重情怀,也用“眼见为实”的大变化、换新颜,展示了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诸多益处。纵观“十三五”,据有关数据统计,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如何正确处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早已提上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于祖国各地生态治理的进程中,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树更绿了、荒漠变绿洲了,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果。下一步,要把先前各地生态治理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学习好、坚持好,聚焦重点、紧盯关键,继续保持脚踏实地、少说多干的朴素干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生态治理短期“点”上有突破、中期“线”上有成效、长期“面”上有成果。
驻村事虽小,乡村扶贫事业发展成效好。片中《神笔马亮》这个单元,讲述了马亮放弃出国进修的好机会,瞒着妻子选择驻村扶贫的故事,引起了很多基层干部的共鸣。扶贫路上,正是有无数像电影中的马亮,现实中的黄文秀、张渠伟等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各条战线的基层干部们,才有了一个个与百姓手牵手、心连心,让乡村改头换面、让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感人故事。脱贫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对初心的坚守,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践行,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对扶贫干部的支持与帮助。风吹稻田时,百姓笑开颜。当前,正处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把扎实的作风、务实的举措、昂扬的干劲一以贯之地保持下去,不怕工作的苦、不畏工作的难,常到田间地头中、常到百姓家中去,在百姓需要的地方拿出最真挚的心、伸出最及时的手,尽最大努力巩固脱贫成效,防止困难群众返贫,用实际行动跑稳跑实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和启发800字以上范文四
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之所以好评如潮,不是某种偶然,而是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必然。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单元便是《神笔马亮》,也是这个单元让我想起在无数人都追求城市里的六便士时,有人正走在相反的路上,更愿意抬头看看故乡的月光。而在我心中,我们选调生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作为一名选调生,我们要继续坚持最初的选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不时感受一下身边的变化,抬头看看故乡的月亮。
故乡的月亮,见证着人居环境的日益改善。很多选调生,刚毕业就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选调生,到基层的广阔天地里去奉献青春,为生自己养自己的小村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在闭塞的乡村、泥泞的村道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日出日落、春夏秋冬,他们有的在镇里、有的在村上,坚守岗位、各司其职。他们经历过全村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时候,他们感受过村屯道两旁粪便堆积、臭味熏天的时刻,他们见证过冬季陈腐垃圾难以清理的艰难,如今,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伴着自己以村官或者包村干部身份的全程参与,和村干部、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这样,道路泥泞不堪,粪便堆积、臭味熏天、垃圾到处可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山更蓝了、水更绿了,村里村外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那一刻,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了。
故乡的月亮,见证着脱贫路上的旧貌新颜。有些选调生一到乡镇报到就被分到了急缺人手的扶贫办公室,一入扶贫便一直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还有些选调生虽然负责其他业务工作,但也要参与包村,协助村上完成脱贫攻坚工作。还记得第一次走访贫困户的时候,看到这家的难、看到那家的苦,总是发在内心地感到难过。有的年迈的老大爷年近九十孤身一人无人照顾;有的因患癌症一直在与病魔抗争;有的孩子天生脑瘫,成长路上步步艰难……那一桩桩、一件件,牵动着选调生的心,他们坐在村部里和村上的人共同整理致贫原因、制定帮扶举措,在完善脱贫攻坚内页资料的基础上,尽己所能让扶贫举措更加精准、让扶贫政策更加高效地落地落实,还不忘谋划发展整村的脱贫攻坚产业项目。慢慢地,孤身一人的老大爷住进了镇上的养老院,与病魔抗争的贫困户们纷纷得到了医疗扶贫政策的保障,那个脑瘫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村上的脱贫攻坚产业项目发展得越来越好,每个贫困户都能得到稳定的分红受益,一户户脱贫了、整村脱贫了。那一刻,故乡的月亮仿佛更加温暖了。
故乡的月亮,见证百姓群众的满意笑脸。选调生们到基层工作后,从党建工作到脱贫攻坚,从低保评定到秸秆禁烧,从信访维稳到扫黑除恶,各项工作都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对于新的政策要求,老百姓会有这样的不理解、那样的不愿意。但经过选调生们与村干部一道,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百姓家中,细致讲解、耐心答疑,让群众们从起初的不配合到如今的全力支持。更加整洁的环境、更加健全的基础设施、更加富裕的生活,让老百姓们时常笑呵呵的,非常满足眼前的生活。那一刻,故乡的月亮仿佛笑了。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和启发800字以上范文五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票房在国庆档中持续领跑,《回乡之路》单元的导演俞白眉、邓超在路演活动中“吐槽”拍摄的艰辛,俞白眉特别提到,电影的美术指导在陕北七个县走了几千公里,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黄土高坡”,因为放眼看去都是绿色。
众所周知,毛乌素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地区之间,面积约为4.2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作家路遥曾这样形容过毛乌素沙漠:“塞外毛乌素,走石又飞沙。草籽下地不扎根,大雁飞来不安家;一堆黄沙一堆坟,劝君莫过红石峡……”几十年来,蒙陕两地从官方到民间,无数个像“乔树林”一样的治沙人,将青春奉献于此、将热血抛洒于此,创造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生生不息,用坚韧意志践行绿色信念。在当地上几代人的童年里,黄沙漫天是一道不可磨灭的记忆。“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便是他们以前生活的真实写照。家乡生活环境的艰苦激起他们改变现状的决心与信念,无数个“乔树林”长大以后仍然选择在沙漠中坚守,敢与环境硬碰硬、敢同狂风面对面、敢跟黄沙掰手腕,用坚韧的意志践行建设家乡、治理风沙的绿色信念。
绵绵发力,用科学行动开创绿色希望。治理沙地并不容易,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由于沙地气候极端、干燥缺水,植物很难存活,在无数次“栽了死”“死了又载”的实践摸索之下,当地坚持全民共建共管,总结出“乔、灌、草搭配,封(育)、飞(播)、造结合”“前挡后拉、穿靴戴帽,锁边蚕食、逐步推进”等治理措施方法,探索出适地适树、科学治沙的发展路径,为全球治理沙漠化问题创造了绿色希望、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
久久为功,用不懈奋斗推动绿色发展。我国早在1959年就已经在毛乌素沙漠周边展开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从“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王有德,到“甘做沙漠一棵树”的石光银,政府与民间上下齐心、团结一致,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经过六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今天的成果。中国治沙显著成绩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科学指导和“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接续奋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一个“干”字,科学地干、踏实地干、持续地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不仅是科学合理的理论认识,更是对我国治沙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走好绿色健康的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和启发800字以上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