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左右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左右(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左右(精选篇1)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此刻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那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应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来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必须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原来,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古时算是一大笔了),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孩子都十分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
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后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
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己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龄官却又叫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那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感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爱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
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己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感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礼貌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资料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感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感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前段时刻,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资料是鼓励我们,就应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资料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就应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镜像。正正因东西方历史文化不一样、民族性格迥异,自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
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礼貌之邦的脚步。因此,对于不一样民族各自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决定一个人怎样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样做的。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左右(精选篇2)
初读《红楼梦》之时,仅为小学六年级,那个时候仅仅是被小说的内容而吸引。我喜欢一系列有趣的情节,喜欢黛玉葬花的唯美场景,我喜欢宝玉顽皮自由的样子,喜欢黛玉楚楚可怜、清高的姿态,但我不喜欢的是永不知趣总是和黛玉抢宝玉的宝钗,不喜欢精明能干却中饱私囊的王熙凤,也不喜欢没有见过世面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对什么都无比好奇的样子。当时的我一直都以为所有的故事中男女主才是故事的核心,一个好的故事也只需要男女主就够了。后来啊,看的书多了,知识层面也丰富了,才发现那时的自己也真的是孤陋寡闻了。
后来,我又读了一遍这个故事,这个如同于宫廷剧的故事,一个家族的从兴昌到灭亡的故事,再读时带给我的感受,与初读时相比,却已截然不同。
这个故事如同神话一样奇幻地向我们展开而来,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在京城大户中含玉出生,因此取名为贾宝玉,宝玉天性顽皮,不爱读书,因有众多的姐妹,虽说并不都是亲血脉,但她们一起跟宝玉读书写字,倒也关系处的很不错。贾母有个女儿,嫁出去后生了个女孩,唤作林黛玉,她从小体弱多病,但却聪明秀丽,父母视她如珍宝般抚养,岂料黛玉的母亲早年因病去世,父亲怕照管不周,黛玉便被接到了贾府,由此开始了和宝玉的一段感情故事。话说宝玉黛玉第一次相见时都互相感觉对方眼熟,这里便也为下文两人的爱情做下了铺垫。不久后,宝玉生母王夫人的同母姐妹薛姨妈也带着她的儿女入住贾府与王夫人叙旧,她的女儿薛宝钗,生得肌肤润泽,举止娴雅,悟性十分高,与宝玉黛玉这些人便也很快地玩在了一起。林黛玉进了贾府后,贾母疼爱她,众姐妹与她交好,宝玉对她自是更加关怀备至,她倒也是舒心。这样的地方,知己陪伴左右,欢声笑语,我想我也是羡慕的吧。
事情没有永远的平静,一切的沉默不是爆发,就是灭亡。不久后,贾府也倒发生了一件大事,便是大小姐元春入宫为元妃娘娘,初得此消息时,所有人都因此而高兴不已,但没有人知道这也是悲剧的开始。宝玉和黛玉日日相处,情义愈深,后来也便难舍难分,起初认为这是正常的兄妹情,倒也无什么。后来黛玉听说到宝钗小时候有个和尚说她是金命,必须要嫁个有玉的男子,黛玉一想到宝玉有玉,心中便不快。自此后,宝玉只要和宝钗有交往,黛玉知道后便不想理睬宝玉,常常心中不开心,加上初来时,贾母对她关怀备至,她与宝玉迎春探春一行人十分交好,日子过得也是称心如意,可偏偏又来了个宝钗,长得美若天仙,论起吟诗作画,一点也不逊于林黛玉,而且宝钗善解人意,不比黛玉这般总耍小脾气,因此贾母和众姐妹自然会分一些关心给宝钗,这就另黛玉闷闷不乐,再想起金玉良缘便更加不开心,日子久了,便日日以泪洗面。后来经过一番相处沟通后,两人都互相明白了彼此对自己的心意,倒也给了黛玉心中一些慰藉,可是贾母却丝毫没有让两人在一起的意思,黛玉晚上睡了后做梦梦见贾母让她嫁给别人,宝玉为了证明自己对黛玉的爱,便掏心证明,梦醒后发现宝玉这一晚上睡觉时大哭心疼,这让黛玉心中也久久不能平静,本就体弱多病,一咳竟然咳出了血。后来偶然有听到丫鬟说宝玉定了亲,本来她就一腔心事,这下更是千愁万恨,涌上心头,一想到自己的爹娘都去世了自己孤苦一人,就想着与宝玉为伴,可曾料想,宝玉也定亲了,便一心想着求死,之后便眼不见心不烦了,从此就开始折磨着自己的身体,宝玉来看望她两人相互寒暄,却是亲极反疏了。贾母王夫人以为她是旧病复发,又不知她的心病,黛玉后来吃饭也愈来愈少,不肯吃药,身子果真虚弱之甚。后来黛玉听着宝玉成亲之事有假,病竟好了,贾母等人对宝玉黛玉的情意也猜出了十有八 九,但她们最终商讨还是认为将宝钗许配给宝玉最妥。
一段安静日子后,祸不单行的日子也真正来到了,元春忽然暴病去世,宝玉突然丢失了玉而神魂失散,像个呆子,大老爷王子腾赶着进京,路上遇病而亡,寻玉无果后,王夫人因担心宝玉也倒在床上,在接二连三的事情下,贾政也被皇上派去做江西道台,家中事情繁多,却又不敢延期上任。此时贾母最终做了决定,将宝钗许配给宝玉,为宝玉冲喜,却将这件事彻底保密,为了让宝玉服从安排,欺骗他娶的人是他心心念念的林妹妹,人算不如天算,黛玉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她这次也真的是非死不可了,她已经没有了活下去的期盼了,最终在宝玉拜堂的那一晚,黛玉也含恨走了,在她最爱的人娶了别人的时候她离开了这个世界。宝玉最终也知道了自己娶的人是宝钗,他也知道了黛玉死了,他也清醒了过了,前所未有的清醒。后来,贾府被抄,贾母也没熬过去世了,凤姐自知罪孽深重,也撒手人寰。可能宝玉仍旧放不下他的林妹妹,他也不想在留在这个已经没有他值得留恋的家里,他也走了,正如他说的“走了走了,不用胡闹,完事了!”
