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名著读书心得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悲剧杰作,成于1601年,那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圈地运动”正在进行中,社会中充满矛盾。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哈姆雷特名著读书心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哈姆雷特名著读书心得1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就是一幕极具震撼力的悲剧。
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他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上,加之忧郁与孤独,他迷惘、矛盾又痛苦。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导致了最后的结局。
文中最令人同情的就是悲惨的配角奥菲利娅,她柔弱、沉静、腼腆又天真无邪。可她那脆弱的身心被爱和恨一起挤压着、煎熬着。她不幸、痛苦、无助,却都逆来顺受地忍受了它,最终还是迷失了自己,离开了自己。“生存还是毁灭?是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峨我不知道,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的事情,只是哈姆雷特选择了后者,承担起了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如今的现实中,倘若我们遇到了困难,我们是去面对它,还是选择逃避?我想应该是面对。无论是什么困难,没有人解决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么也算的上高贵了。总而言之,不论在什么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都应该勇敢面对,接受挑战。
哈姆雷特名著读书心得2
“一千个读者当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就是其中之一。《哈姆莱特》以剧本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丹麦王子为父亲复仇的故事。这本书打动我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妙的故事,更多的是那些令人深思的哲学问题、情感深邃的诗歌、以及哈姆莱特和奥菲利亚那若有若无、虚幻缥缈的爱情。
他,本该是一个幸福的王子。他有着过人的才质,至高的理性,纯真的爱情。然而,一次与鬼魂的对话,让他发现了父亲的私绝非意外,而母亲与叔父喜结连理更让哈姆莱特十分痛心。就这样,现实的忧郁、内心的悲愤把他逼上一条为父报仇的道路。
在我心中,哈姆莱特是一个坚毅的、勇敢的、充满智慧的勇士。他在得知真相起,就下定决心为父亲报仇。面对日渐黑暗的现实,他没有选择逃避,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精心安排了一场话剧,让心里有鬼的叔父暴露内心的惶恐,试探事情的真相。他耿直正义,重用霍拉旭这样无名无利的大臣为自己的行动铺路。对于母亲丧失节操的错误他毫不避讳,努力劝说母亲对自己的良心进行忏悔。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为父亲报仇,毅然决然放下了爱情。我相信,哈姆莱特是爱奥菲利亚的。“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转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远没有改变……”为了完成使命,他假装变成了一个疯子。奥菲利亚质问他是否爱他,他说那是曾经,并且述说着人间的丑恶与令人失望的现实。读后感·最终也没有做出正面回答。他得知墓下埋的是奥菲利亚,他情绪激动奋不顾身跳下墓中要求为奥菲利亚陪葬。“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低不过我对她的爱”,简简单单的一句,让我感慨万分。在我心中,哈姆莱特是忠于爱情、执着勇敢的青年男子。
这本书还令我着迷的是其精妙绝伦的诗歌语句,包含哲学气息,引人深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跨越千年的今天,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变得松弛昏懒,目的心日益强烈,生活做事不简简单单凭着喜欢热爱而一味地追求,追求一些美丽易碎的幻影,生命的重量也无需多言。而我们死后,睡着了,又会做一些怎样的梦呢?
哈姆雷特名著读书心得3
儿时,每每碰到两样或几样让人舍却不下的东西,我们都会伸出手指在他们之间来回点道:“点兵点将点到谁……”手指停留在哪里,它就会被我荣幸地选中。也不知道这是从谁人嘴里听来的口诀,最后我有了选择恐惧症一般,总让“上帝”来安排我的“命运”。
当哈姆雷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中,曾一度发问:“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奋起,还是堕落。因为悲痛和郁闷,在他眼里,一切高洁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杂草却在那里疯长。露台那一夜之后,仇恨的火焰终于燃烧在哈莫雷特的胸间。他选择了复仇,深爱他的和他深爱的奥菲莉娅死去,固执的波洛涅斯悲惨地死去,哈姆雷特或许会有片刻的不安,但为了他的复仇大业——在我看来不免有些残忍的复仇大业——无论如何这就是他的选择,摒弃了生存选择毁灭,视宫廷皇室为无物,这就是他选择的路,是伟大却令后人叹息的王子的决绝。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从小太内向,“乖得像个女孩”,街坊面前我常常一言不发。“真是不够勇敢啊!”怯懦或勇敢,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成为我的选择题,退缩,望着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远去,懊悔,对自己说,生活本该更精彩,于是努力选择坚持与勇敢。六岁开始选择学琴和书法,漫长的学习意味着远离了许多的游乐,烦躁过、哭过、想放弃过。可终于坚持着,当感觉那朵孕育已久的花骨朵慢慢绽放,人是幸福的。长大些许,老爸带我去游泳池练习。老爸希望我放手去干,水已淹没我的下巴,庆幸自己没有无助地扑腾,大口吞水。在老爸的指导下渐渐游动,翻转于浪间。在学会一项新技能时的惊喜着实让我振奋,但我更欣慰于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沉着与勇敢。这一次,我需要果断而正确的选择并履行,我做到了。
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面临很多选择,当我们要做出选择时就意味着要放弃,而放弃总是那么不舍,不论是美食、新衣、刺激魔幻的电脑画面。但放弃才能有更宝贵的所得,也许是更大的所得,至少是期望中的收获。舍得舍得,不舍何来得?当我“点兵点将”而获得自己内心中真正想要的那一件东西,随之而来的是满心欢愉,舍去的不快早已化作烟尘。“点兵点将”,也许我应该学会的是用一种自信去面对选择的能力,这一种生存的本能。
