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考 >

2020年高考作文题集锦以及解析

若水分享 1147

对于今年的全国一卷语文高考作文,我在这里就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2020年高考作文题集锦以及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年高考作文题集锦以及解析

全国卷  I题目解析

这道作文题,要求我们围绕材料展开讨论,并提示我们,可以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选一个人谈谈自己的感受。文体要求是写一篇发言稿,这是全国1卷连续三年来常见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作文纸条公众号菜单栏的【备考素材】>>【作文文体】里也有讲解哟!)

立意参考

作文要想写得好,审题立意少不了。而如何审题立意?具体的方法纸条君在“决胜高考”的押题课中详细地讲过,在这里就讲一点:准确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在这则材料中出现了三个人,我们逐一来分析他们做了什么:

齐桓公

事迹一:“箭射中衣带钩,装死逃脱”。

这一段在史书中有更为详细的记录。据说当时管仲并没有一箭射死公子小白,实际上只射中了他的衣带钩,但是小白怕管仲再射箭,急中生智,把舌头咬破,假装吐血而死。小纸条们看完公子小白的反应后是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他特别冷静、特别聪明?在惊心动魄争夺君位的生死关头,还能如此迅速做出反应,想到对策。他的临危不乱与后来能成就大业无不关联。

事迹二:“听从鲍叔牙建议,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

这里齐桓公的行为可以拆分为几个角度。根据史料记载,公子小白在继位后,一度想要杀掉当初给他一箭之仇的管仲,任命鲍叔牙做宰相;但鲍叔牙却建议他拜管仲相。最终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管仲给他的治国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帮助,让齐国成为群雄之首;同时他任用管仲这一措举,还体现出自己的贤达大度。从齐桓公的这一行为中,我们可以探讨虚心听取别人建议的重要性,也可以说要宽容待人或者是应该任人唯贤

鲍叔

事迹一:“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对于鲍叔牙举荐管仲之事,在材料中给了我们一个很明显的提示,那就是司马迁说的话:“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比起称赞管仲的治国才能,天下人更多称赞鲍叔慧眼识人。那我们文章的立意,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鲍叔牙慧眼识人、懂得欣赏他人才华的行为,获得文章的观点。

事迹二:“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

鲍叔不仅慧眼识人,而且在管仲获得重用后,甘心自己的地位在他之下。这一行为体现出来的是鲍叔的谦虚宽容,以大局为重。面对才能与实力强过自己的人,鲍叔不是妒忌,而是为国着想,主动向君主推荐人才。

管仲

管仲在这则材料中,正面的体现比较少,因而分析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个角度也是较难发挥的。如果在考场上,以“求稳”为先,纸条君则不是很建议大家选择从管仲的形象入手;但如果在我们的同题作文大赛中,纸条君鼓励大家勇敢创作,不妨让思维飞一会。虽然在材料的故事中管仲的正面描写不多,但我们不难从孔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的评价中,看出管仲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而从鲍叔极力荐举、齐桓公终成霸业的结果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我们一般的认知中,管仲落入敌手,若是被杀掉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但是他没有。他能活下来,不仅是因为知己懂他,更是因为他自身的才干博得了君主的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无论处在何种境地,自身的实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提到了管仲的处境,那我们再来看看。齐桓公即位后,管仲没有因为易主而拒绝齐桓公的委任,在成为齐国宰相后,也没有因为过往经历而心存芥蒂;反而鞠躬尽瘁,辅佐齐国称霸诸侯。这说明管仲懂得审时度势,并且心怀天下

总之,今年的全国1卷可以说出得相当有意思,一个故事三个人,从中却能挖掘到这么多可以落笔的角度。不知道刚才纸条君的一番探讨有没有和小纸条你们的思维共鸣呢?又或者说你们还有哪些新颖的角度和立意呢?都欢迎来同题大赛投稿,说不定满分作文,就是你了

全国卷 II题目解析

第一段材料的前半部分出自《墨子·兼爱》,大意为“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而后半部分是小纸条们都很熟悉的短纸条,出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布道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两句话表达的都是“我与他人、社会联系在一起”,强调对社会的参与感,对世界的责任感和担当

