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900字
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后一课读后感9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读后感1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是德国著名文学家都德写的一本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中表现出对祖国浓浓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每每想到或读到它,都令我心情非常激动。
如果说微笑是跨越任何国界的沟通桥梁,那么在任何一个国家,母语则就成为了一个人与人沟通最方便的途径。试问,如果将你说本国语言的权利剥夺,而去学习另一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你会作何感想?又会有何种举动?我想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告诉了我。
故事讲述了普法战争战败国法国的一个小镇里,那里的人民是如何用一种无声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祖国的。
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个贪玩调皮的学生,学习不用功,可当他在上这“最后一课”时,他深深地感悟到了国土沦丧的残酷。
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让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的震撼。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了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失去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渴望学习法语冲动,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悔恨自己没有珍惜之前的时间来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最后一课上,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而韩麦尔先生,穿礼服,系领结,带礼帽,严肃庄重上了这最后一课,他一反常态,对学生异常温和,他非但没有责备小弗朗士,反而责备起自己。他用祖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样一段话,我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下课的铃声打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他奋力写下的“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这最后一个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热忱,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他让孩子们牢记祖国的语言,他唤醒了大家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想到中国,就在近代,也曾有过日本占领了我国宝岛台湾,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语的惨痛教训。语言可以暂时改变,但爱国的心永远不会改,日本也只占领了台湾50年,台湾依然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梁启超曾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如今中国已在世界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但是,中国的明天更期待今天的少年。如何让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延绵流传,不让我们像小弗朗士一样被剥夺母语的自由,我们就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小说从另一个侧面也告诉我们,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像小弗郎士总把学习拖到明天,如果每天这样,日复一日,到时候当自己想学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的学习需要时间,而我们要珍惜现在学习的黄金时代。
这篇小说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最后一课读后感2
读罢都德的《最后一课》,犹如亲身经历了这非比寻常的一课。书中的小弗朗士在都德的笔下栩栩如生,一如我们邻桌调皮捣蛋的小男生。
这篇文章,记录了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因为普法战争法国失败而被迫关闭的事情。整篇文章中,都德并没有去广泛地谈自己的祖国如何之好,沦落敌国如何之痛。他只是从细微处入手,借助了小弗朗士的视角,以一个孩子的口吻,以一个孩子的心去感受丧失祖国的哀伤。
一开始,调皮的小弗朗士惧怕考试、总想逃学。但当他知道了自己的家园已经沦陷,这已然是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开始了后悔,开始了难过。开始为以后再也不能学自己的母语——法语,而感到深切的痛苦。文章很纯朴地写出了一个小男孩从拥有到失去祖国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的懒散到最后的哀伤,一个孩子在失去祖国时萌发的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韩麦尔先生最后书写的“法兰西万岁!”也深深震撼着大家的心,一笔一划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和爱国的法国人民一样,中国人民也同样品尝过亡国之痛,也同样有着爱国之心。老舍先生与郑振铎先生笔下中国版的《最后一课》,虽然都是以老师的视角去诠释人们爱国、爱民族的精神,但给了我同样的感动与震撼!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向来不讨厌下课铃声的瑞宣,却在最后一课上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瑞宣一直都将课讲得很好,哪怕是他上的第一堂课,也没有露出一点紧张。然而在这最后一课上,他却忍不住颤抖。话到口边却又说不出来。他在犹豫:到底应当安慰自己的学生们,还是应该去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到底应当告诉他们抵抗敌人,还是应该劝告他们忍耐呢?瑞宣一句话也说不出口,看着学生们,他也开始反省自己。然而,他终于还是什么也说不出,只得宣布了下课,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对于国家的爱与痛,已经深刻地体现在他内心的挣扎上。
而郑振铎先生文章中的“我”也是一个教员。然而“我”却与瑞宣不一样,“我”只是想用最后的时间来告诉学生们最多的东西。“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这是学校下达的命令。然而所有人却都不去想这个,这些默默无言却坚定的人们,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因为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我们默默无言,不表示我们懦弱,那是火山爆发前能量的默默积攒。正是这些默默无言的勇士,让我们坚信“最后一课”只是暂时的!
三篇文章中,都德用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孩子对于国家的爱;老舍用精细的文笔去描绘了教员瑞宣在家园沦陷时面对学生们的踟蹰与对国家的悲恸;郑振铎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去表现了自己在最后一课上希望学生们能多学习知识的愿望。
三位作者身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书写不同的《最后一课》,却让我感受到了同样的爱——对于自己的祖国、对于自己的民族的爱!因为这份植根心中的挚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不会被强暴征服!这种爱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老少,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大爱之无疆!
最后一课读后感3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选自《最后一课》的令我觉得十分感动的语句。
《最后一课》是由法国作家都德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文章描述了普鲁士军队将要占领柏林时,韩麦尔先生给他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节课时的情景。
我忘不了韩麦尔先生在失去教授母语机会时那张惨白的脸,我忘不了调皮不懂事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痛彻心扉;我更忘不了我深深眷恋的母语。是她,让我第一次发出了“妈妈”的语言。是她,让我与周围的人自如交流。是她,让我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博大精深。是她,带给了我美的享受。是她,让我体会到方块字的妙不可言。
正因为我们汉字有着独特神奇的魅力,自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韩国不都是借鉴了汉语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语言吗?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汉语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日益重要。君不见,当今世界上掀起一波波“汉语热”,操着一口纯正汉语的外国人不正越来越多?
