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爱国革命历史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若水分享 1147

  《周恩来回延安》气势恢弘,重现逼真历史。片中讲述了1973年6月,患病后的周总理回到延安,以自己回忆为主线,重温了党的奋斗历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文一

  我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这部电影,让我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更加的钦佩,也让我对自身的认识、定位更加明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就要有新作为、新担当,既要有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也不能失去坚守与情怀。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红军长征的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没有放弃过任何人,在危急关头,心系的是老百姓,老百姓的牛、老百姓的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心心念念的还是老百姓。延安的大枣,延安的小米,这些都是老百姓对周总理,对工农红军最朴实最崇高的爱戴。周总理回到了延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亲人们把自己最好的都拿出来了,都想把家乡最好的展现给总理。延安的林林总总,都体现了对周总理、对工农红军、对国家领导人的敬意与关怀。

  绿叶不忘根的情。这部影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周总理在飞机上的两次驻足。第一次,抵达延安,周总理走出机舱,那是第一次驻足,近乡情更怯。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对脚下那片土地的热爱,物是人非,我的老朋友是否还记得我,我的乡亲们忘了我没有,“回家了,我回家了”,周总理下飞机第一句话,高兴地像个孩子,回到母亲怀抱的孩子。我们伟大的领导人没有忘记延安的亲人,时时牵挂这延安这革命的圣地。

  第二次驻足,是不舍,是牵挂。当时的周总理已经患有癌症,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的驻足就像即将离家的游子,不知归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再看一眼。那是对延安的一种眷恋,一种不舍。他心里是多么希望能亲眼看到三年后的延安、五年后的延安。飞机盘旋与延安的那一圈,伟大的周总理看到了他可爱的乡亲父老,仿佛也看到了三年后、五年后延安母亲新风貌、新未来。

  周总理在延安的最后一件事,是拜托延安的官员,将延安的未来托付给了政策执行者,同时自我批评,纠正政策制定的弊端。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根,国家领导人没有忘记自己的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绿叶不忘根的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深折服于周总理的伟大人格魅力之中。沉醉于延安百姓与红军的鱼水之情,我深深体会到,自己为身边的人民群众做的还不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老百姓不需要你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他们会记得你为他们干过的小事情。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去努力、去奋斗、去实践的。周总理在病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仍然心系国家大事,不敢因私废公,是共产党人的坚守,亦是伟大的家国情怀。是我辈共产党人的楷模。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辈共产党员要时刻以周总理的家国情怀为榜样,要在新时代发挥新作为,要坚守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也要树立家国情怀,服务于广大群众。为新时代性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将工作落实到细处,将工作落实到实处,转变工作作风,以周总理为榜样,结合“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时刻警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有信念、有理想、有担当的共产党员。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文二

  《周恩来回延安》气势恢弘,重现逼真历史。片中讲述了1973年6月,患病后的周总理回到延安,以自我回忆为主线,重温了党的奋斗历程,提醒全党全人民不要忘记历史,在延安这片热土上曾发生过震憾寰宇的伟大革命,以及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该片以周总理回延安为明线,以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为情节展示,充分体现了熠熠生辉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电影中,总理在延安招待所准备回北京前夕,简陋的住宿环境,温馨的晨光照着总理清瘦的脸庞,起床后,微颤的身体,自己慢慢地穿上袜子,那是一双前后都打着补丁的袜子!这是我们总理的袜子!这是缔造新中国领导人的补丁袜子!

  从总理的补丁袜子,我深刻领会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就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主动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精神。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伟大的信仰,以毛主席、周总理等新中国老一辈的革命者,他们坚定信念,筚路蓝缕,不畏艰苦。正是总理的补丁袜子,让我领悟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先烈在水与火的环境中将新中国建设起来,当时是多么的困难与艰苦啊!

  从总理的补丁袜子,我深刻领会了革命先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影片开始到结尾,总理一直处理高度忙碌但不紧张的状态,工作完全达到了忘我的状态,就连去洗手间都在听取汇报。总理的补丁袜子,说明总理日夜操劳,一直走在人民群众中,一直是脚踏实地完成人民的任务,一直是身体力行地开展工作。总理没有当官架子,没有个人私念,没有享受物质生活,所有工作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周总理的补丁袜子,充分表现了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

  从总理的袜子,我深刻领会了革命先辈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当总理目睹陕甘宁群众生活仍然贫困时,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疾首,十分自责对不起延安人民。总理一直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鼓励青年知识分子要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干劲要大,步子要稳,既要有雄心壮志,尽快赶上先进水平,又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

