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精选文章
《围城》读后感5篇精选
钱钟书的《围城》中的爱情那么可悲可惜,自己和杨绛先生的爱情却千古流芳,可见,钱钟书对好的爱情坏的爱情,好的婚姻坏的婚姻都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围城》读后感5篇精选,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围城》读后感精选文章1
《围城》首先讲述了苏文纨喜欢风流的方鸿渐,为了博得他的表白而故意交好喜欢她十几年的赵辛楣,不料,方鸿渐坦白喜欢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后,苏文纨答应曹元朗的求婚,而方鸿渐因为错骂了唐晓芙而与她断绝了来往。接着,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五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游历过程,来到了三闾大学当教授,各种勾心斗角,争名夺利。赵辛楣因为和汪太太的误会离开三闾大学,而方鸿渐因为和孙柔嘉要结婚也离开。而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生活乱得一团糟。
《围城》,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关于围城的爱情论,更是当时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一个缩影。它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典型现象和典型人物,让我们对中国当时的处境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一》
留学热
《围城》是以留学生坐船回国的场景开头的,随之而来的是缺乏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对留学生的追捧,以至于有点见识的记者也大力宣传某某留学生获得了什么证书奖项。这让我看到中国确实是有一段时间有过留学热,不分好坏地认为留学生都是好样的,这和我们现在多数人认为当了兵的都是好人一样,其实,现实是:不少和方鸿渐一样在国外混日子过潇洒生活、无法静心投入学业、浪费金钱的人,到了毕业之时,就随便找个爱尔兰人制造假学历,光荣回国。而国人对留学生的热捧除了热烈欢迎,还有各大学邀请演讲,当教授之类的。方鸿渐曾被母校邀请演讲,胸中并无真才实学的他,又一时疏忽把自己抱佛脚写的演讲稿漏拿了,只能在讲中西方文化的讲座上讲了鸦片和梅毒,这是多么令人耻辱。
和方鸿渐在国外的真实情况对比,不失为大大的讽刺
留学热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直到现在,还是有不少的中国父母在孩子还小不能自立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到了国外生活学习。留学可分为多种,一种是真心想要学习国外的优秀的知识,这种人会珍惜学习机会,在国外的教育机制里好好表现和锻炼自己,不断深造,充实自己的思想。一种是在国内学习成绩不好,出国留学。有经济条件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国内教育的管制下不成才,就会抱着试试的心态让孩子出国锻炼,也许有新的收获。我不否认外国的教育确实比中国强,可是只有懂得抓住机会学习的人,才能真正地留学有丰收。丰收以后最重要的还是学以致用。如果是和苏文纨确实是留学归来,确实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可是,没有把知识用在恰当的地方,只是收藏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二》
《围城》里的"爱情"
我对爱情的理解,少之又少,浅之又浅
爱情,加上双引号,是因为在我看来这部小说里面的爱情看似爱情,却不是真正的爱情。至少真正的爱情是应当能够打动人的。方鸿渐和鲍小姐的风情过去让人恶心,却是当时常发生的社会现象。方鸿渐和唐晓芙有书信来往,从书中看方鸿渐对唐晓芙是一往情深,痴情得很,唐晓芙心中也喜欢方鸿渐。所以,这是最接近爱情的"爱情"啊!可是,为什么他们最后没有走到一起?因为一个电话的误会,也因为他们彼此没有主动澄清,因为方鸿渐的放弃。唐晓芙是书中一位优秀的女子,也许,钱钟书真的不想糟蹋她,不忍心把她许配给方鸿渐这样的人吧!所以,我并没有为方鸿渐和唐晓芙可惜过。赵辛楣从小对苏文纨一片真心,却不得人家回眸一笑,还不得不被她对方鸿渐的感情而吃醋,最后遭到方鸿渐的拒绝,不禁跳进了曹元朗建好的围城中。赵辛楣对汪太太多是受苏文纨的影响,觉得汪太太有苏文纨的影子,才有一点点怜爱的吧!在三闾大学,范小姐对赵辛楣的爱,纯粹是出于年纪大,老处女,难得遇见自己钟意的,才会狠狠抓住机会。方鸿渐和孙柔嘉呢,在我看来,方鸿渐对孙柔嘉的感情确实是赵辛楣开玩笑导致的,而孙柔嘉对方鸿渐的感情却是早已预谋。爱情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东西,一旦真正发生了爱情,就难以自拔。而书中的爱情,带给我的没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感动,没有情侣之间真挚感情的感染,而是更多的现实与虚伪。
《三》
当时中国大学教育的腐败
高松年作为校长,筹办大学。学生只有一百多个,而邀请的老师也很多因为长沙混乱而拒绝。学生素质无法提升,老师的教学素质更是可圈可点。我看到了一群不负责任、对学生敷衍了事的老师,他们只为生存和获得一份稳定而悠闲的工作。多数人,不是凭借和校长的关系,就是家里有权有势而进来混工资的,可见有多么水!
