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心得体会最新精选【5篇】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开始了。节目中,10位好记者代表通过讲述他们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好故事,展示了中国记者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的良好形象,也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供大家参考。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
以服务人民为职责,以记录人情冷暖为本色,他们与人民同呼吸,栉风沐雨;
以见证历史为己任,以追求正义公平为使命,他们与国家共命运,且歌且行。
新华社记者孙铁翔、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东北新闻网记者李理是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选手中的三位,他们通过讲述凡人小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反映了中国力量的铿锵和中国精神的伟大,展示了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记者突击 见证历史
多次赶赴抗震救灾现场,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声明》后的第一个中秋、国庆和春节……他,就是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孙铁翔。
记者,记录时代。2008年5月13日清晨,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孙铁翔冒着余震徒步两个小时,成为第一个进入北川新县城的新华社记者。
孙铁翔的记者之路由此开启——
2012年9月、2012年10月、2013年2月……他主动请缨,多次随中国海监编队赴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
2013年4月,他星夜兼程,随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赶赴芦山地震灾区;
2014年5月,他克服困难,第一个赶到981南海钻井平台对峙现场……
“记者是个苦活儿,但苦中有乐!每当我用笔记录一段段人间真情,用报道见证历史的时候,我的心总是特别的温暖。这就是时代赋予记者这个职业的使命感和幸福感!”孙铁翔说。
记录时代 一路执着
30年来,他一直在基层。30多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他记录下一位又一位好人的心路历程。这就是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
他总是说:“记者不仅要始终在路上,关键要深入到实际中去。”
汶川大地震后第一天,郑晋鸣就将请战电话打给了总编辑。此后一年,这位年近五十、头发花白、身着迷彩服的“战士”6次出现在抗震救灾的“战场”,写下了60多篇通讯报道。
党的好干部孔繁森、英雄机长邱光华、一辈子教书育人的老教授景荣春、28年守岛夫妻王继才王仕花、大地活雷锋赵亚夫、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青年教授王强……这些新时期的典型人物,通过郑晋鸣的深入采写,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
“对我个人而言,当一天记者,就要站好一班岗,痴心痴情地对待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稿件。每写一位典型,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就这样,30年来,郑晋鸣始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老百姓的爱,以一颗年轻的心、一颗痴迷的心奔波于途。
记录真情怀 做好微传播
他经常说,他是一个网站“小”记者,却对话着“大”人物。正是这位“小”记者创意制作了10集微电影——《我是郭明义》,这部影片在网上观看人次达到了2.2亿。他就是东北新闻网记者李理。
李理记得第一次到鞍钢采访郭明义时,每天老郭除了忙工作,还在替向他求助的人奔波着。李理忍不住劝他:“郭师傅,你都已经是模范啦,差不多就行了呗!”
郭明义的脸色马上变了,说:“我是一个党员,只要党的宗旨没变,我就要这样干!”
李理思考,与其整天为增加流量到处搜寻名人、富人、达人来吸引网民,如何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诉给更多的人、真正传递正能量呢?“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李理心中一动。
随后,李理手把手地教郭明义拍照片、发图片,一起商量怎么写好微博。老郭在微博上晒矿山、晒工友、晒诗歌……晒得最多的是社会上时时发生的好人好事。
“要使网络更加清朗,最重要的是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让网络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场。”李理说。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2
从本次“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来看,从启动选拔赛,到层层筛选,最后经过激烈角逐,大赛圆满落幕,来自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3名选手和来自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德阳广播电视台、南充电视台、眉山电视台的另外7名选手位列前十,获得“最佳选手”称号。其实,最后的意义不仅在于评出名次,鼓励好记者们再接再厉,而其最深次的意义在于记者们倾情讲述自己新闻职业生涯中亲历、亲闻、亲为的新闻事件背后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此次活动恰逢“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总结座谈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也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我们看到了1300余名记者追随当年红军长征步伐再走长征路,他们用实际行动,履行着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不断跨越新闻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凸显出了每一段不平凡路上的好故事好记者。“记者再走长征路”之四川篇, 在拥有多个“最”的四川:路程和时间最长、经过地域最广、自然环境最险恶、民族工作成效最显著……记者们沿着红军长征在四川的足迹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故事,在红色基因之路上探寻着初心和使命,这不仅对四川,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也一部生动的红色故事教材,在新闻媒介中得到广为传扬。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讲好故事是新闻价值的独有魅力。在当今新闻传播竞争的时代,用生动、真实的语言滋润人的心灵,用感人、感触的画面浸润人的大脑,把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制胜千里的一大法宝,既是新闻工作者的有力载体,又是新闻职业的魅力所在。