  通过《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影片,通过鲜活的形象塑造,让我深刻领悟了延安精神。周总理一生清白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伟人的精神和伟大的榜样,像夜间的北斗和早晨的启明星,永远指引着我的人生方向,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文三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温馨、感人、催泪,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都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周恩来总理内心所眷恋的正如贺敬之当年诗歌所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而延安的乡亲们回赠总理的,则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总理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让人泪目。

  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睛含着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周来总理能清晰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他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时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翻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她。离开延安前收到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看望老乡的路上,总理的车陷入泥潭,延安的老百姓不由分说直接把泥潭里的车抬了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总理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一次次感动着我,让我们明白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充分体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已,清正廉洁的一面;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文四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1973年周恩来总理身患重症时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电影细节非常温馨感人、极度催泪。周恩来总理虽然已经阔别延安老区26年之久了,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而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也让我深受感动。该影片让我们对周恩来总理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同时,再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也激励着我们牢记初心,永葆信仰和本色。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腐朽思想不断侵蚀着党的肌体,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部分党员出现了党性观念淡薄、违背初心的情况,让党的形象大大受损。比如:有的党员不信真理、信金钱;不信马列、信鬼神;意志薄弱、思想动摇、行为放纵、丧失纪律、知法犯法、贪腐享乐。而在电影中看到周恩来总理身体抱病,仍然夙夜不休地工作,竭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种勤政为民的精神值得这些违背初心的党员深深反思,让他们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早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我们的好同志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就像雷锋同志说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也是永无止境的,那么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路上,会有无数的考验和危险,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对党和政府负责,为群众分忧,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每个时代都有使命在肩,每代人都有责任担当,不论前方有多少荆棘坎坷,我们要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去将自己融入到伟大“中国梦”实践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终身。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文五

  从小我就对周恩来总理崇拜敬佩仰望,这次观看影片,尽管知道是演员,但演绎出来的生活片段无一不是这伟人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艰苦朴素,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的心和使命追求,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不论是为人还是精神都值得我们追思和怀念!

  当周总理即将离开延安,转身回望时,身后“艰苦朴素”的标语格外醒目,那也是他一生剪影的真实写照,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使只是几斤小米、几个南瓜,也要从自己工资中扣除相应的价值,洗的发白变薄的衬衣,打了很多补丁的袜子,无数的生活细节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总理,而是一位心系人民,心怀天下的老同志、老党员。伟人已逝,其精神却值得我们追思、缅怀与传承。

  该影片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故事。

  影片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周总理在患有膀胱癌的情况下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延安。总理的衬衫领子已经磨得快烂了,不能用力清洗;总理收了老乡的礼物,都让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张口就能叫出每个老乡的名字;和老乡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在昏暗的室内帮曹大嫂穿针引线。这些丰富的细节说明了周总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

  一碗小米饭,见证了总理对延安的深情,同样小米饭也承载了所有人对总理的难忘记忆与不舍情怀。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总理领导我们一点点实现温饱。而在繁荣富强的当下,我们要牢记历史使命,砥砺前行。

  周恩来总理不顾身体的哀鸣,将全部精神都寄托在国家大事上,他的一句: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做”,让人动容。 外宾来访,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来圣地:延安,让外宾感受当初革命时期的艰苦环境,进而鼓舞外宾坚持革命的决心。

  当脚踏在延安大地的前一刻,周总理迫不及待的等在仍在跑道上降落的飞机的机舱门口,只为快一点见到那片日思夜想的土地,当踩在那片土地上时,看着蜂拥而至的父老乡亲,周总理千言万语最终变成了一句话:我,回来了。

  在那几天,周总理每到一处故地,都会陷入回忆,每见一位故人,都能一口叫出名字,这份思念,已深入骨髓。几天来,周总理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行,体会到了人民生活的不易,在最后宴请政府干部的时候,周总理提出了自己殷切的希望: 3年内改变延安人民的生活面貌,5年内实现粮食亩产番一番。最后那句:我还会回来看看,承载着总理的期望, 可惜的是,周总理没能等到便与世长辞。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解放全国人民而做出的牺牲,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先辈的情谊,更感受了周总理优国优民艰苦朴素的情怀,实乃我辈共产党员学习的典范。

  周总理,带着一身重病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始终把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安全放在最高的周总理,他心系百姓,生活简朴。这部电影让我热泪盈眶,一次次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善良淳朴所感动,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前人用鲜血为我们打拼下的和平时代。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20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