第二、三段材料引用的语句均是国际社会援助中国和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的寄语,表达的是“疫情期间国与国互帮互助、共克时艰”,强调国家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而第四段文字则是题目背景和要求,划出关键信息:“中国青年代表”“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演讲稿”。“中国青年代表”限定了我们的身份,“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限定我们的主题,而“演讲稿”限定了我们的文体

结合前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出题人在通过“对世界的责任感和担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则材料引导考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角度切入,思考“人类发展未来和当代青年人能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探讨青年担当,展现中国青年精神风采。如果你对疫情、青年、家国、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方面的素材有所准备,在这次的考题中一定有话可说。

而限定的文体“演讲稿”,是出题人希望考生能够立足于自身和同代人,在行文中融入自身的情感,有与读者互动的意识。关于这个文体的写作要点,纸条君在押题课的《一节课突击“情境任务驱动作文”》和纸条App的技法文章都已经重复提过好多遍,这里就不再赘述啦~

立意参考

1. 当代中国青年要关注时代,胸怀家国,放眼世界

个人成长要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身为新青年要树立高度责任感,参与社会建设,肩负时代使命,奋勇前行。

可用的素材如王源在联合国儿童基金大会上为世界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发声。

如课本素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2.当代中国青年要奉献自我,个群相融,命运与共

“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个体和群体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世界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而世界的未来需要团结合作。世界和平发展需要一个携手互助的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当代青年作为社会的个体,要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用个人贡献铺筑世界发展之路。

可用的素材如90后成为抗疫生力军。

全国卷 III 题目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的作文题,与历年题目相比发生了一定转向,但始终站在生活的角度,仔细品来相当具有哲思意味。无论是2019年颇具人文情感关怀的“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还是今年“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都在不断引导考生们关注“为人”的思维品质与感性能量,充分做到了“以生为本”,并希望考生们在行文写作中能够充分展露真情实感,代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

分析作文材料我们已知,今年的全国卷三考的是“审视自我” 。出题人通过“人需要不断寻找‘镜子’、绘制‘自画像’来努力看到尽量完整的自己”,强调人在寻找、审视自我时候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画好像、画好怎样的像、以什么为画像至关重要。小纸条们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阐述,也可以择一详细论述。

虽然,审视自我一词看似相当宏大,不知如何写起,但实际上也非常容易落实在生活的具体角度。因为“自我”本身的含义相当丰富,命题人也在题干做出了提示,比如成为怎样的人、希望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个人所能做的事。考生可以以小见大,从微观的、个人的角度叙事或是论述,最终立足自身和同代人,在青春成长中正确地、良好地认识自己,并为自己规划更光辉灿烂的未来。

纸条君在日常的考试练笔、以及「高考特辑·青春成长」中也有非常注重小纸条们对于自我认识方向的训练,不知道大家在这次考场中的下笔有没有一些胸有成竹呢~

无论如何,小纸条们请一定不要忘记,题干中标注了你的身份是毕业生而文体是“信”,书信体相当注意基本的格式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行文结构中要保证完整和格式规范,不要因为忘记格式,而导致大量失分。而内容上到底是议论还是记叙,不必过多纠结,书信体本身相当灵活,言之有物也不会造成失分。

立意参考

1.如何画好像、画怎样的像:从一个人的多重身份与举动进行阐述

人是什么?人是怎样的?我们都知道,人并非一个光滑的球体,永远展示着某一平面。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社会化,将赋予人各种各样的身份特征。比如,我们是家中的孩子,是学校的学生,是国家的花朵。那么我们对自我的审视可以从这些差异化的身份进行。担一责,成一人,在不断地行动中,我们都将愈加清晰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社会中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2. 以什么为像、为镜:某场经历或者某个物件、某个人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脱离本身作为物的概念,从其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不止有物质世界,还有个人的精神品质,成长思考。在人的一生中,诸多经历可以成为观照我们的镜子,辅助我们自画像的成形。比如遇见的某个人、经历的某件事……

北京卷 作文解析

今年的作文题延续了近几年议论文、记叙文二选一的北京特色。题目一以“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点,让考生以“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二则以“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为引子,要求考生以“一条消息”为题完成一篇记叙文。

题目一

本题延续了近几年命题“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如2018年考题就引导考生回顾成长经历,思考祖国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这道题目紧扣时代脉搏,结合当前时事热点,同时很好地与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相联系。

