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心得

若水分享 0

涵养“工匠精神”,培育忠于职守、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时代品格,年轻干部才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心得一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工匠精神代表着坚定与执着、严谨与踏实、专心与细致,注重品质、内涵与情怀。

组工干部亦需“工匠精神”。不断雕刻自己的灵魂,谓之忠诚;不断追求工作完美,谓之严谨;敢于知难而进,攻坚克难,谓之担当;诚实守信,不为浮华所惑,谓之公道;敢于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工作,谓之创新。“忠诚、严谨、担当、公道、创新”谓之组工干部“匠人之道”。

坚守忠诚,筑组工干部“匠人”初心。

自觉忠于理想信念、忠于组工事业、忠于人民群众、忠于党纪国法、忠于道德规范,要把提高对党的忠诚度作为党性锤炼的终生实践,以实际行动彰显和体现最强党性,做对党忠诚的模范和表率,坚守绝对忠诚的初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党放心、让人民放心,才能真正彰显组工干部的本色和品位。

磨炼严谨,琢组工干部“匠人”技艺。

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对于自身技艺完美程度的不断追求,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组工干部亦是如此,因组织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业务性,所以工作要求严谨细致,不能有丝毫马虎,不能出丁点差错,“追求卓越、习惯优秀”便成为组工干部的人生格言和工作写照。行组工干部“匠人之道”就要时刻用“勤、严、细、慎、实”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以认真、勤勉、从严、谨慎、精细的工作态度不断雕琢自身的“技艺”,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久久为功,争做业务的行家里手,炼就娴熟的业务技能,无论撰写文稿、整理档案,还是接待来访、基层调研,都要一字一句、一点一滴从严要求自己,坚持立说立干,干就干好,以正确的思路、周密的计划、严格的要求、规范的程序,快速高效推进工作。

勇于担当,践组工干部“匠人”使命。

工匠精神的灵魂,就是把服务社会需求当作终极目标,有使命感的工匠具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和产业报国的理想,以一丝不苟、担当务实的态度为民族制造业注入灵魂。组工干部亦是如此,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对工作勇于担当,视责任重于泰山,已是组工干部的基本素养。行组工干部“匠人之道”需要“铁肩担重任,实干筑丰碑”,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忠于职守、守土有责,勇当排头兵、主旗手,发扬“见旗就扛、见优就争”的精神,秉持干到最好、干到极致、干则一流的精神风貌,勇于在改革深水区开拓进取、敢于在矛盾复杂区肩挑重担、善于在问题频发区攻坚克难,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方能不负新时代,不辱新使命。

公道正派,守组工干部“匠人”心境。

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把产品质量当作生命,以内心的平静追求品质从99%提升到99.99%,成就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经典之作。组工干部亦是如此,同样需要戒骄戒躁,守住这份来自内心的平静,以“公”为“道”,不偏不倚;持“正”为“派”,不歪不斜,才称得上为“公道正派”。行组工干部“匠人之道”要对己清正,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兢兢业业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养浩然正气,铸高尚情操,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底线,以自身的硬气扶正气,加强公道正派的品质修养,做到甘为人梯的宠辱不惊,锻造力戒私心的底线思维;要对人公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需磨砺客观公正看待人事物的眼光,对人处事要出以公心,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搞实用主义,不能用感情、私交代替政策、原则。

开拓创新,承组工干部“匠人”衣钵。

工匠精神的源泉,就是在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上,匠人带徒传艺,往往希望后辈能在继承衣钵的同时,把看家本领发扬光大,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并非是故步自封、墨守陈规的,“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组工干部亦是如此,需像匠人那样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给组织工作带来新的突破。行组工干部“匠人之道”需要贯彻“创新”的理念思维,创新是组织工作的进步源泉,因此组工干部要有一颗敢于变的心,将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植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有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行动,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提升创造力的素质和能力,时刻把组织工作放到发展大潮中去审视,融进社会变革大局中去思考,只有心行合一,才能化为开拓创新的无限勇气,进而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心得二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担当者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应该以“工匠精神”来践行组工干部的担当。用行动上好人生的“必修课”、磨炼担当的“铁肩膀”,一步一个脚印,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干,方能勇立时代潮头。

工匠精神之“专”——敬业爱业,心无旁骛。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不讲条件讲作为,不讲索取讲奉献,时刻把站好自己的工作“岗”,定好自己的工作“序”,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任务,以专心致志、全情投入的工作态度在自己的行业中发光发热,不抱怨、不埋怨,不讲条件、不乱作为,拒绝敷衍了事、拒绝不作为。作为组工干部,更是需要有坚定专注、一往无前的精神,切忌朝令夕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传承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把专一、专注、专业融入组织工作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节,切实承担起组织赋予的使命。

