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迎接建国70周年观爱国《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若水分享 4360

  作为中影“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电影《建军大业》是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宏大历史篇章的献礼之作,可谓备受瞩目。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建国70周年观爱国《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建国70周年观爱国《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一)

  影片以真实、朴素的生活画面,为我们展示了南昌起义那火光冲天、枪林弹雨、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场面。并通过女战士黑姑踏着其丈夫双喜等烈士的血迹,冲上鼓楼,把红旗插到楼顶的这一细节再次告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静的生活环境,都是成千上万的先烈们用先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便没有我们的今天,作为祖国的一份子,我们要自觉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先辈和先烈。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总之,《建军大业》是一部好的历史文献故事片。它使我们牢记过去中国革命的斗争史;牢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人民创建的丰功伟绩;牢记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奋斗。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时间匆匆,电影只看了不到两小时就结束了,但是在南昌起义中的艰苦奋斗的事迹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前行。

  建国70周年观爱国《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二)

  “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庆祝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暑假的一天,妈妈给我上网搜索到了电影《建军大业》,这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影片。

  那是1921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革命前辈的领导和指挥下,国民革命军发动了南昌起义。

  我仿佛看见江西大旅社那彻夜不灭的灯光,看见划破夜空的信号弹。哦,这是黎明前的曙光!我仿佛听见了南昌街头震耳欲聋的枪声,听见了人们冲锋陷阵的叫喊声。哦,这就是向反动派进攻的号角!

  看!南昌起义胜利了!太阳升起来了,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起义总指挥部大楼的上空高高飘扬,同朝霞一起映红了整个南昌城。官兵拥抱,百姓欢呼,同庆起义胜利。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人民军队从此诞生了。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里,我们党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程。新的世纪来到了,我要奋发向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家乡的富裕文明,演绎出更灿烂的精彩!

  建国70周年观爱国《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三)

  这个红色经典将我卷入了这场革命的暴风雨中……

  “甘棠湖上大决策”我历历在目。贺龙的第二十军和叶挺的第二十四师这两支部队激烈的革命情绪,引起了反动派的严重关注。在他们离开九江的前一天,汪精卫和几个新军阀阴谋策划,以第二方面总指挥张发奎的名义,通知贺龙、叶挺去庐山开会,妄图借此机会解除他们的兵权。就在这危急关头,当时正在九江的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果断地拉上叶挺、贺龙,以及第四军的政治部主任廖乾吾和中共党员高语罕,聚集到一起,作出紧急决定。为了安全和保密起见,在夜色中,他们以游玩的名义在甘棠湖畔登上一条小船,并共同决定了三条行动对策。这就是著名的“小船会议”,此次会议对促成叶、贺部队去南昌发动暴动起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战乱频发、血雨腥风的日子里,贺龙、叶挺、叶剑英等共产党员与敌人们斗智斗勇,并不畏艰难万险,将南昌起义进行到底。这种大无畏、抗战到底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缺少的。人们处处勾心斗角、一毛不拔、只顾自己的安危,从未替别人考虑。人与人之间时常像埋了颗定时炸弹,一触即发。我想我们更应该像中国共产党员一样,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 “第十八篇:血战会昌城”让我激动不已。起义军经过广昌之后,分两路前进,约定在壬田会合入瑞金,向会昌城进发。当时,敌军在会昌重兵部署。于是,便将起义军分成三路进攻:以叶挺指挥的第十一军两个师为主力,经洛口乡会昌西北之敌进攻;朱德指挥第二十军三师教导团和六团向会场东北面助攻;由贺龙率领第二十军的主力为总预备队,位于瑞金附近,策应支援各方。经过一夜急行军之后,朱德率领部队先到了会昌城附近的山头上。连绵不绝的高地上,敌人派重兵扼守着,他们的任务就是从这里发起进攻。会场战役很快就开始打响了,异常激烈的争夺战在山头上开展着。由于部队还没有完全到达,右翼第十一军也没有加入战斗,敌人便依仗人多势众,整连整营地向起义军的阵地发起猛烈地攻击,打垮一批,又上来一批。据说那时的起义军队伍里,有两个娃娃兵,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他们俩格外勇敢,一边不断地吹着冲锋号,一边挺着胸,勇敢地往前冲……敌人太多了,部队的装备也不齐全,只得在平地上卧倒射击,所以伤亡很大,把仅有的一点预备队都拿了上去,就连团部勤杂人员也投入了战斗……眼看敌人离阵地越来越近,向指挥所猛扑来,朱德从容不迫地走到一位牺牲的战士身边,捡起一枝步枪,镇定地拉开枪栓向弹槽里看了一眼,刷地推上了一发子弹,举枪就向敌人射击起来……敌人渐渐逼近,大家已做好拼刺刀的准备,但愚蠢的敌人被身上的衣物所迷惑,以为是自家人,便离开了。后来随着第十一军加入战斗,部队向敌军阵地展开全面反击,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四处逃散,并占领会昌城。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持久战。为了占领消灭敌军阵地的最佳位置,为援兵争取时间,朱德率领第二十军三师与敌人展开了一番激战,虽然战士们都伤亡惨重、疲惫不堪,但他们依旧为援军取得了时间,挺到了最后。尤其是那两位娃娃兵,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对革命的理解却认识得很深,他们奋不顾身,冒着子弹和炮弹的袭击,勇猛地冲向敌人的阵地,那该有怎样坚定的决心,怎样的胆识与魄力……我想,如果以现代人的懦弱、胆怯与这两个不谙世事的娃娃兵相比,他们真是无地自容啊!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栋梁,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镇定地处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使自己得到更好地锻炼,在如烈火般残忍的社会中浴火重生,使崭新的自己能为国家带来荣耀,为国家多添一份光彩。