在写作时,考生要围绕“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这一话题,体现出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每一个体都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应认清自我,发挥最大功用;而我们也要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如当每个人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时,国家和社会也会日渐强大等等。个体的作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本题立意的关键所在。

总之,本文立意可大可小,譬如可从小方面着眼,凸显个体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可以从大方面入手,引发对社会个体的关注;还可从宏观角度谈人类命运共同体、个体的责任与担当等问题。这些角度都可以与纸条君之前推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金句长纸条及直播押题课程推出的“共同体与凝聚力”“个体光辉照见时代”等主题素材结合起来

立意参考

1.认清个体价值,发挥自我功用

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义务。在时代织成的“天网”中,每一个体都应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每一颗卫星都为织成“天网”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而每一个体也在社会大潮中舞出了不同的绚丽色彩。譬如,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不同岗位上的平凡个体都挺身而出,体现出自己的功用,为打赢这场战役作出了必不可缺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理应认清自我价值,站稳自己的位置,成为一颗真正服务于群体的卫星。

2.关注社会个体,实现协同发展

社会上的每一个体都应当被关注,正因为有不同的个体发光发热,才能创造出一片璀璨夺目的星河。如何创造良性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个体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更好地发挥其功用,从而实现社会协同发展,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题目二

本题的发挥空间比较充足,材料中提供的角度较多,如“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人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但立意范围又不局限于此。总之,考生应有明确的话题意识,围绕“一条信息”,切己体察,突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在写作过程中,还可以联系时下热点,适当凸显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对我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表明自己的看法等等。此外,在写作时,要有明确的记叙文意识,同时注意细节描写,应具有真情实感,避免内容空洞等问题。

1.述写真人真事

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写出“一条信息”对自己的影响。譬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新闻让自己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也让自己学会反思、珍惜当下等等;网络上真假难辨的信息或许曾让自己陷入迷途;“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等信息让自己为国家科技的繁荣发展而振奋等等。

2. 展开合理想象

考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譬如联系2020年与“新冠疫情”有关的热点新闻,将自己代入医务人员或平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等角色,述写与疫情有关的“一条信息”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可以在结合时事新闻,合理补充,扩写某些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的热点事件等等。

天津卷

题目解析

作为自主出题的考区,天津依然受到北京卷、全国卷的影响,紧跟近几年热门趋势,重点考查学生对时代动态的把握、对个人使命的思考,如2019年《个人和国家的关系》、2018年《器》,而今年也保留对这一传统的延续,引导考生立足当下,关注国家发展、民族精神和个人担当。

今年天津卷是典型的材料作文,针对这类题型,一般首先勾画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意义,再由此梳理内容层次。通读材料文段后,我们可以得到关键词“中国面孔”,与2018年《器》的命题思路类似,题目中的关键词兼具表层意义和衍生意义,可进行多元解读。而“中国面孔”一词,内涵则更为丰富。

“面孔”即为“脸”“面容”,加上限定词“中国”,则可理解为中国人的面容,而将“面孔”进行衍生联想,则可理解为“脸面”“表象”“象征符号”等,即“中国的象征”“中国符号”,也就是中国对内的恒一精神传承,以及对外的统一形象呈现,这实际与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的考察趋势相近,即什么是“中国符号”/民族精神?中国的时代形象由什么构成/定义

材料主题由五个判断句构成,都在为“中国面孔”下定义,其描写对象分别是杜甫、屠呦呦、医护工作者、快递小哥、“你和我”,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中国面孔”限定主体为人

接下来,具体分析前四个对象,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关于不同点:从纵向来看,从杜甫到屠呦呦,古今时代不同;横向来看,他们来自文化、科研、战疫、基层,奋斗在不同领域;细看人物主体,他们有的因个人成就知名,如杜甫、屠呦呦,有的则构成群体形象,深入人心,一如战疫医护人员、快递小哥,家国情怀、造福人类、无私抗疫、默默坚守是他们分别彰显的独特品质。至于相同点,则已在材料中明确,即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塑造“中国面孔”

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国符号”“时代/民族精神”“人民力量”等角度切入解题。此外,题干要求是“走过2020年的春天”“新的思考的感悟”,因而我们显然需要结合今年的热点“战疫”进行提点,凸显自己对时代动态、时事热点的把握。

