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梳理5篇最新
语文知识理解和记忆性的东西比较多,因此要对语文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1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城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2
(1)投笔:弃文从武
(2)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3)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4)楼兰:边境之敌
(5)折腰:屈身事人
(6)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7)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9)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10)尺素:书信
(11)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12)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13)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14)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15)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16)五柳:隐者
(17)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18)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19)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20)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21)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22)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23)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24)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25)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26)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27)明月:乡愁
(28)青云:高的地位
(29)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30)青紫:高官显爵
(31)丁香:愁心或情结
(32)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33)蝉鸣:悲秋
(34)青天:清官
(35)落花:伤春
(36)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37)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38)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39)梅雨:悠悠愁绪
(40)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3
【原文欣赏】《白发的期盼》
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他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老头退休以后就一个人在家,有一次到班上,他跟我说,他说他这一周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到公园散步,碰上了一个人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人家;再一句话呢,是我们单位一个同志给他送报纸、杂志,他说了声“谢谢”。后来,有一天早晨,他过马路去买豆浆,结果发生车祸了,老人死得很惨。
(录音止、音乐起)
记者:我一直犹豫是否用这个故事作这期节目的开篇,因为它有些伤感甚至残酷。如今,这位一周只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已不能告诉我他真正的感受,但他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理由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中有多少老人的生活是孤独、寂寥的,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况在中国老人中绝不是惟一的。
(音乐止、出录音)
林女士:一个人在家里闷死了。
严女士:时间比较难打发,感觉很孤独,经常流泪。
冯先生:一天到晚也就出去熘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所以我一般不到天黑都不回家。
张女士:在家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织毛线,没有人讲话真难过,真不喜欢。心里不开心,要买吃的,我又跑不动;要到哪里玩,我又不认得。你想,孤单,看着钱有什么用啊?身外之物我都不想要了。
(录音止)
记者: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出录音:人口学博士陈先生)
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一种完好的精神状态。
(录音止)
记者:这是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陈先生对“精神赡养”的解释。事实上很多老年人甚至还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明确而实在的。有首名叫《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让一向以流行音乐不以为然的老年人着了迷。有几句歌词是这样说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说来也简单,就图个团团圆圆、就图个天伦之乐,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
(出高先生给画眉鸟洗澡的录音)
(撩水声)
(鸟叫声)
(高先生:“来,快点,洗洗澡”压混)
记者:这是一位老人在给他养的画眉鸟洗澡。看着小鸟蹦蹦跳跳、唧唧喳喳,老人一脸慈爱的表情。
(高先生:“洗澡了,凉快凉快啊......”)
记者:老人姓高,退休后,整天和鸟做伴,就连买菜都拎着鸟笼子。(鸟叫声)本来是向我传授养鸟之道的,可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他的孙子。
(出录音、鸟扑水声)
高先生:我呀,怎么说呢,我不想儿子,(鸟抖毛声)我想我孙子。我特别想。一小是我们两口子给弄大的,我整天抱着他玩去,下了班,累得什么似的,一见孙子,来来来,爷爷不累,这就不累了。(鸟叫声)快乐就在这儿。
记者:问题是现在小孩学习都很紧张,又学这个,又学那个的。
高先生:那就克服呗。(鸟扑水、抖毛声)我再想也不行,也得让孩子先学习啊,我自己克服着吧,没办法。
记者:他就不能来看你了。
高先生:那哪能来啊,没时间啊,他来不了啊。为什么我养鸟啊?我孙子要是小的话,我能带他到处玩去,我就不养鸟了,拿鸟当孙子了。
(出逗鸟声、鸟叫声压混)
记者:因为和儿子一家分开住,距离又很远,所以高大爷想看孙子就有点难度。高大爷说,和他一起熘鸟的老伙伴们,情况也都跟他差不多。就在高大爷几个星期、几个月能看孙子一回,叮嘱儿孙们“常回家看看”的时候,有的老人,却连“常回家看看”的想法都从来不曾说出口。
(出街头音响、摩托车启动声)
记者:我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她叫吴永慧,是北京大学的退休教师。吴老师的老伴已经去世了,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工作,她一个人住在80平米的大房子里。她说,退了休没事,每天都到学校去做实验。
(出录音)
记者:你每天都去做实验?
吴老师:当然了,不能闲着。在家没事,早上爬山、中午睡觉、晚上看电视,也没劲嘛,那还不如做实验,等于自己玩一玩。
记者:有报酬吗?
吴老师:可怜得很,一个月最多400块钱。有的人还不拿。
记者:比如说,你要是生病会告诉在美国的孩子吗?
吴老师:没有大病,我绝不会告诉孩子。有什么用呢?这不是比较实际嘛。
记者:孩子你想不想啊?
