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5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
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历史知识点1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
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妇女权利受限
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响深远的原因: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
2.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
4.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
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高一历史知识点3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知识点4
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⑴背景:汉高祖为避免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巩固新建政权
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
⑶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⑶评价: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⑴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⑵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意义:
①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⑴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⑵选官制度:①汉朝----------察举制
★依据: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荐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士族门第
★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③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意义: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学的繁荣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以严格的考试方式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5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