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汇总
冯志远老师在西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极其需要教师的时候留了下来,在今天看来,学习冯老师也同样具有时代性。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冯志远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1
电影讲诉了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的感人故事。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能自愿去边远贫困地区执教,本身就是件伟大的事。条件艰苦,他却能坚持;有先天性眼疾,依然勤勉;失明了,仍然坚守岗位,直到病重回乡……能够说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给了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他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尊敬、感动和学习。
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清楚自己的病情,但依旧不能疼爱自己的眼睛,他要把剩余的眼光都留给他的事业,因此奋笔疾书,马不停蹄。无奈、舍不得、主动的要离开鸣沙中学,他本想悄悄的离开,可学生们都明白的,因此不会就让老师默默遗憾的走开,那个送别的场面真的催人泪下,我都不敢看下去了,太心酸感人了。双目失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件痛苦的事,更何况对于一位老师来说呢,看不见,还能教的下去么,领导也不敢冒险让他教,但他却早做好了准备,早知道自己的状况早早的背熟了课本,再怎样也要求上完最后一课——《岳阳楼记》,他朗诵时,感觉“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对冯老师最好的诠释,情感深厚而从容。
冯老师以他先进的教育方法(相对于偏远山区来说)授予学生知识,同时让乡村孩子认识外面的世界。他发奋不让孩子们正因贫困而辍学,他发奋学习发奋备课发奋身教。他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知识上精神上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所谓桃李满天下,而且他播种的桃李都开着灿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老师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做得闪闪发光,起了个很有表率的头,影响着学生和老师。感动之余,作为老师,我们更要向他学习,要有清醒的职责意识,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承受住多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持续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齐。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2
有人说你像海燕,如海燕一般的在苍茫的沙漠中展翅翱翔,不畏艰难。在宁夏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你奋斗的足迹,细数每一个你跟学生在一起的日子,我相信你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你曾经说过:一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
也有人说,你像明灯,驱除了夜的黑暗,彰显了人性的光明。冯老师,你还记得你离开鸣沙中学的情景吗?你用心点亮的心灵之火,照亮了你前行的路。这一路走来就是四十多年,而你却走得如此坦荡、走得无怨无悔。
“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这不正是对你一生的最好总结吗?在三尺讲台上你用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铸就了生命的辉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华美的生命乐章。师爱无痕、大爱无言。你不是海燕,漫天的风沙却阻挡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你不是明灯,宁夏的枸杞却因你而更加火红。
前方的路,依然在脚下延伸,你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亦如这脚下的路,无止无尽。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三个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无奈,今天叫无畏,明天叫无悔。冯老师,此刻的你已年过花甲,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想起宁夏漫天的风沙,会不会记起风中悠扬的驼玲,记起你双目失明之后慷慨激昂背诵的<岳阳楼记>,记起那个名叫”张建华“的学生。平凡孕育了你的伟大,从教的人生你有泪无悔。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这是老黄牛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蜜蜂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蜡烛的精神。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它。教师的存在呢?不正是因为有了像你一样师德如海的精神吗?
大爱无言,永照千秋!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3
这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观后,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由此启发到什么叫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
冯志远老师真像沙漠中一株生命力极强的沙枣树,他扎根在沙漠地区的中学里工作。为了培育学生成才,他年复一年默默耕耘着,奉献了自己一生宝贵的青春与年华。
在电影屏幕上,我看到了西北大沙漠上是多么的沉寂,多么的荒凉。一位来自上海年仅28岁的冯志远老师骑着骆驼,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鸣沙中学支教。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怀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息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怕一切困难,迎难而上,不计较个人的辛劳,满腔热情,全身心扑在沙漠地区的教育事业上,培育了一万多名学生。这仿佛是优良的种子,给沙漠增添了无限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老师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是他,每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手拿着放大镜,一边认真备课,为学生批改作业。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为了照顾他,不用他再上课,但冯老师对教育工作”痴心“不改,仍然让学生搀扶着,他凭着过硬的教学本领,坚持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传授知识,深得学生的尊敬、爱戴。
沙漠地区的生活非常艰苦,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为了不让学生旷课,把自己唯一的晚餐——(几个番薯)让给了学生吃,还有带着学生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寻找沙枣树,把打下的沙枣让给学生分享。
他艰苦工作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上只是一弹指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他就像沙漠中的一株沙枣树——顽强、奉献。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生的宁夏。在学校大会堂上,他讲的最后一堂课得到了全场的轰动,受到了人们最真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冯志远》这部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我也是一位中学生,回想一下,我读书的中学与沙漠地区的中学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也有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教育我们,可我们却不去珍惜。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应学习宁夏学生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好好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堪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努力奋斗,茁壮成长!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4
看了电一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一操一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一精一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一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一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一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一性一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一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 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 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一陰一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一爱一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一陽一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一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一爱一……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一爱一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一爱一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5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一串串悦耳的驼铃声把一个年仅28岁的上海年轻人带到了宁夏一所位于沙漠边缘的中学支教。这个年轻人就是冯志远!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
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
好久没有感动过了!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冯志远》却深深的感动了我!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过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老师作为一名从上海来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宁夏,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直至患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还时时惦记着他的学生,他的讲台。冯志远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半点奢求,从来没有因为职级待遇向组织上伸过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成为“2005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05第三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05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汇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