工匠精神之“钻”——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做事情力图做到精益求精就是一种美德”,工匠对于自己的作品,以毫米计算,不允许有丝毫差错,这就是“钻”。组织工作就好比一顿丰盛的大餐,需要细细品味,虽然很辛苦,又难以像经济工作那样显成绩,但是做好了,付出的一切就能够发挥作用。因此,不蒙混过关、不草草了事,以高标准、严要求打磨、锤炼自我,从而获得更高的提升,把工作做到最好,做到尽善尽美,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和“业务通”,不断地钻研和探索中寻求更恰当或更适合的解决方案、处理方法。

工匠精神之“恒”——孜孜不倦,持而不懈。

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干部往往缺少工匠精神的恒心和毅力,工作遇到一点挫折不是绕着走,就是直接放弃,为了更快完成工作任务,寻求“捷径”,降低标准。稍有加班就怨声载道,稍有不顺就怨天尤人,总之对工作就是牢骚满腹。组织工作事无巨细,没有“工匠精神”,当不好组工干部;没有一辈子做成一件“珍品”的恒心和毅力,做不好组织工作。因此,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务必要有恒心、有毅力,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始终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要矢志不渝的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工匠精神之“跃”——创新思辨,革故鼎新。

古人有曰,“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工匠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讲究创新突破,在平稳中谋求新的提升。组工干部作为干部队伍的“前锋”,在工作中更不能一成不变、求稳不求新,要在稳定中谋发展、谋出路,工作中除了日常工作要推动,更重要的是讲究工作的创新和提升,讲究自我的革新和进步,一成不变终究被新时代所淘汰,要与时俱进,要以别出心裁、除旧革新、革故鼎新、破旧立新、不断改革创新的改革精神开创新局面。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心得三

公元105年,湖南耒阳人蔡伦利用树皮、麻头、旧渔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人类文明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造纸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古法造纸”的五大主要工序——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和透火焙干。步入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过程也如同“古法造纸”一般,只有精心做好“人生”中每一道“工艺”才能最终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以“斩竹漂塘”之法沉淀“才气”。“古法造纸”从选料到成纸要历时半年之久,其中第一道工序“斩竹漂塘”就要耗费一大半的时间。古代造纸的工匠通常在芒种节气前后上山砍竹“杀青”,然后将截断的竹子在就地开挖的水塘内浸上100天,取出来用力捶洗,使青壳和树皮脱掉,目的是让竹料软化。基层就像是让“竹子”软化的“池塘”,也是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练兵场”和经事成长的“大熔炉”。年轻干部要补好基层这一课,不对分配的工作怨天尤人,不对所处的环境怨声载道,乐于在一线捶打磨炼自我,少点“书生气”、多点“泥土气”,深入到实践中去练、走入到群众中去学,始终坚信在基层这个“大池塘”中,只要甘于“沉下去”,就终能让自己“立起来”,从而不断积累应急处突的经验,练就干事创业的过硬才能。

以“煮楻足火”之术去除“杂质”。第二道工序为“煮楻足火”,工匠们将浸软后的竹料拌入石灰水泡在木桶中再蒸煮8个昼夜。经过碱液的蒸煮,竹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尽数除去,就取出竹料放入水塘内进行漂洗,洗完后又再次放进桶中浸石灰水蒸煮,此道工序要反复进行十几天。经过反复蒸煮、漂洗后,竹料中的纤维就会逐渐分解。在成长成才的路上,年轻干部要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努力去除心中一切“杂质”,保证“纸质上佳”;要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对照,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始终把纪律规矩作为红线和底线,筑起拒腐防变“初心”防线,做一名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民公仆。

以“荡料入帘”之功把好“尺度”。第三道工序为“荡料入帘”,工匠们取出煮烂的竹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状,再用适量的水调配,使纤维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最后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泾纸膜。这道工序十分费力且要有深厚的功底,抄纸工匠在纸槽旁要不断重复著舀水、抬起竹帘的动作,力度也要控制均匀,要不然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重,纸又会太厚。年轻干部也要时刻在心中把握做事的尺度,对干部身份的行为界限有清楚认识,但不对为人民服务的各项事项做过于刻板的限制划分;要对岗位职责分工有清晰的主体责任意识,但不对超出权责范围外的安排做过多干涉。同时,还要学懂弄通业务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在方圆规矩中努力创新开展工作。只有把握住了度,才能在赓续奋斗中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才能不偏不倚地瞄准行动的方向,更加一往无前。