在疫情前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如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知名代表,以及十日内筑建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者,而在前线之外,仍有许多基层工作者如快递员、社区人员,坚守着岗位,而除了他们,还有许多文化工作者,创作科普视频、战疫歌曲,一同为抗疫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不同岗位,通过不同的行动,他们一同构建了2020年初给人感动与力量的“中国面孔”。由此可以推及到个人,结合自身感悟,述说青年使命、展望民族未来

立意参考

1.时代缩影,民族符号(纵向)

侧重时代主题,将人物作为时代的缩影,实现“以小见大”,凸显时代风貌,从民族发展、宏观气象的角度描摹“中国面容”的变与不变。可以依照时间的脉络,从古至今,又或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到如今,选取各时代的代表人物,细数其中荣誉成就,如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归纳总结出不同的时代主题、民族符号,阐述其中恒一不变的精神内涵,作为最深入人心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谋篇布局时要有意识地进行详略处理,须侧重当下凸显“新”意,且论述当下时需尽量结合战疫主题,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可联系钟南山、战疫医护人员等精神事迹,再由此展开对新青年新时期的寄望,结合抗疫故事,如疫情后方的文化创作,阐述虽不能参与前线,但依然能从战疫者身上汲取力量,有所担当、发扬。

2. 芸芸众生,中华脊梁(横向)

以“人”为联结点,又或是以“奋斗”为联结点,凸显统一精神和对外形象,从群体角度凸显“中国面容”

可选取社会不同侧面的群体,如新冠疫情中,前线的医疗工作者、火神山建设者、基层战疫的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后方积极支援的战疫科普、爱心人士,反推不同人物群体同一的奋斗目标和精神特质,通过他们的行动、力量,推及自身,阐述对“中国面孔”的内涵理解,由此叙说新青年的时代使命,即传承和发扬,如青年医生李文亮、彭银华等,在深受感染的基础上也将笃定地践行于行为。

江苏卷

题目解析

2020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熟悉的味道,不同的配方,命题意图上,延续了江苏卷对于“人”的关注,侧重于自我的反思与冷静的审视,材料类型上,有所改变,2019年江苏卷的材料从水、盐切入谈共存共生,2018年江苏卷的材料从花、鸟切入谈语言,今年的材料不再起兴,直接从人切入,同时引入“智能互联网”作为时代背景,引导考生关注当下生活与互联网深度交织的人

江苏卷的材料虽短,但意蕴丰富,所以每一句都要细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句与句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讲的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倾向,是人的天性。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进一步指出,一开始是我们去主动选择喜爱的人和事,后来是我们被同类信息选中,这些信息会主动来到我们面前,包围我们,塑造我们,我们是被动地选择性地接收信息,而非主动地随机地获取信息。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引入时代背景,强调“智能互联网”在塑造人这一层面上的力量更胜一筹。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加持下,一方面,我们的信息获取更为便捷,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高墙则更加密不透风。

最后一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快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岛屿”,也能更迅速地让“岛屿连成大陆”——寻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发展那个最想要发展的自己、朝着自己最想要的未来走去。这一切都令人欣喜与欣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在大数据的逻辑里,我们就是一个用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数据,“浏览”“点赞”“分享”这些都是用户行为,而它们被包裹在“从心所欲”“惺惺相惜”“情不自禁”“突如其来”这些个性、自由、感性的词语之中。由互联网所塑造的“你的样子”或许只是一系列用户行为数据合成的用户画像,而非你真实的模样。当我们过度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我们的自我逐渐物化为一个数据包,而当我们退回到真实世界时,却无法拥有一个更真实、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因此,面对这一切,我们是应该感到欣喜、也需要有所警惕。关于人工智能的利与弊,以及我们要如何趋利避害,在我们今年的押题课第5课「5G+时代下的成就与迷思」中纸条君给小纸条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观点和素材,同时,我们过往的纸条中也有涉及“信息茧房”“自我局限”的话题,相信听过课、时常上纸条APP的小纸条一定有话可说,能写出深度,写出广度。

立意参考

1.拥抱新变化,成为变化中的受益者。

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与我们的个体生命相伴相随。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变化,而最为积极的态度或许便是,积极拥抱新变化,成为变化中的受益者。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互联网尚未普及,要想认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能在现实世界里展开,但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人工智能的完善,如今的我们很容易就能在互联网平台里找到与自己志趣相同、心心相印的朋友,哪怕,自己与另一头的朋友之间,隔着地理距离上的千山万水。