最高等级的教授的学历是假的,和最低等级的没什么两样,这无疑是讽刺
高松年在办学初始时说:学校不但要造就学生,并且应当造就教授。
可是,事实上,这所大学不但没有造就教授,更没有造就好的教授。中国现在也有很多教育水平低下的大学,可还是有很多学生去读,在原本应该努力奋斗的大学里荒.唐混日子,老师也只是略讲皮毛敷衍学生。即使三闾大学不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也应当有责任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吧!当今大学也应该做到最基本的教学生做人呀!
《四》
大家庭的纷争
当时计划生育还没有实施,所以还是有一个父母三个儿子,三个儿媳妇,多个孙子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看了《围城》、《京华烟云》这些典型的大家庭生活以后,我才渐渐明白过来,为什么兄弟要分家。确实,即使是亲兄弟,亲爷们,也会有利益的纠纷,婆媳、妯娌之间的勾心斗角,就是大家觉得心里不公,就会引发斗争。而人一多吧,院子一小吧,整个画面都是乱哄哄的。
妯娌的三国时代
也许是因为当时生活所迫,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每个人也都是爱面子的,不容得一点点不公平,所以会产生斗争。所谓兄弟分家就和大树分枝差不多,为了足够的阳光资源。
《五》
围城里的婚姻生活
围城里的爱情观
--结婚仿佛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婚姻和爱情本来就不一样,不会打理婚姻的人就不幸运地做了围城中人。
那么孙柔嘉和方鸿渐是一对最典型的深陷婚姻的痛苦中的夫妻了。可以说,在桂林的美好时光,是他们甜蜜的恋爱期。可是,在上海,不得不为生活打拼,为生存努力时,这就是婚姻中的苦恼了。结婚以后,孙柔嘉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孙小姐,突然成了一个小气计较爱发脾气的妇人,而方鸿渐也并不体贴,和孙柔嘉说变就变。
方鸿渐如是想
他们的争吵,他们深陷围城的烦恼,是因为凑合一起混日子、而家庭经济又不好,两个家庭的观念不同,孙柔嘉赚的比方鸿渐多。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他们又怎能和和睦睦地在一起?孙柔嘉对方鸿渐的大家庭乱七八糟,妯娌心机多,规矩多而不满。方鸿渐又无法忍受孙柔嘉的姑母陆太太在背后说他无能。并且,婚后,孙柔嘉大变脸色,居然不认从前的赵叔叔,对方鸿渐和赵辛楣走得太近而埋怨。生活中太多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让他们彼此抱怨,而不是解决问题。所以,最终,他们在围城里无法自拔。
《围城》读后感精选文章2
刚刚过去的三月份,唯一的收获是克服焦虑的形态,抽出时间读了几本书。其中最想说说的是《围城》,这本书很早就知道,也一直想去看看,但是都没有去做这个事。这次是先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一家人都热爱读书学习写作,并且相亲相爱,让我非常羡慕和感动,所以想了解一下钱钟书先生,然后就去读了他的名著《围城》。
这本书先是读得比较匆忙,前后只看了几天,说实话读到一半的时候都没有弄明白到底写的什么,等全部看完也还只是一知半解,特意上百度百科查查这本书的宗旨写的什么。确实钱钟书先生文笔洒脱幽默,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人应该得意,得意的人谈话都有精彩”。在没读之前我所理解的“围城”就是简单的关于婚姻的一种说法,现在才知道所谓的“围城”意义深远。查过才知道“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集中对知识份子的讽刺,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
我所理解的围城大概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关于婚姻,另外一个是关于人生的写照。简单意思上是推崇的婚姻概念,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就如同婚姻一般,结婚的人有时想着离婚,还没有结婚的人盼望着能早日成家,方鸿渐是个超凡脱俗的人,他不适合结婚,婚姻束缚他,在围城内苦不堪言,夫妻矛盾激化,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孙柔嘉以前是个文弱不争的女生,结了婚后就变得矫情,锱铢必较的这么个人。像他说的那样,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家,而男生在婚姻后懂得的政治。
围城另外一个意思,写的病态的社会中病态的人们,像鲁迅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本书的第一男主角方鸿渐,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有些玩世不恭,有点良心,谈吐风雅有趣,能博得女生的喜爱,也算是风流倜傥,有时说话也有些道理,像个哲学家一样,却又没有真才实学和真本事,他是现实社会中为数不多的理想主义者,本事不够,不懂政治,不太世故,在三闾大学里,和校长同事们处的都不够好,所以不得不被迫离开,最终落个流落街头的悲惨命运,这样的性格就成了他人生的围城,也是人们不愿意直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好多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是它描写的是生活本身。曾经爱过唐晓芙,甩过苏文纨,受过鲍小姐引诱的方鸿渐彻底死去,如今一个没有梦没有愿望的人,他只想吃碗热面有个地方能够睡觉。经过反复的研究,发现自己特别喜爱《围城》,其实是看到了一个影子,与自己十分相似的影子,原来自己是那个可怜的小人物,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给自己一个总结,让自己的日子过得现实而有趣。《围城》表现的是一种追求,诸如婚姻事业等人生愿望,或大或小,可是达到后又能怎样,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出去,这就是人生。