以“覆帘压纸”之技保持“状态”。第四道工序为“覆帘压纸”,工匠们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移开竹帘,这层泾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成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泾纸页中的水分。在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在“内卷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年轻干部一定不能有“躺平”的思想,要少做“虚功夫”、摆“花架子”,多出实招、想实式,把“想干、能干、敢干”成为自身“代名词”,要时刻保持“负压”状态,勇敢走出“舒适区”和“同温层”,“挤出”阻碍前行的多余“水分”,以越挫越勇的闯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不断积能蓄力,勇往直前!

以“透火焙干”之道实现“蜕变”。“透火焙干”是“古法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工匠们焙纸时先在夹巷内生火,由于砖块夹巷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透出,因此用轻细的铜镊将一张张湿纸摊在墙上,从空隙中散发的热气使纸张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张可使用的纸了。一张古老的纸的“诞生”之路,仿佛就像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人生“轨迹”,这个过程要历经时间的“沉淀”,思想的“淬炼”,难题的“磨砺”。年轻干部们从遇到各种小问题的“惊慌失措”到突逢大情况的“胸有成竹”的成长,正是在日积月累做事中不断地尝试和失败、煎熬与奋起,经受各种委屈或批评后,实现从竹到纸的“蜕变”的过程。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就像从先人传承下来的古法造纸工艺一般,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少。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心得四

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一批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矢志奋斗、开拓进取。

精品绽芳华,工匠立新功。以“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为基本内涵的“工匠精神”,深情承载着对技术工艺的艰苦磨砺和执着坚守,倾情描绘着“大国创造”的必备技能和精神品质,成为激励一代代劳动大军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强大动力。献礼国庆,赓续新时代“工匠精神”,怀匠心、践匠行、出匠品、做匠人,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劳动光荣、建功有我”的氛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怀匠心,让“铸忠诚、存大局”的根本源“强”起来。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这是一个民族、亿万人民得以延续传承的立德之根、修身之本、力量之源。要将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始终放在涵养“匠心”的首要位置,把准政治方向,坚守理想信念,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塑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价值取向,不忘初心铸忠诚,勤勉敬业敢担当。要常学“高处着眼,严处着手”之论,常思“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之法,常用“观大势、谋全局”强基固本之策,统一认清大局、服务大局,与时俱进、矢志奉献。要在直面困难、应对挑战中将锻造“匠心匠造”的精神谱系与“实干兴邦”的时代精神融合起来,充分发挥理论成果转化、榜样示范带动、实践经验积累等显著优势,为现代制造文明发展夯基垒台、造形铸魂。

践匠行,让“尊技能、重巧工”的最风尚“热”起来。

《诗经·卫风·淇奥》中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庖丁解牛、木雕泥塑到“上天”“入海”打造“国之重器”,一分一寸中,一毫一厘间,无不凝聚着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高度融合的卓越智慧,无不彰显出研机析理、精心打磨的工匠之行。要建立健全尊崇“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多元、稳定、和谐的“大美之美、美美与共”的“匠行”最风尚,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团建、职业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让践行“工匠精神”主阵地向基层一线延伸、向青年学生拓展。中国自古有“尊技能、重巧工”的优秀传统,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衔接优势,积极探索“双导师制”下工学结合、干训联动模式,高度提炼传统与现代工艺技术,突出“传帮带”作用,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监督”的良好态势,驰而不息、矢志奋斗。

出匠品,让“勇创新、求突破”的永动机“转”起来。

非遗、老字号、“国”字头等变“国潮”“新宠”,是“匠心创造”为科技提供无限供给,也为改革提供无限机遇。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抓住企业创新主体的“牛鼻子”,始终坚持原创性、自主性、关键性统一,在公平健康、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深化合作互动,将“双创”中的“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在守业创业中坚持革故鼎新、守正创新。要在多领域、多层级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转型升级、路径畅通,做大做强做优强国制造业,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惠及民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要持之以恒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本领,在危机并存中求突破,在转危为机中识变应变求变,精细打磨、雕琢、沉淀、转化成果,以文化人、乘势而上,实现优秀工艺、至上精品呈现“万类霜天竞自由”。