黛玉走了,因为她仅仅拥有的宝玉已经不是她的,她却已无力挽回,所以她含恨走了。宝玉走了,因为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林妹妹已不在了,他应该很痛恨大家的谎言,可他却不能怪罪于他们,所以他就让自己也走了,也不用再计较胡闹什么了。
第一次看到黛玉死的那晚上,我哭的泪流不止,我对黛玉感到同情,明明在自己都要死了的时候,说爱她的姥姥也还再误解她,只是想让她遵循自己的安排。我也感觉这样的故事真是可笑,在黛玉死的时候恰好却是她最爱的宝玉娶了别人的时候,而宝玉还不知道。我也心疼宝钗,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嫁给了并不喜欢自己的人,最后落下孤身一人的结果,以前恨她是因为有她所以宝玉黛玉不能在一起,可是她也是最可怜的那个人,就算没有她,还会出现第二个宝钗,第四个宝钗,她不过是个牺牲品罢了。
宝玉他厌恶读圣贤的经典,拒绝走封建时代的路,可以说他是封建家庭的反叛分子,可能他有一丝毫的能力让所有的事都可以不同,但他还是输了,他的爱情甚至他的灵魂却在封建迷信的摧残下夭折了。
黛玉她是宝玉的知己,同宝玉一样,对封建教条有天生的反感,可是她无力对抗,只能含泪而终。宝钗她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谈吐不俗,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博得赞颂,可她却也是封建迷信的牺牲品,她将自己的一生都搭在了里面。
我喜欢作者曹雪芹对这篇文章最开始的写法,也喜欢续写者高鹗后来对这些人最终命运的安排,我也明白了所有的故事结局不一定都是好的,所有的故事也不能仅仅只有男女主人公,也许是前面欢声笑语中的明示与暗示让我记忆这么深刻,也许是这种悲剧式的结尾给了我这么深刻的影响,总之从书中明白的一些道理,我却是永远也不会忘了。
他们的爱情是伟大的,也是卑微的,他们没有了彼此就根本没有了灵魂,这样的感情值得我们感动,值得我们赞颂。可我不明白的是,黛玉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要让自己的爱成为所有人思想的牺牲品,为什么就想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去做努力,以前感到她可怜,现在仍旧觉得她可怜,无非还加了一些痛恨罢了。对于宝玉,我认为他是有能力做抗争的,可是恰好他病了,所以也失去了机会,当他真正意识过来时,他却已经失去了最爱的人,所以,我也痛恨命运的不公。
最终黛玉因病而逝,宝玉尘缘已尽,贾府不复存在,从前的吟诗作对,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包括痛苦与灰暗也都消失了。也许这个故事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不过是“红楼”这个地方的一场梦罢了,一群人在这里经历了欢声笑语,生死离别,直到最后终究曲终人散,该在的人都不在了,那个地方也不是曾经的地方了,以前发生的种种事情,不过就是一场梦而已,梦醒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生活又岂不是这样,复复杂杂的人生不过就是一场场简单的梦,一场美好的梦,需要梦的参与者的努力,这份美好才能更加持久。一场坏的梦,需要梦中人的去坚持解决梦中的问题,才会让这场梦变成一场好梦,不管好梦坏梦,人生就是需要我们去敢于努力,敢于坚持,敢于反抗的,那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持久地美好。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左右(精选篇3)
《石头记》,即原《红楼梦》的书名,说的就是刻在那块补天顽石上的文字。
石头是与宝玉寸步不离的,那么《石头记》就是以贾宝玉为出发点记叙而成的。然而《红楼梦》这个题目,相比起原题来说更有味道。红楼,我想从字面可以有两种诠释。它可以指即指宝玉所居怡红院;也可以解释为金陵十二钗的居所,因为红在古时多指女性,红颜薄命,南柯一梦,这样也可以更加突出本书特色,就是注重对于基本没有社会地位的女性的刻画。
由此可以连想到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对于全书来说,想必起到的是“一滴水珠折射太阳的光辉”的效果。他将警幻仙姑的教诲置于脑后,光被“醉以美酒,沁以仙茗”,与可卿柔情缱倦,沉迷于幻境之风光,却终坠入虎狼迷津。这就是对于宝玉一生的影射。
在本回中更值一提的是《红楼梦》曲词。本身词韵凄婉,文本还描写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未见得好处”,更是凄凉,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宝玉的天真、宝玉的执迷不悟感到痛心。十多首曲词每曲都是悲哀伤感,与大观园之中人人寻欢作乐,繁荣富丽的景象产生极强的反差。我将结合第五回的红楼梦曲、红楼梦判词和自己读本书的感悟,对于金陵十二钗中的多位女子进行简单分析。因为红楼梦判词丁老师在课堂上分析的已经比较透彻了,我主要来讲讲判曲、宝玉和这些薄命女子的生平。
这一曲“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曲,想必是曹雪芹对于金陵十二钗和贾宝玉怜惜之情最直白、露骨的表现,因为在全书中作者很难找到机会将自己的情感完完整整地穿插在情节中。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具体的感受到作者的悲叹。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里的雪与林所指非常明确:薛宝钗与林黛玉。我们都知道宝玉对黛玉倾心,而这首诗中,“雪”暗指“薛”,金也指的是宝钗;“林”即是黛玉。从诗中可以做出判断,宝玉最后并没有和自己所爱的人白头到老,而是落得个“到底意难平”的结局。诗中“齐眉举案”原本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表示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这侧面的描述即出宝玉的宝玉却始终惦记着“世外仙姝寂寞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爱情的忠诚,也可以看出他对圆满的一种渴望和追求。