《围城》读后感精选文章3
国庆长假期间,我上网阅读了围城这本书。读完之后,我不得不对钱老先生的才学佩服的五体投地,围城让我思考颇多,感受颇深,或许是年龄的原因吧,我只能领略到皮毛,姑且在自己的文章里寒暄几句吧。围城描述了一个留洋生方鸿渐的回国生活。方鸿渐花着准丈人的钱,在国外消遣时光,打发日子,深知自己无才又无钱,没有办法只好回国慢慢找事做。在国内转了一圈,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地位,背后又没有什么靠山。留洋才子的虚名很快被揭露,别人只觉得他是个外强中干的草包。后来便事业不顺,感情不顺,生活落魄,穷困潦倒。但方鸿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有过抱负,也曾经为了自己的理想慷慨激昂过。只是一次次失望的打击,让自己彻底的绝望,彻底丧失了曾经的斗志与激情。钱老先生曾经在自己的文中说过,:“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里的鸟又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结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想逃出来。”方鸿渐的生活也是这样,他努力想冲破命运,确又被命运无情的拉回现实,围城注定没有结局。虽然围城里写的是虚无缥缈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又是现实的见证。我发自内心的佩服作者的精彩的语言与才学,希望,失望,迭然而至,给人的还不如当初就没有希望的好,我认为“围城”是这个意思: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城外的人想进去。这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感觉,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抱有希望。做小孩时,总羡慕大人的无拘无束,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读书时,总希望可以发生战争;做老师的总认为老师工资低,工作量大,伤害身体等,希望可以成为F官员;而像我父母这样职业的人却又总羡慕像老师的轻松没有压力,工作收入稳定。总而言之,人就总觉得自己干的这份工作远不如别人的好,认为别人的薪水高又轻松,自己总比别人矮一大截。然而,让你真正去体会别人的生活时,你又觉得并非一切都如你想的那样。围城所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城外觉得城内好,城内的人觉得城内好,城内的人觉得城外好,就像站在桥上看风景,桥东头觉得桥西头的风景美,桥西头觉得桥东头的风景雅。于是便盲目地尝试,周而复始,仍然对其他人的充满向往之情,觉得自己远比不上。没结婚的期盼结婚,结婚的又想恢复单身生活的无拘无束,所以社会上才会有人结了离,离了结,拿婚姻当儿戏,注定没有完美的结局。不光是婚姻,人活在世上,所经历的一切便是如此,盲目追求,发现不适合自己,放弃又继续追求小时候父母便长教导我,人活在世,一定要有理想。人要有追求的目标才会充实。当你的目标实现以后又会怎样?是否会像当初自己期盼的那样美好。当你拥有自己的目标好比“进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又发现不如自己当初所希望的那样美好,你会觉得以前的苦中带甜,会变成现在的甜中带苦,那样你便不会想“出城”。“围城,围城”说白了就是自己不断追求到手之后发现对成功的厌烦和不满之间的矛盾,不断反复的转换,重新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执着与动摇,满意与厌烦等等。“围城”即是人类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提升了,人的品格也就升华了。读完围城,关上屏幕,你会觉得眼前的境界都开阔了。大千世界,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们所追求和企盼的东西也许都是假的。那么,我们辛苦的追求那些所谓虚假的东西会否有些太不值得?而其实事实却不是这样,人生的宝贵即在于此,在不断追求与希望之中,我们经历喜怒哀乐,追求越多,感受越多,这才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不要幻想一个目标或几个目标便可规划一生,这是不现实的。人生就像刚学写字一样,需要一横一竖将它写完,一笔是勾勒不出一个完整的人生的。当然给自己制定目标实现时也未必和自己期盼的一样,正因如此,人生才带着神秘。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结果那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围城是本好书,读完此书你才会觉得今生没有白活,才会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追求与希望,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看到波澜壮阔,才会学到处变不惊!
