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最新《八佰》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若水分享 1147

电影《八佰》上线就受到大家的追捧,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八佰》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八佰》电影观后感1

蝼蚁尚且贪生,在战争的巨大威胁下,老鼠也要求一个生。正如预告片中,闸北的大批难民正在涌向灯火辉煌的租界。

有人求生,有人却在赴死。

上海郊外的田野中,一群军人正在艰难地行军,操着湖北口音问离上海还有多远。这个细节很带感,因为该团其实之前已经打残,一半士兵是从湖北保安团补充的。

而远处的上海城,已经在连番战斗之后遍地烽烟、残垣断壁。

一座仓库,四百多人,四天四夜,淞沪战场的血肉磨盘,已经将整个城市化为废墟。当谢晋元站在楼顶远望南岸,那一片灯红酒绿的繁华气象,越发衬托得北岸宛如地狱。

预告片有一点非常有趣,至今没有出现任何一位主演的正脸,但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本意:没有个人命运,只有家国;没有个人生死,只有八佰。

电影的历史考据也做得很好。因为怕重武器打到对岸的租界引起国际冲突,当时的日军也只能用轻型坦克和步枪攻击四行仓库,双方大多数时候都是短兵相接,而预告片里短兵相接的镜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几名战士在楼顶牢牢抓住一杆千疮百孔的战旗,这应该就是四行仓库战斗著名的护旗之战。电影中将如何呈现,非常值得期待。

从预告片来看,管虎导演一贯的手持写实画风和快节奏叙事依然得以延续,电影可看性极强。那种血火之间的残酷与忠诚,得以一览无余地表达。

对应片头的偷生老鼠,预告片结尾也是动物,一匹雄壮的白马从残破的战场中一跃而起,飒沓飞驰,其中的隐喻意味令人无比亢奋。

没说的,《八佰》,必看!

《八佰》电影观后感2

6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八佰》的一场内部交流观影。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八佰》电影观后感3

我们历来有“压力下传”的习惯。

2012年,我坐火车回山西,下铺是一个7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一老一少,不可避免的聊起他年轻时的事。

那些年,风起云涌。

他是老牌大学生,很年轻就做到厂长的职位,在各种风波中感受颇深。

在最大的一次风波中,原本目的是发动工人监督领导,也就是下克上。可慢慢的,部分厂领导团结起来,挑动工人互斗。

把自己的压力传导到下层,然后坐山观虎斗。

老先生说的时候,无悲无喜,云淡风轻。

当初年轻,不太能对此感同身受,但是时代很快就让我明白,什么叫做特么的惊喜。

原本针对大人物的规定,却把普通工作人员的福利,剥夺的一干二净。比90后大的人,自然经历过这些。

其他事,也不方便多说。

回到《八佰》的命运,也是“压力下传”的影响而导致。

国共曾因理念、现实而打的你死我活,多少家破人亡、多少妻离子散都与此有关。

后来,国民党、将领、蒋介石......都在教科书中臭名远扬,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是绝对赞成的,毕竟他们经常不干人事啊。

但做为阵营中的一份子,普通士兵也受到区别对待,多少国军抗战老兵、远征军老兵都贫病而终。

他们年轻时没享受到半点福利,中年后却背了所有黑锅。

而那些作恶的上层呢?

四行仓库英雄们的上司、贪财好色的88师长孙元良,把26万军费收入囊中,导致淞沪会战中的工事质量极差,豆腐渣一般。

而他的儿子孙祥钟化名秦汉,和秦祥林、林凤娇、林青霞合称“二秦二林”,演艺事业风生水起。

后来,孙元良居然活了104岁。

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如此讽刺。

四行仓库的战士、电影《八佰》,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固有传统的映照。

成王败寇,只有区区4个字,却埋葬了多少应该被铭记的英雄。

《八佰》电影观后感4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_摄影机拍摄的商业影片,本应该于20__年7月5日全国上映,最后却搁置了。

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很清楚,《八佰》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而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便加快了侵华的步伐,并提出了三个月的计划。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奋起反击。而电影《八佰》,便讲述了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1838年,淞沪会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掩护我军的行动,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军驻守四行仓库。此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部队进驻后,谢晋元与一营长杨瑞符集合部队作简短动员,说明奉命掩护大军撤退并据守四行仓库--这个当时上海唯一属于中国军队守卫的一块国土,第一营已是离开大部队的一只孤军。他要求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

后来,谢晋元与全体官兵一起齐心协力,多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第一天战斗,我军共消灭敌兵80余名,伤敌更多,日本侵略者受到中国人民的严厉惩罚, "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又一次被打破了。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该营士兵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详细记述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八佰》电影观后感5

大概五六年前,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几个纪录片界的好友曾经花大力气重走抗战路,其中也包括寻访正面战场的遗迹,而淞沪会战作为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后来正面战场的拍摄计划搁置,但是筹拍中搜集到的那些悲壮故事却深深印刻在好友们的心中,即使是聚会时偶尔谈及,也让闻者泪目,感佩那些曾经付出过巨大牺牲的人们,为我们民族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面战场上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备受激励。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说过,“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经历的牺牲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是被低估的。至今,国际公认的二战起始日期还沿用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而不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所以,从年初听闻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有机会在年内上映起,我和朋友们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的,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最新《八佰》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相关文章: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2020《八佰》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2020《八佰》电影观后感心得最新5篇

《八佰》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五篇

《八佰》电影观后感五篇

《八佰》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作文精选【5篇】

观看《八佰》电影心得体会精选5篇

观电影《八佰》有感范文

2020年关于电影《八佰》观后感影评5篇

关于电影《八佰》观后感5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4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