做匠人,让“站排头、争一流”的优质牌“亮”起来。

“大国工匠”是赓续传承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对外开放、文明交流的亮丽名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着力夯实人才“选育管用”基础,把握成长成才规律,加大培养力度和广度,在关键和前沿领域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设计布局,坚持向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有机融合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以一流的作风争创一流的成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在大战大考中擦亮“工匠精神”的“金字招牌”,注重经验积累,抓住有利形势和机遇,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昂扬斗志和“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奋斗姿态,毫不畏惧、毫无保留冲上去、扎下去,在每一次考验、每一种困境中增长才干,使得一代代“匠人”文明根系发达,民族脊梁高挺。要维护好、传承好、发扬好“中国匠人”道德品质和精神理念,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努力形成“我以匠人为荣,匠人以我为荣”的良好动态循环,让“中国品牌”“大国工匠”享誉世界、勇立潮头。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心得五

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科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关键变量,是强国梦想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科技人才的培养要以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科研精神为坐标,注重人才团队建设,在磨砺“匠能”、涵养“匠品”、凝聚“匠力”中培育好“大国工匠”,让人才荟萃点亮科技创新的璀璨星空,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力量,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磨砺科技创新的“匠能”。水有源而长流不息,木有本而枝干强健。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创新需要创新人才,需要人才创新,人才既是科技发展的领路先锋,也是科技发展的坚实后盾。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科技成果;有本领高强的科研团队,才有高精尖的技术。要在全球技术创新格局中实现技术赶超,就要注重在实践磨砺中培育人才,将人才放置于科研攻关一线,在实践中学知识、理念和方法,构筑完备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技能功底;在实践中育新机、谋新路、开新局,激荡人才的创新活力。将育才环境与人才的个人成长有机结合,将人才的专业领域与应用领域深度聚合,在科技发展中厚植人才优势,充分释放人才潜能,增强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构筑起本领高强的“尖兵营”。

涵养精益求精的“匠品”。科研事业的长足发展与巨大进步离不开科技人才苦心孤诣、精益求精的可贵品质与探索精神。攻克非常之难需要非常之人,需要下足非常之功,这种绝非寻常的毅力是中国科技何以强的精神密码。中国科技创新的硕果累累,不仅得益于壮硕发达的人才根系,也得益于强健有力的精神根系。无论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屡败屡试的不懈坚持,还是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终生报国不言苦的无私奉献,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即使身处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即使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难关,始终坚守情怀、坚持本心、坚定信念。科技人才团队的建设,要注重精神上的建设,培养科技团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迎难而上之“坚”铸就科研事业之“坚”,以自强不息之“心”铸就科技强国之“芯”,不断攀登科技事业高峰。

凝聚齐心逐梦的“匠力”。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关键在于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扩大人才体量,凝聚起同心筑梦、激流勇进的力量。在引才育才上,要致力于加大科技人才投入,畅通产学研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构筑创新人才高地,为人才的培育与发展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局面,充分涌流人才活力,让科研团队的实力成就科技实力,让科研团队的自信成就民族自信;在人才传承上,要加快构建能够充分激发人才创造力的教育体系与培育机制,给予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施展才能的舞台,在学术比拼中揭榜挂帅,在优势互补中增益其能,营造出热爱科学的氛围,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力量,以高质量的人才供给进一步筑牢强国之基。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心得六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释放人才红利是乡村振兴的“必选项”,如何培养一批爱农村、懂农村、愿意建设农村的人才队伍是释放人才红利的“必答题”,建强“头雁”“归雁”“家雁”“鸿雁”四支队伍,“四雁领航”让人才引领乡村振兴实现“雁阵效应”,持续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强化农村主心骨培养,让头雁领飞。

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夯实筑就一群攻坚克难、联系群众、引领振兴的乡村“头雁”力量是十分重要的,需各级党组织协同发力持续做好激活头雁、培育头雁、赋能头雁的行动,强化村级队伍培养。激活头雁,持续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强化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冲锋手”作用,不断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大力选拔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甘于奉献、敢闯敢拼、能够团结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培育头雁,着重选拔在外创业人才、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优秀乡土人才成为村干部队伍后备力量。赋能头雁,推行“一肩挑”候选人“竞职承诺、创业承诺”等制度,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鼓励候选人登台发表竞职演讲,展示能力优势,绘就发展蓝图,晒出任期“发展规划”“施政方案”,让党员群众发展有希望、生活有奔头。

