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观后感最新范文
大家有没有观看过山楂树之恋,有没有写过关于山楂树之恋的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5篇观后感影评范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借鉴和参考。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范文一
看《山楂树之恋》,不是因为它的同名小说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小说”,其实“干净”一词对于衡量一部电影的价值来说没有太大意义;也不是因为它拍自著名导演张艺谋之手,毕竟一部电影的含金量并不等价于导演的知名度。
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一个苍白的年代。
看惯了凄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感情:同窗数载,楼台相会定钟情,即便没能长相厮守,亦可化作蝴蝶来世共舞;看惯了幸福和谐如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感情:由学术的探讨相识,继而相知、相恋,一同走过了之后的苦难岁月;看惯了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年轻男女的卿卿我我、分分和和……我不明白在那个灰暗的年代里感情之花该如何绽放。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那是一个弥漫着政治色彩的年代,一个处处都有教条与“伦理”的年代。静秋与老三就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里相遇了,他们相爱了。
静秋一向细心翼翼地去拿老三手心里的糖、细心翼翼地看窗外老三跟欢欢嬉闹、细心翼翼地换上老三送的泳装、胶鞋……当她听说老三有对象之后气愤、悲痛,她得知老三生病住院之后不顾一切地跑去看他,她在医院借来的宿舍里告诉老三他想干什么她都愿意。
而老三自始至终都爱得大胆主动,主动送给静秋钢笔,主动与静秋牵手,主动给静秋各种帮忙,可是老三也担心自我的主动,他担心被静秋的领导教师发现,担心被静秋妈妈发现,而所有的担心只是源于怕静秋受到处分,怕毁掉静秋的前途。他们把最真挚的爱给了对方,无论环境怎样,他们在一齐的时光仍然是幸福的、欢乐的。
静秋在老三临终时撕心裂肺哭声是影片的结束却不是故事的结局,因为所有感情故事都不是以其中一方的离开而告终的。相反,那恰恰是静秋与老三感情之花的完美绽放。
电影上映之后有网友评论说:《山楂树之恋》的放映是在向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兜售纯情,紧之后又有人开始对所谓的纯情质疑,类似搞笑的评论接连而起,无非都是围绕“纯情”一词,是否真的纯?有没有必要纯?如此等等。我不明白为什么一部影片非要用这一个字来衡量,难道仅仅是因为眼下这个时代所谓“纯情的缺失”?如果说这部电影真的起到了一些反衬当下的作用,那也仅仅是它的副产品,影射时代,演绎真情,才是它的本质。
那棵山楂树究竟是开白花还是开红花我们不得而知,而影片中的插曲即原版为苏联歌曲的《山楂树》,歌曲的最终这样唱到:“可爱的山楂树啊,白花满枝头;亲爱的山楂树啊,你为何发愁。”这既道出了时代之伤,也道出了人们心灵之伤。“山楂树”的忧愁,或许就是静秋与老三的这一段爱恋的伤……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范文二
很久以前看了小说原著,报纸连载的,每一天很期盼报纸的到来,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听说张艺谋要导演《山楂树之恋》,心中涌起更多的期盼,想象必须拍得很唯美,很文艺。期待已久的电影最之后了,昨日看了电影后,总体上挺好,唯美的声音和熟悉的旋律将故事悠然带出,让人顿时心生感慨,画面干净、单纯、自然。但也有些失望,觉得人物缺少铺垫,情节有些跳跃,情感细节少了些。静秋这个人物不够丰满,让人觉得似乎她很幸运,不知是何德何能何才,让老三为她如此痴迷,如此无怨无悔的付出?能得到这么难能可贵的感情。
很喜欢影片中的主题曲《山楂树》,娓娓唱来,温暖、忧伤、淡淡的,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的耳朵努力去捕捉,若有若无的,牵引着我的心。