纵然这种忠诚是值得钦佩的,但是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 九。宝钗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女子?看来即便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宝玉也不能做到那好了歌中所说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因为他始终执着于黛玉而忽视了身边一个同样优秀并一心为他好的女人。纵使他对爱情的忠诚是值得读者们赞叹的,可是红楼梦里的少爷小姐们从未品尝过生活真正的味道,因为身边的一切琐事都可以让下人们去解决。终日为生计奔波的是别人,只会吟诗作画的是他们。他们,包括宝玉,把生活和爱情过于理想化了,一点不圆满就终日惦记着,终生悲叹着,枉自蹉跎。也包括生性敏感多疑的黛玉。
这让我想起20__年一部很红的电影《社交网络》,是以facebook创始人的经历进行改编的。主角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天才小伙子,因为女友的分手而伤心愤怒,发泄性的创建网站,另整个学校的网络几近崩溃。在这过程总他的才能被人意外发觉。而在经历是非纠葛、朋友背叛的过程中他也越来越富有,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在影片快要结束时,镜头对准了打开facebook的男主角,找到当初分手的女孩的主页,犹犹豫豫加了她为好友,再坐在电脑前一遍一遍刷新页面……对于很多人来说他几乎拥有了一切。名气,财富青春……却无法挽回一个女孩的心。生活就是由各种缺憾所组成的,完美的人生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令宝黛二人的情感、令《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别看一座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繁华与享乐都只是表象。倘若抽去像凤姐这样支持家族的骨干,大观园整个内里就像被蛀空了一样不堪一击的。下人们是勾心斗角,公子少爷是寻欢作乐,而其余的人也过着天仙一般的生活。当灾难不幸地降临,又有几个人能自我保全呢?说他们是可怜人也好,说他们可恨也好。其中宝黛二人是最为无辜纯洁的,脱离世俗的,他们的爱情是最悲哀的牺牲品。他们是被物质光鲜亮丽的表象蒙蔽了的,就像书中提到宝玉对银两这样的东西都没什么概念,面对生活的悲剧、求黛玉不得的痛苦怎能自我合理地调解呢?在本书第五十七回中,黛玉的丫鬟紫鹃“试忙玉”,说黛玉将回家去,害的宝玉失魂落魄,伤心落泪。这的确是宝玉对黛玉深情款款的体现,但是在了解到时代背景,包括大观园里暗里的争斗,不难发现,这段情感是单纯的,盲目的,过于理想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水中月,镜中花”。宝玉的执迷不悟的确是给本书的悲剧色彩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想必《红楼梦》中最能体现贾探春心机抱负的就是她对赵姨娘,也就是自己的母亲,所说的一句“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九省检点了。”本是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想问探春讨些下葬的银子。而探春不仅不给,话语中还透露出她才是主子,并想把自己的庶出身份撇的干干净净的意思。在二十七回中,她甚至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想法评价为“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在以“孝”为至高美德的古代,这些岂不是彻彻底底暴露了一个没有管教、不懂尊重的丫头的形象吗?而我们再来看贾环,发现这对姐弟还真是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心中的不平衡感促使他故意弄翻烛台,烫伤宝玉,在与丫鬟玩乐吃亏了时还大哭:“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可见,在当时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了吧。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固然是不懂得知恩图报、是忘本的,而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探春对王夫人是敬爱有加。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室,所以也可以算是她半个母亲了吧!而一向心高气傲的探春也一定不会甘于自己庶出的地位而会去努力争取的。这是探春挺可爱的一面。
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中探春难得担当了一回管理者的角色,也是办事利落,精明强干,掌握着主动权,在七十四回中更是痛痛快快的给了王善保家的一个巴掌,表现出了自己应有的骨气。就是这样一位女子获得了“红玫瑰”的称号,美丽动人而浑身带刺。可惜,这朵玫瑰却也未能躲过命运的捉弄。这一曲“分骨肉”描写的就是探春离别时的肝肠寸断。唉,谁知道这朵玫瑰是否已在风雨之中凋零了呢!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天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婆,上结着长生果。”
这写惜春的“虚花悟”同她几位姐姐不同之处就在于,这其中也不能说是有悲剧。因为惜春“将那三春看破”,完全放弃了三位姐姐曾经经历过的繁华生活,而只求自己的一片清净。从书中看,探春这个人就是请冷清冷的个性,待人接物也提不起什么大兴致来。相比起她的三位姐姐来说她的存在感是相对低的,因为她基本不习惯成为人群的中心,只是一个人默默的呆在旁边看着罢了。她也很少出席诗社的活动,在父亲贾敬的葬礼上也几乎不露面。在抄大观园的那一回中,她冷冷地说:“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累我。”这样一位冷漠厌世的姑娘,最终是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召唤,也说不出是幸还是不幸。
