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范文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看后不仅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
4月13日晚,基础学部第四期党校组织观看红色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700多名党校学员到现场观看了电影。
影片以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里与当地村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一段辛酸沉重的历史。在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不少同学被感动落泪。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经过观看影片,同学们不仅仅被总理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动,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进取要求入党的当代大学生,要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勇于吃苦、乐于奉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人对赤胆忠心、高风亮节仁人志士的评语。几十年来,每当我们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时,总是用这句话来总结他的一生。周总理是中国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周总理的伟大不仅仅来自于他对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中国的贡献,更来自于他个人的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作为当今社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以恩来精神做榜样,为人师表,敬业奉献,无怨无悔。
学习周恩来精神,应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周总理曾在他的《一生之计在于勤论》中写道:“人一生求学,唯青年为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乎将来。”周总理一生酷爱学习,无论是革命战斗的硝烟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时期,只要有空,他都挤出一切时间读书,就连在飞机上、火车上他也手不释卷。周总理这种对于读书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正如一句谚语所说:“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当以周总理的勤奋好学为榜样,多读书、读好书,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内在修养,促进道德素质与文化水平全面发展。总理的渊博学识,归功于他一生中阅览的无数书报著作,不仅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也提升了其内在涵养。他一向“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为座右铭。我作为一名教师,这就更需要不断学习,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所以时刻都不能放松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也是我对自我的要求。
学习周恩来精神,应学习他修身律己、慎独自省的精神。周恩来严于律己,勇于自我改造,自我批评,自我约束,“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一名言,就是周恩来总理修身自律的真实写照。从学生时代起,他就逐步培养起注重实际、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周总理毕其一生严格要求自我,始终克己奉公,以他严于律己的实际行动,既给党的各级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也在人民心中立起了不朽丰碑。我们应学习周总理这种精神,严格要求自我,常常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仅有深刻反省了自我才能正视自我的缺点并努力去改正,仅有彻底解剖自我,了解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做正自我,做好自我。
学习周恩来精神,应学习他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70年代初,某地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雨,群众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周总理听完汇报后,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周总理的敢于担当,体现了一个大国总理的伟人风范,更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在大事面前敢于承担的胸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拿出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不以任何理由延误工作,不以任何借口推诿,勇敢地承担该担的职责,做好该做的工作,真正做到职责上身、工作上心,不讲困难、不讲条件,迎难而上,全力以赴。
周总理身上有我们学不完的优秀品质,但只要我们肯于学习,善于钻研、爱岗敬业,认真对待每件事,我相信中国的教育必须走在世界的前列。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3
上周五,公司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影结束后,我久久不愿离开座位,大银幕上周总理的黑白相片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我们慈祥可敬的周总理,为了新中国成立和强大复兴,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此时此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目送银幕上的周总理慢慢离去,心里为他默默缅怀。电影虽然结束了,但周总理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描述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中央高层为了了解真实灾情,分赴全国各地调研,以便调整相关政策。周恩来则在邓颖超的陪同下,赶到河北邯郸武安县的伯延公社,进行实地调研。在伯延的四个昼夜,周总理不眠不休,突破基层干部的层层阻碍,一心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他获知饥荒实情后,立即致电中央,取消了大食堂分户吃饭,众人拍手称快。因为周总理的正确选择,饥荒杯具没有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历史也从此而改变。
周总理弯腰给因饥饿而脚部浮肿的汪教师穿鞋,雷雨天为田地里抢救秧苗的村民熬姜糖水,工作到凌晨不得不换上高度老花镜才能看清字。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起测量中心的领导到一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结束后,领导亲切的和一处职工坐在大圆桌上吃午饭,大家一齐聊工作中的问题,家庭里面的困难,就像一位认识多年的老友,耐心倾听我们的问题,悉心的一一解答。领导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中心的关心和温暖,进一步的了解了党的群众路线,也给我们日后工作增添了动力。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4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有关“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讨论方兴未艾。值此良机,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历史影片,不仅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好处,并且能够从电影情节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什么才是领导走基层调研了解状况,什么才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仅仅如此,还能影响、感染广大党员同志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先进理念和指导思想。该影片的多个情节在反复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笔者选取其中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谈谈自我的感受,以期能与大家分享。
