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_讲话精神学习心得精选

若水分享 1147

  85年前,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踏上漫漫征途,用信仰和生命,开启了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征程。2019年初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倾听历史的回响,追寻红色的记忆。致敬那一场伟大的出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讲述这一次“初心之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永远的初心观后感

  有人说,“在动荡不安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走好每一个人的长征路,更需要从红军长征中不断汲取精神动力。

  这种精神动力,源自“跟党走”的坚定信仰。有人曾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在长征最艰难之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将士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跟着理想信仰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这种忠诚信仰的力量,何尝不是发自内心的看齐追随。“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今天,时代变了、观念变了,但对党忠诚的信仰不能变。惟其如此,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路上续写荣光。

  这种精神动力,体现于“坐第一船”的勇气担当。大渡河边,萧华问红一营官兵:“谁愿意坐第一船去?”话音刚落,全营官兵争先恐后,共产党员更是冲锋在前,从而夺取了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对红军而言,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牺牲自我、顾全大局是共产党员的本分。凭着敢于“坐第一船”的精神,红军逐渐威名远扬、无敌于天下。今天,精准扶贫脱贫“攻城拔寨”,全面深化改革“爬坡过坎”,更需“坐第一船”的勇毅。像红军那样不畏强敌、不惧艰险,勇挑重担、勇于牺牲,改革之船方能渡过激流险滩,抵达胜利的彼岸。

  这种精神动力,离不开“战苦军犹乐”的战斗豪情。长征艰苦卓绝,但大家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行军途中,在背包上贴着字条学文化;半路休息,打起竹板唱山歌鼓舞士气;露宿营地,贴告示、刷标语宣传革命……红军“记忆着过去的黑暗,但更面朝着太阳”,一次次在绝境中杀出希望之路、胜利之路。尽管早已告别了长征那般的艰苦条件、恶劣环境,但在新的长征中,各种挑战与考验仍然不容低估。方此之时,我们尤需保有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不断成就“全新的自我”。

  2019永远的初心观看心得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时至今日,80年岁月飞逝,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奇迹,更是一个常研常新、价值无限的宝库,它所铸就的民族精神需要一代代中国人不断传承。

  1934年至1936年的短短两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中国15个省份、翻越20多座巨大山脉、渡过30多条河流、走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转战大半个中国,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下,最终行程远超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在这漫长的道路上,红军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递着共产党人的理想,唤醒了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他们所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长征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今依然应当代表着当代中国价值取向的文化主流。长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长征告诉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的前提下,中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长征中的每一次战略转变,都是我们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硕果,为日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这次图生存的艰苦远征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并将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

  长征精神具有深刻的时代影响力,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应当被永久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不忘长征精神,就是不忘古而知今、就是以古事而鉴今,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的向导,留给了每个人攻坚克难的巨大财富。不忘长征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中走过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健康向上的素质以及坚韧不拔的人格,在各自岗位上用勤劳的双手托举起伟大的中国梦!

  2019永远的初心观看体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跨过时间的长河,我们依稀可闻金沙江惊涛拍岸的浪声,仍然可感大渡河上寒气逼人的铁索。相比80年的漫长岁月,跨越二万五千里、耗时两年的长征似乎只是“一刹那”,但正是这“一刹那”,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力得以保存,为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力量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赶考论”,提醒大家戒骄戒躁。其实,身肩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何尝不是从成立起就已经经历了各种“考试”。 “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然而,仅仅过了7年,红军就面临第一次大考——长征。有的人“考过了”,在艰难险阻中勇往直前,在生死绝境中涅槃重生,塑造了人民军队传承至今的性格底蕴和红色基因;也有的人“没及格”,在历史大浪淘沙中被人民忘却。

  时至今日,人民军队的考试仍然没有结束。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与 “两个一百年”目标针锋相对的,则是我国外部复杂的国际环境。南海仲裁闹剧沸沸扬扬,地缘政治形势持续紧张,其背后则是西方霸权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的虎视眈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也就是说,强军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和必要保证!

  那么,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如何在强军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昂首阔步通过今天的考试呢?靠的就是红色基因,靠的就是长征留下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以“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界定和诠释“不忘初心”的含义,而之后他更是前往宁夏固原的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缅怀先烈,告诫大家要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不忘初心再长征,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乃至一个民族的前行之“灯”、精神之“钙”。如果说当年支撑红军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创造中外历史奇迹、愿意克服重重困难进行长征的初心,就是推翻“三座大山”、谋求民族解放的宏大理想。那么,当代党员和军人再次长征的初心,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不能“刀枪入库”,要擦亮双眼,警惕“糖衣炮弹”,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以先进的国防力量拒敌于千里之外,又要抵御功利思维和腐朽文化侵染,加强部队官兵思想建设,时刻保持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初心,构筑“软”“硬”双重城墙,自觉做助力民族复兴的筑梦人和保卫者。

  不忘初心再长征,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队改革创新是一场“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2015年11月,备受世界瞩目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式启动。这是人民解放军几十年来撼动性最强的一次军改,改革推进力度之大、调整结构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在解放军历史上前所未有。变则兴,不变则衰。不忘初心就是要时刻谨记“落后就要挨打”,谨记近代中国错过军事变革的机遇,成为军事竞争的落伍者,导致中国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的教训。面对复杂纷扰的国际形势,除了要有不屈的“血”,还需要先进的“铁”,所以要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凝聚改革意志力量,不断推动国防科技力量进步,持续加强军队作风建设。