几位女子,一段繁华,成一场魂牵梦索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左右(精选篇4)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在梦中看见一僧一道携宝玉下凡时在太虚仙境的大牌坊上看到的一幅对联。而这首对联,写的玄妙异常,其中的“假”,“真”,“无”,“有”四字更是很难真正体会。何为假?而何又谓真?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假。而何为无,又何为有?手上拿着的说不定是无,而心中想的则可能是有。在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中,就存在着巧妙的玄机。
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真的只如曹雪芹所说,满纸只是荒唐言,又何从谈起辛酸泪。而作者不痴,所以这部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解”的这本书中的“味”。“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有读懂了这句话,从表面的假语中看出事实的真相,才能读懂真正红楼梦。
这句话,到底该如何解释。我认为,读了后面的故事,这句话自然就解出来了。“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你把假的当成了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东西当作有的,而有的东西也成为了没有的。而这幅对联反过来读,意思也是一样。作者用这句话来提醒读者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于在乱象中迷惑了真意。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好多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只有守住本心,才能解意,万不可无中生有,以假乱真。
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物在第一回中就出现了,甄士隐接济了贾雨村,使他一举中第。而当我们分析他们两个的名字之时,就发现了其中的玄机。一个是“真事隐”,一个是“假语存”。而这正照应了这幅对联,而接下来两人的命运,也同样顺应了这句话。在第二回中,甄士隐解了“好了歌”,随着跛脚道人遁入了空门;而贾雨村,则在甄士隐最后的所居之所当上了县老爷。甄士隐遁入了空门,“真”变成了“假”的,而贾雨村却当上了县老爷,“假”的却又变成了真实存在于这个世上的。而纵观全局,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存在,无疑是作者为了告诉读者真事已经隐去,而存在在表面上的只是假语。假亦真,而真亦假,红楼梦就在真假虚实中拉开了序幕。
而这幅对联第二次则出现在了第五回之中,当贾宝玉梦游仙境的时候,他也看到了这副对联。而这幅对联,也点出了贾宝玉不寻常的一生。而曹雪芹真实(甄)的命运和归宿,也正是贾宝玉的一生经历。在梦境中,宝玉不但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也看到了众人的命运。在万物凋零之时,“有”的变成了“无”的,“假”的也变成了“真”的。而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册,听到了《红楼梦》曲,而这也揭示了贾府中人一生的命运。听完之后,宝玉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紧接着就发生了贾宝玉与可卿发生的云雨之事,而最后贾宝玉甚至在梦中遇险时大叫:“可卿救我!”说明这个梦境十分真实。而太虚仙境中的可卿,并非指的是秦可卿,我想应该指的是贾宝玉的梦中情人。而在第五回中对于可卿的描绘则是:“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而可卿乳名兼美,正是说明了可卿只是贾宝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并且产生爱慕之情的三名女性(秦可卿,宝钗,黛玉)叠加在一起而形成的,并非指的是秦可卿一人。而在太虚仙境中经历的这些事,其实是“假”的,但是每个人的命运,却又真实的发生了。正好照应了“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当你以为太虚仙境中只是假的东西,无的东西,却又发现它们变成了真的,有的东西。
也正如《好了歌》中所唱一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其中,功名利禄,金银,娇妻,儿孙才是真的东西,而神仙只是存在于神话之中,是假的东西。人生在世时,人们总觉得真的东西比假的东西要好。但当人归西远去之时,真的东西变成了荒冢上的草,妻子金银随风而去,儿孙也离开了你。而假的东西,却变成了好的东西。
而这也照应了红楼梦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遁入空门,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的东西已经凋亡散尽,而只有遁入空门的才得以保全了性命。真的变成了无的,而假的又变成了有的。人不应如此执迷于有的东西之上,看破红尘中的一切,心境空明时,便有了东西。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佛教思想。正如六祖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在心中,而只有这些假的东西,才能长存于心中,永驻于世间。“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头”,酒肉这些世俗真实之物,只是穿肠而过,变成了假的东西。而佛祖,这是一个虚的东西,却是在心中真正有的东西。佛教告诉人们获得幸福与超脱需要“四大皆空”,要求人们放下执念,放下理想,看破红尘,超然于世间。而一味追求“空”的人,却又会有“空执”。“空”,只是在人有的特别的经历经验之后,再回想自我,明醒己身的产物,它存在于刹那间。在那一刻之前,人是俗人,“有”的即为“真”的,“无”的即为“假”的;在那一刹那之后,才为真正的明悟,人才真正找到了“自我”,“有”变成了“假”的,而“无“变成了”真“的。
