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磅》观后感800字五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百万英磅》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百万英磅》观后感800字<一>
一部基于马克 吐温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有意思的一个故事。经典的马克 吐温式风格:两个英国有钱人从银行拿出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各自理论并且打赌:一个认为,这样一张钞票对穷人毫无价值;另一个认为,仅拥有这样一张钞票(不兑现),就可以过上上等人的生活。于是把钱借给一个碰巧路过的、身无分文的美国水手。围绕这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镑的钞票故事由此展开:他的生活由此而改变,周围人的态度忽冷忽热,钞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薄薄一张写着巨额数字的纸牵引着无数人的神经。
1953年的电影,所以拍摄手法现在看起来好像很夸张:明显的舞台剧的痕迹;不多的嘲,极少大外景,表演现在看来也似乎过于夸张不够自然。具有很强的那个时代的特色。
撇开以上种.种,毫无疑问,这部电影还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
我们对于人的看法是不是真的好像电影里的绝大多数人那样,会因为金钱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喜剧的背后往往会有深刻的主题让人思考。
一开始,刚才还在觊觎地上一个梨的亨利(Henry Adams)去泄店饱餐一顿后等待两点的到来——约定打开信封的时间。在亨利毫无准备焦急地等待中,在饭店服务员的催促下,终于还是在两点没到的时候打开了信封,居然是张百万面额的英镑。亨利的反应相对于后面形形色色看到这张钞票的人来说,还是相当淡定的——美国人大大咧咧毫不在乎的性格使然还是导演故意安排的对于英国刻板地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英国人的揶揄?
亨利示意侍者没有零钱希望可以赊帐,侍者看他一副穷酸样子趾高气扬地想要发飙,亨利从口袋里掏出的钱让他立马傻了眼。演员舞台剧式的夸张表演把小人物看到巨额财富时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底层的小人物怎会见过如此大额的钞票?请他认为懂的人鉴定,小人物式的谨慎、小心翼翼。确定是真的之后,立刻对亨利的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原来的不屑变为谄媚,刚才大吃一顿的丰盛菜肴也免单。如此高贵的客人来小店光顾可使小店蓬壁生辉……
对于小人物来讲,于自己不可企及的事物的态度,永远带有一种膜拜式的虔诚。财富更是“不可企及”事物的最好例子,财富的主人理所当然成为小人物尊敬的对象。就这一点而言,后面帮亨利定制了很多服装的高级裁缝店,也是类似的状况,谁有钱,就给予谁更好更贴心的服务。
接下来亨利入住高级酒店,由热心的裁缝告知酒店共工作的亲戚并为其安排。亨利未到,酒店所有的工作人员就像打仗般整理、列队欢迎、为他挑选最好的房间并强行让一个长住的老绅士搬离准备给亨利的高级套间。这里应该是电影为了追求效果所做的夸张吧。夸张的目的毫无疑问就是突出人们对于金钱的那种天然的友好。然后穿插了一个笑话:因为并没看到亨利的模样,加之亲戚又交代客人是一个穿着古怪(而并非寒酸)的美国人,所以酒店的人误把一个碰巧路过的马戏团的美国人当作有百万英镑的亨利。也不问就对他礼遇有加,强行把他带到了酒店。得知弄错后居然态度很恶劣的想赶走他。
怎么看都像是闹剧。完全就是酒店的人想象力丰富一相情愿地以为,弄错后不仅不道歉还很无礼。当然是伺候有钱、有地位的人,这样才能体现酒店的高级,不是么?