印象深刻的是静秋回市里参加文艺演出,舞蹈“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强烈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虽没亲历过,但很痛恨那样的时代,对民众精神的封锁和摧残,庆幸那样的时代最终远去了。脑海里突然转换到朝鲜,朝鲜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昨日吗?抑或三十年后,再看今日的时代,还会有类似的感受吗?我想会的,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是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
当然,影片中描述的感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很纯洁、完美。老三对感情的无私付出,细心、体贴,爱恋的情愫在二人心中攒动,展此刻眼前的全都是完美,不由想起自我的青春时代。在物欲横流、浮躁、功利的如今,房子、车子、票子左右了人们的感情观,这样的感情当然是稀缺。人们期望能满足物欲的同时收获纯洁的感情,却总摆不平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感情是什么呢?每个人心中必须有自我的答案。“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齐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这是一种很梦想、很完美、很令人憧憬的感情,但还有一种感情,就是无论疾病或健康,你都深爱他、照顾他,陪他走完生命中最终一程。这不是婚礼上的誓言,是生活中的践行。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范文三
一看开头,就明白了结尾;不一样的演员,却演绎着老掉牙的故事。------观《山楂树之恋》后有一说一。
xxx,一个稍显恐怖的字眼,却成了影视、文学作品里最具煽情效果的催泪剂,和它联系在一齐的人或事,总会得到同情,得到眼泪。具有讽刺意思的是,本人还以此为素材,在读高中时,写过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和一个男孩的故事,结果当然是其中的女孩因患白血病,在两人还未履行事先的约定的时候,去世了,留下的,只是男孩的眼泪和悲伤,比起静秋的悲伤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篇文章最终还被堂而皇之的发表在了某省一名为《北方作家》的杂志上,此刻想来,惭愧顿生,令人汗颜啊!可是,此刻想来也有些怪自我,如果当时自我多上上网,说不定就能够从网上认识张艺谋了,说不定我就能够把这个故事让他拍成电影了,说不定我从那时候就成了张艺谋的“御用编剧”了,说不定此刻的《山楂树之恋》早就成为大家的回忆了,说不定……,哈哈,算了吧,在下不才,受之有愧!我可没有那样自信,强烈坚信自我哪天会红!
不是说张艺谋的电影拍的不好,只是觉得在这个选材上缺乏了些新意。我不明白,电影的一开头为什么会先来上一段“这是一个发生在‘’中的真实故事”的字幕,难道是心虚,怕别人不相信而强调一下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小时候和一些小朋友、同学讲故事的情景,为了让其他小朋友觉得自我的故事好听,先在开头来上一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其他人就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竖起耳朵来听,听得分外认真。不得不承认,也正是因为电影刚开始时的这段字幕,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等看完后,才发现:我在忽悠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用同样的伎俩忽悠着!借用《天龙八部》的说法就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用范伟的话讲就是:悲哀!简直就是悲哀!可是这也侧面说明了,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真实的,反过来说,仅有真实的东西才会引起大众的共鸣。看来,张导早已洞察到这一点,否则……
我无从考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不属于那个时代,我也不认识艾米,可是,这个电影给我的唯一的收获就是,它让我回忆到了我的一个同学,一个女同学,一个初中女同学。既然是我的回忆,那肯定就是真实的,本来这点无需解释,可为了让人信服,我不得不说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保险起见,我再加一句“谁撒谎谁是小狗