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之中,江南金陵的甄家来京拜访贾家。这个甄家,在第二回中就出现在冷子兴的口中,甄家是个富而好礼之家,曾经接驾过皇帝四次。奇怪的是,甄家也有一个长得眉清目秀的少年,名叫甄宝玉,长得也酷似贾宝玉。而这也是作者的另一个意象,甄宝玉,贾宝玉,就变成了真假宝玉。而这两个宝玉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根据对联上所说“假亦真时真亦假”,我们则可以看出,其实两个宝玉亦真亦假,其实他们两个有着同样的本源—也就是作者曹雪芹本人,所以也就不存在真假宝玉之分了。而从接驾四次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康熙皇帝南巡不止四次,所以身为江宁织造的曹寅接待过皇帝四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甄府,贾府,一个身在江南金陵,而一个活在大都,这很可能是作者因为清朝时让人谈之色变的“文字狱”压迫,不得不避嫌才为之。
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深入,贾府这个庞大的整体也看是走向了毁灭。而故事的情节也正如红楼梦曲中所说,贾宝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得不遁入空门。而在贾府覆灭之前,与贾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甄家却是被提前就被抄家,彻底的败落了下去。而根据对联所说,“假亦是真,真亦是假。”而贾府这个庞大的大厦,最终也受到了命运的惩罚,倒了下去,树倒猢狲散,府邸被抄,财产充公,有罪者(贾赦,贾珍)或被斩首或被发配,家眷也被贩卖成了奴隶。一代巨族,贾家,就这样倒了下去。而它的命运也终究没有逃脱红楼梦中所说的一样。在第五回中,当宝玉听见“红楼梦曲”时,应该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虚渺的东西,没有认真地去听,否则又怎可能悟不透。而红楼梦曲中的内容,最终也应证了太虚仙境前的那副对联,”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而就从贾府整体而言,一开始我们看到了表面上的荣华富贵,但也如对联所述那样,当你认为拥“有”荣华富贵是“真”的时候,却没发现其实那些全都是“假”的,是“无”的。而背后真的东西是虚无,是空。而这种空,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而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一种境界。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在红楼梦开始就出现在了读者们的眼帘之中,它贯穿了红楼梦整本书,它是贾府命运的主旨。在红楼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事都正如这对联所说一样。而这也是作者曹雪芹想告诉我们的东西,人不要一味的追求执念,追求物欲,这样终究你认为有的东西也会变成无的。我们人生追求的应是空,看破红尘,使自己心境空明,看淡世间的得失。而这些,我想也是作者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如此大风大浪之后得到的收获吧。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左右(精选篇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读完第一章就已经爱不释手了。
它主要是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写的,它以生动的描写,写出了那时候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因为我觉得她美丽、聪明,又很好学,还知书达理。不过,她的缺点就是太多愁善感。我最不喜欢的人物就是薛宝钗,因为她明知黛玉多愁善感,没有妈妈,还在薛姨妈怀里撒娇,感觉好像是故意的。我不太喜欢红楼梦的结尾部分,因为太悲惨了。
红楼梦,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还要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的优点,从自身找找有没有和里面人物同样的缺点,并把它改正。这是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以后有时间我会再好好阅读它,相信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想。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跛足道人,他的眼睛正是大观眼睛,所以他看到了一个欲望无穷、沽名钓誉、巧取豪夺的泥浊世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他所唱的好了歌,正是荒诞歌。甄士隐为好了歌作了注解。他的解,是对泥浊世界和荒诞人生的“解构”。原来,这个金玉其外的人群舞台,演的不过是一幕幕荒诞戏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有一首荒诞主题歌,还有一个荒诞象征物,这就是“风月宝鉴”。
宝鉴的这一面是美色,宝鉴的另一面是骷髅。贾瑞死在美女的毒计之下是惨剧,而追逐骷髅似的幻影幻象则是几乎人人都有的荒诞剧。难道只有贾瑞拥抱骷髅?人世间在仕途经济路上辛苦奔波、走火入魔的名利之徒,哪一个不是生活在幻觉之中的贾瑞?总之,揭示世道人生甚荒唐的荒诞性,是红楼梦极为深刻的另一内涵。
如果说,林黛玉之死是红楼梦悲剧最深刻的一幕,那么,贾雨村的故事则是红楼梦喜剧最典型的一幕。红楼梦的大情节刚刚展开,就有贾雨村“葫芦僧判葫芦案”。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贾雨村本来还是想当一名好官的。他出身诗书仕宦之族,当他家道衰落后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卖文为生时,也是志气不凡才会被甄氏所看中并资助他上京赴考中了进士,还当了县太爷。被革职后浪迹天下又当了林黛玉的塾师。聪明的他通过林如海的关系和推荐,便在贾政的帮助下“补授了应天府”。可是一下马上任就碰上薛蟠倚财仗势抢夺英莲、打死冯渊的讼事。