  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的残酷“考验”下“浴火重生”,踏上了光明之路,不仅解决了民族之间的矛盾,还为处于疾苦的人民排忧解难,伸出了援助之手,让国家更繁荣昌盛,让人民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员们,我向您致意,你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新中国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份情谊,我将牢记于心,这份精神,我将永远发扬。

  建国70周年观爱国《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四)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历史事件,头绪纷繁、人物众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艺,真实、朴素、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通过看这次电影,我深刻体会到革命政权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义士的鲜血换来的,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一切,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发扬党的精神,坚信革命理想和信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并做好本职工作。在利益与金钱眼前、在困难、艰苦眼前,想一想为革命事业,在南昌起义总、在战争时期牺牲了的先烈们,想一想在和平年代里英年早逝仁人志士们,难道还有什么阻止不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的吗?

  影片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创作素材,正确地、艺术地反映南昌起义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使其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和文献性。影片中出现的四十多个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实人物。为了真实地再现那一段历史,影片特别注意了环境的真实性:它通过一定时代特征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饰装扮;通过独具时代特色的音乐,特别是“打倒列强”的音乐旋律的反复出现,使当时的时代气氛更加浓烈,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动、深刻的中国现代革命史的教育课。通过今昔对比,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影片从生活出发,成功地塑造了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现几位领袖人物的独特经历和个性。如周恩来的稳健、果断、血气方刚、富有革命牺牲精神;朱德的憨厚、沉着、有勇有谋;贺龙的倔强、爽朗、对党的忠诚等。通过他们的具体言行来表现他们伟大而崇高的品格。如通过周恩来的“我们都为共产主义在奋斗,我经常想,一个婴儿哇哇坠地,长大,有点儿知识,很慢很难,只有抓紧时间做工作,才无愧做一个人,没有权力糟蹋生命,浪费时间。”这段话体现了他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通过贺龙的“半辈子经验告诉我,跟着国民党,我个人政治上没出路,整个军队也没出路。只有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的救星,我铁了心跟着它走到底,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请党考验我。”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对党忠贞不渝的爱和面对反革命的血腥屠杀毅然投身革命阵营的果敢精神。通过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前委会与阻挠起义的张国焘之间的斗争,表现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斗争的大无畏气概。这一切都是我们更加崇敬、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伟大品格和精神,鼓舞我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建国70周年观爱国《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五)