言归正传。事情发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具体地说,是初一,那年我十二岁,同班的同学也就大概这个年龄吧。班上有一个女生,名字叫**花,人如其名,梳着两个短短的羊角辫,辫上系着两个艳丽的红花,人一笑,如同花儿一样。她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同学,直到有一天大家发现她已很久不来上课,直到有一天有人说她患了白血病,正在医院理解治疗,直到有一天班主任在班上证实了这件事情。那时候,我还不明白白血病是一种什么病,只是听大人说,得了这个病的话,基本上就没有生还的期望了。仅因为这句话,第一次觉得死亡离自我是那么近,近到就在自我的身边,同时也在心里慢慢体会到了一种惋惜,对一个年轻生命的惋惜……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这个女同学的病情也是一天天的恶化。一天班主任开会说,由于昂贵的医疗费用,女同学家里已没有经济本事继续坚持治疗了,期望我们班上的同学能踊跃捐款,尽自我的一份力量,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哪怕让她多延长几天。清楚地记得,这次会上,班主任掉泪了,班上的所有的同学都掉泪了,当然,也包括我。会后,大家行动格外地一致,都是倾尽囊中所有,只为能让曾在自我身边的同学能早一天回到大家中间。捐款之后发现,虽然我们大家都尽力了,但那点钱对于一个白血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来讲,还是微乎其微。于是,大家自发组织全校捐款和向社会募捐。大家一齐制作了几个纸箱,用毛笔在上头写上了“捐款箱”三个字,然后分成几组,有的是在学校的路上,有的是在校外的马路边,有的是在市场上……我相信,所有见到我们的人,在看到这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拿着捐款箱,声泪俱下的向身边的人讲述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的时候,都被感动了。
所有募捐来的钱,由班主任转交给了女同学的家属。从此,我们的心里也多了份期望,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同学会突然出此刻初一四班的教室门口,扎着小辫,带着花一样的笑容,重新回到我们身边,继续与我们一齐上课、下课。事实证明,愿望是完美的,现实是残酷的,班主任在班会上通知:女同学的并已经加重了,或许,她已经撑可是一周的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沉默,渐渐地沉默开始变成了抽泣,抽泣变成了一片哭声。班主任强忍着眼中的泪珠,说道:她想在生命的最终一刻,再见一下班上的所有同学。
让她回学校见我们,显然不可能,因为她已实在经不起来回的折腾;让全班60多人,一齐到千里之外的医院去看她,理论上有可能,但不实际。大家都在为此愧疚。晚自习的时候,班主任提来一台录音机,以为是要练习英语听力,但他却说道:此刻我能理解大家的心境,十分期望能够满足我们**花同学的心愿,所以,今日晚上,我们大家都把想对她说的话,经过这台录音机录到磁带上,我会把磁带带到医院,亲自播给我们的同学听。”
接下来,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全班60多人,排成队,轮流到讲台上对着录音机,把最真诚的祝福和期望传递了出去……
之后的一天,班主任说他已经把我们的祝福,传到了女同学那里,女同学听的很认真,是留着泪听完的;她说她很想念大家,请大家不要挂念;她还说,等她病好了,必须会回来,和大家一齐上课、下课……
再之后的一天,班主任说,我们的同学从此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范文四
今日我去电影院看了张艺谋拍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回家后又一次看了一遍艾米的《山楂树之恋》的小说。
那种感觉真是没有办法形容,只是觉得小说还是那么感人,电影不仅仅维持原著,并且还有独特的韵味----淡淡的忧伤、淡淡的色调、淡淡的人物……流畅而自然,深沉而清新,宛如一首墨绿色的散文诗。
发现这部小说十分偶然,那时有一次在图书馆借书时正好走到现代小说的书架,看到有一本书没有放好,就随手拿起来翻看了几页,当时就被它优雅地装祯和名人们的评论吸引了,说是“最纯洁的感情”还十分感人,看着觉得好奇,所以就借回了家。
看这部小说真能够说是“一气呵成”,每看一遍都会令我泪流满面:第一次看完后,觉得老三太好了,一个能够适时保护你、关心你、爱护你的爱人,甚至能够说是一个“完美爱人”,并且当他明白自我得了白血病,能够“拥有”静秋时却为了她今后的幸福放弃了,这种“放弃”并不像有的人评论时所说的那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爱!可是最终病魔无情地把他带走了,留给静秋和读者的却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老三宛如上天赐予每一个女孩的童话、一个完美的梦、一份无法忘记的真爱!