好记者讲好故事,讲一路感动一路。每一位演讲者的真实记录、真情撰写、真挚讲述,这应该就是每一位听众最能感受到满满的感动、激情和正能量。演讲中来自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选手谢凯,以“大凉山上的篮球梦”为题,通过讲述大凉山深处的少年因篮球而改变命运的感人故事,展现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在脱贫攻坚中的希望与活力;眉山广播电视台记者王爱霞以《选择》为题,深情讲述了记者采访英雄民警王涛廖弦的感人故事;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记者殷勇带着消防官兵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一个个鲜活典型的新闻故事,展现出了四川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践行不断锤炼“四力”,坚持新闻理想、坚守社会责任的新时代新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风貌。
此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新闻工作者们敬业乐业,忠诚奉献,他们的脚步没有停,他们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能力水平中,足见记者的初心就是真实记录下我们的时代,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在这千千万万感人的瞬间之中,我感受到了记者的责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我们致敬英雄,也要致敬走在“好记者讲好故事”路上的每一位记者。在“好记者讲好故事书”演讲比赛的好声音背后,必将提振属于新闻人新的精气神,激发出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用笔墨光影书写新闻人的使命担当,成就四川的光荣与梦想,也书写属于他们的骄傲,为人民采写,为时代放歌,让巴蜀儿女对治蜀兴川在上新台阶信心满满。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3
新闻工作者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间有着怎样的交集?从今年8月至今,中宣部、国信办、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记协面向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全国万余名新闻工作者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展示了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激发新闻战线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担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新闻工作者天然担负着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也天然担负着弘扬正气、鞭挞丑恶的使命追求。正因为这样,新闻工作者兼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和践行者的双重身份。新闻工作者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上履职尽责、增进担当,关系着新闻工作的灵魂,更关系着新闻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精神力量。兹事体大,不容怠慢和亵渎。
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埃博拉疫区到地震泥石流一线,广大新闻工作者始终接续奋斗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他们的优秀品质,为公众树立了行为世范的价值标杆,他们的杰出报道,为社会传递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他们中的大多数,或许没有见证过盛会开幕的大场面,也没有获得过享誉业内的大奖项,更不足以青史留名、后世流芳,而他们却用一篇篇热情滚烫的文字,用一幕幕慷慨激昂的播报,记录下百姓幸福的表情和时代转身的背影。他们用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崇德向善的人文情怀,共同树起新闻战线上的丰碑。
今天的新闻工作,置身在一个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比翼齐飞、主流舆论同民间舆论交相辉映的时代,既有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权利大进步的喜悦,也有舆论复杂化、观点极端化、价值碎片化的焦虑;既面临知识膨胀、信息爆炸的挑战,也面临迎合庸俗、新闻寻租的危险。越是在这种机遇与困难交织、危机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新闻媒体的责任越是重大,也越需要新闻工作者坚守阵地,坚持导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闻报道的根本指南。
“记者的笔可抵三千毛瑟枪”,新闻工作是神圣的,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也有毁誉忠奸。从“排队领封口费”到“陈永洲事件”,再到一些新闻敲诈案,新闻工作者的堕落虽然只是少数个案,却值得警醒和深思。一些记者编辑离名利越来越近,离真相越来越远;离权贵越来越近,离基层越来越远;离庸俗越来越近,离质朴越来越远,这样的远离,让媒体迷失,更让公众顿足。新闻战线不仅不是法外之地、道德荒漠,而且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新闻工作者惟有牢记责任,努力做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时代前行的推动者,才能对得起“无冕之王”的桂冠,才能承载起传播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光荣使命。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秉持崇高的价值追求,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闻宣传的一条主线、一种底色,叫得更响亮、亮得更鲜明,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不久前,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这样勉励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的荣光在担当,坚持风骨、坚守底线,新闻工作者一定能在浩荡的民族复兴进程中奏响时代强音。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4
多次深入贫困山区采访,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人民日报社人民网记者许博用网络报道搭建起党和人民的新闻连心桥;十年磨一剑,长期跟踪南海问题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凌朔讲述了他揭露南海仲裁案真相、打赢国际舆论战的报道经历;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记者蔡丽娜,在行走中记录着遥远的西藏阿里执勤点士兵的坚守与担当;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辽宁日报社记者高爽与同事用了3个月时间重走长征路,行程6万多公里,古田、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哈尔滨日报记者王鸿凌的一组报道让一个拥有三胞胎脑瘫患儿的家庭受到关注,激发了一座城市爱的传递……