贾雨村开始面对事实时也正气凛然,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并发签差人立刻把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可是,站在桌边上的“门子”对他使了一个眼色,雨村心中疑怪,只好停了手,来到密室听这个听差叙述讼事的来龙去脉和保乌纱帽的“护官符”,而讼事中的被告恰恰是护官符中的薛家,又连及同在“护官符”中的贾家,甚至王家,这可非同小可。最后,他听了“门子”的鬼主意虽口称“不妥,不妥”,还是采纳了“不妥”的处理办法,昧着良心,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放走凶手,之后便急忙作书信两封给贾政与王子腾报功,说一声“令甥之事已定,不必过虑”。为了封锁此事,又把那个给他使眼色、出计谋的门子发配远方充军,以堵其口。
王国维在评说红楼梦的悲剧价值时,指出关键性的一点,是红楼梦不把悲剧之因归罪于几个“蛇蝎之人”,而是“共同关系”的结果,如林黛玉,她并非死于几个“封建主义者”之手,而是死于共同关系的“共犯结构”之中。而“结构中人”并非坏人,恰恰是一些爱她的人,包括最爱他的贾宝玉与贾母。他们实际上都成了制造林黛玉悲剧的共谋,都有一份责任。这种悲剧不是偶然性的悲剧,而是人处于社会关系结构之中成为“结构的人质”的悲剧。
红楼梦的忏悔意识,正是意识到自己乃是共谋而负有一份责任的意识。红楼梦正因为有此意识而摆脱了“谁是凶手”的世俗视角,进入以共负原则为精神支点的超越视角。可惜王国维未能发现红楼梦美学价值中的另一半--喜剧价值同样具有它的特殊的深刻性,即同样没有陷入世俗视角之中。
贾雨村在乱判葫芦案中扮演荒诞主体的角色,但他并不是“蛇蝎之人”的角色。当他以生命个体的本然面对讼事时,头脑非常清醒,判断非常明快,可是,一旦讼事进入社会关系结构网络之中,他便没有,并立即变成了结构的人质。他面对明目张胆的杀人行为而发怒时,既有良心也有忠心(忠于王法),可是良心与忠心的代价是必将毁掉他的刚刚起步的仕途前程。一念之差,他选择了徇私枉法,也因此变审判官为“凶手的共谋”。可见,冯渊无端被打死,既是薛蟠的罪,也是支撑薛蟠的整个社会大结构的共同犯罪。说薛蟠仗势杀人,这个“势”,就是他背后的结构。
贾雨村在葫芦戏中扮演荒诞角色,表面上是喜剧,内在则是一个士人没有、没有灵魂主体性的深刻悲剧。总之,红楼梦的内在结构,是悲剧与荒诞剧兼备的双重结构。也可以说,红楼梦的伟大,是大悲剧与大喜剧融合为一、同时呈现出双重意蕴的伟大。一百年来的红楼梦研究只重其悲剧性,忽略其荒诞性,今天正需要我们做一补充。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哲学的,指的不是红楼梦的哲学理念,而是它的生命哲学意味和审美意味,即由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及其他女子等美丽生命所呈现的生命形上意味。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永恒魅力和美感源泉,不在于它与社会形态变动相连接而产生的意识形态,而在于它呈现了一群生命,一群空前精彩的诗意个体生命。这些生命,也带有儿童的天真和原始的气息,在你争我夺的功利社会里都在内心保持一种最质朴、最纯正的东西。
红楼梦塑造林黛玉等一群至真至美的诗意女子形象,是中国文学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奇观,也是世界文学的奇观。红楼梦女性诗意生命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主要形象,如林黛玉、晴雯、鸳鸯等有一共同特点:不仅外貌极美,而且有奇特的内心,这便是内在诗情。
贾宝玉称她们属于净水世界,这不仅是概括她们的“柔情似水”的女性生理特点,而且概述了她们有一种天生的与男子泥浊世界拉开内心距离的极为干净的心理特点。她们的干净,是内心最深处的干净,她们的美丽,是植根于真性情的美丽。因此,曹雪芹给予她们的生命以最高的礼赞。
他通过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礼赞晴雯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一赞辞,既是献给晴雯,也是献给其他所有的诗意女子。芙蓉女儿诔出现于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至此,曹雪芹的眼泪快流尽了。
他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是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希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梦想。红楼梦的哲学意味正是,人类的诗意的生命应当生活在泥浊世界的彼岸,不要落入巧取豪夺的深渊之中。
人生只是到人间走一遭的瞬间,最高的诗意应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林黛玉、晴雯、鸳鸯、尤三姐等,返回宇宙深处的故乡时,不带俗世中浊泥与尘埃,乃是一片身心的明净与明丽。红楼梦充满悲剧氛围,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这样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左右(精选篇6)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题记
薛宝钗,历来是个褒贬不一的人物。在脂粉堆里,在曹公笔下,她是个与林黛玉齐名的女子,可以说是书里面未出阁的女子里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最深,品格最符合当时价值观的人。
在这个繁华的园子里,在众人的目光中,这个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美人一现身,便惹得黛玉心中悒郁不忿,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使得底层人物与她关系不错,同时轻言寡语,端庄凝重,又在上层人物心中加了不少分。
史湘云曾对林黛玉说:“谁也挑不出来宝姐姐的短处。”赵姨娘和王夫人夸“宝钗虽年轻,却想的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叫人敬服。”众婆子对于宝钗对大观园的管理也服服气气:“姑娘说的很是。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样疼顾我们,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光鲜亮丽的面子,宝姐姐从来不缺。