第二次看完觉得静秋是一个十分坚韧的女孩,她的善良、坚韧、懂事、能干……真是十分完美,而这种完美也使她能够配得上任何一份无价的感情。在妈妈面前,她是个好女儿----肯干而能吃苦、体贴而重感情;在老三面前,她是个好女孩----矜持而有分寸、依恋而会关心。她将自我的感情一针针织进了毛衣里、将自我的思念一次次埋藏在心底。这就是初恋的感觉,青涩而优美、神秘又谨慎!
第三次看完这部小说,我才“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哀伤而凄宛的感情故事,一个只可能出此刻文艺作品中的“成人童话”。而这种完美却能够把我们各自内心深处对感情的渴望、畅想或是伤感或是难忘的记忆唤起,不一样的人看完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这种对美丽或是难忘、往事或是未来的情感却能够作为每个人独特的内心感受留在心底,成为一份特有的梦想……
记得看完这部小说,我曾多么伤感而兴奋,捧着书一向在哭,那种十分难过而又不明白为什么悲痛的那种哭泣,似乎在为小说里的主人公、似乎又在为自我、似乎还在为感情的消逝或是那种最完美的感情……那种感觉仿佛眼看着一个美丽无比的玻璃器皿顿时在你面前破碎一样----无能为力而又悲痛难过!
我把这本小说介绍给许多朋友,甚至还动员朋友们团购了这部小说作为永远的珍藏。我始终认为,这是一本能够打动人内心的小说,并且把它放在书柜里,收藏并不仅仅是一本好书,抑或更是一种完美的感情!
所以,当得知它会被张艺谋导演拍成电影时,我就十分期待。并且从感情上,我十分崇拜张导,他的才气与创意,会使小说锦上添花的。
今日看完,真是十分享受!
整部电影清新而伤感,前后呼应铺垫,维持原著又稍加修改,能够说是十分完美。
电影也不并完全如我想象中的悲伤,其中也有令人愉快而又感动的情节,比如:老三想拉静秋过河时,静秋矜持地向后躲着,之后他找来一根树枝,两人各牵一头,那种初恋时令人心动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过河后,老三的手一点点往后、往后,最终握住了静秋的手,然后两人甜甜地笑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就是老三为了让静秋去医院看烧坏了的脚,把自我的胳膊割破,两人从医院回来,他脱了外衣给静秋披,因为挡住了脸,所以让静秋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两人边骑车边玩,一会儿静秋翘起脚、一会儿老三撒开车把……两人玩得十分欢乐,就在这时却被静秋的妈妈撞到!这种巧妙的设计安排恰如其分地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情节,同时也让观众的心从欢乐的顶点,一下子就被紧紧地“揪”了起来。
整部电影还是无法改变老三的命运,完美的感情也无法躲避自我的宿命。
电影中有着淡淡的忧伤
从故事情节的编排、到细节的改编、到配曲的旋律都有着淡淡的忧伤。电影运用了出字幕的环节,黑色的底,白色的字,缓缓地出现,再配上淡淡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
可是整部电影虽然忧伤,但决不伤感和压抑。它表现了一种完美和纯真,就像有个人在向你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或是一个完美的梦境一样。就像静秋和老三在河边游泳的那场戏,让人感觉心动而不情色,是少男少女的那种纯真和欢乐,尤其表现出老三的健康和乐观,也为下文他的生病构成反差,不觉让人惋惜悲伤;同时还用勘探队员的话侧面解释出老三是因为调查二队采矿人员生病而研究矿石标本,被辐射伤害才得白血病的原因,无形之中又一次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好人,不该过早地离去而悲伤……
最终,电影的结尾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可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可是物是人非,让人更加难过……
电影里有着淡淡的色调
