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童》读后感范文六年级
《墨童》讲述了一个男孩难忘的暑假经历的故事,作为一个现象六年级的学生读完这本小说之后一定与主人公有相同的感受吧。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墨童》读后感范文六年级_小学生读墨童有感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墨童》读后感六年级1
《墨童》是一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素功墨制作技艺”为创作素材的少年成长小说,也是一段带领读者探访一方好墨的诞生过程、触摸传统文化根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奇妙旅程。
男孩梁墨童的妈妈去世后,父子俩的生活陡然变得阴沉。才华横溢、酷爱书法的爸爸好像一直停留在过去,还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视若珍宝,墨童无法理解,父子关系紧张。一次父子大战后,墨童赌气逃到了外公外婆家。在小巷的最深处,他意外闯入了一所神秘的、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在那里,他揭开了那些“黑石头”的秘密,见证了一方好墨诞生的过程,也找到了记忆中妈妈味道的源头,并由此踏上了一段改变他人生命运的旅程……
在这部作品中,冯与蓝以她特有的轻快幽默的笔触刻画了男孩梁墨童那细微而真切的成长体验,将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传统经典技艺的呈现巧妙地融为一体。“墨童”二字极富象征意味,既寄寓着作者期待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根脉的期许,也象征着少年的成长如同一方好墨的诞生,需要经历一次次锤炼、摔打和修整,方能从混沌无形,渐渐进化成一方好墨。期冀小读者能从中感受到千百年来笔墨余韵对中国人心性的滋养,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收获自信成长的力量。
《墨童》读后感六年级2
这部长篇小说除了承载培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少年承继人这一主旨之外,还包含了对多重现代意义的反思:今日如何做父亲?今日如何应对新媒体?今日如何做老师?今日如何做朋友?……正是基于对多重现代意义的反思,这部长篇小说才具有丰富性、时代性和现实性。
——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徐妍
小说对于由墨而生的文化底蕴的表现,不仅指向客观的制墨工艺所体现的经典技艺和工匠精神,而且还包含了毛笔书法所带来的雅静的人生方式和态度……墨童经历了一程程的“山重水复”,渐次走向“柳暗花明”:从浮躁走向沉静,从无聊走向充实,从孤独走向享受。这也是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迈出的重要步伐:辨别方向,获得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谈凤霞
小说情节曲折,氤氲着一股奇香,不,是墨香,吸引着读者追寻到这墨香的源头——上墨堂,墨童最终找到母亲遗留下来的墨锭,明白了父母人生道路的选择,从而修复了自己和父亲之间情感裂痕,他真幸运!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这又是一个文化传承的故事。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写作学会理事 丁慈矿
《墨童》读后感六年级3
今年放假前,我因征文获奖,领到了一份特殊的奖品——冯友兰阿姨创作的《墨童》。梁墨童,故事的主人公,他在妈妈去世后,与父亲相依为命,可是两人的生活矛盾重重。墨童无法理解爸爸酷爱书法的行为,变得叛逆。后来,墨童去了外公家。在那里他看到了一方好墨的诞生,也在那里找寻到了记忆中妈妈的味道。由此,他开始对墨“上瘾”,父子间的隔阂也随之消失。冯友兰阿姨用温暖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而我亦从中体会到成长的力量。
感谢《墨童》,它颠覆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上墨堂、“曹素功”、墨锭……这些词语在我读《墨童》这本书前,是完全陌生的。可现在,我不仅知道了墨的制作过程,还了解了与书法有关的许多知识。
感谢《墨童》,它让我明白了工匠精神的真正意义。梁墨童探寻一方好墨诞生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上墨堂的工匠们用严谨的态度与非凡的技艺制作出了享誉世界的墨锭,他们不仅传递技术,也传承精神。读着这些文字,我的眼前浮现出制墨师傅们的专注工作的样子,由此我要认真学习这种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
感谢《墨童》,它让我从文化传承中体悟到成长的力量。寻墨之旅让梁墨童逐渐醉心于练习书法和制墨文化,走出乏味的生活,积聚生命力量,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我要用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再把感悟告诉更多的小伙伴。
《墨童》,以成长之名,讲述成长故事。读完整本书,我为梁墨童的转变喝彩!为祖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喝彩!更为文化背后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传承人喝彩!
