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梳理整合分享五篇
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
1.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3.法德关系
(1)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4.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5.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2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
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
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农业:
均田制,租(庸)调制
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缂丝
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
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业:
发展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表现:①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②外商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
③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e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f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g唐朝对外交往密切。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特点: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日本、东南亚;
唐政府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形势: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
宗教往来: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拜火教(波斯)
佛教:玄奘取经
原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
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影响: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④货币上,废五铢钱,通行开元通宝
⑤城市的繁荣:城市
特点: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
坊市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长安城布局:①宫城在最北,体现皇权至上(坐北朝南)
②市坊分开,有专门的贸易场所,体现政府对贸易严格控制。
代表性城市: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长安、洛阳(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丝绸之路:敦煌、龟兹、疏勒
交通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文化:世界、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原因:
经济高度繁荣;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
统治者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①思想:
三教合一: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②文学艺术:
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唐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最能体现盛唐特点的是楷书。
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
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科举制;继承前人成果;开明的文化政策;
受各民族和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
代表:边塞诗:王昌龄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山水田园派:孟浩然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
③科技: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
火药:孙思邈(唐初)《丹经》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用于战争。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3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rdquo高中数学;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4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5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1)产生
时间: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影响: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初步发展
时间: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原因: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短暂春天
时间: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原因: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影响: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4)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
时间: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原因: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影响: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5)萎缩
时间:抗战胜利后(1945—1949)
原因:a.美国的经济掠夺。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4)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
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梳理整合分享五篇相关文章:
8.小学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