2. 警惕被作茧自缚,被画地为牢。

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当然有时候,我们是无意识地被作茧自缚,被画地为牢,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这种数据的“围剿”,探索更多元的世界,不将自己局限于网络,而去接触更广阔的天地

3. 不被数据定义,认识你自己,认识他人。

行走在网络世界中,我们被贴上各式标签,我们的职业是标签,我们的喜好是标签,我们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变成一个标签,通过标签的连接,网络使我们更快地找到同好,却也使我们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逐渐标签化。同时,在我们接收信息的算法逻辑下,我们看到的他人是自我的重复反射,而非更异己、更多元的他者,我们如同身处回音室中。若想听到更多元的声音,看到更丰富的自我与世界,则应从数据化的世界中走出来,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探究这世间的无数可能性

浙江卷

题目解析

这道题目关注的是“自我”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我们先来审一下材料,材料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将重点聚焦在“自我”,指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有所期待。第二句话讲的是“家庭”“社会”,指出家庭和社会都会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抱有期待。第三句话明确地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总会存在冲突和矛盾。

分析完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材料的主旨,那就是——在人生的选择上,个人和家庭、社会之间存在冲突。所以,我们这次的写作任务是谈谈对于这种自我和他人、外界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的体验和看法。对于这个写作任务来说,我们要分析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因,剖析这种矛盾可能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提出解决自我和他人、外界的矛盾的做法和建议。

这道题目非常贴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自我和他人、外界的冲突,其实是真实地存在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上小学的时候,你想要和一个学习不太好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但你的妈妈却坚决反对。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你对文科有着强烈的兴趣,但你的爸爸却告诉你,学理科好,升学率高,日后工作机会多。当你考上大学的时候,你怀揣着对哲学或者文学或者艺术的无限憧憬,想要填报这个专业,但你爸妈坚决反对,认为这些专业以后不足以安身立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自我和家庭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有着真切的体验和感性的认识。

这道题目,不仅贴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而且可以上升到人生哲理思考的层面。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是哲学家们爱思考、爱讨论的命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语——“他人即地狱”,他认为自我和他人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其实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形成的,他人或者说社会关系对于我们的要求、期望和评价,塑造了人的自我本质。对于不是哲学家的我们来说,这一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我们终其一生,都要思考自我和他人、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关系,思考何时应该坚守自我,考虑何时应该适当妥协。所以说,这道题目,不仅是一道高考考场上的考题,而且是一道我们在漫长又短暂的生命过程中时时面临、常常思考的人生命题

关于自我和他人、外界的关系的思考,纸条君在“高考特辑·生活思考”这一部分也有提及呢

立意参考:

1. 自我和他人、外界的矛盾因何产生

在写作构思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和根源。

自我和他人、外界的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之中。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是孤岛。

我们聚众而居,建立起纷繁复杂的关系网。我们团结合作,建立起环环紧扣的社会分工。我们亲密友爱,关注和在乎彼此的情绪和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求完全的独立和自由是不可能的,自我的渴望和家庭社会的约束自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

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立场和看待问题的角度,所以会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个人有个人的立场和向往,家庭有家庭的期待和角度,社会有社会的需求和标准。这三者的立场和角度肯定存在着差异,当三者存在于共同的关系网当中,这样的差异难免会引起冲突和矛盾。

2. 自我和他人、外界的矛盾对于我们的影响

这一矛盾的存在,固然会让我们和他人、外界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对立,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但当我们直面矛盾的时候,我们会进一步思考,我是谁,我向往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确证自己的渴望和向往,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本质。

而且,当我们面对、思索、尝试解决这一矛盾的时候,我们逐渐懂得从他人或者社会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逐渐学会走出自我的偏狭和局限,逐渐学会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积极开放的交流,获得与他人、与外界的和解和共识,从而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和心态。

3. 如何面对和解决自我和他人、外界的矛盾

既然矛盾无可回避,我们就要积极主动、冷静理智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当我们面临自我和他人、外界的矛盾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1)自我审视。

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事情或者坚守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我们的初心和动机,思考自己的渴望和坚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真善美的原则,是否有矢志不渝的决心。还是说,自己的向往和坚持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我们进行自我审视的时候,就会深入地思考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向往和渴望的到底是什么,我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自我,更加清晰地确认自我的本质。