《墨童》读后感六年级4
冯与蓝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儿童文学家。她虽然看起来外表沉静,但内心的某个角落住着一群小孩,她擅长以小孩的口吻进行创作。她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她的《墨童》。
《墨童》是一部讲述一个男孩难忘暑假经历的少年成长小说。主人公梁墨童在他的妈妈去世以后,他们父子俩的生活在突然之间变得灰暗。一直对书法十分喜爱的爸爸好像接受不了妈妈去世的打击,始终停留在过去,停滞不前,还一直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像最珍贵的宝物一样看待,墨童始终无法理解爸爸的这种行为并且变得有些叛逆。在学校统一要求学习毛笔书法时,墨童提出了抗议,并且时不时地与爸爸吵架。最终在一次父子争吵后,墨童去了外公外婆的家中。外公外婆的家在一个小巷子里,墨童在小巷子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老房子。这个老房子看起来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他在那里解开了爸爸的那些“黑石头”也就是“墨锭”的秘密,看到了一方好墨的诞生过程,也在那里找寻到了记忆中妈妈的味道。在发现那个老房子之后,在找到了妈妈的味道之后,他开始对墨“上瘾”了,不再那么的抗拒了。他甚至偷走了爸爸珍藏的小木匣,天天去亲近练习书法的秦淑雯小姐姐,一起跟她去上书法班......在最后,他把妈妈的遗物——刻着苏东坡《定风波》一词的墨锭放进了爸爸之前收藏的木匣,发现二者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面对这份妈妈送给他们父子的礼物,他们共同发出了“圆满”的感叹。
这是一个将亲情与中国传统文墨相结合在一起的小说,我们可以从这个小说中感受到制墨与笔墨文化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我们应学习墨童那种对“墨”的喜爱和对“墨”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墨童》读后感六年级5
《墨童》是我在书单上看到的一本书,作者是马与蓝。我一看就觉得是一本关于小孩子成长历程的书,买了以后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今天上午,我看完了全书。
这本书引起了我的许多共鸣。它描述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叫梁墨童的男生自幼丧母后,父子俩的生活陡然阴沉下来,父子关系紧张,无法互相沟通理解,墨童他爸爸一直沉浸在过去的时光。一次“父子大战”后墨童离家出走,逃到外公外婆家过暑假。在那期间,他找到了记忆中妈妈的味道的源头,并结交了新朋友;他爸爸也逐渐改变,接受了新事物、新科技,理解了儿子……
全书描写细腻,感人至深,虽然我能从书中情节、词语感受到这不是一本经典的名著,更不是一本年代久远的书籍,但它却给了我亲切的感觉。书中有些故事与我的经历类似,主人公的所见所感我也并不陌生,但我也发现了现实与本书的诸多不同之处。
主人公梁墨童的妈妈在他五岁时就病逝了,作者对他与妈妈的最后一次见面描写得细致入微,让人身临其境,催人泪下。随后又以“妈妈的味道"为线索,写了墨童之后的经历。我觉得是墨童闻到的“妈妈的味道”引领他去找到了上墨堂墨厂,带他化解了和爸爸之间的误解与矛盾,化解了他对书法一类“老古董”的强烈抗拒,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这本书仿佛领着我与书中主人公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暑假之旅,其中“无聊”“孤独”的感觉我也体会得到,而且悟出了一些道理。
成长的路会很坎坷,但只要心怀希望,找到自己追寻、热爱的东西,就可以打破重重隔阂,知道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我从书中得到的最主要的一条启示。
《墨童》读后感六年级6
大凡成长小说,都内置了一个“寻找”的故事模式。它们试图通过“寻找”的故事模式来实现叙述世界中少年儿童的成长礼。但是,“寻找”什么?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寻找”?由谁来引领少年儿童的“寻找”?少年儿童在被谁引领后将步入怎样的“寻找”道路?这些问题如何在小说中被处理、被设计和被讲述,大有讲究,也颇有深意。经由明天出版社推出的儿童文学作家冯与蓝的最新长篇小说《墨童》,便是在新世纪语境下对“寻找”的故事模式的续写和探索。
概括地说,《墨童》以“失根的感觉”为忧伤基调,用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之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近乎虔信的热诚,在节奏有力的叙述世界里,调动了味觉、视听觉、感知觉的感官描写,通过一系列巧妙、机智、俏皮、富有儿童生趣的情节编排,以及借助于比喻、隐语、双关交互合成的隐喻叙事,着重表现了新世纪少年儿童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由轻慢到敬畏的心理演变过程,使得本书读者与本书人物一道踏上了意味深长的寻找成长生命的根性记忆之旅。