地位看来也不得不向巨额的财富低头:有了钱,地位马上随之而来。就算是有教养几代的贵族又怎么样,有些人眼里,一个人的地位仅仅只是撒于他拥有财富(金钱)的多少,金钱越多也就意味着你的财富越多。还晕晕忽忽的亨利就这样住进了高级套间。似乎还没有找到当有钱人的状态。
谁又在乎呢?大家看来,他就是那个有着百万英镑的神秘年轻人,上流社会的人开始邀请他参加聚会,女士们似乎都被他的谈吐教养深深折服——他是个有良好品德的人,他有极好的家教……上流社会的人争相认识他,只是因为——他是那个有百万英镑的年轻人,他们甚至没有看到过那张钱。看着些嘲的时候觉得很滑稽。一种很强烈的讽刺:看看那些平日里自视不凡的人,居然对一个什么也不是的年轻美国人如此热心讨好。
……
然后关于钱不存在的谣言,引起人们对于亨利人品以及一切的怀疑。因为有百万英镑亨利的名字甚至被朋友用来注册投资。百万英镑亨利,金矿的股票大涨特涨;没有百万英镑的骗子亨利,股票开始狂跌……酒店要求结帐,裁缝店拿回一套套衣服,亨利几天的生活就好像坐过山车般的刺激。
末了,藏了钞票的绅士还是把钞票找出来给了亨利,缓解了他的压力。典型的英式幽默。觉得老绅士很可爱。可以玩笑开得很过火,却坚持自己原则。
一张百万英镑引来的一系列故事。结局很完美:亨利除了赚了点钱还赢了爱情。两个有钱人的打赌以这样一种很难判断的结果结束。个人看来,影片里的亨利和上流女的爱情比较没必要,花了不少笔墨,效果却未必如预期,可能是导演想让观众们不那么悲观: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只盯着钱看的,还有钱买不到换不来的东西。但女演员的表演和故事发展真的不能让人折服。
最后结束的时候,想到这么一句话:物质使人感到安全、实在、物质抽象成数字,数字的乐趣就是世俗的乐趣。成人世界的大多乐趣就是体现在数字上。我们忙于让这些数字(如存款、房子的大小)增加的同时,可能失去的是一些更简单更纯粹的乐趣。
《百万英磅》观后感800字<二>
两个有钱有身份的英国绅士,闲了没事儿打赌,看若一个一贫如洗的诚实聪明外地人手中有一张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可否不用花一分就能拥有他所想要的一切。于是,跟着英国舰船跑到英国、身无分文的美国人亨利*亚当斯成为他们最理想的人选。他们把那张支票借给他,要他一个月后归还他们。
于是,幸运的亚当斯开始了他的为期一个月的滑稽“百万富翁”之旅。他最深刻而又直观地感受了一个穷人和一个富翁所受到的截然相反的待遇。
首先是饭馆,老板认定衣衫褴褛的亚当斯没钱付账,在他要了两份相同的昂贵大餐后,忍无可忍地走到他面前要他付帐。当亚当斯把支票拿给他看,他当即惊愕得说不出话,不仅不要亚当斯付帐,还对他的大驾光临深表荣幸,包括老板娘及其他客人,都对亚当斯行鞠躬大礼。资产阶级的势利就此拉开帷幕,丑剧刚刚开始。
然后是裁缝店,亚当斯经历了类似情形。从老板要店员拿最破的衣服给他而后快快轰走他,到小心翼翼地为他量身打造各种场合须穿的衣服,还免费赠送好多套高级衣服给他。
之后他被介绍到高级宾馆,一文不花得住进了高级套间,也有机会认识了被误认是他而大大享受了服务员周到侍奉的洛克,一个憨厚的大力士哑人。亚当斯邀他喝酒,捎着给他做助手。
再次到美国驻英国大使馆,他受到大使的热情招待,并嗔怪他为什么没早来使馆。亚当斯来过。那时他还是个穷光蛋,使馆根本不理他。大使还忙碌着介绍他认识英国名流。
于是他参加一个大型宴会,被介绍给很多人认识,大家美称他为“美国百万富翁”。大家纷纷赞美他有修养、有礼貌,是个不可多得的才貌双全的年轻人。一百万,可以让大家的眼睛里弥漫一层艳羡,怎么看他都喜欢。也是在这里他遇到自己的爱人—贝西亚,一个长得很精致的女孩儿,他们一见钟情。
亚当斯应邀参加贝西亚婶婶的慈善会,在拍卖花瓶的最后,他向一个小男孩伸手示意却被当作出价500万,接受众人对他慷慨解囊的赞美后,抱着那个大花瓶哭笑不得。贝西亚却认定亚当斯很有爱心而更倾心于他,她怎能体会亚当斯的尴尬,一个拿着别人支票的被誉为“百万富翁”的穷光蛋,他哪敢拿别人的钱投资慈善事业呢?!