他们,或身在一线,经历重大事件报道;或深入基层,为困难群体撑起一片天空,28位演讲人用心记录着让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也用行动感动着他人,用好故事讲述着千千万万新闻工作者的心声。
报告会现场,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故事生动展现了新闻理想与职业精神,深深打动着在场听众的心。
许多新闻从业者表示要以好记者为榜样,以好故事为动力,追求理想、忠诚职业、坚持操守、甘于奉献。
内蒙古日报社记者陈春艳表示,巡讲团的演讲让自己深受震撼。自己要向好记者们学习,不忘初心、勤奋工作,讲好内蒙古故事,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听了这些故事,我深切地感受到,记者要始终‘有爱、有趣、有用’。”湖北之声主持人简然说,“有爱”才会用心、动情去关注;“有趣”才会擅长捕捉,发现亮点;“有用”才能有思考、有逻辑、有建设性地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厦门晚报社要闻部副主任杜世成说,在厦门这座不大的城市,同行总是困惑线索来源偏少,很难出好新闻。“听了这些好故事,我深受启发,好记者要从细微处发现线索,挖掘最感人的故事,使新闻触及人们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这些好故事为什么打动人心?因为他们都是以扎实的采访作风、厚重的家国情怀、记者的担当精神观察和报道出来的。”湖北日报社记者李思辉说,好故事、好记者总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这提示我们,要坚定新闻理想、职业情怀、道义担当,不愧时代的重托,无愧记者的荣光。
一段段真实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也让年轻的新闻学子更加坚定了新闻理想。
湖南大学的学生们纷纷表示,从好记者们讲的故事中找到了对新闻理想执著追求的力量,找到了对新闻职业认同崇敬的共鸣。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鼓励同学们要向奉献了“正能量的主题、鲜活的细节、高超的演讲艺术”的好记者们学习。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记者的职责何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吴妍萱说,“听了他们的演讲,我突然明白,当一个记者在基层行走,在采访中落泪,不由自主道出那么一句‘我能为他们做什么?而我又做了什么?’就足以道明记者这一行业存在的意义。”
好故事讲到哪里,感动和力量就传播到哪里。好记者们用自己的职业坚守、勇敢担当传播着中国声音,他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也将吸引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在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5
33年前选择了记者,23年前选择了光明日报,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这条路很艰辛,但也很纯粹。
20年前,我写了孔繁森。我陪孔繁森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14天,我问他:“孔书记,你为什么要二进西藏?”他笑了笑说:“艰苦地区更需要人呐!”
6年前,我写了汶川大地震英雄机长邱光华。我问他:“你已经退居二线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地飞?”他说:“我是周总理亲点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这么危难的时候,我不飞行吗?”
也是在6年前汶川大地震中,我见到一位父亲,他被通知来认领女儿遗体时,没有痛哭,也没有责怪,他把尸体绑在带来的木板上,背上肩就往家走。40分钟的车程,竟然足足走了13个小时。走走停停,哭哭笑笑,他要把一肚子酸甜苦辣都讲给女儿听。望着父女俩的背影,看着山路弯弯,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向上向善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吗?
今年8月,我带着5个学生到连云港开山岛上住了5天。这个岛离最近的海岸还有12海里,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没有淡水,没有电,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在这个岛上,一守就是28年。每天清晨,俩人扛着国旗到后山。王继才升旗,王仕花敬礼。王仕花个子矮,敬礼的姿势并不标准,但在我这个老兵看来,却美得叫人掉泪。我问,没人要求,也没人看,为什么还要天天升旗,王继才拉着我的手,指着东边说:“当年日本鬼子侵略连云港,就是在开山岛歇的脚,如果当时我们有人在,鬼子就上不来。”28年,10220天,夫妻俩每天重复着同一天的日子,每年仅收入3000多块钱。28年,夫妻俩用坏了170多面国旗,听坏了19台收音机,听到激动的地方,就在木头上刻字,“今天是祖国生日”“今天奥运会开幕”……王继才大女儿结婚的时候,化了五次妆都被泪水打湿,父母迟迟没有来。进礼堂的时候,姑娘一步三回头,说:“我走得慢点,或许爸妈就能赶上了。”这个时候,王继才夫妇在岛上望着台风肆虐的大海,心里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啊?“可这就是职责。”王继才说,“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我在想,我们国家还有多少无人值守的小岛啊!
4年前,我写了江苏科技大学教授景荣春,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当骨癌扩散到背部,他左手按着后背,右手板书讲课,将六件汗衫都按出了鸡蛋大的洞。这使我想起了肝癌晚期的焦裕禄,这不就是活着的焦裕禄吗?
临终前,景荣春趴在我耳边说:“我一个放牛娃能免费上大学,多亏了共产党,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入党。”于是,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在病房举行,当领誓人讲到最后一句:“永不叛党”时,景荣春举起的右拳还未放下,就闭上了眼睛,两颗泪珠顺颊而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0年8月5日中午12点40分。48个小时后,他的遗体被盖上鲜红的党旗,推进了火化室。那一年,景荣春64岁。
回想这一辈子,每个人都会有很多遗憾。父亲去世时,我在两会采访,回去时他的坟头已长出青青小草。我的第一个孩子在新疆意外死亡,当时我在南沙群岛采访,没能送他最后一程。后来我有了第二个孩子,但我见他第一面时,他已经3岁了。
半辈子写好人,还是没有写完;立志一辈子做好记者,但依然在路上。我们山西老家有句古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我不年轻了,但我们的事业永远年轻。算起来,我在岗位工作的时间还剩5年,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做人的时间依然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