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平“语”近人观后感_观平“语”近人有感

若水分享 1147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平“语”近人,不仅彰显了以人民为本的深沉襟怀、以文化为本的广阔胸怀还彰显了以科技为本的广博情怀,下面为大家下面为大家搜集了平“语”近人观后感,希望这些平“语”近人观后感能够帮助大家更好了解平“语”。

平“语”近人观后感_观平“语”近人有感

  平“语”近人观后感1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连续播出两集,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从第一集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到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仁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诸多举措中都有体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规劝年轻人“少熬夜”到“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能有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重民生才能体民情。“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这句话本意是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也提出过这句话。其实,总书记一直担心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盘腿坐到老百姓炕头上仔细询问群众,一年收入有多少?一年粮食够不够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到重点贫困村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口号。现如今,阜平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老百姓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了脱贫;十八洞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猕猴桃之乡,家家户户也开上了小汽车。这是总书记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千千万万个“十八洞村”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总书记眼里只有“重民生才能体民情”。

  兴民德才能促民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要兼顾大德和小德,要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提升个人道德,“兴民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简单的八个字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进取、苦练内省、见贤思齐。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必须做的。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要求师生们,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十六个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让社会主义道德切实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兴民德才能促民业”。

  得民心才能筑民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脱离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深刻认识到人民的重要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为民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这是辩证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期间有八个多月是在赵家河村驻点,在此期间习近平主要负责一些村中事务,还和村中老百姓一起植树造林、打土坝、修梯田。有一次,村里冯俊德大爷在拉旱烟,自己拉着拉着就累了,这时候习近平正好路过,他一个箭步来到大爷身边,双手用力帮大爷推车,汗珠冒了出来,他也不撒手,终于帮大爷把车推到了家门口。自那以后,村里男女老少都夸习近平为“好后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所向往的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得民心才能筑民基”。

  平“语”近人观后感2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播出。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诗为切入点,充分彰显了习总书记爱民亲民为民的公仆情怀,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这一期的节目,语言虽然朴实、简单,但是却魅力无穷,显得格外的真切动人,同时也充满了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人民,照亮了共产党人的前行之路。这种力量把党和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党的兴衰成败和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更加的紧密。这种力量给广大党员干部以决心和动力,让其干事创业的步伐坚定有力。

  从梁家河到党中央,从基层村县到省城中央,从村支书到总书记,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与人民心连心,用实际行动忠实地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拉家常、话发展,总书记几乎走遍了我国最贫困的地区,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重温这些动人往事,我们会愈加感受到他那份大爱无疆、心系苍生的为民情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已经起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考卷”答得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实重干,久久为功,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不辜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主动自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要注重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困难疾苦,帮助解决难题,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劲动力。

  平“语”近人观后感3

  今天的舆论场,新媒体迅猛发展,受众需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来说,要在海量传播中推出“镇版之作”、形成“刷屏之效”,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敢问路在何方?答案,既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也在他带头改进文风、讲好中国故事等具体实践之中。

  习近平讲故事,以事说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架起了连通古今、拉近距离的思想之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这正是“看不见的宣传”。“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对媒体人而言,善讲故事,应是能力上的“标配”,也是常做常新的课题。

  以“接地气”的文风直抵人心

  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金句”折射出“习式语言”的独特风格。品读“习语”,平实语言蕴含大智慧,生动表达连着大情怀,让人深刻感受语言的魅力。

  连通上下,深入浅出,有亲和力。善于将“高大上”的施政理念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是“习语”的一大“绝活”。比如,讲生态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他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在新年贺词中,他吸收“点赞”“蛮拼的”“世界那么大”等网言网语,赋予其新意义,激发了正能量。