(2)积极沟通。

先放下自我的主观立场,尝试着与他人、外界进行理性、冷静、包容、开放的沟通。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习跳出自我的主观立场,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渴望和坚持,以求获得更为客观、更为多元的认识。

(3)结合自我的审视和他人的观点,做出最后的决策。

当你聆听完自我内心的声音,并且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之后,就可以做出决策了。这时候的你,应该可以确定是坚持个人的人生坐标,还是选择满足家庭和社会的预期和要求。坚守自我固然是个性的表现,为家庭和社会奉献也别有一种大爱的境界,这两者并无对错之分,不过是个人的选择而已。

其实,终其一生,我们会遇到无数次自我和他人、外界的冲突。每一次的情况都不同,每一次的抉择,也许也不一样。但是,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充分地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和外界的观点和诉求,这两点,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上海卷

题目解析

2020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以简短的题干材料、强烈的思辨色彩在众多高考作文题中“独树一帜”。实际上,“思辨性”是上海卷一如既往的标识,从近五年的上海卷作文题来看,《造就和谐自我》《评价他人的生活》《预测》《被需要》《认识“中国味”》无一不蕴含着思辨的光辉,自我与外在、过往与未来、需要与给予、本土与外域,都是充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静心思考,也绝不仅是帮助我们在考场上取得一个亮眼的分数,更是能作用于我们的漫漫人生,让我们在有所思之后能够有所得、有所行。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从题干的字眼中,我们可以把握到这样两个层面的意蕴,“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事物发展进程”指向的是纵深视野的“历史进程”与宽广视野的“时代潮流”,“意想不到”“无能为力”则都是个体的情绪。由此,题目实际发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个体的我们,在历史进程或时代潮流之中,是否“可为”?

作为个体,在“历史进程”“时代潮流”这样的庞然大物面前,更多的时候确实是“蚍蜉撼大树”、只能“无能为力”,但“历史进程”之所以成其为“进程”、“时代潮流”之所以成其为“潮流”,也绝对离不开之中的“个体”。并且,如若作为个体的我们,因为“不可为”而都选择“无所为”,则我们的个体生命会失去意义、我们的群体生命也会失去方向。因此,在人的“可为”与“不可为”间,表达的其实就是我们对于个体与历史、个体与时代、个体与群体等关系的思考和感悟,我们论述的重点、写作的中心,就可以聚焦在这里。

实际上,面对这道考题时,我们还可以想到当下的社会背景,试着品一品出卷者的“初心”。2020,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多少鲜活的生命、多少美满的家庭,就这样永远地埋葬在了这个春天里。作为身处其间的个体,我们都饱受了无奈、倍感了渺小、体会了无常,但与此同时,我们又见证了一个个“逆行者”,在以一己之力抗争着、奉献着。“在不可为里进行着自己的可为”,乃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直以来,就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所在,也是我们始终会被这样的个体所打动的所在

而无论是表达对于历史进程、时代潮流的认知,还是选择恰当的人物素材,凸显平凡中的不凡、有限生命中的无限华彩,在《人物特辑/高中模板》等专栏,《高考特辑》中的“青春成长篇”“生活感悟篇”,还是《笔书战“疫”》系列中的素材,都可以进行直接的运用。

立意参考

综上,面对本道考题,更高远的立意是坚持认为“虽然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并不意味这,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由此可以有如下立意:

1. 正确认识个体与历史、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定位。

2. 作为个体,应积极发扬主观能动性、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个人奋斗融入历史进程、时代发展之中。

3. 在“不可为”或“难以为”的境遇面前,哪怕我们仅仅是个体,也应勇敢而为之。

新高考卷一山东卷

题目解析

看到全国新高考卷一的题目,纸条君真是开心到起飞鸭~(_^▽^_)。它选择了今年的大热点——新冠疫情。在纸条君整理的「抗疫素材」合集里,就有不少暖心的案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好看鸭?