  不忘初心再长征,要破除和平倦怠的积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平年代最怕的就是部队染上各种“和平积习”,在军事行动中大搞“形式主义”。以军报最近批评的现象为例,有的部队单位存在“危不施训,险不练兵”的消极思想,造成本该在训练场上消耗的弹药未打,或者未按规定指标打够;还有的单位片面追求弹药储备指数,忽视弹药作战效益,抱有“守着、留着、看着”思想,让弹药在库房里“睡大觉”,结果时间一长错过了使用期,反而形成浪费,并且长此以往使得各项战备建设陷入“中看不中用”的困境。不忘初心就是要求广大部队官兵和国防科技工作者对此引起警惕,重温长征路上的慷慨激昂,重温“当兵要当抗日军,拿起枪杆上前线”的报国之志,重温“两弹一星”时期的艰苦卓绝,不断加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军事训练和国防建设中扫除一切和平积习,在强军之路上继续前进,做到“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 !

  80年前的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埋下了一颗初心;80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继续检验着共产党人,也见证了初心的继续成长。抗日救亡、保家卫国,战争年代的每一次危机,都是共产党人舍生取义的时刻;洪灾震灾、火情疫情,和平年代的每一次灾难,都是人民子弟兵报效人民的见证。长征胜利80周年和建军89周年的今天,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刻,作为红军传人的中国军队正沿着改革强军的崭新征程,昂首阔步、奋勇前行。相信在新长征路上,这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能怀着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继续前进,以强军梦托起中国梦的美好未来。

  2019永远的初心观看收获

  从红军长征到新长征,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力赛。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红色精神,就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

  蓝天白云,青松翠柏。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遵义考察,一下飞机就直奔红军山烈士陵园。

  1935年,红军在这里转战3个多月,演绎了四渡赤水的传奇。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的地方,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地方,是党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开始的地方。

  80年后,在遵义县枫香镇华茂村,智能温控大棚、党员群众之家、土特产服务中心、“红色之家”农家乐、制陶工坊……习近平一一走访考察,这里是已经形成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和产业有机结合的精准扶贫红色根据地,2014年农民可支配收入人均10948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26%。

  早在2006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参观“伟大的长征——浙江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展”时曾强调: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70年前的长征迸发出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望长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习近平不止一次阐述长征精神。

  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自治区考察。从北京直飞固原,驱车70多公里到将台堡。

  在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习近平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说,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岁月易老,但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精神,没有终点。

  习总书记说,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

  少年强则国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人去砥砺奋斗,正如习总书记在去年庆祝“六一”儿童节时所说,美丽的中国梦,属于新一代的少年儿童。

  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新长征和新长征精神正在迸发新的活力。

  2019永远的初心观看感想

  由中宣部组织的“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从9月7日到10月20日,历时44天,已经圆满结束。几十家媒体的数百位记者,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重新出发,再次走进那段震撼人心的红色历史,见证沿途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的不懈奋斗。

  一次穿越时空的追寻与探问

  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曾无数次听过红军长征的故事,当亲自置身于当年的战场时,他们才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细节,感受到历史的温度。80年后为什么还要重走长征路?光明日报记者赵洪波说,重走长征路其实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追寻与探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远征有多难,只有亲自走过才能切身体会得到。在六盘山上有一个2.5公里长的红军长征微缩小道,南方都市报记者李玲和同行们用了一个多小时走完后,已经气喘吁吁,满头大汗。重走长征路后,李玲对那段红色历史更加肃然起敬。

  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红军击退凶恶的追兵,征服严酷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同党内错误路线进行斗争,其艰辛、其困苦,可想而知。通道会议、扎西会议、遵义会议……红军经历一次次危险重重的磨难,跨过一个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最终实现北上会师,完成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留下巍峨丰碑。回望当年的苦难,沉浸其中的记者同行,不禁变得敬仰、惊叹、感动起来。

  一次刻骨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不畏万里征程,我们党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和理论武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经济日报记者崔国强认为,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同样需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方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一部长征史,也是一部民族团结史;重走长征路,也是重走民族团结路。“甲戌严冬那时期,红军来到我苗区;过了七天又七夜,爱护百姓守纪律。”当年的歌谣至今仍被传唱,这让重走长征路的记者们印象深刻。“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昔日的标语现在依然被悉心保护、视若珍宝。那滚烫的军民鱼水情被一代代人铭记、传承。正如新京报记者赵实所说:“长征精神感动着每一个再次走过长征路的人,让我们不忘历史,感怀当下,重拾初心,面对未来。”

  在重庆黔江水车坪的那棵皂角树下,“重走长征路”采访团的记者们围在一起,静听当地村民回忆当年贺龙元帅,以及红军与群众的故事。“要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啊,要通过报道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红色历史,让长征精神传承下去。”记者们这样表示。

  一次深入基层了解民生的不凡经历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重走长征路后的中国经营报记者王金龙深有感触,“今天,长征沿线老区正行进在脱贫攻坚新长征的道路上,更需要发扬长征精神,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走向富裕!”

  昔日的红土地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群众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矢志奋斗。人民日报记者丁雅颂在红军长征的终点陕西吴起看到,“一场风刮过掉层皮,一场雨过后一沟泥”的场景已一去不复返,曾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黄土地披上了绿装,昔日被破坏的生态得到了修复。这是当地干部群众三十年如一日“苦干”的结果,“这不正是长征精神在当下的体现吗?”

  “长征”不只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将来。“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革命先辈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令人动容,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恪守新闻准则,坚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中国青年报记者林智仁说。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3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