其实,《墨童》中的寻找成长生命的根性记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小说主题,但具有全新的意义。自中国社会“被现代”以来,放逐与漂泊便成了现代中国人的宿命。与此同时,寻找生命的根性记忆便同步地生成于现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中国现当代文学由此将寻找生命的根性记忆作为一个不断被书写的小说主题。但或许是由于这一小说主题过于焦灼和沉重,也或许是由于这一小说主题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解读,还或许是由于这一小说主题的确更适宜于成人文学的疆域,二十世纪中国儿童小说未能径直地汇入到这一小说主题的“主潮”写作中去。即便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寻根热”中,中国儿童小说也未呈现“文化寻根”的主题。然而,倘若据此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置身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外,也不符合中国儿童小说的实际面貌。事实上,二十世纪中国儿童小说和二十世纪儿童视角的小说更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承继中国古典诗化文学传统和古典美学传统的方式来寻找成长生命的根性记忆。而至新世纪后,特别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中国儿童小说由“他者化”转向“本土化”,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性记忆和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传统一并承继,便成了“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时代命题。在此意义上,冯与蓝的长篇小说《墨童》将叙事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髓上,对新时代少年儿童寻找到成长生命的根性记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墨童》主要讲述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至第二个十年之间中国文化重建新秩序这一特定背景下,上海少年梁墨童在父亲、老师、工匠师傅们的引导下,在经历了怀疑、反叛、摇摆、好奇、追踪等心理变化后,终于领悟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是不可被机械或电脑替代的,是价值非凡的民族文化珍宝。而墨童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领悟过程亦是墨童的成长过程,因此,构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事件,占据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篇幅。不过,由于墨童的成长背景是新世纪中国的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之间,此时段的享乐文化、新媒体文化、网络文化,乃至青少年“亚文化”等多种现代性、商业性、解构性混搭而成的潮流文化,较之中国传统文化,对新世纪中国少年儿童而言,更具新鲜感和时尚感,也更有吸附力。这意味着墨童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精髓的领悟过程注定了要经历不少“阻隔”,必将呈现为婉曲的心理变化过程。或者说,这部长篇小说最富有魅力的地方不是墨童讲述为何领悟了传统书法文化的精髓,而是讲述如何领悟了传统书法文化的精髓。