分析题目时,我们首先需要界定“距离”与“联系”的概念。“距离”既是人与病毒的距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联系”既可以指人与人的联系,也可以指人与社会、与国家的联系

界定了概念后,我们再读材料。这篇材料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述的是疫情当前,人成为病毒的潜在携带者,为了生命健康,人们选择拉远物理距离。后一部分讲述的是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冒着风险作业,以忘我的奉献串联起社会联系,推进抗疫有序进行

相信小纸条们都还记得那句“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的口号。不在场、不见面的情况下,人们依然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彼此之间的关心。因此,考生在写到“距离”时,要讲清楚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区别。

而当我们谈到疫情中的联系时,则要认识到,正是宏观形势的团结抗疫要求,才将分散的个体紧紧相连,也正是个体之间相互的给予,使我们国家面对新冠疫情的系列举措呈现积极高效的态势

此外,在行文过程中,要平衡“距离”与“联系”的篇幅,列出足够的论据,阐明二者关系,切不可厚此薄彼。

立意参考

1.疫情下的温暖与人情

距离的存在使联系显得更可贵。抗疫初期,随着湖北封省,疫情中心地成为资源告竭的孤岛。就在那时,从全国各地奔赴援鄂的医护人员、紧急调配人力的物流人员以及坚守岗位的交警们,以切身行动建立起湖北与外界的联系。他们用自己平凡的身躯,做着伟大的事情,他们温暖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是他们,让我们离病毒更遥远,离爱和希望更近。

2. 个人之爱、群体之爱与人类之爱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共处同一个世界,即使不见彼此,但总能隔山海握住彼此的手。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的广大民众总能以各种方式,将自己的爱与善意传达给他人。我们为逝者哀悼,为生者欢庆。我们希望我们的家人健康,也期盼武汉人民安好。我们的心牵挂着祖国大地的每一份子,也漂洋过海关切着世界人民的福祉。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见证着疫情。因为疫情,我们变成了一个共同体。无论时空怎么流转,爱都可以穿过其中,到达需要他们的人心底

新高考卷二(海南卷)

题目解析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海南地区考卷)的写作体裁要求为“主持词”,在今年众多作文考题中可谓“独树一帜”,这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具备一定的素材储备量外,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主持词的写作技巧。比如在作文里面要适当穿插开场词、串场词、结束语等语段;语言表达要生动灵活,不宜过于晦涩,符合主持词口语传播面向大众性的话语表达特点等。此外,在作文题目下方的“要求”中,命题人其实已经给考生提醒了几个关键点,所以需要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好好遵循题目中的要求,灵活变通,避免踩雷。

从题目所给的内容要求来看,无疑要求学生对地理、人文知识有一定的素材储备量。近年来,国内其实有很多传播地方自然、人文风貌的优秀的电视节目、纪录片等,比如《魅力中国城》《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航拍中国》《风味人间》等,如果大家平时留心观察与记忆,一定能够从中汲取很多有益素材。再比如,纸条君在以往的推文中也有陆续推送过许多相应的素材,如《文段小课堂|航拍中国》《航拍中国观后感》以及各样的著名人物素材等,都能够提供有益借鉴。与此同时,大家在写作过程中,也不要一味进行素材堆砌,切忌泛泛而谈、没有重点。

从往年作文命题来看,国家、地方城市的人文、自然风貌等内容也是较常见的作文素材对象。如2008年浙江卷《触摸城市》/《感受乡村》,2012年山东卷《孙中山箴言》,2016年北京卷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8年浙江卷的《浙江精神》,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等。

立意参考

1. 围绕城市亮点,横向铺开自然人文风貌

“中国有许多省份,名字都与大地上的山河湖海有关,只有云南的云,来自天上。”每一座城市其独特的亮点数不胜数,但地名却蕴藏着这座城市的气质与基因,是一座城市的“浓缩版”名片。如围绕云南,可以由“云”与“南”这个独特的亮点散发开去,可以写其特殊的季风气候以及地理位置,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进而横向铺开,从而实现地名与地方自然、人文风貌的有效结合,彰显地方特色。

2. 结合古今之变,纵向挖掘城市人文底蕴

一般而言,大家对自己家乡的自然、人文风貌相比于其他城市会更加了解,因而容易出现“一拥而上”,导致内容“撞车”的现象。为此,如果大家对其他城市自然人文中的一个点有特别的了解,如民俗节目、科技工艺等,就可以紧紧围绕其中一个点,将其本身的古今之变与城市发展脉络相结合,在关联的构建以及古今演变的描写刻画中,以小见大,彰显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人文底蕴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3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