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2018年度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总结(3)

若水分享 1147


  2018年区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通川全面深入贯彻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以“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的责任担当,举全区之力向贫困宣战,全力实现2018年完成19个贫困村摘帽、9438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3%。

  一、脱贫攻坚工作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工作保障,最大限度凝聚脱贫攻坚合力。为确保我区2018年成功创建全省脱贫攻坚先行示范区,在制定出台了“十大举措”基础上强化组织保障。创新拓展“八加一”帮扶机制,即:每个贫困村落实1名区级领导、1个帮扶部门、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第一书记”、1名专业技术人员、1个结对帮扶城市社区、1家结对帮扶民营企业和1名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帮扶1个贫困户,外加1名法律工作者驻村服务。大力构建“1部2片25组45队”的扶贫攻坚方阵,“1部”就是成立全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区委、政府主要领导担纲,“四大家”领导齐上阵合力攻坚;“2片”就是将全区23个乡镇办委划分为南部和北部两大片区精准施策分类建设;“25组”就是25名区级领导担责分别挂包联系1-2个贫困村,牵总统筹贫困村的帮扶资源和力量,实现村村均有强有力的扶贫工作组;“45队”就是由区级部门作主体组建4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全区9713户贫困户均有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帮扶。25名区级领导以上率下,多次带队深入所联系的贫困村展开专项蹲点调研督导,查找问题共计13个大类、98个小项,经细化梳理后严格落实相关责任部门抓紧解决,区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奔赴脱贫联系点分条块开展蹲点帮扶,切实帮助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全员蹲点,与帮扶对象结对认亲,累计捐款捐物达300余万元,通过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夯实责任,推动形成了整体联动、合力攻坚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强化多元投入如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脱贫攻坚倾斜,全年安排区级财政资金0.5亿元,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形成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社会、群众多远投入格局。强化项目推进机制,建立脱贫项目绿色审批通道,采取“一事一议”、应急工程、优先垫付资金等方式加快实施,扶贫项目进度达到90%以上,12月底可全面竣工。强化痕迹管理,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帮扶规划、项目实施、政策到位等实行痕迹管理,每一环节都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估、可问责,确保脱贫摘帽真实性和公认度。

  (二)深化“17个专项扶贫计划”,全面推动扶贫政策落地落实。逐一分析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按照扶贫专项方案的对象范围、目标任务、时间安排、政策措施和责任落实,因地制宜出台《通川区十大扶贫专项行动》和《通川区17个扶贫专项工作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方面:新开工交通项目12个,建设里程达57.7公里;投资5530万元,整治山坪塘130口、整修渠道35公里、新建蓄水池50口,新增有效灌面3000亩,新增节水灌面4000亩,解决5000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110KV线路19公里、低压线路65.36公里,新建10KV线路53.64公里;投资1000万元开展广电宽带乡村“村村通”服务,完成44个未通宽带行政村(包含19个2018年摘帽贫困村)宽带覆盖。在农业产业扶贫方面: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12万亩,年出栏生猪41.13万头、肉羊4.5万只、肉牛2.71万头、家禽285万只,增加水产养殖面积225亩,增加产量180吨,创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个。在工业产业扶贫方面:通过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强化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帮扶、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2%,推动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较强的工业产业突破发展。在旅游扶贫方面:积极申办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达州市旅游发展大会,创建3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0户民俗旅游达标户。在商务扶贫方面:规划建设乡镇电商配送点5个,村级农村电商终端服务站点20个,建设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方面:完成北山镇立马村、梓桐镇两河村、双龙镇重石村等16个省、市、区级财政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在科技扶贫方面:打造区级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建成区域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培训中心和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在新村建设扶贫方面:完成危房改造1335户,启动19个贫困村扶贫新村建设和6个新村聚居点建设。在教育扶贫方面: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90%以上。在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方面:开展技能培训700人,品牌培训100人,贫困家庭新增就业500人以上。在生态建设扶贫方面: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4万亩,完成规划的30%以上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57人。在医疗卫生计生扶贫方面:构建全区贫困人口疾病数据库和贫困人口就医数据库,对贫困人口实行精准医疗救助服务,对贫困人口实行“八免五补助”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在文化惠民扶贫方面:高标准建设19个摘帽贫困村文化活动室、电子阅报栏、农民健身工程和10个文化院坝。在社会保障扶贫方面:低保标准低线达到300元/月;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75%;政策内医疗救助比例达到70%;困难家庭失能人员、高龄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居民养老参保覆盖率达到93%。在社会扶贫方面:大力开展“万企帮万村”、“关爱留守学生”、“残疾人服务外包培训就业”等行动,评选表扬“十佳扶贫先进单位”、“十大扶贫好人”、“十佳帮扶企业”、“十佳扶贫社团组织”。在财政金融扶贫方面:2018年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00万元,今后每年递增50%。对今年摘帽的19个贫困村安排不低于2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与达州市农商银行建立2500万元的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与达州市商业银行签订金融扶贫开发合作协议,承诺3年内支持通川扶贫开发资金不低于15亿元。落实异地扶贫搬迁风险分散基金1630万元,相继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教育救助基金、理疗救助基金、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以及风险基金,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有力解决扶贫工作长效投入的难题。