后来跑来一个开矿的人,跟亚当斯攀世交,要怂恿他投资金矿开发。这成为亚当斯虚假富翁生活的转机,他开始运转那张支票来赚钱了。
那个房间被挪作招待亚当斯而被赶到其他房间的英国绅士,实在忍受不了宾馆这等势利,愤怒大喊:“我们的国家在堕落!”他搞了个恶作剧,让女侍偷偷把亚当斯的支票放到地毯下,而后制造关于亚当斯其实并没有什么支票的谣言,使得亚当斯的此前声称无需他着急还款的债主们纷纷找上门来,逼着他拿出支票作证,让他再次感受世态炎凉。看玩笑开大的绅士赶紧拿出支票交给亚当斯,解了他的围,也让那些所谓绅士贵妇人又一次露出讨好的嘴脸,真是恶心人。
这时贝西亚因为听说亚当斯一无所有陷入困境,毅然跟随洛克跑来见他,两人激动热吻。
一个月如期而至,亚当斯把支票交给最初打赌的两绅士,在那两人感叹金钱万能时,贝西亚反驳说她是因为爱亚当斯这个人,即使他没钱也和他在一起。这似乎是导演要追求的效果,近乎夸张地渲染资产阶级社会的唯金钱是瞻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的补充说,不,爱情是金钱买不来的。这对主题表达当然完美,但在这部影片里这个旋律表现的很矫情,我怎么也看不出贝西亚是真的爱贫穷的亚当斯。电影结局是亚当斯凭借那张百万英镑的支票押在金矿投资上赚了几万英镑,也不失为一个小富翁,贝西亚从始至终没体会贫穷的滋味,她没有任何凭证说她是真的爱亚当斯,一点都不在乎金钱。那个贝西亚听说亚当斯没钱时,愤怒地要求婶婶放她去找他的情节也显得很牵强。
不愧是马克吐温的创作,真是夸张得让人忍俊不禁,他在幽默中辛辣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这种讥讽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却其实很到位的阐释了作者心中对此的鄙视和嘲讽。
这部影片也涉及到了两个经济学原理:一个是资本一般,即资本的功能在于增值,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那张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如果不被从银行取出来就发挥不了它的价值,成为一潭死水。而亚当斯使它运转了起来,在交还了原有的支票后,他又取得几万元的增值。二是资本的集中,亚当斯将一百万用于投资“好希望”金矿的股票,引得大家前来投资,使得单个资本大大增加,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
总起来说,这部影片无愧于经典老片的称号,描述了一个时代,留下了一个独特的符号。
《百万英磅》观后感800字<三>
马克吐温著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通过小办事员的种.种“历险”嘲弄了金钱在资产阶级社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作用。对“金钱就是一切”“金钱是万能的”的想法进行了讽刺,揭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容。
本片拍摄于1953年,根据马克·吐温的小说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改编。本片由去世不久的好莱坞传奇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主演。派克一生出演过六十多部影片,其中不乏多部经典电影,如爱德华医生、罗马假日、乞力马扎罗的雪等。派克曾四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凭借杀死一只知更鸟夺得1962年奥斯卡影帝称号,并被美国电影学院奖选为百年影史“一百个银幕英雄与坏蛋”头号银幕英雄。格里高利·派克从影几十年从未传出过任何丑闻,这在鱼龙混杂的好莱坞中更显得出淤泥而不染。派克从容高贵的气质让全世界影迷为之倾倒,成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标志。
本文想说的是其他。
百万英镑的情节大家都知道,有些淡忘的倒是穷困潦倒的男主角亚当和贵族小姐的爱情故事,那是作品里唯一被歌颂的没有沾染铜臭味的美好的东西。
其他的情节在今天看来是很熟悉的,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比如追债,势力眼,股市的骚动与疯狂,追逐利润的股东等等,这些明显是作品揭露批判鞭笞的金钱社会的丑恶现象。
思考之余我开始又困惑。
比如追债,现在看去,那些咄咄逼人唯利是图的追债的表现太正常了,难道他们倒应该象一个局外人那样无关痛痒不闻不问吗?既然五十年前批判的东西,为什么五十年后变成了正常的东西呢?是社会进步吗?如果是,那么马克吐温就不是黑色幽默文学家,而实在是一个预言家,好比五十年前的科幻作家就已经预言五十年后人类可以乘坐热气球升上天空一样,百万英镑原来也在预言五十年后的人类经济生活,而对应那些科学幻想作家而言,马克吐温也许应该叫经济幻想作家了。
再看势利眼。今天的社会虽然主流意识依然批判它,但是势利眼的数量没有减少。在房地产业,在保险业,在旅游业,难道不都是以贫富来判断服务对象的吗?“势利眼”不正是这些行业的职业标准吗?这很奇怪吗?势利眼并不害人,他只是用贫初中生读后感富来判断周围的人,这与道德伦理相违背的。拿奥运会来说,媒体总是用成败来评判运动员的,拿到金牌,就进了荣誉殿堂,留下手模,记住的人最多,走进演播室的次数最多,接拍广告的次数最多;银牌其次;铜牌差些。至于那些付出汗水和努力却没有成绩或成绩很好却时运不佳的人呢?更有那无数平凡的运动员除了训练却从未辉煌过的人,他们呢?