林黛玉曾在金兰契一回对宝钗感叹:“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能让素来清高自许的林妹妹掏心掏肺地对这个竞争对手说出这样一番话,绝不是全无来头。我并没有去索引考据,却也知钗黛合一说。先前薛宝钗曾对黛玉提起自己幼时“也是个淘气的”,爱看些“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等等,黛玉的笑话只有宝钗最懂,破开来讲给众人,别人才解其幽微之处的趣味,因为她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知识储备、体悟路径一致。
关于宝钗和黛玉的区别,俞平伯曾评价说:“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幼年如此相似,两个既有极佳的容颜又有灵气才华的女子,却因为她们年纪际遇决定的各自所拥有的一手经验领域,一个成了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成了它的肖子宠儿,脂批说“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宝姐姐的真性情,早早便埋进了雪里。
从身世层面去比较,黛玉有过高贵富有的门庭,一双才貌出众真心相爱的父母,经历过母丧父死,寄人篱下,与宝玉从小相伴,宝钗有一个有心无力的母亲,和一个草包哥哥。经历过家中顶梁柱的死。书里没写,很容易想象这意味着什么:家族生意的下滑、亲朋关系的散失和下人的欺瞒——家境的每况愈下,让这个饱含青春热情的小姑娘不得不把自己包裹起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涉世不必深,观世即洞明。她将在世上游走的规则看的太透了,大部分时候可以给出人们想要的,早有一套娴熟的面具手法随身携带。谁不想真性情,痛痛快快说话,随心随意办事,但被迫入世的她,懂得了很多闺阁小姐不懂的东西,有一回湘云不识当票,被宝姐姐取笑,其实这才是宝姐姐的可怜之处,若父亲尚在,有他庇佑,宝钗大可以去做千金小姐,哭笑随心,不用懂这么多事情。
李纨称赞说“含蓄浑厚,到底是蘅芜君。”反令人心酸不已。
宝钗在园子里的身份我觉得甚至比黛玉尴尬。黛玉虽寄人篱下,前路无着,但在园子里这一段时间,上有贾母护着,中间的正头主子都知道林家家财已并入贾府,下面闲言碎语虽然难听,但如果黛玉不介意,自然伤不到她。宝钗虽是得了家主“爱住多久住多久”接待的客居,时间一长,薛家心思路人皆知,难免怀着看笑话的心情,尤其是园子里各位主人。抄拿大观园时唯独没碰蘅芜院,名为尊重实抹嫌疑。宝钗立刻托辞搬走,其心境大概也是“这个地方住不得了”。因此她看黛玉,像看以前的自己。她虽怜惜林妹妹颦颦之态,但她只是也只能笑着,带着冷意,剖开她鲜活的心将封建礼教的话塞进去。这样的话有时是讨人嫌的,自宝玉的反应便可观一二,人人都看到探春志向远大,宝钗的志向更高远过此。她看见弊端,看见改革弊端的路径和代价,也能看见改革的结果——即便成功,也不过如此。能看清楚的,对她都没什么吸引力。摆脱身为人的局限,翱翔于青天四宇——这是她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更是牺牲品。
他人常说薛宝钗虚伪,说她戴着面具,但恰恰是这样一份安分守己、藏迂守拙的小心与智慧造就了宝姐姐的动人之处。彻底的无情并不美,一朵僵立的干花并不美,在风里微微摇动却端立自持的牡丹,将它缤纷的才华不显山不露水地吐出,才扣人心弦。
薛宝钗没有欲望吗?她有。
羞笼红麝串是她对金玉良缘的渴望,螃蟹宴一咏是她越过宫闱的抱负,她把艳丽的衣服藏在里面,她用得体的笑容遮掩激荡的情潮。越是强调克制欲望的人,天性中欲望越强,这是热毒和冷香丸的比喻所托之义。“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别离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
可苦她心里念着良缘,可那块玉对她也只是敬重、欣赏、体贴。她克己、拘谨,不像黛玉痴缠,宝玉挨打,黛玉心里最痛,可她遮着掩着,不让别人看见她的眼泪,她不像宝钗,面子活做得很到位,该出场时,一定在场。嘴上从不为难别人,处处替别人着想,这一回里,连贾母都夸宝钗:“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聪慧冷静,宽厚仁爱,这些优点是她写给别人的,心里多少话,不过是雪上鸿爪。和哥哥吵架动情。被宝玉讽为杨妃。扑蝶,推到黛玉身上。坐在宝玉身边绣花。你看,不过是一个这个年纪的女孩子。
明知自己心底有情而克制,表面波澜不惊,却在垂眉敛目时漏出些微荡意。那种丰富的层次,才是端方动人之处。无情,是姿态罢了。山中高士晶莹雪,总是无情也动人,若真无情,哪来动人?
宝姐姐虽然被封建礼教限制,认为男子就该读书上进。但她其实内心,是非常喜爱自己罕有的,这种鲜活的生命力。她在颦儿讥讽刘姥姥“母蝗虫”的时候,大大地夸赞了颦儿的才智,湘云爱闹,宝姐姐和她同睡同吃,也不嫌她吵闹。莺儿的娇憨伶俐,婉转动人,在她眼里都是可爱,这也许是她很想要拥有的特质,你瞧,她也很可爱。
只可惜这般小小之人,却注定了不是“永远福寿之辈”
宝钗成于她的通透聪明,也被这通透困死了格局。这红尘里,热春光一霎冰凉,她触到凉意就收回了手。缺了热度,终难圆满。她的青云,是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垂翼若九天之云。
可惜她的香太冷了,她选择安于自己的命运,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上,命运遂她的意让她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从而让她痛苦——活着,还在这里,看着一切衰败。
天空青灰高远,雪花漫漫,飞卷如一个旧春日里的柳絮。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左右(精选篇7)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
萧瑟的风穿过夜而来,寒意将人一丝丝侵蚀。更深夜长,陈旧的香气袅袅弥散在屋中,闺中人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然。窗外幽幽的绿竹,也在风中摇曳出飒飒的响声。清冷的月光透过竹林,千回百转的照了进来,打在本就病态苍白的脸上,素手掀开帐幔。转而一阵窸窸窣窣的衣袂摩挲:“嗳呦,姑娘可是醒了?”