  直面问题,开诚布公,有说服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回避问题,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说话做事就会有的放矢。强调领导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习近平列出了“七个有之”的突出问题,如重炮齐轰,击中要害、发人警醒。类似这样突出问题导向的语言,不仅言之有物,而且饱含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融通中外,聚同化异,有感召力。比如,谈到合作共赢,习近平来了一个话语上的“全球采集”。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不同的表达,说明同一个道理,既“各美其美”,又寻求“最大公约数”,展现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气度与自信。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正所谓“文从道中流出”。这正是“习语”直抵人心、富于魅力的原因所在。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同样“功夫在诗外”,没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何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用“讲故事”的艺术架起桥梁

  从诸子百家到佛经禅语,讲故事常常是文化传播“隐形的翅膀”。今天,讲故事依然是新闻报道、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习近平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方面,他是提倡者,也是践行者。

  黄土高原上,有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几十年前,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现在,梁家河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个“梁家河故事”,习近平在美国出访时讲过,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也讲过。通过这个故事,世人可以感知中国的发展进步,理解“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读懂中国领导人“足寒伤心,民寒伤国”的人民情怀。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好故事”还有不少。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以春秋时期正考父“三命而俯”的历史故事,告诫领导干部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出席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他以“英雄母亲”邓玉芬投身抗日、满门忠烈的悲壮故事,铭记中华儿女“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他以“半床被子”的感人故事,阐释共产党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

  中国故事,更精彩的内容还在后面,精彩的讲述不能缺席。

  平“语”近人观后感4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节目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为起点,向观众诠释了“一点一滴之初心”。古诗词经过岁月的沉淀,其背后的文化精髓弥久陈新。习总书记的“平”语近人彰显了“三本”——以人为本,文化为本,科技为本。

  平“语”近人,彰显以人民为本的深沉襟怀。在节目中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数字——“在正定工作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的足迹遍及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宁德地区124个乡镇,他去过123个,跟着他下去调研,一年要穿坏三四双解放鞋”;“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他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习近平曾深情回忆,在梁家河7年的插队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这种.种行为,彰显了习近平主席以人为本的深沉襟怀。

  平“语”近人,彰显以文化为本的广阔胸怀。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平‘语’近人彰显了习近平主席以文化为本的广阔胸怀。

  平“语”近人,彰显以科技为本的广博情怀。“这都是碱性土地,怎么种出来的玫瑰?”“脆李是否属于李子的一种,个头有多大?颜色是红色、青色还是黄色?”“三峡现在还有猴群吗?退耕还林是人工造林还是飞播造林?”  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很多干部群众表示,听到总书记这么细致的提问,都感到有些惊讶,总书记惊人的记忆力和广博的知识令人折服。在长期的实践中,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习近平总是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和观点,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导作用。这也彰显出他一科技为本的广博情怀。正因如此,他才能比常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平“语”近人观后感5

  央视播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中,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主题,分别讨论了“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习总书记曾在2014年的5月9号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时候,引用了清代的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这些经典的诗词,这其中饱含了一颗深刻的为民之心、一段浓浓的爱民之情。

  为民,就要时刻牵挂着人民。人民群众的吃穿住行和切身利益,贫困乡村的脱贫攻坚和三农问题,都应当始终成为每个党员干部心中的牵挂。如果心中有民,势必常牵挂于心,而对群众真切的牵挂必将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年之际讲,“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在万家团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也不忘困难群众,时刻把人民冷暖挂在心上,这是对爱民为民的生动诠释。

  为民,就要时刻对人民负责。“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明天,“责任担当”精神已浸入骨髓、深烙于心。共产党人主动挑起肩上的责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责任”二字虽笔画不多,但真正践行二字却很难。这需要党员干部们脚踏实地的态度,少不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也缺不得顽强拼搏的作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杨善州等等,这些党员干部无不把责任扛在肩上,无时无刻不践行对人民的责任。

  为民,就是要承诺于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人民最庄严承诺,也是全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回顾我们党一路走来的历程,从共产党的成立到抗日战争;从改革开放到现如今的“新常态”,97年里,艰苦过、曲折过,但无论多么艰难,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体党员干部不断地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面对问题不回避、不退缩、砥砺奋进,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书写为民新篇章。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2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