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电影1942观后感五篇

若水分享 1152

  《1942》,和以往一贯的冯氏喜剧不同,这是一部具有厚重历史感,哀却不悲的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1942观后感,仅供参考。

  1942观后感一

  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1942观后感二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 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 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 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 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 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 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 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 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 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 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 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 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 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 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 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 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 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_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 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1942观后感三

  冯导早前的喜剧大获成功,主要不是他导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笼络了一批人在对的地方做着对的事情。而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脑子里还没有一个健全的观影模式,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喜剧可以笑,悲剧让人殇。小人物的生活又特别的接地气儿,观众看电影的时候看什么呢?其实就看个自己。

  后来冯导拍多了喜剧片,膨胀了,觉得自己大片导演什么都能拍了。就开始琢磨拍点慑人心魄的,震撼人心的东西。在我看来,冯小刚也许也觉得自己在驾驭悲剧的问题上有那么点没底,于是乎他得给自己的作品加点料,还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料,也就是大灾大难之类的东西。比如他在《非诚勿扰2》里要讨论生死,就必须先浓墨重彩一个人的死亡,用一整部电影去铺陈,再煽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汶川地震的时候,多少人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救援哭得跟那个似的,只是这难道是因为央视的摄像师拍摄技术特别好吗?这是因为那些记者的镜头下对于灾难的解析直击人内心深处吗?当然不是,傻子都知道那是因为大灾本身就足以撼动人坚硬的内心,记者要做的就是如实报道罢了。

  刚看完《唐山大地震》我觉得拍的特好,都看哭了。我朋友就说她觉得没什么,觉得煽情挺刻意的,我一直说人家冷血,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冷静的思考啊。直至今日回想起来,除了“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一句台词,我完全想不到《唐山大地震》有什么特别震撼我的话,所有的哀伤元素,演员的形象脸谱化模式化的。当时内心的颤动不过是因为同理心在作怪,觉得大地震真是太惨了,那么多同胞都死了,仔细想想,这也不是冯小刚的功劳,大地震的部分几分钟就结束了,剩下的不过是我脑中自己脑补的场景。他不过就是给观众搭了一个空架子,电影好不好看完全要看观众自己的修为。他拍一唐山大地震你要能脑补出一个星际大战,那这片子你就爱翻了。

  所以说,会拍的不如会说的。这次他又要拍《1942》,说是要让人们铭记一段快要被遗忘的历史。可是人都说了,饿死人的年头多了,你说哪一年?为什么是这一年,这一年和下一个饿死人的那一年的礼拜四有什么不一样?你就说不出来,仔细想想,也只是因为刘震云写了这么一部小说选择了这一年罢了。冯导多聪明啊,用一个苦情的背景去烘托一个故事,连人物特点书里边都写好了,你不得不以一个国人的心去带入自己的私人情绪,很难以一个纯粹的角度去观赏。说白了还是他不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大背景渲染就表现不出东西。

  总觉得现在的大导演别的没学会,就学会个发国难财。救国英雄什么的就必须拍一段小日本把人虐的跟妈了逼似的然后人们忍无可忍起身反抗,我前段时间看电视剧,敌方逼供我方同志的方法居然还是抓了他妻子在他面前羞辱,为什么总是同样的剧情在反复?因为国人就吃这套。《金陵十三衩》也是这样,我承认当时看完也很难过,不是震撼,就是难过,想说这几个女的真苦,心里又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苦,后来还是豆瓣里有人说了句,“就因为他们是妓女所以比学生的命贱吗?”仔细想想可不是么,人性的光环要这么去烘托,不就是赤裸裸的阶级歧视吗?看完以后好多人在骂“小日本真_”,那么请问导演想要突出的人性光点在哪儿呢?有人提吗?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你既然想要用这种民族情结的东西烘托自己的电影,就不要怪观众陷入这种情节之中而忽略电影本身。

  而此种电影最大的好处就是它取材的是中国历史,中国人能代入情绪,等到上映的时候还因为中国观众多,花钱看电影的也多,就能带来票房。

  1942观后感四

  说到1942年,会引得多少经历过这惨痛的人们,回忆起那饿殍遍野,颠沛流离的逃荒生活。那一年,成了河南人民心中最疼痛的回忆,是不愿回想的噩梦。那一年,是河南大饥荒。

  在学校的组织下,龙之队的全体成员,在影院观看了,由温故一九四二一书,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电影讲述的是河南的灾民在逃荒路上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希冀和愤怒。

  这部电影中那一个个凄凉悲哀的画面,人物的血泪,命运的波折,无疑不深深地牵动我们的心弦。

  当我看到日军的飞机,从天空中呼啸而过,投下枚枚致命的炸弹时,我的心揪紧了。炸弹在灾民中炸开时,耳边充斥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尖叫声,老人伏在地上,痛苦地哭泣,声声唤着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儿女的名字。一个年幼的孩子,被炸弹击中,已经气息奄奄,一个神父跪在地上,想用手捂住从伤口涓涓涌出的鲜血,可那血还是溢出他的指缝,神父目光非常惶恐,他又用一本圣经堵住孩子的伤口,可是没有用,孩子的眼睛翻白,举着的手放下了,苍白的小脸痛苦地扭曲了,圣经的书页被染得血迹斑斑……看着日本人如同禽兽一般,操纵着冰冷的武器,攻击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时,那在心中埋藏已久的,深深的愤怒和仇恨,全部涌上了心头。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残,看着生命之花接连凋谢,同学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我听见有同学啜泣的声音,有的同学已经泪流满面。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那我们能做什么?是在那里冠冕堂皇地谈论报效祖国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又该如何强?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的话,大家已经听了许多,可是我们有落实到生活中去吗?我们是否为祖国昌盛尽到一些绵薄之力?我们祖国如今是比原来更加繁荣,经济也比从前发达,可是我们如果是强盛无比的大国,又怎会让日本和菲律宾这些国家,对我们的领土蠢蠢欲动?这一连串的问题,都该深深地烙进我们的心里,时时鞭策着我们。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从这一分,这一秒做起,开始为我们的祖国,积累我们的点点滴滴!

  1942观后感五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嘲,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主席,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心里很多观后感,电影清晰的画面,人物极致的表演,丰富的电影内容,敬慕的大师力作,又一朵奇葩让我的心情也随着电影涤荡,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还想着再去看一次。


电影1942观后感五篇相关文章:

《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1942观后感500字五篇

观看电影1942观后感范文800字

《淮海战役》电影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地道战》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300字

红色电影地道战观后感五篇700字

电影观后感作文1000字五篇

爱国影片《地道战》最新观后感范文5篇

爱国电影观后感五篇800字

电影观后感作文500字大全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34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