我不探究贫富的原因,也不是在讨论成败的根源,我想说的是判断的标准。
成王败寇,这是一个标准,无关是非黑白。
就象成绩对于运动员一样,贫富自然也是一个标准,它也无关不劳而获的继承或是剥削。古人不早就有“劳心劳力”说吗?
现在的失败者除了自责无能或运气不佳以外,谁会去质疑这样一个标准呢?原本他们心里也是准备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或别人的成败的。
回到百万英镑来。
57年后的今天再看1953年的电影,我不觉得这是在批判,而更像一个经济预言,于是我为马克吐温担忧,既然他的本意是揭露和批判,怎么今天却变成了预言呢?这是社会在进步时和他开的一个玩笑?还是和所有文学家开的玩笑?还是作为一个读者我的思维发生变化了?
我也为那些文学家担忧,为那些爬格子的人。
因为我也是其中之一。
《百万英磅》观后感800字<四>
今天,我读了《百万英磅》,几乎是笑着读完的,马克·吐温的文笔十分幽默,并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用百万大钞把势利眼毙掉的”情形。者用漫画笔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趣味横生,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生动的表现了小市民的见闻,令人忍俊不禁。
《百万英镑》描述了一个流落伦敦的美国人亨利·亚当,因故迷失方向后,幸被轮船遇救,然后随船来到英国伦敦。他身无分文,特别孤独,两个富有的兄弟借给了他一张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内不将一百万的支票兑换成现金而能否活下去打了一个赌。
他先去饭店吃饭,老板先对他很刻薄,之后,当他“小心翼翼地说“请找钱吧。”老板恢复了常态,连连道歉说他找不开这张大票,不论我怎么说他也不接。他心里想看,一个劲地打量那张大票;好像怎么看也饱不了眼福,可就是战战兢兢地不敢碰它,就好像凡夫俗子一接那票子上的仙气就会折了寿。我说:“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可这事还得办哪。请您找钱吧,我没带别的票子。”
他却说没关系,这点小钱儿何足挂齿,日后再说吧。我说,我一时半会儿不会再到这儿来了;可他说那也不要紧,他可以等着,而且,我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点什么就点什么,这账呢,想什么时候结就什么时候结。”看到这我忍俊不禁,也不禁对势力眼的店主很鄙视。
之后,亨利去了服装店,要买衣服,却屡遭白眼,给他的衣服不合身也很不好看,当他拿出百万大钞时,“他笑着接了过去,这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笑容,笑里有皱,笑里带褶,一圈儿一圈儿的,就像往水池子里面扔了一块砖头;可是,只瞟了一眼钞票,他的笑容就凝固了,脸色大变,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山麓那些平坎上看到的起起伏伏、像虫子爬似的凝固熔岩。我从来没见过谁的笑脸定格成如此这般的窘状。”这时店主来了,一脸谄媚的笑容“先生,请把这些东西脱了,都扔到火里头去吧。请您赏脸穿上这件衬衫和这身套装;合适,太合适了——简洁、考究、庄重,完全是王公贵族的气派……看看,喏!绝了——真是绝了!我这一辈子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衣服哪!……您圣明,先生,圣明;我敢说,这套衣裳还能先顶一阵儿。”读到这,我不禁感叹人们的势利,有钱人就巴结,见到穷人就翻白眼。真是不平等的社会啊
马克·吐温着重揭露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些情节是滑稽可笑的,正体现人们的势利眼。我不禁想到一些医生为了钱,可以为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给病人吃不必要的药,把假的弄得比真的还认真!在这种丧失医德、人性的医生眼里,金钱比生命更可贵!这种行为不知比《百万英镑》中的现象要恶劣多少倍!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中考优秀生被冒名顶替,由于顶替人的父亲有钱,便可以使自己的子女冒名顶替别人,不仅分数顶替,姓名、身份、户口……全部被替代了。受害者十余年沦落为黑户在外打工,因为是黑户备受欺凌,另一个却能受教育、拿工资……