红烧肉前门难进,一碗拽面情更深。两个相似的门槛,两种不一样的情景,两种不一样的情绪。总理刚去到伯延时,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他那条已经迈进屋子里的腿又迈了出来。想必此时总理的情绪很复杂,看到社员都在弄虚作假,人民群众却在忍饥挨饿,内心反差十分强烈。所以总理的那条腿毫不犹豫地退了回来。同样是吃饭,看到连弟奶奶做的拽面,他毫不犹豫、大跨步地迈了进去,大口大口地吃开了,这次总理吃的很舒心、很踏实。这两个情节的鲜明比较,不费一言一语,却将总理急群众所急、反对官僚作风的群众观点鲜明地展示出来了。
心系百姓动神州,毕生只为济沧海。总理亲自下地与社员一齐插地瓜秧、与社员一齐冒雨挽救正在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在地里喝社员盛的水时先倒下去一大半自我只喝了一小口……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周总理的亲民、爱民、为民的宗旨意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遭遇如此大灾大难,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压榨,总理和群众们肩并肩一齐战斗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只为了百姓的生活更幸福、祖国的未来更强盛。
理解批评敢认错,知错能改不为过。在插地瓜秧子时,有个社员大大咧咧地指出总理的错误:不就应竖着插,就应斜着插,插完之后踩得太严实,会因不透气、不透水很快死掉。这时,总理敢于正视并承认自我的错误,敢于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把自我也当成群众中的一员,彻底地融入群众。同时,应对郭凤林粉饰太平的系列错误,却能看到他的初衷是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看到他过去一向是尽职尽责的好党员这一面,说明总理对郭凤林的错误能够持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认为他只要不是一错再错,错了之后能够认识到并且愿意改正,便是能够理解的。
为民务实搞调研,不听真话不罢休。总理在写完调查报告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在他还有一个疑问没搞清楚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即使是郭凤林组织的欢送会也送不走总理。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状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他不会被社员的谎言假话所欺骗,不了解透当地的实际状况决不罢休。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我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在不眠的四个昼夜里,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他结交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执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最终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道出实情。这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为民务实的调研精神。
总理离开民不舍,盼望总理再归来。在总理心中,伯延乡的每位人民都是党和国家的主人;在群众心里,总理就是为他们解救苦难的活菩萨。记得总理初到村里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去看总理的情绪都很急迫,有的小孩墙越壁去看,被关押的那群大人从门缝里抢着看,都说和画上的一模一样,一眼就认出来了。总理离开伯延乡的那天清晨,村口早已被欢送的村民们围的水泄不通,群众和总理握手道别。总理临别时郑重地承诺“能来我下次必须再来,来不了,我也会每年派人来”,之后总理切实履行了他对乡亲们许下的诺言。每个人都泪流满面,不舍而别。从此周总理的足迹便深深地镌刻在了伯延乡一代代人民的心中。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周总理执政为民的朴实行动,爱民如子的感人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实践中必须要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踏踏实实地坚守好自我的岗位,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5
昨日我局组织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从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我党建国初期,犯了一些错误,走了一段弯路,小时候常听我奶奶讲那段岁月。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经济领域里盲目和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的全民大生产运动,出现了浮夸风,1958年的大跃进,在湖北首先放出了一个水稻亩产三万多斤的卫星,到了广西,又放出了亩产十三万斤的卫星。农村实行食堂制,家家户户将粮食交到大队食堂,在食堂吃饭。将农户人家的铁锅、锅圈、煤锤等做饭用的铁器全部拿去炼铁,说是要大炼钢铁。村干部派人站在村里最高处的房顶上观察,看到谁家的烟囱冒烟,就领着人去翻箱倒柜搜粮食,并把这家主人绑起来游街。当时好些人被饿的全身浮肿,甚至还有饿死人的现象。作为基层干部只是报喜不报忧,使得党中央不知真情。影片讲的就是那个年代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实行食堂制它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是不贴合民情国情的,是人民群众反对的。周总理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景,致使党中央毛主席真正掌握了当时农村情景,作出了正确的决定,解散了农村食堂。
由此可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多么的重要啊。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并且是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发展,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我们党的发展历程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党的决策和制定的工作方针贴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忽视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的政策偏离实际、偏离人民群众意愿,就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蒙受损失甚至挫折。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些同志工作作风不实,走马观花,不去基层,不去现场,只停留在听汇报、看资料上,就不能发现问题,发现隐患,问题和隐患就不会消灭在萌芽状态,致使一些安全隐患由小变大,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最终酿成事故。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我们都照一照自我,查找一下自我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周总理,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深入基层,掌握一线资料,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给介休老百姓一片平安的、蔚蓝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