曾经创作过《一条杠也是杠》《一只猫的工夫》等富有影响之作的儿童文学作家冯与蓝,对墨童与他的同学们在寻找成长生命的根性记忆的路途上必然遇到阻隔的现实,非但不回避,反而选取了幽默色调下的直视现实的叙述目光,一路稳扎稳打地推进了整部长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在这部长篇小说的第一章,置身在书法课堂上的梁墨童对书法老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一脸嫌弃,要么故意抢白,结果,个子小小的新手老师周老师被墨童和他的同学们窘得“泪光闪动”。接下来,在第二章,我们分明听到了墨童的爸爸以“字如其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等传统经典名人名言来对墨童进行书法文化的家庭教育,但教育的结果是墨童以终极沉默来对抗爸爸的家庭教育,这宣告了爸爸的家庭教育对墨童无效。不过,细心的读者在此时一定要留意,当这部长篇小说的叙述目光在直视墨童与传统书法文化之间存在阻隔的现实时,又悄然地用叙述余光埋下了这样富有深意的伏笔:“墨童翻翻眼皮:‘我就是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人做这种无聊的事情的时候,看上去特别精神、特别高兴,好像一点也不觉得无聊。’”这样的伏笔既传递出墨童难以言说的少年隐秘心理,又暗示了在未来的日子里,墨童与父亲即将达成和解、与传统书法文化形成根脉关系的可能性。果然在第三章,小说中的叙述目光由开篇的富有幽默色调的直视现实转换为以感伤的叙述目光来追忆过去,由此让墨童被小说中不在场的在场者——墨童妈妈的墨香气味儿所一路引领,随着墨童对妈妈的墨香气味越发深入的寻觅,小说的叙述世界越发逐渐聚拢起一个巨大的悬疑谜团——妈妈的墨香气味来自哪里?这谜团有力地撩拨着五岁失去妈妈、五岁以后与爸爸缺少沟通的少年墨童的好奇心和寻找欲,就连读者也颇有些急于知晓“谜底”。也许是由于作为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儿童文学作家冯与蓝对墨童心理和读者心理的双重体察和把握,这部长篇小说自第四章以后,叙述目光因追忆朦胧起来,情节节奏越发加快,我们眼见墨童的成长生命中注入了寻觅妈妈墨香气味的源动力,越发加速了寻找成长生命的根性记忆的进程。第五章的叙述目光淡远又悠长,过去、现实、未来暗自叠合在一起,固然意在闪现出过去的迷人梦境——带有墨香的少女秦淑雯俨然就是墨童妈妈的少女模样,更意在引领墨童寻找带有墨香气味的根性记忆。显然,这部长篇小说不满足于一个好看的悬疑故事,继续以深情的叙述目光先讲述父子之间深厚的血缘情感,再讲述墨童和他的同学们与传统书法文化的根脉关系。至此可见,这部长篇小说的叙述世界劲力十足,以深入探索墨童与传统书法文化之间的根脉联系为推动故事情节的主要力量,以巧妙营造墨香气味来自何处的悬疑世界为推动故事情节的辅助力量,再配合以校园小说、家庭伦理小说等故事模式穿插性地推进故事情节,一路叙述下来,纵横交错,明暗对照,既紧张,又有序,更有力。
比起小说叙述世界的劲力十足,小说的意义世界充满象征意味,力度甚至更强一些。在这部小说的开篇,书法课堂上走神的梁墨童一出场就意味深长:“梁墨童靠在椅背上,歪着脑袋,凝视着窗外大樟树上的鸟巢。”在这幅肖像描写中,墨童的孤寂神情既奠定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忧伤的叙事基调,也隐喻了墨童作为成长的生命因“失根的感觉”而生出的孤寂感。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不断重复墨童的“口头禅”——“真无聊啊……”梁墨童的这些“口头禅”初听起来很情绪化,但不可只视为少年的情绪性表达而一笑了之。这部长篇小说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少年儿童读者和他们的父母亲如何找寻找到一种摆脱“无聊”的精神文化之信物。进一步说,作家借助于墨童的这些“口头禅”试图以一种隐蔽的隐喻方式构建小说的意义世界。如果说这部长篇小说在叙事世界里主要表现墨童如何通过领悟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而寻找成长生命的根性记忆,那么这部长篇小说的意义世界则是通过墨童如何摆脱无聊的生命状态而获得成长生命的稳靠之所。无论是小说的叙事世界,还是意义世界,其实都表达了同一个旨归:通过成人的引导,让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成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承继人。这样说来,回头一想,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墨童、妈妈、秦淑雯、陆先生、秦爷爷,一些物件和场景——“大黑伞”“小锦盒”“上墨堂”“墨锭厂”等皆具有意义世界中的意象性,象征了通向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之路的人力与天意。不过,作家固然热切地主张承继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工匠精神”,但并非拒绝现代文化精神,而是主张以现代意识来复活传统书法艺术。
此外,这部长篇小说的意义世界除了承载培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少年承继人这一主旨之外,还内含了对多重现代意义的反思:今日如何做父亲?今日如何应对新媒体?今日如何做老师?今日如何做朋友?等等。正是基于对多重现代意义的反思,这部长篇小说具有了丰富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