这部电影把白色的上衣、深蓝色的裙子,还有墨绿色的军大衣、深深浅浅的新绿和那烟雾缭绕下的山楂树、以及渐渐褪色为黑白的图像展现出来;还有两人相识时走过的那一片黄色的油菜花地,黄色,充满幸福的颜色,只是在电影里“昙花一现”;另外就像他每部作品几乎都会表现一门手工艺术一样,这次细化到了一只用黄色塑料绳编织的小金鱼,可是当老三割破手臂时滴在黄色金鱼身上的那滴血,也暗示着老三杯具命运的开始;最终用了红色:脸盆上红色的山楂果、给静秋买的红布料、还有就是静秋穿着做好的红外衣给老三送行……我也第一次感觉到红色并不仅仅代表喜庆,在电影结尾处的红色让我感到了一种凝重、一种生死相依的深沉、一种倾其所有的令人无法承受的爱……
电影里还有淡淡的人物形象
电影的两位主人公清新而纯真,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表现上都没有做作的表现,如果从个人角度客观评价,我觉得老三演得更为出色,尤其是见静秋妈妈的那场戏,开始的紧张、不安,之后的沉稳,甚至还会为静秋着想,让她坐下、给她上药……一切都很自然;还有就是在他出院时,静秋坐在医院外的台阶上,老三在窗口看着她,静秋开始生气地让他回去,老三则远远地从窗口望着她,然后老三的眼里流出泪水,缓缓地、缓缓地……那种感觉真的很感人。
所以两个人在语言上没有过多地修饰,刚开始我觉得他们是不是没有进入主角,但之后觉得也应当算是一种特色吧。毕竟在那种年代、那样的年龄,是不可能“轰轰烈烈”地谈恋爱的,所以这样想来也算是一种特色了。
看完电影觉得它流畅而自然,深沉而清新,宛如一首墨绿色的散文诗----清淡隽永,令人回味!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范文五
这一阵子,被誉为史上最纯洁的感情电影《山楂树之恋》成为了各大媒体及群众口中争相讨论的对象。电影的导演是曾执导奥运会开幕式的大导演——张艺谋,在当今华语影坛,这个名字就引发的票房号召力自然就不用说了,可是电影的口碑还是掌握在了观众手里。电影表达的感情必须是很多人想拥有,但不曾拥有的,尽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纯真的感情稍显做作,可是却在某种程度上阐述出了感情最原始的特质。也许导演张艺谋就是想经过对感情的纯洁化,而到达动情而不煽情的效果,作为九零后,我依旧愿意相信这种纯美的感情。影片中对时代背景的复原相当考究,贫穷凋敝的农村生活,淳朴善良的人们,随处可见的革命标语和口号,以及那种战天斗地的豪情,都还原了当时的背景。尤其是女主角静秋排舞的那段戏,对领袖的热情和机械的崇拜之情跃然眼前。这样的场面给了我们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我们的思绪也被拉回到那个百感交集的年代。
从这强烈的时代背景上能够看出,导演张艺谋的目光不光是放在年轻一族,而期盼能够和60、70后激起共鸣,一齐回忆思忖怀念那个纯朴的年代,那段纯洁的恋情。年轻的一代或许更愿意对照原著来讨论影片中的感情是否“纯洁”。所以,看《山楂树之恋》要有一种特定的怀旧心境。相较于其他感情影片的大尺度,静秋与老三的感情单纯得让人心疼,两人之间那种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感觉,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具有真实性。这种感情在某种层度上有被导演故意纯洁化的感觉,但这种纯洁化仅仅是意境上的纯洁,在当时的社会这些都是真实的,都能够从上一代人的切身经历中得到验证。
在影片的结尾:老三得了白血病。在是之前静秋来看他,他所剩的意识只能盯着天花板上的那种和静秋合照的老相片。这一情节在今日完全很老套,可是正是这种老套的情节,完全凸显出了静秋和老三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真、那样的纯,让每一位观众都为之泣下。我愿意相信这种感情,不带着任何的利益欲望;我愿意相信这种感情,还原了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感;我愿意相信这种感情,真心的只为彼此付出;我愿意相信这种感情,带着最初的完美和单纯去爱,即使是离别,也收获了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