人生中的选择尽管多,可它是有限的!如果想令自己的人生充实、快乐,那么就应该好好地把握每一次选择。尽管人生譬如朝露,尽管要叹去日苦多,但积极的选择自己的命运,无疑是攀上人生高峰的一条捷径,是战胜自己的一种信念。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抑或选择仰望天空,抑或选择脚踏实地,但无论是什么选择,我们都要让它成为我们的骄傲。我要做真实的自己,择一颗不凡的心,让我成为自己的希望,自己的骄傲……
哈姆雷特名著读书心得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这个创作于1600——1601年的剧本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它的震撼人心。而这震撼不只来源于情节,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同时,它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命运的问题:命运这种东西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既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又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像梦魇一样深邃而可怕。霍拉旭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五场露台的另一部分有这样的一句话“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这句话,无疑,相当精辟。
本剧是围绕着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时,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是被其叔克劳斯迪所害的,并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他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斯迪。克劳斯迪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斯迪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戏演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斯迪,见克劳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
一天,克劳斯迪独自一人的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结果罢手。克劳斯迪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克劳斯迪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斯迪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
在人物刻画上,莎翁可谓是煞费苦心。剧中人物的语言充分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环境是相矛盾很有复杂性的。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他一系列的语言表明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歌德说过:“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而他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因如此,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本剧表现得并不只是那个年代的某个故事,也不只是那个时代矛盾的缩影,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为我们指引航向。所以说: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曲折的情节,深入的人物刻画,更是其中蕴含的哲理。这也许就是莎翁及其戏剧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哈姆雷特名著读书心得5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这是哈姆雷特的呼喊,对心的呼喊,对污浊的呼喊,对如山、如海、如无际的黑暗一样的愤辱的呼喊。在他看到了自己亡父的魂灵,在他窥视到现任丹麦国王的罪恶,在他认识到皇后的脆弱的贞洁,在他明白为复仇他不得不舍弃自己的爱人,他开始对自己,对生命产生了新的思索。他从过去的娇贵里走出来了,甩掉美好幻想,丑陋、污浊、黑暗让他发生了改变。
然而,哈姆雷特,这个悲剧的英雄,终不向那一切屈服。他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受尽压迫,“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劲辛勤的小人的鄙视”。其实,上述的一切,正是他所经历的,爱人的离去,受尽小人的窥伺,尝尽为了报仇而装疯卖傻的耻辱。经历过那一切后,他找到答案,如同毛虫在挣扎后的蜕变。其实,人畏惧死亡,并不是畏惧死亡本身,畏惧死亡时的疼痛,畏惧未来的人世,而是“惧怕不可之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
“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
当哈姆雷特看到福丁布拉斯带兵争夺一块弹丸大小的土地时,他感到了惭愧、鼓励、鞭策。哈姆雷特在那些“为了博取一个空虚的名声视死如归地走下他们的坟墓离去,目的只是在争夺一方还不够给他们作战场或者埋骨之所的土地。”哈姆雷特在讽刺人生的空虚,空虚如清晨山头轻浮的薄雾,讽刺追逐的无谓,无谓得如同乌鸦对明亮的月嘶鸣。但在讽刺的同时,他想起自己的荣誉,身上担负着的亡父的荣誉、母后的贞洁、皇室的声望。其实,在哈姆雷特用生命,洗刷了腐臭的污迹,揭露了叔父的罪行后,如果他能复活一次,他的那句话,成了他励志为父报仇后的人生写照。
“一块块乌云静悬在空中,狂风悄悄地收起它的声息,死样的沉默笼罩整个大地”。宫廷里,在国王和王后的尸体旁,在所沾的毒液未干的利剑上,在还未冷却的哈姆雷特的尸体中,死的静谧,成为悲剧的高潮。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黑暗的讽刺,思想被发现和解脱的赞美。惊世骇俗的思想,借莎翁之笔,又由哈姆雷特之口,最后由演员讲出,却仍能流传于世。“生存还是毁灭”和为名誉而战的悲剧英雄形象,成了莎翁所创造的不朽经典。
哈姆雷特名著读书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