  (三)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四好五有”目标,全力保障贫困村和贫困对象如期脱贫。一是全面落实“四好五有”,严格确保贫困村按期摘帽。紧扣全年1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目标任务,以“交通三年攻坚” 和“教育三年振兴”为抓手,突出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4800万元,在19个贫困村发展农业产业33项、其他产业24项,1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人均6元以上;投入3530万元,在19个贫困村建成通村公路100公里,建设入户道路120公里;投入48.3万元,建成19个达标村级卫生室;投入95万元,建设19个达标村级文化室;投入109万元,完成19个贫困村宽带建设,21个“村村通”建设;投入1048万元,为4119户农村群众解决安全用水;投入3631万元,改造用电线路3743户。投入资金2.36亿元,建成标准中心校19所、达标卫生院18所、乡镇便民服务中心23个。截止目前,2018年我区计划退出的19个贫困村均达到“一低五有”标准。二是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严格确保贫困对象如期脱贫。大力推进“八大行动”,实现精准发力、精准脱贫。大力推进生产和就业扶贫行动。对8688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施特色产业、庭院经济、利益联结和劳务经济“四大增收计划”。突出“一村一品”,在贫困村培育专业合作社37家、家庭农场33个,引进聚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金石镇建立红阳猕猴桃基地核心示范园800亩,引进屈氏金园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金石镇建立肉羊养殖核心基地。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24个,培育规模养殖户197户。扶持带动823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推荐贫困户就业1380人。规模发展油用牡丹、牛奶草莓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打造金石梯田、千口岭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培育乡村农家乐25家。突出抓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依托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引进产业项目6个,积极发展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培育龙头企业4家,专合组织50个、专业大户200户,发展特色果蔬5.5万亩、食用菌5885亩、中药材1800亩、花卉苗木1.4万亩,畜牧养殖5.8万头(只),预计实现效益11.2亿元。坚持长短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小养殖、小种植,人平增收500元以上。深化农村改革,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二次返利等实现增收。着力能力提升,1365名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业。大力推进住房大全行动。按照异地扶贫搬迁要求,启动总投资0.83亿元、346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金石、新村、磐石、龙滩、江陵等地已开工建设。对今年脱贫村19个摘帽村所有C、D级危房改造全部完成,贫困户“四改三建”578户。大力推进政策兜底行动。我区7月起已实现农村低保线和国家贫困线“两线并轨”,9105名贫困人口实现低保兜底,贫困低保户保障水平高于3100元。深化教育扶贫,全面保障2628名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大力推进救助扶持行动。针对因贫因残致贫贫困户占40%的实际,建立大病救助体系等“多位一体”救助体系,实现对6032名贫困人口实行“八免五补助”、新农合、大病救助、住院门槛费免除、先诊疗后结算五个100%全覆盖。大力推进集体经济培育行动。建立完善村集体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资源开发、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22个贫困村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年内实现19个脱贫村均有1个专合社或农业企业与村集体形成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推进社会帮扶行动。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帮扶支持,省、市相关部门为我区贫困村争取、捐助帮扶物资资金达340.5万余元。全力促成北京、深圳、云南、成都、重庆等26家企业和44家本土企业对口支援贫困村,69个城乡社区先后为帮扶村、贫困户捐赠物资资金达400余万元。全面动员、鼓励、引导非公经济、社会组织以及在外务工人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社会扶贫投入达2.7亿元。大力开展扶贫扶志行动。建立互评管理机制,常态整治脏乱差,引导贫困户自觉养成文明、礼貌、卫生良好习惯。开展荣辱感恩教育,克服“贫困光荣”、“等靠要”等不良心态,形成感恩党、感恩社会、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创新争优行动。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以贫困村退出实际成果检验“两学一做”成效,严格落实“八加一”帮扶机制和创新开展脱贫攻坚现场评比机制,形成“比、学、赶、超”,竞相追赶跨越的浓厚氛围。