吴老师:那不认了呗。你说父母不就这样吗。她们给我寄钱,支票我都撕了,我不需要。她们的事业什么都好,我就满意了,这真是良心话。我的原则是不拖累她们。
记者:她们俩回来过几次?
吴老师:每人一次。
(录音压混)
记者:两个女儿一个出国9年,一个出国5年,她们只分别回来过一次。这期间,吴老师和女儿们的联系方式和通讯业的发展同步,从写信、打长途电话到发电子邮件,(渐出打电脑声)现在是坐在电脑前,通过IP电话直接交流。
——(出电脑接线员录音:“Thankyouforusingdialpage.”电话拨号声)
吴老师:又没人接,怎么今天都没在家。
(电话嘟嘟声压混)
记者:很不巧,那个周末,两个女儿都不在家,直到我快离开的时候,吴老师仍在轮番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
(电话嘟嘟声渐隐)
记者: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外面的世界一展身手。为了美好的明天,他们出发了。有的出国留学,有的离乡务工,当大量的青年农民背着行囊走进城市成为打工一族时,有人用“民工潮”形容其规模之大。而他们年轻的身影后留下的,是他们日渐老去的白发爹娘和被学者们称为“空巢”了的家庭。
据统计,中国有老人的家庭中,老年人独居和身边没有成年子女的“空巢”家庭占四分之一,而且这个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
(出录音:社会学家李先生)
李先生:从传统的中国人的家庭来看,这个赡养模式是在农业社会形成的。人们守土为重,形成大家族,以不流动为前提。中国1949年到1979年还是以不流动为特征的。应该说,中国20年来的变化就是出现了流动。现代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已经必然威胁到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了。
(录音止)
记者: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
当我把话筒从老年人转到他们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面前时,我听到了无奈的声音。
(出录音)
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又挺晚的,一天挺辛苦的。离我妈还挺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这边也离不了,孩子面临上高中,一天的家务活也挺重,回来得做。总觉得对我妈他们有点欠缺吧,就是有心无力,就这样,没有办法。
陈先生:你看,我吧,跟我父母住一个院里,他是南房,我是东房,离着也就那么五六米,但就是没时间过去。说没时间过去是瞎话,总归,亲生父母无所谓,就不过去了,有一搭无一搭了。工作非常忙,四十多了,也是身体上不适吧,太疲劳了,懒得过去了,并不是咱不孝顺。
记者: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而当我采访了一位22岁的大学生之后,我不敢肯定,那条拴风筝的线是不是断了。
(出录音)
记者:你想过怎么做算是孝顺父母?
大学生:平时没想过这种事情。
记者:你假期的时候是怎么安排的?
大学生:因为有学校的安排,还有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安排,要上一些辅导班,经常会放假就不回家了。
记者:你知道你父母怎么想吗?
大学生:不知道。他们肯定想我,但想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
记者:反过来说,你想不想你父母呢?
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时间想。父母把生命给了你以后,尤其到了这种时候,大家都独立了,谁对谁都没有太大的依赖性了。
记者:你平时和你父母是什么联系方式?
大学生:打电话。半个月打一次吧。
记者:说些什么?
大学生:没什么好说的。
记者:你没说让他们注意身体啊?
大学生:这个,我想得很少。
记者:你的那些同学呢?
大学生:有的人一个学期都不给家里打电话。
记者:写信吗?
大学生:也不写。因为,他们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住校了,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对父母、对家的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了。
记者:那你的概念呢?
大学生:现在也不是特别清楚吧。
(录音止)
记者:这位大学生的回答很让我惶恐。10年后,当他成为老年人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主体的时候,他的父母亲会是怎样的境遇呢?或许社会学教授__的一席话会让他一些模煳的概念清晰起来。
(出音乐)
(出录音:几位社会学家)
李先生:中国的情况不在于几代同堂,而在于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一种观念,要求代际之间有一种很融洽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照料、子女对父母的孝顺都是不可或缺的。
周先生:创新的前提是保守。保守什么?应该是保守人类文明的成果。孝顺父母当然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它是维持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一种价值观念。亲情,是人类最基础的一种美好感情,而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如果说这种基本需求都没有了,说我们发达了,我们有钱了,那整个就是“搬砖砸脚”。面向21世纪,作为中国的国情,我觉得应该特别强调亲情。
李先生:会有一部分父母,他们会因为子女的出走、子女的不在、子女的不关心而感到心里很忧郁,从社会的角度看,还是应该有一些唿吁的声音,使得这部分孩子能更多地关心父母。
陈先生:社会不管怎么发展,不管怎么强调人的独立的意识,但亲情是人类难以割舍的精神上的家园。
(录音止、音乐渐隐)
记者:我的一位朋友,他父亲已经去世5年了。没有父亲的日子,他时常会想起父亲。
(出录音)
魏先生:我爸临去世的那年春节,我回到老家了。我和我爸住一个房间,他就老试图和我说些什么,就是唠叨他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而这是我不愿意听的。晚上,11、12点,1、2点,他还唠叨个不停,而我困得要死,他老跟我说。我说,爸,你别说了行不行?呆了一会,他又说起来。或者,他让我倒点水,弄得我实在没有脾气,我忍无可忍地说,爸,你不要再跟我说了,你再跟我说,我就到另外的房间睡去了,说完,我就走了。
记者:你爸在这个房间怎么样,你知道吗?
