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
这是一部干净而纯粹的电影。 校园、青春、成长、人生,这些在无数电影中用滥了的主题,却在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中再一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1
《死亡诗社》说的是沉闷严谨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来了一位特别的基廷老师。他与众不同,他鼓励学生撕书,不要受教条的控制,抛弃别人的理论,追随内心的感觉;他告诉学生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鼓励他们站在象征老师权力的讲台去看周围的东西;他用一起走路的方式告诉他们不要被同化,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达它,做自己想做的事。与其说基廷先生是一位老师,不如引用影片的话说,他是孩子们的船长。在孩子们思想和自由被束缚的时代,他出现了。他是伟大的船长,带领迷茫的灵魂穿过层层迷雾,走出那片叫青春的黑暗森林,使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并无所畏惧去表达自己。
何为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从来就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雕琢心灵的米开朗基罗,一刀一刀用爱雕刻完美的大卫。
江湖时代,高手苦练,只为达到最高境界。依我之见,从学生爱老师的角度来说,老师亦有三重境界。
在第一重境界的老师就是个教书的。他踏着铃声而进,例行公事上课,不管你学到了什么或你什么也没学到,在他看来,老师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与爱无关,你的分数只是他的工作绩效。对于他,你不爱也不恨,他对于你也不痛不痒。你是学生,他是老师,仅此而已。
第二重境界的老师是有爱的。只是他爱你的方式太严格了。他怕你学不好,于是给你定了无数的“宫规”,例如要提早十分钟上早读,写错格式作文就没有分等等,你还是学生,没办法,你只好屈服在他的“淫威”下。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见到老师如老鼠见到天敌一样。当你深夜还在赶作业时,我想你不会爱他。这类老师是负责任的,或许多年以后你不会再抱怨他的严格,甚至有点感激他的严格。但是,当你还在他的手下混时,知识对于你,只是被接受,或许你学的很好,但你并没有强烈的渴望去探索这个世界。当他令你有了主动去探索的欲望,那么他就是第三境界的老师了。
第三重境界的老师,如基廷先生一样,有着无尽的魅力令你为之折服。他循循诱导,在黑暗中牵着你的手,鼓励你前进。因他,你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学会了很很多多的东西,彷佛一下子睁开了看世界的眼睛;因他,你爱上了一个学科,有了强烈的欲望想要知道更多,而这一切不是为了分数。他是老师,更是益友。在青春是遇上这么一位老师,是难得可贵的,说不定给了你一生的影响,而你深深的记住他,他也因你的记住感到幸福。
片中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遇上了基廷先生。在那个沉闷的学校中,使青春有了颜色,让青春回归了它疯狂的定义。虽然结局有点伤感,但我知道孩子们一定是感激基廷先生的,要不怯于表达的托德也不会主动站在课桌上为他送别。我看见,片尾的基廷先生眼含泪花。
为人师者,应当修炼到第三重境界也。
死亡诗社观后感2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3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严格,学生对老师神圣得尊重感,这是一所高校。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个小世界。
尼尔,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儿子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赚上大钱。他希望儿子一味地学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毕业之后能考上哈佛。但是尼尔在学校生活中,发现了自己演绎方面的天赋。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选上了校园话剧的主角,在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尼尔完成了演出。本以为欣赏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执愿,同意他继续演下去。
可是尼尔的爸爸认定了让他好好学习,走父辈计划好的人生,毅然决然地把尼尔带离了剧场。当晚,悲痛欲绝的尼尔不想继续这样没有灵魂的人生,开枪自杀了。
基丁老师是一个相比之下不死板,很开放的一个老师。他鼓励孩子们做自己,鼓励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然而学校古板的高层并不能理解他这种想法,借助尼尔的死亡,他们辞退了基丁老师。基丁老师虽然被辞退,但是学生们深知老师的`正确。
要做一个灵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规蹈矩,也不毫无根据地闯荡。不灵活,可能是会像尼尔父亲一样亲手把孩子送进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尔一样,想不开自我了断。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体会到那种古板教育的失败,他们培养出的人才,于古人来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全然复制而来的,只有基丁老师这样,挖掘出学生们内心中的那个自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死亡诗社观后感4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咆哮的青春》)1989年出品
编剧:汤姆•舒尔曼
导演:彼得•威尔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饰基廷老师)
罗伯特•肖恩•雷奥纳德(饰尼尔•佩里)
埃森•霍克 (饰托德•安德森)
荣获第十六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外国片 (1991)
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 (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 (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创歌曲 (1990)
电影简介: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威尔顿贵族学校正在隆重举行的开学典礼并纪念该校100周年的华诞。讲坛上,校长诺伦博士骄傲地追述着学校的辉煌成就。他强调威尔顿成为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就在于一百年来始终坚持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会上,他向众人介绍了从伦敦回来执教的新教师约翰。基廷也是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此番回校接替退休的英文教师。
然而这一切在是因为基廷而发生了改变。基廷在第一节课就用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5
《死亡诗社》是一部好电影,非常非常合我的胃口。
Keating老师的教育方法我很赞同,而且也是我从我的中学学到的东西。
但是如果结局是20年后Keating老师的学生一个一个都成了才,那这部片子就降低了一个档次。
是的,最后的结局是悲伤的,大家都很同情Keating老师。
当看到Todd站上桌子,大喊:“Oh, Captain, My Captain(噢,船长,我的船长)”的时候,我也感动的几乎要哭出来。
但是我必须要问一句:Neil的死到底是谁造成的?如果Keating老师不来,Neil是不会死的,为什么Keating老师来了以后,他会自杀?
Keating一点也没有错么?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独立思考。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挑战书本权威。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Seize the day(Carpe diem)。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用感性生活。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be extraordinary。
在我看来,再正确不过了!我想鼓掌!
但是,Keating有教过如何去做么?
有教过Neil如何说服父母么?
有教过如果父母不同意如何维持情绪么?
有教过如果遇到困难,如何重新出发直到达到愿望么?
有教过如果一切顺利,如何保持谦逊不自满?
在我看来,只要秉承be extraordinary的思想,Neil一定有一天能达成所愿,但是在那之前他却因为一时失意而选择自尽,这是Keating教学方法中的缺陷造成的,他只强调结果和目标,没有强调方法。
但是就是这样的不完美,把Keating塑造成了凡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他也会有过错,他也要Learning by doing,也使这部电影摆脱了俗气的结尾,更加有深度。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