推动人才资源下沉,让归雁助力。

引雁归巢,让其衔枝而归,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首先要识别“归雁”,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大力引导在外优秀人才支持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其次要“引雁”,完善柔性引才奖补政策,灵活建设柔性引才基地和人才“飞地”,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服务外包、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同时要打好“情怀牌”“乡愁牌”利用故土家乡的情愫,回报家乡的情怀,让飞雁“回乡筑巢”。用“求贤若渴”的诚心、赤诚的干事情怀,引进的外来“雁群”,健全鼓励人才向偏远乡镇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完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用制度确保“归雁”落地生根。开展“银发归雁”助力乡村振兴,引导激励广大离退休干部和老专家、老教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统筹引进使用农村紧缺人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沉到村”机制,实现人才“沉”下来,农村“活”起来。

注重乡土人才培养,让家雁展翅。

乡土人才作为农村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按照“只要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就是人才”的理念,支持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从“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致富带头人”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把身怀绝技绝活的农业振兴人才挖掘出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精心制定好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围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带头新人、农村电商人才和乡村工匠。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职业学校资源,定向培育本土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懂农爱农、经常在村、及时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乡村一线农业、教育和卫生等领域业务骨干争取到上级对口单位和发达地区跟班学习、培训研修的机会。积极开展“组团式”帮扶和“结对式”帮带,实现扶持事业发展和培育本土人才良性循环。注重灵活性、持续性与针对性,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打造出地方发展的“磁石”,建立健全本土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在乡村振兴一线培育一批优秀人才,达到“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乡农村”的效果。

加强新型农民培养,让鸿雁建功。

乡村振兴要以农民为中心,农民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打造一支现代化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农村的发展要依靠农民、培育农民、发展农民,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开拓、勇于发展农业农村的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因此要依托农村实用技术学校,采取实地教学、现场观摩、典型示范、案例分析等方式,培训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为主体,以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植养殖加工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行动,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典型选树、创新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选树一批新型农民典型,积极推动党员成为新型农民模范,激励农民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实现农民行、农业行,农民兴、农村兴的繁荣景象。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心得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接续发展的承载者和生力军,初入基层,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

作基层“画匠”,描绘奉献底色。无私奉献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也是我们年轻干部最美的青春底色。从“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到“水稻之父”袁隆平扎根乡野,再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逆行出征,无数共产党人以奉献为祖国筑起“万里长城”,以奉献为人民筑起“铜墙铁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奉献,意味着付出,作一名基层“画匠”,我们要用奉献为青春“着色”。要心中装着人民,真正做到事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爱岗敬业,发扬“孺子牛”精神,踏实肯干,求真务实,在岗位中坚守,在工作中成长。年轻干部,要在奉献岗位、奉献人民中成就人生价值,彰显最美青春底色。

作基层“石匠”,精雕核心能力。“玉不琢,不成器。”新时代以来创造了很多中国奇迹,比如中国的航天工程、港珠澳大桥、FAST天眼望远镜、C919飞机,这些伟大工程的背后,是亿万“匠人”的执著专注、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石匠”凭借一双巧手便将世间的顽石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更凭借一颗执著与专注的“匠心”便将粗糙的原石打磨得光滑如玉。初入基层,年轻干部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挺得起脊梁、立得住脚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拥有“石匠”般精湛娴熟的核心能力,需要下足“绣花功夫”,在提高专业能力上精雕细琢、反复打磨。要善于钻研,在提高专业能力上深入学习。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找准重心,在提高核心能力上持之以恒,钉出力度、钉出深度。

作基层“铁匠”,锤炼坚强意志。疫情的突然暴发,严重危及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也让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增多。然而疫情面前,中国没有退缩。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拧成一股绳,万众一心共抗疫情。一抹抹“逆行白”、一道道“志愿红”,点亮了大街小巷,温暖了整个冬夜,他们凭借着坚强意志在风雨中砥砺前行。对于年轻干部来说,基层既是“大舞台”,也是“练兵场”,我们要发扬新时代“铁人精神”,肯吃苦、懂担当,在基层“大熔炉”里锤炼“铁肩膀”,勇挑“重担子”,勇开“顶风船”,敢走“上坡路”,以坚强意志锻造“开山刀”,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作基层“木匠”,补齐作风短板。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保证。优良作风意味着信念坚定、纪律严明、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基层工作直接贴近百姓,基层干部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然而部分年轻干部纪律散漫、理想信念动摇、工作心浮气躁,严重损坏了干部队伍形象。因此补齐作风短板,就是要系好作风上的第一粒“扣子”,从小事着眼,从源头入手,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检视自身,多“照镜子”“正衣冠”,主动对标身边先进典型,尽早发现问题,切实转变不良作风。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新时代条件下,年轻干部更要从“工匠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践行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初心和使命。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心得八