然而,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教育部的一些要员,对此仿佛视而不见!他们忘记了母语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我们亿万炎黄子孙的骄傲。
他们在不断强化的英语等外语的教育,做出种.种规定:英语不过关,学士证拿不到……总而言之,当今社会,英语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们的母语却一再被弱化。那些官员反而振振有词的宣称,这是与国际接轨。
难道与国际接轨就非得把英语置于母语之上吗?试问,日本是如此?韩国是如此?法国是如此?不!每个自信,自尊,自强的民族绝不会!历史上,只是那些被破压,被奴役的民族才不得不如此啊!君不知,英语的强势地位是一部部血淋淋的殖民史起来的?君不知,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可恶的方法就是消灭这个民族的母语?君不知,日本抢占了台湾岛时,就是实行推行日语,消灭本地母语的毒汁吗?那些唱着中文歌,却硬要夹着几句英语的三流歌手,那些说着汉语,却不是冒出几句英文的所谓的精英,反而令人浑身不自在。
我认为,我们的汉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其音,形,义的结合简直到了完美的地步。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文字有这样的神奇?
重视英语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将其与母语等量齐观,更不能本末倒置,将其凌驾于母语之上。珍惜吧!用同种角度,同样的思想去想想:小至韩麦尔先生,大到整个法国人将要失去母语的那份悲痛与无奈吧!难道我们要让“母语尴尬”再次在有着五千年明史的中国重演时,才会珍惜吗?
最后一课读后感4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造就一颗璀璨明星——汉语。汉语,酝酿着中华子女爱国情怀。正如法兰西的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正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在普法战争中,阿尔萨斯省被迫割让给普鲁士。小弗朗士生活在阿尔萨斯省,是一个淘气调皮的小孩。但是,在听到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认真投入;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宝贵珍惜的时间,全神贯注;“最后一课”,镇长、市民都专心致志地听讲。每个人都认真反思了自己过去的失误、不足,对祖国深深地忏悔、祈祷:“法兰西万岁!”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忠诚而坚定不移的精神,让我陷入了沉思:
难道非要等到亡国的那一天,我们才肯学母语?中华民族,也曾是落后落魄的“公家”,但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甘于落后、不甘于挨打,谨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握紧同胞彼此的手,咬紧牙关一点点坚强的爬起来、伸直了腰杆。当时对汉语知识的渴求、珍惜以及全国读书的浓烈气氛,为中华民族的日益强盛奠定基础,让我们越攀越高,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现在的太平、强盛岂能作为我辈不学习汉语的理由?其一,中国古话说“居安思危”,不掌握基本语言,如何发展科技?还能守住“常任理事国”?再者,母亲河黄河所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奋斗意志和不屈信念,岂能与我辈丢弃?
为何不学好汉语?一,随着时代潮流,汉语精确度高的优势极大发挥,趋向于国际语言的地位,掌握它就是掌握国际文化;二,身为中国人,不学好汉语,你不觉丢脸?据调查,百分之八十的中国人会写错“再接再厉”这个词,令祖国母亲膛目结舌。若是外国人问你“鳞次栉比”怎么写,你左推右卸,扭扭捏捏,岂不是一国际笑话?三,汉语是我们的交流方式,一切雄辩、讨论都以他做基石,一切表达、沟通都以他为媒介,不学好汉语,比口吃都严重。光是这三理由,贴近生活实际,就不允许我们学不好。
绕开繁琐的理由,中华的历史、文化是多么有趣!形近多音字、灯谜字谜、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靓丽的色彩,将我们的生活装扮的五彩缤纷。汉字的源远流长,把我们带到一个神奇的国度,“咬文嚼字”成为我的必修课。我们不光要学好她,还要热爱她、由内而外地歌颂她。还有一些极度不文明现象:“到此一游”,为汉语抹黑;“出口成脏”,把汉语羞辱。侮辱、侵害母语,与伤害祖国,无异!如此这般,还不如文盲!
让我们把爱国转化为行动,把母语学好,秉承中华传统文化,是爱国的基础。
最后一课读后感5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是德国著名文学家都德写的一本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中表现出对祖国浓浓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每每想到或读到它,都令我心情非常激动。
如果说微笑是跨越任何国界的沟通桥梁,那么在任何一个国家,母语则就成为了一个人与人沟通最方便的途径。试问,如果将你说本国语言的权利剥夺,而去学习另一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你会作何感想?又会有何种举动?我想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告诉了我。
故事讲述了普法战争战败国法国的一个小镇里,那里的人民是如何用一种无声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祖国的。
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个贪玩调皮的学生,学习不用功,可当他在上这“最后一课”时,他深深地感悟到了国土沦丧的残酷。
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让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的震撼。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了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失去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渴望学习法语冲动,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悔恨自己没有珍惜之前的时间来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最后一课上,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而韩麦尔先生,穿礼服,系领结,带礼帽,严肃庄重上了这最后一课,他一反常态,对学生异常温和,他非但没有责备小弗朗士,反而责备起自己。他用祖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样一段话,我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下课的铃声打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他奋力写下的“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这最后一个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热忱,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他让孩子们牢记祖国的语言,他唤醒了大家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想到中国,就在近代,也曾有过日本占领了我国宝岛台湾,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语的惨痛教训。语言可以暂时改变,但爱国的心永远不会改,日本也只占领了台湾50年,台湾依然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梁启超曾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如今中国已在世界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但是,中国的明天更期待今天的少年。如何让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延绵流传,不让我们像小弗朗士一样被剥夺母语的自由,我们就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小说从另一个侧面也告诉我们,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像小弗郎士总把学习拖到明天,如果每天这样,日复一日,到时候当自己想学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的学习需要时间,而我们要珍惜现在学习的黄金时代。
这篇小说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最后一课读后感9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