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专题节目观后感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五篇600字

若水分享 1147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文化宝藏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比如书法,绘画等等都需要我们把这些文化发扬光大需要我们保护我们的文化资产。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观后感1

这段时间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自始至终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我是每期必看,每次都号召家人讨论书写,看似常见的汉字书写却让我们每个人都着了迷。不仅为选手鼓掌赞叹,而且也为他们惋惜。这场“汉字听写大赛”既提升了人们传承发扬汉字文化的信心,同时有力地扩大汉字文化的影响。它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大餐,更是一种可贵的开拓和创新。

现如今无纸化的办公,键盘时代的天下。汉字离我们大家越来越远,一些耳熟能详的汉字只能认读,不能书写,提笔忘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现象,成为当下的一种通病。这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背离,更是一种抛弃。再看看我们这次参赛的选手,是他们撑起了传承了发扬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看着他们书写出那么多生僻暗涩的字词,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而为自己汗颜。

汉字是一门艺术,如果用的好,会达到妙笔生花,会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如果一个生僻字,说话时来几个,写作时来几个,会让生活更有趣;汉字都有表情,有的漂亮,有的丑陋,有的恶毒,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只注重情节,多重复读几遍,多推敲一下字词,会有更深层的体会和理解。

央视的“汉字听写大赛”已经掀起了“汉字书写热”,已经让中国人重新重视汉字,热爱和弘扬中国文化。同志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多读好书,多写汉字。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观后感2

这半年,我看过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都令我十分震撼。这些和我们一样年纪的青少年,竟然写出这么多我见都没见过的字词真令我敬佩。

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年代,很少有人再去留意这些传承了许久的中国古典文学。也没有一些人有着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就连成人面对这些汉字也是束手无策。

而我每次在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时,也总是碰到一些不会的字,也许有人会查字典想办法认识它,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对这些字不以为然。不认识几个字又不会影响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正主要理解就行。查字典既浪费了我看书的时间,又很麻烦。尽管我们都知道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可我的惰性总是会战胜我的理智。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就是有着积累的好习惯才成功的。例如说李时珍,他每天都会踏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来收集医学知识,记载在他自己写的一本书本草纲目里。正是因为他的积累,他才记入了中国的史册,永远地活在现代人的心中。

就名人也需积累,更别说我们小学生了。我们现在不应该再保持懒惰的性子,应该善于积累,积累的多了,自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一定是平常积累知识最多的,也有人为输找客观理由,其实都是错在积累罢了。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观后感3

昨天晚上,我观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十分激烈,有四个参赛队,每队按照顺序上前答题,当主持人报完题,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答对者进入下一轮,答错或未来得及答题者淘汰。

在比赛开始前,有一位点评嘉宾说:“汉字终又得到了重视,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载体更是中国在往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走。”比赛开始了,只见甘肃队的张琼同学首先答题,主考官报出题目“意蕴”,而她却写成了“意韵”,很遗憾,她答错了。比赛一开始就有人答错题,我真为其他人担心。然后是江西队的王雅芝,她的题是“扼腕”,回答完全正确。

过了一会儿,是吉林省的宋佳麟答题,当主考官报出“浑天仪”时,我认为挺简单的。一开始她写对了,却又把“浑”给改了,真为她感到可惜,她完全可以回答正确,却因为一个顾虑而写错了。我觉得我们在书写汉字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也要多读,多练,多看一些书籍,遇上不会的要查字典理解,多读几遍,背出,这样才可以写更多汉字!

然后是甘肃队的王伟广,他的题是“蚯蚓”,当他写完检查一遍后,交了题目,完全正确。这给已经淘汰了一员的甘肃队带来一些信心,希望能他们走到最后。

要想学得更多字,光在课堂上学可不够,要在课后积极的学习,多读书籍,让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认识这些别人不认识的字,当别人问你这字怎么写,怎么读时,你才能骄傲地回答出。也要去大自然中探索,有什么好奇的,回家查阅,这样也能学习更多汉字。

观看一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能学会一些词语的写法,更能知道人生学习道路上的道理,可谓是两全其美。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观后感4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创新层出不穷,信息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难免眼花缭乱。在快得心烦意乱时,不妨回头看看,我们是否遗失、漏掉了什么?

近期在中央电视台周末黄金时间热播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触颇深,一些以写字为基本功的中小学生对有的常用字,习惯用语不能正确书写,试问这些孩子的父母又会正确书写多少?相信有些父母还不如他们。随着电脑、手机的全方位“吞噬”,人们有事打电话、发短信、发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纸、不用笔、不用手写、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还有一个好处,不用担心汉字不会写,认不清,又能摆脱手写不堪的“尴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现,虽干净、工整,但总给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没有感情,没有灵魂的感觉。我们早年写信常说“见字如面”,说明写的汉字是一个人的载体,代表本人,字写的清新隽永或浑厚圆润抑或龙飞凤舞,不管何种字体,字里行间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态度。

现代优秀通讯工具的大量使用,虽然让撰写文章、与人交流都变得更加快捷,但文字录入形式的变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汉字本身意蕴的湮灭,也养成了人们的懒惰和依赖的`坏习惯。中国的方块汉字是世界上最具东方神韵、意境最深远的字体。当评委们将某个字的构成、来历解析道来时,我们便意识到,这一笔一划不仅是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我国的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金、隶、篆、楷、行,再从繁体到简体,一路走来,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史,没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们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王羲之、颜真卿、虞世南。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在书写、研究汉字的精髓。元朝有个书法家叫康里子山,蒙古族人,他为了练好字,从小给自己规定,每天早晨必须写完一千个字才能吃饭。几十年过去了,子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大家留给后人的墨宝在现在的名山大川、楼台亭阁中可见一斑。

记得去过一个历史文化古城河北正定县,光塔寺就有七座,历史名人手迹、碑刻比比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元寺,里面有一个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个叫“赑屃”的大兽,碑身是一个残存的断碑,碑文的内容虽不明确,但碑文的刻字让不懂书法的外行都叹为观止,字字苍劲有力、饱满,历经唐代千年,“容颜”不变。

我们有责任继承发扬中国的汉字,热爱汉字,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主动承担起来的历史使命。虽然在信息时代,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都要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来完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多读书,多记笔记,感受笔在纸上飞驰,字在笔尖流淌的惬意!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观后感5

观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所写的许多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极少用到的,甚至是我见也没见过的,然而这些五花八门数也数不清的汉字却是用点、横、竖、撇、捺,这五个基本笔画组成的。

最近,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讲述的是一个记者从初中生课本中随意抽选的十道看拼音写词的题目给一些路人或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来写,可十个词语写得全对的人数为零,对上四五个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人只能对上一个。然而,这些词都比较简单,如:尴尬、饕餮……“这又是为什么呢?”我陷入了沉思。

由于现在中国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办事情用电脑,发信息用电脑,就连不会写的字只要输入拼音,答案便一目了然,还有人们看书时,遇到了一些不认识的词语便“跳”过,因此这些字词便一直困扰着那些绕道而行的人。另外,人们在写文章时,遇到不会写的字便用拼音代替或凭着自己模糊的记忆写出一个“字”,种.种原因造成现今汉字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坏习惯”。看到不会写的字词,不动手去查,不动脑去记。通过观看这次“听写大会”,我受益匪浅,真希望祖国的各省市多举办类似活动,让大家远离“提笔忘字”的窘迫。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五篇600字相关文章: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5篇500字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500字3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600字五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400字五篇

2019汉语言文化大赛观后感500字五篇

精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800字3篇

汉语言文化大赛观后感400字五篇

《见字如面》观后感600字五篇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500字3篇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43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