这样的场景总在氤氤氲氲的梦境中出现,依稀是回到某段时空中,望见那寄人篱下的凄惶无助,悲剧的气氛一点点酝酿。颦儿是寂寞的。颦儿的潇湘馆是寂寞的。
随着新版红楼梦的上映与不断的争议,有关红楼的记忆一点一滴浮上心头来。书在翻开时散发的幽幽墨香与那段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光,在脑海中拓出清晰的轮廓,宛如从水中托起的红珊瑚,水渍未干色泽鲜艳欲滴。
初读红楼,约摸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爱看的言情小说书名都是《__天使__恶魔》或是《__X你死定了》之流。我爸妈在愤怒了很久后最终处理掉了我所有封面花哨的言情小说。在没有课外书的环境中,又不爱电视不爱电脑,所以我写完作业几乎没事干,只得到爸妈的书柜里去翻书,于是这才从书架的最高层抽出了那本尘封已久的《红楼梦》。
“书到今生读已迟。”我固执的相信有些书一定是我前世的的挚友,邂逅它们,仿佛是邂逅某个人,蓦然心动。不然,我又怎会在看见《红楼梦》泛黄的书页时突然地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那时尚小,这样的文字对我而言显得过于生涩,然还是饶有兴趣地看下去了。而后的情节,有时亦不得理解,却也一路磕磕碰碰的将一本书囫囵吞枣的读完。
因为不懂这本书的内涵,所以在看到高鹗续书时写“宝玉与宝钗有个孩子叫贾桂,与贾兰两人双双考中进士,最终‘兰桂齐芳’”时,似乎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那时唯独单纯的喜欢书中的诗词,甚至还将十二钗判词、《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灵感应来自《春江花月夜》)、“咏海棠诗”、“螃蟹诗”这些一首首背了下来。即便这些词句到现在已经丝毫不记得,但是红楼梦是一扇门,我跨进去后,我看见了更广阔的诗词的天地。因此而爱上唐诗之豪放,宋词之婉约。
我对里面的谐音出奇的感兴趣,发现原来“甄英莲”便是“真应怜”,“元迎叹惜”便是“原应叹息”,“甄士隐”便是“真事隐”,“贾雨村”便是“假语存”……这让我振奋不已。当时还会像模像样的看那些研究红学的书,将“红楼梦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线索记叙的一段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故事”这样的概念背下来到处炫耀。毕竟在那个年纪看过《红楼梦》是多么巨大的谈资!
五年级时,在书店里看到了脂砚斋点评版的前八十回红楼梦。想都不想的就买了下来。那是已知道脂砚斋的点评是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情节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料。
看第二遍时,一边仔细的将原先看过却早已不露痕迹的情节渐渐填补上空白,一边关注脂砚斋小字的批注。这时方真正对红楼梦有了一些真正的体悟。红楼是包罗万象的,它写百无聊赖的闺中女儿的幽思,写低贱的丫头对于命运无力的抗争,写趋炎附势之徒的阿谀奉承之数,写人人为争夺自己的利益而情感寡薄的残酷,写表面繁华而已悄然走向衰败的家族的无奈。它写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写尽世间无数可怜人……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又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道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这在那个时代,是多么大胆的表述!然而偏生确实如此。曹公写王夫人,虽只是配角却入木三分,这个逼得晴雯离开贾府最终病逝,逼得金钏投井自尽的女人,这个一心盼宝钗嫁给宝玉,好让自己王家的势力扩大的女人,这个有些虚伪善于玩微笑战争的女人,曹公对她的评价又是什么?“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听起来是那么让人无奈而惆怅。大观园里那些同样天真烂漫的姑娘呢?那些“水做的骨肉”呢?是否有一天也将从珍珠化作鱼目?
黛玉葬花的忧伤悲切,宝钗扑蝶的偶然放纵,这样美丽动人的细节,却都只是转瞬。她们都是可怜人。不光是她们,还有进宫做了妃子的元春,在花音下用绣花针传茉莉花的迎春,精明干练却争强好胜的不肯认亲身母亲的探春,自小就一心向佛的惜春,醉卧芍药荫的湘云,清淡出尘性子古怪的妙玉……最终也似鲜花般凋谢了。元春一瞬的光芒万丈却终向爆竹般陨灭,迎春懦弱无能最终被“山中狼”孙绍祖打骂致死,探春远嫁如风筝般飘飘悠悠不知何处是家,惜春一生青灯古佛相伴,湘云“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妙玉亦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当真是飞鸟各投林,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物是人非事事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蓦然被触动。有时伤感来得那样措手不及。
沉重的宿命压在心头,一切皆是繁华背后一个苍凉的手势。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寒假时又将红楼梦找出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此时的我已非当年的似懂非懂,亦非凭着一种小资情怀来看待这个悲剧。我到了初二,转眼便要面临初三。学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每日三点一线的生活,早已丧失了童年时光的丰富多彩,曾经交心的朋友也日渐疏远,剩下的只是一次次考试后雪白的试卷上那个鲜红色的分数……
内心的情感一点点枯涸,缺了些感性,再也不会想当初那样,在看到红楼时,因二姐吞金自尽而落泪,因秦可卿之死而叹息……
然而,却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一切真的是命运的无常吗?还是事物本就因顺着这样的轨迹发展呢?物极必反吧,我想,或许大喜之后必有大悲,大悲之后必有大喜。而“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依”的道理,虽非今日才听说,然而《红楼梦》一书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贾府之富贵到了极致,继而必然要面对衰败。宝黛之爱情的美好到了极致,那么同样就要面对悲剧收场的结局。王熙凤的能干到了极致,最后“一从而令三人木”,人木为“休”,到底是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反观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每个朝代不都如此?在经历了两三百年后,每一个朝代都会走向腐朽,没有什么能长盛不衰。这是历史的必然。
于是在很多时候就多了一份云淡风轻的坦然,没要必要去惋惜失去的,因为这一切是注定。没有必要因成功而狂喜,或是因失败而伤痛,因为一切都有可能在某一天逆转。若是这么想,便多了一份豁达的心境,笑看人世沧桑变幻,不是么?
曾一度还因红楼梦是不完整的而耿耿于怀,然而现在却发现,它就是断臂的维纳斯,以一种残缺的美感,引起你不尽的遐思……
《红楼梦》带给我的太多太多。
恍然听到林妹妹哀婉动人的《秋窗风雨夕》,在这样的夜,想起红楼,它化作心底不退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