  这个红色经典将我卷入了这场革命的暴风雨中……

  “甘棠湖上大决策”我历历在目。贺龙的第二十军和叶挺的第二十四师这两支部队激烈的革命情绪,引起了反动派的严重关注。在他们离开九江的前一天,汪精卫和几个新军阀阴谋策划,以第二方面总指挥张发奎的名义,通知贺龙、叶挺去庐山开会,妄图借此机会解除他们的兵权。就在这危急关头,当时正在九江的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果断地拉上叶挺、贺龙,以及第四军的政治部主任廖乾吾和中共党员高语罕,聚集到一起,作出紧急决定。为了安全和保密起见,在夜色中,他们以游玩的名义在甘棠湖畔登上一条小船,并共同决定了三条行动对策。这就是著名的“小船会议”,此次会议对促成叶、贺部队去南昌发动暴动起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战乱频发、血雨腥风的日子里,贺龙、叶挺、叶剑英等共产党员与敌人们斗智斗勇,并不畏艰难万险,将南昌起义进行到底。这种大无畏、抗战到底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缺少的。人们处处勾心斗角、一毛不拔、只顾自己的安危,从未替别人考虑。人与人之间时常像埋了颗定时炸弹,一触即发。我想我们更应该像中国共产党员一样,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 “第十八篇:血战会昌城”让我激动不已。起义军经过广昌之后,分两路前进,约定在壬田会合入瑞金,向会昌城进发。当时,敌军在会昌重兵部署。于是,便将起义军分成三路进攻:以叶挺指挥的第十一军两个师为主力,经洛口乡会昌西北之敌进攻;朱德指挥第二十军三师教导团和六团向会场东北面助攻;由贺龙率领第二十军的主力为总预备队,位于瑞金附近,策应支援各方。经过一夜急行军之后,朱德率领部队先到了会昌城附近的山头上。连绵不绝的高地上,敌人派重兵扼守着,他们的任务就是从这里发起进攻。会场战役很快就开始打响了,异常激烈的争夺战在山头上开展着。由于部队还没有完全到达,右翼第十一军也没有加入战斗,敌人便依仗人多势众,整连整营地向起义军的阵地发起猛烈地攻击,打垮一批,又上来一批。据说那时的起义军队伍里,有两个娃娃兵,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他们俩格外勇敢,一边不断地吹着冲锋号,一边挺着胸,勇敢地往前冲……敌人太多了,部队的装备也不齐全,只得在平地上卧倒射击,所以伤亡很大,把仅有的一点预备队都拿了上去,就连团部勤杂人员也投入了战斗……眼看敌人离阵地越来越近,向指挥所猛扑来,朱德从容不迫地走到一位牺牲的战士身边,捡起一枝步枪,镇定地拉开枪栓向弹槽里看了一眼,刷地推上了一发子弹,举枪就向敌人射击起来……敌人渐渐逼近,大家已做好拼刺刀的准备,但愚蠢的敌人被身上的衣物所迷惑,以为是自家人,便离开了。后来随着第十一军加入战斗,部队向敌军阵地展开全面反击,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四处逃散,并占领会昌城。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持久战。为了占领消灭敌军阵地的最佳位置,为援兵争取时间,朱德率领第二十军三师与敌人展开了一番激战,虽然战士们都伤亡惨重、疲惫不堪,但他们依旧为援军取得了时间,挺到了最后。尤其是那两位娃娃兵,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对革命的理解却认识得很深,他们奋不顾身,冒着子弹和炮弹的袭击,勇猛地冲向敌人的阵地,那该有怎样坚定的决心,怎样的胆识与魄力……我想,如果以现代人的懦弱、胆怯与这两个不谙世事的娃娃兵相比,他们真是无地自容啊!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栋梁,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镇定地处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使自己得到更好地锻炼,在如烈火般残忍的社会中浴火重生,使崭新的自己能为国家带来荣耀,为国家多添一份光彩。

  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的残酷“考验”下“浴火重生”,踏上了光明之路,不仅解决了民族之间的矛盾,还为处于疾苦的人民排忧解难,伸出了援助之手,让国家更繁荣昌盛,让人民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员们,我向您致意,你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新中国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份情谊,我将牢记于心,这份精神,我将永远发扬。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0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