  (四)持续强化工作机制,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强化脱贫攻坚目标绩效管理机制。逐级签订脱贫攻坚年度目标责任书,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目标绩效管理,对未完成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目标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有关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先免职再查处,对涉及到的挂包区级部门党组主要负责人,先停职再查处,由区级领导干部担任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对分管领导先停职再查处。二是强化脱贫攻坚现场评比推进机制。每两月召开召开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进行现场观摩、综合评比排名,排名末位村所在乡镇党委书记及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向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作出书面整改方案,并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体会上报告整改落实情况,相关乡镇和帮扶部门竞位争先的意识更加强烈。三是强化分类实施“三标配”工作机制。针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的贫困对象,实行激励政策标配。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一批、教育资助解困一批”的贫困对象,实行特殊政策标配,到户到人全覆盖。针对贫困村摘帽刚性需求,在“壮大集体经济、通村(组)硬化道路、安全用电、安全用水、文化室、卫生站、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村级活动阵地”等方面,实行基础建设标配。四是强化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机制。制定《通川区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严格对扶贫项目申报、管理、验收予以规范。五是强化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巡查机制。区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采取定期督查巡查和随机暗访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区级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性督查巡查,重点督查巡查2018年度减贫任务落实情况、“六个一批”落实情况、“八加一”驻村帮扶情况、“17个扶贫专项年度计划”对接落实情况、区域内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其他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履职尽责情况、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六是强化脱贫攻坚“四个一律”问责机制。凡是帮扶对象不脱贫的,帮扶人员一律不脱钩;凡是年度扶贫工作没有走在前列的,当年一律不得评优、晋升和提拔;凡是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弄虚作假、消极应付的,有关干部一律进行严肃处理;凡是没有完成脱贫任务的乡镇和帮扶单位,有关领导一律进行组织调整。

  二、强化整合,超前谋划,坚决打赢2019年省定贫困县摘帽攻坚战

  2018年以来,我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长远规划与推动发展承接不足。产业发展上虽注重了“长短结合、种养结合、产销结合”,但在“区域优势把握、发展布局推进、能人带动示范”上还需加强;基础设施上虽注重了“村组道路、农田水利”的建设和整合,但在“入户户间道、户有安全用水、住房要安全”上还需加强。

  二是致贫原因与帮扶举措衔接不够。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及针对性帮扶措施研究不够,对贫困户的帮扶存在均等化现象,侧重对贫困户外部帮扶,忽略和放松了对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引导和激励,形成新的“大水漫灌”现象。政策性“兜底”对贫困群众来说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有效措施,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使贫困群众依赖性增强,存在“等、靠、要”思想,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和贫困群众要钱给钱热,让出力出汗自力更生冷的现象,导致获得感不强,无感恩情怀。

  三是氛围营造与形象展示衔接不深。脱贫攻坚宣传氛围尚不浓厚,到村到户宣传面不广、程度不深,群众政策知晓率不高;环境整治与村容村貌的提升、村民自治与群众主动作为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基础支撑与示范要求衔接不够。基层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例如“六本台账”的基层支撑要进一步加强;推进帮扶、指导的广度有待进一步加深,例如地方党委政府的主题作用、村三委的主抓作用、单位部门的帮扶作用要进一步到位;试点探索与示范引领要进一步突破,例如承接大产业,在强化干线建设、产业布局的同时,可多加强入户道路建设探索;在强化能人带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可多破解产业周转金使用和金融杠杆撬动作用,科学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的放大效应。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总结2018年扶贫经验成效,用以正确指导2019年26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一)强力推进产业扶贫。积极争取省市扶持项目和资金,夯实贫困村产业基础,确保建成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脱贫一批贫困户,安排一批贫困人口就业,努力提高贫困村经济实力。根据贫困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扩大巴山脆李、安云红辣椒等品牌种植规模和知名度,积极培育优质水稻、万亩核桃、高洞柚等脱贫产业示范基地,扶持带动2300户以上农户脱贫致富。大力扶持贫困农民自主创业形成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生产专业户、家庭农场,利用达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推行“互联网+农业”产销模式,提高其“造血”功能。

  (二)强力推进生态扶贫。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加快打造千口岭森林公园、金石云顶野生动物世界等旅游景点,深入推进秦巴植物博览园“牡丹、紫荆、桃花”三大花卉园区建设,大力培育一批特色星级乡村农家乐。积极发展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着力加快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建设,升级打造草莓采摘园、生态蔬菜园和台湾精品水果园,建成农耕文化博览园、帝森智能生态温室、磐石海洋馆,力促月湖生态观光园争创国家AAA级景区,积极申办2019年全省乡村文化旅游节和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心研究制定“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引导自然条件恶劣、脱贫条件差、不具备产业覆盖条件的贫困户向中心村镇转移,现“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三)强力推进基础扶贫。大力实施“交通三年攻坚计划”,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达能力,确保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75公里,有效解决贫困和偏远村社群众行路难题。抓好新村聚居点、幸福美丽新村、农村危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把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增强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完成“教育三年振兴计划”,大力推进偏远乡镇中心校重建和改扩建,加大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学校师资配备力度,努力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着力健全“区、乡、村”三级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扩大救助覆盖范围,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

  (四)强力推进智力扶贫。以村(社区)换届为契机,把最有群众情怀的优秀同志选派到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岗位上,把贫困村和后进村“两委”班子配优配强,有力促进“第一书记”更好履职,进一步凸显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农村能人的积极性,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进洋专家,用好土专家,务实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就业教育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社会就业、科技致富、外出务工能力,促进其自力更生、脱贫奔康。

  点击下一页,获取更多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2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