“让尖端武器的核心部件达到理想状态、优化状态,我一定要把它做到最优最理想……想到我干的那个零件能发挥巨大作用时心里感觉特别过瘾……我就像一个小螺丝钉一样,能够发挥一点点作用,内心感觉很自豪……”这是“大国工匠20__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一位年仅29岁的青年陈行行说的话,相信这简单朴实却又充满中国力量的话语感动了全国亿万观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提到大国工匠这四个字,很多人对获奖者第一反应可能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傅,没准儿还有花白的头发,戴着厚底的眼镜,因为没有几十年的历练,估计也成不了一个大国工匠。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就是这样一位90后的年轻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荣获了“大国工匠20__年度人物”的光荣称号。

当看到这位年轻的大国工匠在央视颁奖典礼现场绽放最美笑容时那份从容与自信、自豪与喜悦,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人们不禁会问:这位年仅29岁的年轻人为什么能成为“大国工匠”?他“匠心筑梦”的背后究竟有何“秘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像陈行行一样的大国工匠呼唤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用实际行动谱写乡村振兴“战斗曲”?

扬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与群众心贴心无隔阂,“用真功”虚心向群众学习。

常言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毫无疑问,年轻的大国工匠陈行行就是虚心学习的典范。在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陈行行爱岗敬业,虚心地学习各种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国家至上、事业第一”“ 铸神工、创一流”等这些文化理念让他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所投身事业的崇高神圣。为此,他为自己写下了“投身国防,扎根岗位,技能成就人生,学习创造未来”的人生信条。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所担当的乡村振兴同样是神圣的事业,在乡村振兴越是吃劲儿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发扬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与群众心贴心无隔阂,“用真功”虚心向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新时期,我们勇于担当乡村振兴是光荣的,虚心向群众学习是可贵的。因此,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路上要放下架子,保持一颗平常心;揣起面子,虚心向群众学习,“用真功”敢于学、善于学、真心学,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那样才能学有所获,为夺取胜利而奠基。

扬专注认真的工匠精神,与群众面对面无距离,求真务实“见真章”赢得乡亲信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有了虚心向群众学习的思想后,就自然会经常与群众面对面无距离,深入其中,说群众的话、干群众的活,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自己的心完全融入群众这个大家庭里。实践证明,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就得像大国工匠陈行行那样求真务实“见真章”。陈行行,一个从微山湖畔小乡村走出来的农家孩子,10年时间破茧成蝶,在投身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宏伟事业中,成长为数控机械加工领域的能工巧匠,他的“匠心筑梦”就得力于专注认真的工匠精神。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战中又何尝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越是攻坚克难最吃劲儿的时候越需要紧密团结群众,与群众面对面无距离,求真务实“见真章”赢得群众信任。在扶贫工作中从细处着眼,细微态度、细化目标;从细节入手,细密措施、细致成效。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把工作做到精致、做到极致,干出特色、干出风格。这样的专注认真与求真务实,攻坚战取得胜利难道还远吗?

扬作风严谨的工匠精神,与群众实打实无虚假,精益求精“动真格”创新服务见成效。

纸上谈兵莫若闻鸡起舞,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脚踏实地好好干。一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是否合格,不是看他官有多大,职位有多高,也不看其外表多亮、颜值多高,更重要的是看他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群众工作才有依托。2011年,陈行行无意中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结缘,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他操作的设备是国内一流的高精尖数控设备,干的活是高精尖的国防尖端产品。对他而言,责任更大,要求更高。面对压力,他更有着一股子不认输、不服软的冲劲儿。新的工作岗位上,陈行行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等这些“动真格”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党员干部要在乡村振兴中见成效,必须与百姓实打实无虚假,找准突破点敢于担当,抓住切入点勇于实践,从创新上用力,在开拓中作为,多思“应该怎么办”,少想“过去怎么办”,以舍我其谁的担当、雷厉风行的作风、势如破竹的气势,勇当扶贫急先锋,创新服务精益求精,才能让群众获得感多多。

一个人最大的自豪是,这个世界不必知道我是谁,但我参与的事业却惊艳了世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明白在乡村振兴最吃劲儿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更愿每位党员干部都把乡村振兴当作专门的技能学业进行专门的实践研究,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专注认真、作风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最美妙的乡村振兴“战斗曲”!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062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