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

若水分享 1147

把栏杆拍遍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

有一位女性,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她许许多多的作品让人迷恋,堪当美神,她便是李清照。

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这是多么愁才能从一位婉约派诗人写下豪放派的诗句呢?

但她的悲惨生活并没有结束她又经过了三重磨难:

1、再婚又再婚,情感生活的磨难,让她心痛不已。

2、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让她瘦弱的身子屡受磨难。

3、超越时空的孤独,这一点体现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向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说:“我老了。我将我的学识都传授给你吧,但回答却让她无比伤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这位诗人以心抗世,一笔换天,是当之无愧乱世中的美神。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3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4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5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

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

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了解过辛弃疾。

从初中课文中学到,他能文能武,是绝世的爱国之才,却从未深想他倾注于笔尖的,是满满的忧国忧民;他宣泄于刀尖上的,是对敌人的愤恨和宁死为国的坚定决心。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政途沉浮不定,却不动摇那耿耿爱国心。当时的国势不定,掌权者都选择要听命任之,只有一个辛弃疾,还如此满腔热血,一心救国救民,收复失地。好一个鲜明的对比!

而历史却只留他抚上栏杆时那轻轻一声叹息。

事实上,辛弃疾很单纯,满心的为国为民,满腔的热血激情,只为了能安定祖国,一门心思地为国家着想。朝廷任用他,他必然倾覆所有予以答复;朝廷弃他,他仍心系朝政,自省待命,以便于下一次任用时能更好地回复。可是,愈卖命,却愈招国家的冷落。在朝廷百官乃至天子都认定一切再没有意义,灰心堕落时,辛弃疾炙热血红的爱国心,为国捐躯的忠心和执著的精神对他们而言太过耀眼,刺亮了天空,却穿不破朝廷众人心中的阴暗。于是,他每一次发出光芒,还未唤起人们的热情,就又重新投入了密闭的暗室,只剩他仰空长叹,拍杆叹息。

那一拍,只轻轻一声,却拍出一个绝世爱国者那无限的惆怅,不能言语的愁绪,孤单的苦闷,无可奈何的悲痛。

我能想象到,辛弃疾夜半犹不能眠,对酒浇愁愁更愁,他缓步走出楼阁,抚上那早已斑驳的木栏杆,仰头看那邃蓝天上一轮孤月,只照得地上一片萧条,怎能不愁?怎能不忧?敌军近在眼前,自己却仍被朝廷弃之一边,只能眼睁睁看农民百姓饥荒逃亡;只能听奄奄一息的村落民众被侵略者夺去性命时痛苦的哀叫;只能如今与孤楼相依,抚栏空想,无能为力。一声轻叹,小的听不到,轻的可以忽略,却真真实实地,从那能文能武的臣子嘴边叹出,忍下几声鸣咽。真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啊!

这样一个辛弃疾,不得不让我钦佩。他的骨气,决心,伴着无奈和愁绪,就这样穿过历史,随那在栏杆上的轻拍,一声声,传到我心里。

好一个伟人。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5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范文

读者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

西游记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5篇

人生读后感600字五篇

《朗读者》观后感600字五篇

《伊索寓言》读后感600字6篇范文

科技读后感600字五篇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600字6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487802