马克吐温著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文章对“金钱就是一切”“金钱是万能的”的想法进行了讽刺,其实,这个世界上比钱更珍贵的有很多:道德,友谊,诚信。所以我想,在金钱与良知,道德之间,大家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百万英磅》观后感800字<五>
“有钱能使鬼推磨”,以前,我并不认同这句话,因为我觉得现在的社会,贪婪之人毕竟是少数,但是,读了《百万英镑》之后,我才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
马克·吐温用很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一个美国流浪汉亨利·亚当遇见了正在打赌的两兄弟,并从他们那得到了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在短短几分钟之内,他成为了百万富翁。他饥肠辘辘,去了一家饭店,老板见他衣衫褴褛,打发他到角落里。当他结账时,每个人都惊呆了,一个貌似穷光蛋的外国人竟持有一百万,老板赶忙赔笑,免去了亨利的餐费,并告诉亨利,他可以无限制地来饭店赊账。
亨利的衣服破旧,于是他决定去做一套合身的衣服,服装店内营业员的态度和饭店一开始的态度如出一辙,他们给了亨利一件很不合身的衣服,结账时还讽刺了他。当亨利拿出那张支票,店员很不可思议,老板知道后,特意为他做了四十几套衣服。
接着,亨利的生活更是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那一张一百万镑的支票,让他拥有了豪华的房子,奢侈的用品,极高的社会地位,所有的人都要拉拢他,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有一张不能用的支票。也正是因为他的地位,在一次以外的party上,他找到了一位好妻子,还利用那张支票赚取了二十万英镑。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必追究,但从故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有些人为了钱忙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担心了一辈子,到头来却是人财两空,有些人,虽然生活过得拮据了一点,可是,他们过得很幸福,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创造属于自己的舞台,相比两者,我更喜欢后者。钱是一把双刃剑,也是沼泽,如果你避开,绕道而走,就不会越陷越深,迷失了自我。
记得最近的新闻里总会出现这样的条文:某市某行政执法人员贪污受贿几百万人民币。像他们这样作为人民的领导,为了钱出卖了人格,道德和良知的人其实不在少数,这些人在没有让钱,成为自己的奴隶之前,自己已经成为了钱的奴隶。
再回头看看主人公——亨利·亚当,在他之前,不是有很多人从两个兄弟面前走过吗?为什么唯独亨利得到了这份“天上掉下来的陷饼”?是因为他诚实也很聪明,当他看到那张巨额支票的时候,他并不是在思考怎样靠这张支票生活一辈子,而是在想回去和那两个兄弟道歉。
在往后的一个月里,亨利的充分展示他的聪明,他利用那张百万英镑支票赚到了二十万镑,并如期把支票原封不动地还给了那两位兄弟,还婉言拒绝了一个好职位,只是他没有想到,最后,那两个兄弟中,有一位竟成了自己的岳父。假设亨利没有一颗诚实而又善良的心,他会从一个流浪汉变成一个名义上的百万富翁,再变成真正的富翁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会。
钱不是万能的,当钱像洪水一般源源不断地向你袭来,你只会成为钱的殉葬品。做任何事都要适度,常怀一颗满足的心,相信你会过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