魏先生:我捂上耳朵。他不是真的想喝水,我知道他就想要我在旁边,但那时候我的的确确不愿意跟他在一起,听他唠叨。
记者: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你觉得是不是那时候太年轻了,不知道老人的需要是什么?
魏先生:不知道吧,的确不知道,反而觉得他没事找事。事情过去了,才慢慢明白,可明白的时候已经晚了。(叹息声)
魏先生:能多陪父母呆会儿就呆会儿,能跟他们多聊聊天就多聊聊天。他们不单单需要我们给他多少钱,多大的房子,多请一个小时工或保姆来伺候他们,不是这样的。你小时候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他们老了,变得很弱小了,他们需要你的安慰。
(录音止、音乐起、音乐压混)
记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有些事情永远不能追回,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做儿女的你,也有悔之晚矣的叹息吗?
(出拨电话、通话声)
儿:妈,是我。
妈:你怎么样?
(压混)
记者:又一位游子在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一根细细的电话线隔山跨海,能否承载得了父母的期盼和儿女的责任呢?
(音乐扬起:渐隐)
简介:
《白发的期盼》是苏教版必修四第四板块“走进语言场”中的“倾听”专题的一个广播作品,属于倾听类的教学文本,文本中有有人物经历、人物诉求、人物情愫,又有由人物活动具体的言语声音,语气、语调等组成的音响效果。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中,要紧扣课程的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的文类特点,有侧重地开发作为倾听类文本的内容和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倾听实践,在倾听中学习倾听,感知人物经历、人物诉求,感受人物情感,感悟要学会倾听、学会亲(亲近、关爱)亲(父母)的人生真谛的重要性。
背景:
《白发的期盼》是一则新闻分析,曾获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亚广联的评语说,这个节目“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4
【原文欣赏】《活水源记》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有泉焉。
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深不逾尺,而澄彻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华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鸲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嵴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翻译:
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数木大多是枫树、松树。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寺的后面叫做薄崖石,石上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人(宗奎)住在里面。有泉水。泉水开始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流成一个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贴着沙土地前行,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彻可以照人,俯视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所以秘书卿(官职名)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
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也有小鲭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穴里,水鼠经常来吃他们。水里的草大多是水松、菖蒲。这里有种鸟和鸲鹆差不多大,黑毛红嘴,经常在水上鸣叫,叫声和竹鸡差不多但比竹鸡滑润。有两个鹡鸰,经常从竹林中出来,站在石头上洗浴,饮完水后,鸣叫着飞走了。我早春来到这里,当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类水族动物都隐藏不出来,到现在才全部出现。又有四五条虫子,都如小手指般大小,形状好像半莲子,整天在水面上旋转着前进,太阳照在他们的背上,颜色就像紫水晶,不知是什么虫。
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奎上人又说:“当遇到旱季时,所出泉水能灌溉好几十亩田地。”那么它的好处又能泽及万物,更应该得到白野公的深切喜爱了。
简介:
《活水源记》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活水源周围的山川形势,泉水的源流变化,水里的草木虫鱼,以及游人的欣赏迷恋,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与亲近之情。文章清新流畅,读之如临其境。结尾以君子之德为喻,联想自然,寓意深刻,文章虽短小,结构精巧。
背景: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夏,尚被羁管于绍兴的刘基,曾与友人一同游览会稽山水,写下一组游记散文,这篇游记为第二篇。
字词:
活水源:在今浙江省绍兴县会稽山上。
灵峰之山:在绍兴东南会稽山上。山中有灵峰寺,下文“寺居山中”即是。
曰:说。
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槠(zhū):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球形。
竹鸡:一种形似鹧鸪而小的鸟,多呈橄榄褐色,生活于竹林中。
寺:指灵峰寺。
陶山:一名陶晏岭,在绍兴东南四十馀里,以南北朝时齐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陶山。
华阳外史弘景:即南北朝的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为齐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以佐萧衍夺齐帝位,建立梁朝,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外史,古人常用为别号。
日铸(zhù)之峰:即日铸岭,在陶山以北,相传为春秋时工匠欧冶子铸剑之所。
欧冶子:春秋时期的工匠,曾应越王聘,为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钓五剑,后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薄(bó):迫近,靠近。
松风阁:今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
奎(kuí)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石罅(xià):石缝。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5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一词多义(扩展)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六)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高二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梳理5篇最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