《围城》读后感精选文章4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此书中,他以幽默的语调揭露了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围城”取自书中人物苏文纨所说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我们的生活也就像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也逃不出无形的四堵墙下无尽的压力和束缚。
书中苏文纨把方鸿渐放进了他的城,却将苦苦追寻他的赵辛楣据于城外,但最终反而将自己锁在了曹元朗的城里。这样一层一层的城最终造成了她婚姻的悲剧。当然也有事业的围城,三闾大学里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压抑着方鸿渐,致使他放弃了那里,离开了这座城,面对的却是一个留存着封建思想的家庭纷争中,让他一步步踏入了爱情的陷阱,走入事业的低谷中,从而导致了一个如此悲凉的结局。
钱钟书先生在这本书中把当代社会的封建,留学生的傲气,事业的争斗以及朋友之间迂腐的恭维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清了当代社会的光明与黑暗。友谊、亲情、学历的重要给与了我们压力,这些压力又转化到激烈的勾心斗角的社会竞争中去。我们不能逾越社会这座大围城,我们只能尽全力,充满自信地去拼搏,并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座围城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书中主人公方鸿渐本认为博士头衔毫无实际,可为了恭维丈人和父亲,买了个博士文凭,“这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可见当时崇洋媚外,追名逐利的思想有多么迂腐。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用这种带有幽默而又深含哲理的比喻批判了当时人们扭曲的人性。方鸿渐离家一年,回家的时候“远别虽非等于暂死,至少变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东西要回锅,要煮一回才会熟。”作者巧妙地把每次的归途比作是煮一次回锅饭,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书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夜仿佛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句把夜写得富有生命力,又能给人一番遐想,真是美极了。又如:“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几颗星,风浪像饕餮吞吃的声音,白天的汪洋大海,这时候消化在更广大的昏夜里。”看到这些,真是不得不佩服钱钟书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作者在文中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孤芳自赏的鲍小姐,儒弱玩世的方鸿渐,争风吃醋的苏文纨和唐晓芙,执着顽固的赵辛楣等等,他们在这座围城里争来斗去,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这里面充斥着虚荣、丑陋、庸俗,当然也有自信、坚强、执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缺点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且地位爬高了新标识。”其实优点跟缺点一样,如果我们没有爬树的经历,这些潜在的东西就不会被人发现。这样书中的人物自然就冲不进别人的城,也走不出自己的墙。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堵城呢?小时候,我们就像一根线牵着的风筝,可以自由地观赏城外的风光,肆无忌惮地做任何事,但始终都有一根线引导着我们,伴我们成长。后来,这根线越变越短,我们开始有了来自学习的压力、父母的压力还有责任的压力。我们的内心被压抑在这四角冰冷的城里。可不管怎样,我们始终都要面对这种人生,面对这里面激烈的竞争,压力的束缚。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座城里创造异彩,增添一些自己的光亮。
读完《围城》这本书,我的感悟也许就似书中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读后感精选文章5
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买了这本书。刚开始感觉是看不懂,但是对后面的内容有无限的幻想。所以,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渐鸿的一切遭遇——毕业、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如身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渐鸿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晓芙成为眷属,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取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取的总不是意中人”“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作者是偏爱唐晓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渐鸿。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三十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其实,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得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围城》读后感精选文章相关文章:
6.《围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